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活动期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8例RA活动期患者在规范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予以PE治疗1~2次,观察临床症状缓解、实验室指标变化:PE前后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显效21例,占61 9%;部分缓解10例,占29.4%;总有效率为91.3%.出现轻微的过敏反应5例.血RF、CRP、ESR均有下降,明显低于置换前(P<0.05).结论:PE能明显缓解RA活动期患者的症状,不良反应少,是治疗RA活动期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2.
双重血浆置换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的作用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置换(DFPP)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活动期患者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的影响,评价DFPP对RA的作用。方法RA活动期患者在规范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予以DFPP治疗2~3次,比较单次DFPP前后血RF、CRP和ESR的变化,并观察疾病的活动性与置换出血浆颜色的关系。结果DFPP后RF、CRP和ESR下降率分别为22.55%、57.08%和50.48%,均明显低于置换前(P均〈0.001)。活动期RA患者置换出的血浆呈墨绿色、绿色或黄绿色;墨绿色混浊,黄绿色清亮;墨绿色者疾病活动指标(关节压痛数、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数、关节肿胀指数、CRP、ESR),均明显高于绿色和黄绿色患者(P均〈0.001)。结论DFPP能明显降低RA活动期患者的RF、CRP、ESR;患者置换出的血浆呈墨绿色、绿色或黄绿色;颜色深浅与疾病活动性相关,疾病活动性越高,颜色越深且越混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活动期血清中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正常对照组100例,RA患者54例(其中活动期30例,非活动期24例),分别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hs—CRP、类风湿因子(RF)的浓度;用魏氏法测定红细胞沉降率(ESR)。比较活动期和非活动期两组间hs—CRP、RF、ESR有无显著性差异,同时对各期的RF与ESR、hs—CRP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RA活动期患者血清中hs—CRP明显高于非活动期及正常对照组。RF在活动期与非活动期的变化不明显,活动期的RF与ESR、hs—CRP呈正相关(P〈0.05),而非活动期RF与ESR、hs—CRP无相关性(P〉0.05)。【结论】hs—CRP比RF更能反映出RA活动期与非活动期的变化,可作为病情改善和恶化情况的判断,治疗有无效果的观察指标,适合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患者18名均进行PE,检测PE前后患者IgG、IgA、IgM、ESR、CRP、RF含量。观察患者置换中不良反应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PE治疗后较置换前IgG、IgA、IgM、ESR、CRP、RF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1例首次治疗后出现轻微反跳现象,3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为16.7%),症状均较轻,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PE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肯定,起效快,尤其短期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8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SIA)检测168例健康体检者和60例稳定期、60例活动期RA患者的IL—18水平.同时检测WBC、RBC、HGB、PLT、血沉(ESR)、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等实验室指标.结果:健康体检者、RA活动期与稳定期患者IL-1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A患者WBC、PLT、ESR、RF、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P〈0.001)。RA活动期患者PLT、ESR、CRP水平均显著高于稳定期(P〈0.05).结论:外周血IL-18可能与RA免疫炎症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7例RA患者(观察组)及90名体检健康者(对照组)。根据RA疾病活动指数,将观察组分为高活动期组(56例)和低活动期组(41例),比较各组RDW、ESR、CRP及RF水平,并分析RDW与ESR、CRP、RF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RDW、ESR、CRP及R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活动期组RDW、ESR、CRP及RF水平均显著高于低活动期组(P0.05)。RDW与ESR、CRP及RF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32、0.270、0.292,P0.05)。结论 RA患者RDW变化显著,且与ESR、CRP及RF呈正相关,其可为RA患者的诊断及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蒲晓英  杨南萍  李敏 《华西医学》2009,(8):2054-2056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疾病活动与血清中白介素-20(IL-20)水平的关系。方法:用酶标记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6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血清中IL-20水平。分析IL-20水平与RA发病和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同期手X光片分期的相关性。结果: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中IL-20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IL-20水平与其RF、CRP、血沉及同期手X光片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2)。结论: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中IL-20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但与RF、CRP、血沉及同期手X光片分期无明显相关性。