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灸法是临床常用的,具有保健和治疗作用的外治法,除药物的作用外,红外温热和辐射效应也是其作用机制之一。近年来国内艾灸热辐射、红外光谱特性研究文献多从艾灸红外温热效应的影响因素、温热在穴位和组织的传导规律、艾灸的辐射光谱效应、仿灸仪的研制和应用以及腧穴热敏化等方面进行论述。通过文献研究,作者对艾灸红外温热效应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慢性炎性痛小鼠模型,比较有烟灸与无烟灸镇痛效应,以研究艾烟是否参与艾灸镇痛效应的发挥。方法:实验选用C57BL/6J小鼠作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有烟灸组和无烟灸组,分别用艾灸及除烟装置对有烟灸组、无烟灸组进行干预。结果:有烟灸组和无烟灸组均能提高炎症性疼痛模型小鼠的疼痛阈值,在第60 min二者镇痛效应相近(P0.05)。结论:有烟艾灸和无烟灸均有镇痛作用,艾烟不是艾灸镇痛效应发挥的主要作用因素。  相似文献   

3.
热敏灸疗法是在继承传统艾灸疗法基础上进行创新的一种新灸法,它补充了灸法得气标准,其核心理论是通过艾灸热敏腧穴,使其产生透热、传热、扩热等热敏灸感,激发经络感传,使气至病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且疗效明显。文章将从热敏灸的热敏腧穴客观化、作用机制、实验研究、临床疗效研究方面予以阐述,同时总结热敏灸在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灸量隔花椒灸对RA大鼠穴位局部温度的影响,探寻隔花椒灸对腧穴局部温热刺激的变化规律及特性。方法:用温度记录仪分别测量RA大鼠隔花椒灸3壮及5壮灸前后穴位温度,并对施灸前、施灸过程中及施灸后2个穴(肾俞、足三里)表面温度变化进行比较。结果:两种不同灸量隔花椒灸中,肾俞和足三里穴位表面温度上升达到的最高温度不同。5壮灸组所达到的最高温度和上升温度均比3壮灸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隔花椒灸施灸结束后,2组不同灸量中两穴位的表面温度(终末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灸量刺激对穴位局部的温度产生重要影响,隔花椒灸5壮灸温热效应较3壮灸更能到达穴位皮肤产生作用,不同穴位隔花椒灸的温热效应还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隔物灸,又名间接灸,起源于晋代,由东晋医家葛洪创立。此灸法是在前人艾灸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创立的新的灸法。由于其独特的思维和较强的操作性,并始终遵循着中药、穴位、艾灸相结合的治疗原则,很容易被人们接受并广为流传。随着时代的境迁,隔物灸也得到了更多更好的发展。材质从简单到复杂,从一味中药演变为复方药,操作过程也逐渐细化且多样,治疗的病症更是由少积多,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种病症。隔物灸在现代科学实验与临床应用中,也备受关注,并破解了更多的治疗范围。但目前隔物灸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化的操作流程等。  相似文献   

6.
麦粒灸属于艾灸疗法中的直接灸范畴,是使用麦粒大小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烧灼,借助灸火及药物对机体穴位的刺激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麦粒灸具有扶正祛邪、温经散寒、活血止痛、补中益气和防病保健等功效,现已被广泛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及健康调养中.制定麦粒灸中医康复技术操作规范主要目的是规范管理和指导中医专业技术人员正...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隔药饼灸治疗过程中药饼量的衰减变化为临床隔物灸应用提供保效思路和方法。方法:选用24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隔药饼灸1壮组、2壮组、3壮组,每组8只。每组均选取神阙、肾俞(右)和足三里(右)穴,隔日1次,共灸5次,观察艾灸治疗后各穴位药饼的消耗量。用热电偶探针和温度记录仪记录实时温度,最高温度设定为50℃。结果:3组药饼消耗量肾俞高于神阙与足三里(P<0.01);在相同穴位,3壮组药饼消耗量高于2壮组(P<0.01),2壮组高于1壮组(P<0.01)。结论:隔药饼灸在不同穴位药饼消耗量不同,壮数越多,药饼消耗量越多。  相似文献   

8.
隔物灸作为间接灸的一种,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中,其独特的作用方式引发了人们对其作用机制的深度思考。从穴药结合、穴灸结合、穴药灸结合阐述其作用方式;从穴位特异性、药物的透皮性、艾灸的热辐射性分析其作用机制,凸显出该疗法穴、药、灸三位一体作用于机体发挥效应的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9.
目前对灸法重视不够,重药轻灸、重针轻灸的现象比较普遍,且在对灸法的认识上存在很多误区。需要明确几点:①灸法是独立的治疗方法;②灸法不是艾灸;③灸法温通不等于温补。应重视灸法这个治疗手段,在改进灸具和灸法的同时,更系统的研究古医籍中灸法的应用,,临床上针、灸、药结合,三者或单用,或合用,总以取得最佳疗效为目的。  相似文献   

