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上比较少见,现报道一例如下。患者男性,51岁。于1991年4月27日早晨6时起床后,突感左侧腹部疼痛不适,同时自己摸到左侧腹部有一包块,服药后未见好转。此后,腹部一直胀痛不适,全身无力,饮食不佳,逐渐消瘦。血液、骨髓、B超、CT等检查均无异常表现。既往  相似文献   

2.
<正>患者,女,19岁,因胸闷伴剑突下疼痛1周人院。患者于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伴剑突下疼痛,无心慌、出冷汗等不适;门诊B型超声提示"左上腹囊性包块"。发病以来,患者体质量无明显变化,睡眠、饮食可。查体: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消化道钡餐检查可见胃受压征象。腹部CT示脾脏前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69例NHL进行了回顾分析,其中50例(72.46%)为裂细胞性、裂—无裂细胞性及无裂细胞性,以B系淋巴瘤为主,年龄大多在41~50岁。检出部位:结内高于结外,结内48例(69.56%),其中颈部淋巴结高,再依次为腹部和腹股沟;结外21例(30.44%),依次为胃肠、口咽部。认为成都方案优点:把T、B系淋巴瘤细胞相似、阶段相对应而恶性程度一致的亚型作为一大类,此具简明适用的特点。并提出NHL的初步鉴别要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T与B超诊断120例腹部创伤患者的准确率.方法 选取120例腹部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对其进行腹部CT和B超的扫描检查,然后给予手术治疗,并将手术最终诊断与影像学检查诊断对比,分析比较CT与B超诊断患者腹部创伤的准确性.结果 B超诊断脾脏损伤时的准确率显著高于CT检查(P<0.05);CT检查则在肾脏、肠系膜损伤、胃肠穿孔的准确率明显高于B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在诊断肝脏及胰腺损伤时无明显差异.结论 CT和B超检查均可有效辅助诊断腹部创伤疾病,B超可较准确诊断脾脏损伤,而CT诊断腹部空腔脏器及肠系膜损伤的准确率更高,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更具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颅内原发性淋巴瘤CT和MRI的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CT与MRI表现。结果:单发8例,多发4例,共计15个病灶,病理类型均为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CT表现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实质性肿块,无钙化,瘤周水肿相对较轻,占位效应轻,增强后瘤体呈均匀性中度强化,无囊变及环形强化。MRI显示为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结论:脑内原发淋巴瘤少见,影像学表现与颅内其他肿瘤互相重叠,CT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的应用有助于脑内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邢永振 《中国厂矿医学》2005,18(6):F0003-F0003
患者女,43岁。主诉1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右髋部疼痛,向股内侧放射痛,行走或劳动后疼痛加重。查体:右髋关节前外侧压痛,粗隆间叩击痛,旋转活动受限,左髋正常。实验室检查:WBC 5.4×109/L,RBC 4.29×1012/L,Hb129 g/L。CT平扫示:右侧股骨颈基底部及右侧大、小转子之间可见斑片状溶骨样骨质破坏,其内可见残留骨嵴,局部软组织肿胀。CT诊断:考虑右股骨上段恶性骨肿瘤。手术:硬膜外麻醉下行右股骨上段病灶切除及复合人工关节置换术,手术顺利。病理:右股骨近端B细胞恶性淋巴瘤侵及周围软组织。讨论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非常少见,属淋巴外淋巴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脏淋巴瘤(primary hepatic lymphoma,PHL)的CT及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CT或超声引导下穿刺后病理证实的PHL8例,7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其中4例同时进行了CT及MRI检查。分析PHL的CT及MRI表现。结果 PHL8例,其中单发7例,多发1例。CT表现:平扫所有病变均呈低密度,绝大多数密度均匀,边界清楚;MRI表现:T1WI所有病变均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高信号,DWI呈特征性的高信号。CT及MRI增强扫描病灶呈无明显强化或轻-中度强化,1例出现不规则坏死;4例显示血管穿过病灶,而血管本身无明显狭窄、包绕等受侵表现。单发病例中1例呈肝段分布,误诊为脂肪肝,多发1例误诊为转移瘤。病理证实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7例,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1例。结论 PHL呈乏血供肿瘤表现,增强扫描病灶内有血管穿过而血管本身无明显受侵(即血管漂浮征)可能具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相关资料,可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腹部CT、B超与核磁检测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腹部CT、B超及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的临床资料,比较三种检查方式对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阳性率。结果:核磁胰胆管成像对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B超和腹部CT,腹部CT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B超,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最好,其次为腹部CT,B超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淋巴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淋巴瘤(PHL)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颐性分析4例PH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CT、肝动脉造影表现.结果4例病理组织学检查均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免疫组化结果均为B细胞表型.临床主要表现均有右上腹部疼痛,其中3例有淋巴瘤B症状(发热、盗汗、体质量减轻).3例合并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1例为肾移植术后2年.4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3例手术后LDH降至正常.4例CT平扫肝内病变为边界欠清的低密度影,密度较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病灶强化不明显,实质期病灶边界清晰,可见周边或伴分隔状轻度强化.4例肝动脉血管造影均表现为肝内轻度肿瘤染色,供血动脉纤细,肝动脉受压移位明显,未见“抱球征”及明显增粗的肿瘤血管.结论PHL的临床、CT及血管造影表现缺乏特异性,三者相结合有助于其诊断.血清LDH水平检测可以作为评价疗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病人男,66岁,10d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胀伴疼痛.肝胆胰脾彩超示:胰头部实性占位(符合胰腺癌表现),腹部CT示:胰头占位,考虑胰腺癌.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AFP)(发光)1504.76ng/mL;癌胚抗原CEA(发光)15.71 ng/mL.腹部CT平扫+增强示:胰腺头颈部区域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大小4.0cm×6...  相似文献   