IL-20可能参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过程,提示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6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手部影像学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手部X线的表现与临床指标关系。方法:对60例临床资料完整的RA病例行双手正侧位X线检查,分为符合类风湿关节炎X线I期表现的32例(第1组),符合类风湿关节炎Ⅱ期及以上表现的患者28例(第2组),分别统计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指标类风湿因子(RF)、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和关节肿胀个数进行两组比较,以及对影像学Sharp评分和临床各指标相关性进行评价分析。结果:两组RA患者的RF、ESR、CRP和关节肿胀数第2组明显高于第1组,两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Sharp评分与ESR、CRP、RF、关节肿胀数均有相关性,它们的r值、P值分别为r=0.414,P=0.001;r=0.481,P=0.000;r=0.333,P=0.009;r=0.261,P=0.044。结论:类风湿关节炎Ⅱ期及以上表现的患者RF、ESR、CRP和关节肿胀数明显高于类风湿关节炎X线Ⅰ期表现的患者,Sharp评分和RF、ESR、CRP和关节肿胀数有一定相关性,说明RF、ESR、CRP和关节肿胀数对类风湿关节炎的预后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液粘稠度状况及临床疗效的观察。方法30例活期RA患者治疗前及症状缓解后同时测血液粘稠度、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并与3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活动期RA患者血液粘稠度、CRP、RF明显升高,经治疗症状缓解后血液粘度、CRP、RF明显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但仍有部分的RF、CRP未降至正常参考区间。除血沉外,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讨论活动期RA患者的血液粘稠度明显升高,导致微循环障碍,是加速病理损伤的一大因素,可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液粘稠度状况及临床疗效的观察.方法 30例活期RA患者治疗前及症状缓解后同时测血液粘稠度、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并与3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 活动期RA患者血液粘稠度、CRP、RF明显升高,经治疗症状缓解后血液粘度、CRP、RF明显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具有极显著差异(P&lt;0.01),但仍有部分的RF、CRP未降至正常参考区间.除血沉外,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gt;0.05).讨论活动期RA患者的血液粘稠度明显升高,导致微循环障碍,是加速病理损伤的一大因素,可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温阳通络汤配合太极拳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R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自创的温阳通络汤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太极拳锻炼。3个月后检测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情况,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高于对照组的70.0%(P〈0.05),且ESR、RF、CRP均有改善(P〈0.05)。结论温阳通络汤配合太极拳锻炼能改善RA患者的ESR、RF、CRP等指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人类软骨糖蛋白-39(HC gp-39)的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47例初诊活动期、42例非活动期RA患者和38名健康查体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HC gp-39水平,同时测定关节肿胀数(SJC)、关节压痛数(TJC)、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等相关实验室指标。结果活动期RA患者血清HC gp-39水平明显高于非活动期RA患者及正常对照者(P〈0.01)。非活动期RA患者与正常对照者HC gp-39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X线分期患者HC gp-39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关节功能分级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gp-39水平与SJC、TJC、ESR、CRP、关节X线分期呈正相关性(P〈0.01),与年龄、病程、晨僵时间、RF、关节功能分级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HC gp-39在活动期RA患者血清中呈高水平表达,可作为反映疾病活动和RA患者出现骨侵蚀的有益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方法:RA患者66例,随机分为综合组和对照组各33例,2组均采用非甾体抗炎药及甲氨喋呤治疗,综合组此基础上辅以中药熏蒸、康复训练及健康指导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及类风湿性因子(RF)的变化、关节疼痛疗效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0d后,2组ESR、CRP、RF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综合组更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疼痛疗效比较,综合组疼痛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临床疗效比较,综合组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RA可明显减粹RA疼痛,临床疗钟明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定39例RA患者(Ⅰ组)、24例其他风湿病患者(Ⅱ组)、20例健康体检者(Ⅲ组),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RF、CRP,经Westergren法对ESR检测,对比组间RF差异。结果Ⅰ组和Ⅲ组、Ⅱ组和Ⅲ组、Ⅰ组和Ⅱ组之间RF、CRP、ESR检测结果均具有明显差异;83例受检者中,RF、CRP、ESR总阳性率分别为43.37%、37.35%、46.99%(P<0.05)。