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脊柱骨巨细胞瘤的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脊椎骨巨细胞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椎骨巨细胞瘤的MRI表现。结果发生于颈椎2例,胸椎3例,腰骶椎4例,共累及13个椎体,除2例椎体呈破坏塌陷改变外,其余椎体呈不同程度的膨胀性破坏,T1WI呈等、低信号,T2WI常呈混杂信号,呈低、中等或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同程度均匀强化。结论MRI对脊柱骨巨细胞瘤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可动脊柱浆细胞瘤与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剖析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9例浆细胞瘤(浆细胞瘤组)和34例骨巨细胞瘤(骨巨细胞瘤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2组患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3,P<0.001),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3,P=0.91)。34例浆细胞瘤和26例骨巨细胞瘤的骨质破坏主体位于椎体;13例浆细胞瘤和20例骨巨细胞瘤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5例浆细胞瘤和12例骨巨细胞瘤可见硬化边;2例浆细胞瘤和10例骨巨细胞瘤合并骨质硬化;12例浆细胞瘤和15例骨巨细胞瘤内可见残存骨棘;24例浆细胞瘤和19例骨巨细胞瘤合并压缩骨折;15例浆细胞瘤和21例骨巨细胞瘤突破骨皮质在硬膜外形成软组织肿块,其中13例浆细胞瘤和2例骨巨细胞瘤软组织肿块包绕脊髓生长。2组肿瘤骨质破坏形式、是否有硬化边、合并骨质硬化、是否形成硬膜外软组织肿块及软组织肿块是否包绕脊髓生长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肿瘤骨质破坏主体部位、合并残存骨棘及压缩骨折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可动脊柱浆细胞瘤与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相似性,需结合肿瘤骨质破坏形式、骨质破坏周围硬化边、合并骨质硬化及硬膜外软组织肿块及其包绕脊髓生长情况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魏杰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8,14(5):696
目的:分析骨巨细胞瘤的MR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骨巨细胞瘤的MR表现,全部病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骨巨细胞瘤发生于股骨远端8例,胫骨上端2例,腰椎1例。MR典型表现为多囊融合的囊实性占位。结论:MR对骨巨细胞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脊柱骨巨细胞瘤(GCTB)的多层螺旋CT(MSCT)及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对6例脊柱GCTB患者均行MSCT及MRI检查,观察6例患者病变的分布、大小、形态及影像表现。结果 6例患者中,发生于胸椎2例,腰椎2例,骶椎2例。2例单椎体受累,分别为累及胸12椎体与腰4椎体,其中胸12椎体处肿瘤侵及椎弓附件及左侧第12肋骨头,周围形成软组织肿块。4例多椎体受累,分别为胸7~8椎体、腰4~5椎体、骶2~4椎体、骶1~3椎体,周围形成软组织肿块,椎间盘不同程度受累。MSCT显示为偏心性、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骨壁变薄,并显示软组织密度影,其中4例突破骨皮质向外生长,边缘见骨包壳形成;3例见不规则骨嵴,2例骶骨病变位于骶骨中线两侧未侵及髂骨。MSCT增强扫描瘤体软组织肿块呈较明显强化。MRI显示2例单椎体受累者表现为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4例多椎体受累并形成软组织肿块表现为T1WI及T2WI均呈混杂信号,病灶占据椎体大部,软组织肿块内可见囊性坏死区;增强扫描瘤体软组织肿块呈不均匀强化。结论脊柱GCTB的MS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可以准确显示肿瘤累及的范围,为临床制定手术或放、化疗提供准确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脊柱骨巨细胞瘤6例(男5例,女1例,年龄21~40岁,平均32岁)。6例CT检查,3例有MRI检查。结果:发生于胸椎3例,腰椎1例,骶椎2例。CT主要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破坏和较大软组织肿块;MRI表现T1加权成像为低等信号,T2加权成像为高低混杂信号特点,可显示瘤内坏死、囊变、出血等。结论:脊柱骨巨细胞瘤具有侵袭性强、生长活跃、易复发等特点,结合CT、MRI检查可对该病做出及时诊断,且对临床分期、手术方案制订及术后定期随访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脊柱结核的MRI和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志辉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5):358-359
目的分析脊柱结核的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表现,比较其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和/或临床治疗随访证实的脊39例脊柱结核的MRI和CT表现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脊柱结核MRI表现为椎体及附件的骨质破坏、椎旁脓肿形成、硬膜囊和脊髓受累、椎间盘信号的改变以及韧带下播散等;脊柱结核CT表现为椎体及附件的骨质破坏、椎旁脓肿形成以及椎管受累等;与CT相比,MRI对早期病变的显示更敏感,对病变范围的确定也更具优势,但CT对死骨以及钙化灶的显示更清晰。结论脊柱结核病变具有多样性,MRI对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病变范围的确定方面要明显优于CT,而CT在显示死骨和钙化等方面具有优势,两者综合分析有助于脊柱结核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效果的观察。 相似文献
7.