11.
赵韩飞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4):1320-1322
目的 总结腹膜后纤维化(RPF)并发肾盂输尿管积水的静脉肾盂造影(IVP)、B超及CT表现,以期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5例RPF并发肾积水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5例患者均以腰背部及腹部疼痛、尿路梗阻为首发症状,2例患者IVP检查呈特征性的"三联征"表现,B超检查4例发现不同程度肾盂及输尿管积水扩张,CT平扫表现为腹膜后软组织肿块,增强后4例呈轻到中度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结论 临床上出现腰背疼痛及腹痛,影像学特别是CT检查发现腹膜后肿块及肾盂输尿管积水扩张,应考虑到RPF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在自体高效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6年1月杭州市肿瘤医院收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1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高效CIK细胞联合R-CHOP化疗方案治疗,化疗前及化疗3个周期后,对患者进行传统CT以及18F-FDG PET-CT扫描显像检查,比较治疗前18F-FDG PET-CT与传统CT检查结果,并根据患者对化疗的反应分为完全反应组、部分反应组、无反应组,比较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病灶标准摄取最大值(SUVmax)以及完全缓解率。 结果 治疗前,与传统CT比较,18F-FDG PET-CT诊断淋巴结区域及结外器官病变的灵敏度、准确性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完全反应组、部分反应组SUVmax值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SUVmax值比较,完全反应组>部分反应组>无反应组(均P<0.05);治疗后SUVmax值比较,完全反应组<部分反应组<无反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完全缓解率比较,完全反应组>部分反应组>无反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18F-FDG PET-CT诊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灵敏度、准确性高于传统CT,在自体高效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中期进行8F-FDG PET-CT检查,能够明确患者对治疗药物的反应性,对治疗效果及预后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提高对骨原发性淋巴瘤(PLB)的实验室诊断和鉴别,加强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病理活检及免疫组化等方面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1例以低热及双下肢疼痛为首发症状的骨原发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 影像学改变、实验室化学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及骨髓病理检查等结果.结果 MRI检查显示脊柱、 腰椎、 骨盆诸骨及双侧股骨异常信号;骨髓细胞学检查:分类不明细胞34.0%,并可见散在裸核样细胞团且POX染色阴性;病理检查(髂后上嵴骨穿组织):送检骨小梁间见造血细胞增生极度活跃,行免疫组化检查诊断为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白血病累及骨髓.结论 骨原发性淋巴瘤临床少见,且病情发展迅速,从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方面难以和其他骨恶性肿瘤相鉴别,主要依赖于病理活检和免疫组化确诊.  相似文献   