结论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各组RF、CRP、ESR检测结果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及相关炎性因子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病情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RA患者110例、痛风患者50例及正常对照者50名,检测其RDW、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及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等实验室指标。以疾病活动指数(DAS)285.1和2.6~3.2将RA组分为高活动期组(60例)和低活动期组(50例),分别比较各项指标的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痛风组、RA低活动期组、RA高活动期组RDW、CRP、ESR、抗CCP抗体、RF依次升高(P0.01)。RA患者骨损伤发生率为60.9%,骨损伤组RDW、ESR和CRP明显高于无骨损伤组(P0.01)。RA患者中高滴度抗CCP抗体(300 RU/mL)、RF(200 IU/mL)者骨损伤发生率明显升高。结论 RDW及高滴度抗CCP抗体、RF可作为RA疾病活动程度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6.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其特征为对称性、周围性多关节慢性炎性病变,病程常呈持续反复发作过程,发作过程中其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血小板(PLT)等临床实验项目发生动态变化,我们对RA活动期患者的RF、ESR、CRP、WBC、PLT、血小板参数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中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及类风湿因子(RF)等指标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关系。方法对3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52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和32例健康对照者检测血清中GPI、RF、CRP及ESR水平,分析四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与RA的关系。结果 RA组GPI、RF、CRP、ESR水平均明显高于非RA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GPI与RF(r=0.576P〈0.05)、ESR(r=0.411P〈0.05)、CRP(r=0.422P〈0.05)具有明显的正相关。GPI与CRP、ESR的曲线下面积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GPI与RF联合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9.7%[80.2%-99.3%]、72.6%[58.6%-86.6%]和78.1%[65.1%-91.0%]。GPI与RF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及准确性明显高于二者单独检测(P〈0.05)。结论 GPI与RF联合检测提高了RA诊断的敏感性及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抗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正常对照组20例,非类风湿性结缔组织病2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RA)54例(其中活动期30例,非活动期24例),分别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抗体的浓度;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Anti-CCP抗体的浓度;用魏氏法测定血沉结果。比较了活动组和非活动组两组间Anti-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F)、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有无显著性差异,同时各组的RF、Anti-CCP抗体指标与ESR、CRP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RF对RA的敏感性为74.1%,特异性为55%;Anti-CCP抗体对RA敏感性为51.9%,特异性为97.5%;活动组与非活动组Anti-CCP抗体与ESR、CRP呈正相关(P<0.05);活动组的RF与ESR、CRP呈正相关(P<0.05),而非活动组RF与ESR、CRP无相关性(P>0.05)。结论Anti-CCP抗体的敏感性较RF低,但特异性比RF高;Anti-CCP抗体比RF更能反映出RA活动期与非活动期的变化,且变化情况与CRP、ESR有一定的平行关系,可作为病情改善和恶化情况的判断,治疗有无效果的观察指标,适合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类风湿因子(RF)、抗RA33、抗环瓜氨酸抗体(CCP)、红细胞沉降率(ESR)及C反应蛋白(CRP)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1-12月在该院诊断治疗的早期RA患者220例纳入RA组,另选择20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72例非RA患者纳入非RA组。检测3组研究对象RF、抗RA33、抗CCP、ESR及CRP水平。分析联合检测RF、抗RA33、抗CCP、ESR及CRP在早期RA诊断中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结果 RA组RF、抗RA33、抗CCP、ESR以及CRP平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及非R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A组RF、抗RA33、抗CCP、ESR、CRP单独及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非RA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诊断RA的灵敏度达到95.0%,明显高于各指标单项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RF、抗RA33、抗CCP、ESR及CRP诊断早期RA能够明显提高灵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对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风寒湿痹型患者的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8例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蠲痹汤合中药熏洗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关节压痛、肿胀、晨僵等症状及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等实验室指标和DAS28评分。结果:治疗组RA患者中医症状积分、DAS28积分及RA的特异性指标ESR、CRP、RF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