戴士林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9,20(4):300-301
骨巨细胞瘤常发生于长骨骨端,尤以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及桡骨下端多见.长骨骨端骨巨细胞瘤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点,由于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少见,对其影像表现认识不足,容易发生误诊.我们收集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结合文献探讨其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MRI特点,尝试分析MRI对骨巨细胞瘤侵袭性评估的潜在临床价值和对术前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复习14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的MRI表现,其中男8例,女6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1例为术后复发;5例有病理分级:Ⅰ级1例、Ⅰ~Ⅱ级2例、Ⅲ级2例.结果:肱骨上段3例,股骨下段3例,胫骨上段3例,椎骨3例,髂骨2例,肿瘤实质区T1WI呈等信号、T2WI及DWI呈稍高和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此外,MRI还可显示囊变、坏死、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着、低信号环、低信号分隔、周围骨质和软组织水肿等.ADC值图显示肿瘤实质的水分子弥散稍快于肌肉,慢于囊变/坏死和水肿.2例病理学分级Ⅲ级和1例复发的骨巨细胞瘤MRI表现为巨大软组中肿块、低信号环中断和关节受累,2例病理学分级Ⅰ~Ⅱ级的患者均突破骨皮质.结论:MRI表现与病理组织学有很好的符合性,提高了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准确性,对手术方案的制定及临床预后的评估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CT和MRI影像学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分析76例经病理证实的各种类型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囊性型29例,表现为骨端膨胀性偏心性骨破坏;溶骨型39例,表现为骨皮质中断,边缘模糊;恶性8例,出现虫蚀样骨破坏,有骨膜反应和生长迅速的软组织肿块;伴动脉瘤样骨囊肿的19例,MRI显示可出现液-液平面;复发9例,植骨区为肿瘤组织代替。结论:大多数骨巨细胞瘤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不难作出正确的诊断,CT和MRI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0.
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骨巨细胞瘤、骨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骨纤维结构不良X线平片、CT及MRI征象,结合病理总结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CT、MRI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经X线平片诊断为骨巨细胞瘤23例患者X线平片、CT片、MRI片,并与病理结果结合分析。结果平片简便易行,能提供病变部位整体信息。CT和MRI能够提供更详细信息。结论综合运用X线平片、CT及MRI方法,与临床表现、病人一般状况相结合将提高骨巨细胞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腱鞘巨细胞瘤(GCTTS)的MRI表现特点。方法收集2008年12月-2010年8月9例经手术病理组织证实的GCTTS患者MRI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2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9例GCTTS患者中,病变位于膝关节6例,踝关节1例,腕关节1例,足背1例;4例局限型,5例弥漫型。T1加权像6例与骨骼肌信号相近,1例稍高于骨骼肌,2例相对于骨骼肌呈等低信号;T2加权像5例稍高于骨骼肌信号,2例相对于骨骼肌呈等高混杂信号,2例呈高低混杂信号;2例增强后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关节积液2例,骨质受侵犯2例。结论 MRI对GCTTS有特征性表现,并敏感显示关节内外组织结构的侵犯程度及范围,MRI是诊断GCTTS的理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脊椎骨巨细胞瘤的CT、MRI表现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脊椎骨巨细胞瘤的CT、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术前诊断及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1例脊椎骨巨细胞瘤的CT和MRI。结果11例中肿瘤位于颈椎2例,胸椎4例,腰椎4例,骶椎1例。CT表现为椎体和/或附件溶骨性破坏区;内见不规则骨嵴分隔;椎旁软组织肿块内部或周边见线样高密度钙化影。MRI信号表现具有多样性,T1WI呈等/低信号;T2WI和STIR上肿瘤实性部分呈中等或稍高信号,囊变和出血区呈高信号;1例可见液-液平面。