14.
陈志远 《基层医学论坛》2013,(20):2719-2720
1病例资料患者,女,13岁。无诱因出现上腹部胀痛不适,呈持续性胀痛,有时伴针刺样疼痛,放射至背部,伴恶心,时有呕吐,吐出胃内容物,无发热,二便正常。我院门诊B超提示"腹部包块"收住院。入院后实验室检查: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78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51 U/L,总胆红素(TBiL)29.03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3.26μmol/L。肿瘤标志物检查阴性。影像学检查:B超提示"腹部巨大肿块,胆总管囊肿可能性大"。CT提示  相似文献   

15.
1临床资料:患者,女,20岁,未婚,因间歇性左侧腰腹部疼痛3年为主诉于2013年1月23日入院。患者既往无腹部外伤史及腹部手术史。患者发病后无腹胀,无恶心,无发烧,无排尿异常,半年前就诊我院行CT检查示:胃后囊性肿物,因学习原因未进一步检查治疗。入院查体:T:36.6℃,Bp:110/85mmHg,神志清,精神可,面色正常,心肺检查(-),腹平软,腹  相似文献   

16.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5,(4):358-360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典型原发乳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和治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是原发于乳腺组织的恶性淋巴瘤,临床罕见,以无痛性乳腺包块为常见症状,诊断依赖病理检查,病理类型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多见。无标准治疗方案,可采用手术、化疗、放疗或联合治疗。结论: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淋巴瘤无特异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诊断主要依赖空芯针活检或手术切除病变组织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合组织化学染色明确,PET/CT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治疗前后病情全面评估。手术切除治疗对患者无益,化疗和(或)放疗是主要治疗手段,加入利妥昔单抗和鞘内注射化疗药物有助于预防淋巴瘤中枢侵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淋巴瘤(PHL)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PH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CT、肝动脉造影表现。结果 4例病理组织学检查均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免疫组化结果均为B细胞表型。临床主要表现均有右上腹部疼痛,其中3例有淋巴瘤B症状(发热、盗汗、体质量减轻)。3例合并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1例为肾移植术后2年。4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3例手术后LDH降至正常。4例CT平扫肝内病变为边界欠清的低密度影,密度较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病灶强化不明显,实质期病灶边界清晰,可见周边或伴分隔状轻度强化。4例肝动脉血管造影均表现为肝内轻度肿瘤染色,供血动脉纤细,肝动脉受压移位明显,未见“抱球征”及明显增粗的肿瘤血管。结论 PHL的临床、CT及血管造影表现缺乏特异性,三者相结合有助于其诊断。血清LDH水平检测可以作为评价疗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腹部超声联合腹部CT检查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效能。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该院收治的65例疑似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开展回顾性研究,65例疑似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均进行腹部CT检查、腹部超声检查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以ERCP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观察腹部超声、腹部CT单项检查与联合检查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效能(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结果:ERCP检查诊断结果显示,65例疑似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中阳性50例,阴性15例。腹部超声联合腹部CT检查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灵敏度、准确度和阴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两者单项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部超声、腹部CT单项检查与联合检查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特异度、误诊率和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超声联合腹部CT检查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灵敏度、准确度和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腹部CT和腹部超声单项检查。  相似文献   

19.
1 病例分析 患者,男,56岁,因右上腹部疼痛不适1月入院,查体:右肾区压痛,叩击疼,疼痛不剧烈,无明显放射痛;B超示右肾与肝脏间有一实性肿物(8×8×8cm);CT示肿瘤与肾关系密切,考虑肾癌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20.
Ki- 1阳性大细胞性淋巴瘤 (ki- 1positive large cell lym -phom a)由大的、异型性明显的 CD30 +的淋巴样瘤细胞组成 ,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学研究提示本瘤主要是 T细胞型 ,少数为 B细胞型 ,或呈非 T非 B表型。临床上此瘤较少见 ,而发生于胆总管者更罕见。现将 1例胆总管 Ki- 1阳性大细胞淋巴瘤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为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住院病人 ,男性 ,36岁 ,右上腹痛及全身黄染 1月余。查体 :腹软 ,肝脾不大 ,右上腹压痛 ,无反跳痛。B超及 CT示 :胆总管上段后方实性占位 ,考虑为“胆管癌”,行胆囊、胆总管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