10.
艾灸在治疗胃黏膜损伤性疾病临床及实验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也暴露出了研究中的不足之处:1治疗机制研究尚不完善。艾灸胃相关穴位可促进胃黏膜保护因子及抗凋亡蛋白的含量增加,抑制损伤因子及凋亡蛋白的产生,从而防治胃黏膜损伤。体液、内分泌、免疫等也是艾灸发挥作用的途径之一,其如何共同协作形成网络系统,发挥巨大疗效机制尚不完善,有待深度观察与研究。2关于艾灸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机制尚在细胞因子、蛋白层面,鲜有关于基因改变方面的研究,今后可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为治疗胃黏膜损伤性疾病提供新思路与新途径。3在灸量方面,虽有不少学者对其有所研究,提出影响艾灸量效关系因素,却无治疗有效病症的最佳灸量标准。今后临床中可进行关于不同人群、何种灸量可达到某种治疗效果方面的研究,从而总结出治疗不同病因造成胃黏膜损伤的最佳灸疗方案。4灸法方面,虽然方法众多,与其他疗法比较疗效确切,对各种灸法之间的比较很少,不同灸法之间疗效特异性不显著,不利于各种灸法之间灸效的判断及临床应用的选择,因而今后在研究中可针对这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1.
邪正相争强者胜。人体阳气盛衰决定着个体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易感性及预后、转归情况。任督灸作为艾灸疗法中的一种特色大灸,以施灸面积广、火力大、持久深透且隔铺药物为特点,通过艾药结合的方式作用于任督二脉,可最大程度调整五脏六腑及全身气血,扶助人体阳气,提高抗御新型冠状病毒的能力。任督灸可根据个体的身体状态,辨证施以不同的药物。谨守病机,随证加减,以灸促药,以药强灸。一则可以温补元气,提升人体正气;二则可以温化寒湿,改变人体寒湿的环境状态;三则对证施药纠偏,恢复患者阴阳平衡的状态,营造不利于病毒生存的体内环境。在新冠肺炎防控中,任督灸可以发挥“未病先防”“愈后防复”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肩关节隔物灸袖带用于肩周炎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9~2021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肩周炎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参照随机数表将所有入组患者分为肩关节隔物灸袖带组、艾灸盒组、红外线照射组各30例。肩关节隔物灸袖带组患者接受肩关节隔物灸袖带治疗、艾灸盒组患者接受艾灸盒治疗、红外线照射组患者接受红外线照射治疗,持续治疗4周后评估疗效。对比三组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疼痛及肩关节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治疗安全性差异。结果: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的疗效分级、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该时间点的VAS及CMS评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肩关节隔物灸袖带组患者的VAS评分值低于其余两组、CMS评分值高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生活质量不同维度评分值分别高于治疗前;肩关节隔物灸袖带组患者该时间点的生活质量不同维度评分值分别高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隔物灸袖带可有效提升肩周患者的近期治疗效果、优化其生活质量,且治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针灸是当今世界医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但在其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对于目前国内外针灸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将通过方法学的探索与完善、临床研究的规范以及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得以解决,从而不断地推动和促进针灸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针灸-免疫学研究是采用针灸学同现代免疫学理论、多学科方法和技术,研究针灸于腧穴后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是针灸学同现代医学交叉的新兴领域.大量的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已经证实,针灸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能力,包括机体的特异和非特异的免疫功能,这种调节作用与针灸治疗时间的长短,针刺的次数,疗程的长短,艾灸的壮数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这种时效-量效关系存在于多种疾病中.该研究综述了近年来针灸效应与时效、量效的关系及针灸量效与时效在调节机体免疫调节过程中的作用,使得针灸对机体免疫调节的作用研究更加规范化,更好地为临床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从腰骶铺灸疗法的定义、渊源、理论依据等方面对"腰骶铺灸"进行探析.腰骶铺灸是在研究、分析"铺灸"和"督灸"特点及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蔡氏通脉温阳灸演化而来,是一种创新的特色外治技术.运用艾灸结合药物作用于腧穴经络,激发协调诸经,发挥其治疗效果,更具有针对性,便于操作、疗效显著,患者易于接受.腰骶铺灸是以传统的脏腑经络理论和名老中医蔡圣朝教授灸法的治疗经验作为理论和治疗的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国内针灸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证据。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9-2009年)、中国知网(CNKI,1979-2010年)、维普数据库(VIP,1989-2010年)和万方数字化期刊群(WF,1998-2010年),其中中国知网包括中国期刊文献数据库、重要会议全文数据库、硕博学位论文数据库;中文检索词为针灸、针刺、高血压等,所有检索均截止2010年11月30日。对检索文献按照循证医学5级标准进行阅读、筛查,两位评价者独立阅读文题和摘要,并交叉核实纳入结果。结果针灸对照假针刺治疗高血压有效;针灸与常规西药(倍他乐克、硝苯地平、卡托普利)相比可能有治疗优势;针灸结合西药(硝苯地平)可能有增效之功;不同干预措施中针刺人迎穴可能优于其他穴位。结论针灸治疗高血压的疗效是肯定,特别是在与西药相比方面,具有一定疗效优势,但由于纳入样本数量及治疗规范性问题,尚需要高级别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艾灸神阙、关元、足三里、脾俞、肾俞等穴对中青年亚健康状态人群血细胞系列的影响。方法:经过体检筛选中青年亚健康志愿者37名,男性11例,女性26例,按照年龄分为青年组(24例)和中年组(13例)。采用艾灸器施灸的方式,在受试者神阙、关元、足三里、脾俞、肾俞等穴施灸,隔日1次,共灸10次,每次20 min。在施灸前、后分别抽取2 mL静脉血进行白细胞系列、红细胞系列的检测。结果:施灸后青年组WBC、NEU绝对值、LYM、LYM(%)、NEU、MID绝对值、MID(%)、RBC、HGB、HCT、MCV、MCH、MCHC、RDW、MPV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施灸后中年组LYM、MID绝对值、MCV、MCH、MCHC、RDW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艾灸对中、青年亚健康状态人群血细胞系列均有调节作用,对青年组人群的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