结论脊椎骨巨细胞瘤具有一定的CT、MRI表现特征,对术前正确诊断、临床分期、手术方式选择和术后处理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卵巢颗粒细胞瘤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卵巢颗粒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病理证实的卵巢颗粒细胞瘤的CT、MRI资料。结果:1 10例单发,其中左侧7例,右侧3例;1例双侧多发。8例圆形,边界清晰,3例分叶状,边界模糊。2 CT表现:5例不均匀实性肿块,伴小囊状或片状低密度区,分界清晰,1例呈蜂窝状;3例轻度强化,2例中度强化。3例为多房囊性肿块,囊壁和分隔厚薄不均,明显强化。3 MRI表现:5例囊实性肿块,呈蜂窝状,囊壁及分隔厚薄不一,明显强化。3例实性肿块,不均匀中度强化。1例囊性肿块,分隔及囊壁明显强化。结论:卵巢颗粒细胞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综合分析其影像特征,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在术前可以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MRI在脊柱压缩骨折病因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MRI在脊柱压缩骨折病因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脊柱压缩骨折,分别观察分析椎体、椎间盘、附件等的病理性形态及MRI信号改变,结果:脊柱转移瘤35例,仅2.7%残余正常骨髓信号,压缩椎体后部膨大,74.2%椎弓根受累,51%伴椎旁软组织肿块,42%伴椎管内硬膜外软组织肿块。脊柱结核20例。90%椎体相邻面破坏,椎间盘均破坏,85%向后成角,仅2例附件破坏,90%椎旁脓肿。骨质疏松25例,100%骨折椎体可见残余正常骨髓信号。外伤骨折34例,64%维间盘破裂,55%伴骨碎片,结论:脊柱转移瘤、脊柱结核、脊柱骨质疏松及脊柱外伤引起的脊柱压缩骨折均有各自的MRI特征性表现,MRI是鉴别脊柱压缩骨折病因有效的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15例经病理证实的溶骨型骨巨细胞瘤。本瘤好发于长管骨,呈溶骨性破坏,病变区内无其他组织及结构,病变边缘无硬化,皮质变薄,界限清,无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少数病例病变区内有细条分隔,界限模糊,皮质破坏伴轻度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文内讨论了病理与临床,X线关系,发生率及诊断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椎间盘炎的MRI诊断(附10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椎间盘炎的MRI表现。方法:复习10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MRI表现,其中5例是血源性感染,5例是手术后或椎间盘穿刺术后椎间盘炎。9例的病变部位在腰椎,1例在颈椎。所有病人都进行了Gd-DTPA前后的T1WI和T2WI扫描。结果:MRI表现包括:①椎间隙变窄,T2像呈高或低信号,T1像呈低或等信号。髓核内裂隙消失。②两个椎体的邻近部分由于充血和水肿而呈长T1长T2弛豫时间,终板侵蚀和终板下松质骨有小的脓肿。③椎旁软组织肿胀。④注射Gd-DTPA后椎间隙和邻近的椎体信号强度明显增强。结论:MRI对椎间盘炎的诊断非常有用,并且还能显示象蛛网膜炎这样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摘要:为探讨低场强MRI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价值,作者对78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脊桂转移瘤的低场强MRI资料进行了研究,并与X线平片、CT检查、核素骨扫描进行了对照。结果显示:脊柱转移瘤在低场强MRI上表现为受累椎体信号异常、椎体变扁膨出、多椎体受累、跳跃征、椎间盘嵌入征、多累及椎弓、椎旁软组织肿块。本研究提示:低场强MRI比X线平片、CT检查、核素骨扫描能更敏感地检出脊柱转移病灶,并能对转移灶的分布、数目、大小以及是否侵犯邻近组织作出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X线诊断。材料与方法:综合分析16例骨巨细胞瘤的临床及X线表现。结果:绝大多数患者有外伤史,全部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局部压痛。四肢长骨的骨端,表现为偏心生长,椭圆形骨破坏,皂泡状影及骨包壳。结论:皂泡影及骨包壳是骨巨细胞瘤的X线特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低场磁共振水成像结合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在胆道及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临床怀疑患有胆道、泌尿系统疾病患者的低场(0.2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磁共振尿路成像(MRU)及常规MRI图像。结果低场MRCP、MRU结合常规MRI对胆道、泌尿系统性疾病的定位诊断符合率为100%,定性诊断总符合率为96.5%。结论低场磁共振水成像结合常规MRI在胆道及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诊断是非常有效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