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武姿  夏晓玲 《江西医药》2012,47(8):702-704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致残率、复发性、病死率都较高,其死亡率约为5%-15%,而脑干梗死的死亡率更高,约为25.6%[1].为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在优化脑梗死的治疗流程和治疗手段同时,强调了个体化的治疗,目前认为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手段.我院对1例后循环梗死病人在时间窗内进行积极溶栓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方法从溶栓时间窗、溶栓治疗的主要方法及溶栓药物几个方面加以阐述。结果溶栓治疗的时机是影响疗效的关键,临床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rt-PA和UK。结论通过溶解血栓,使闭塞的脑动脉再通,恢复梗死区的血液供应,防止缺血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伤是溶栓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超早期溶栓治疗是目前国内外急性脑梗死治疗研究热点。多数学者认为:溶栓治疗时间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成功再灌注的关键性因素,发病距溶栓时间越短,梗死相关血管越易再灌注,更多的脑组织可受到保护和功能改善。按照治疗时间窗的概念,首次溶栓应在发病3~6小时内即超早期进行[1],但目前临床上实际能在6小时内开始溶栓的病人十分有限,为此我们对2005年10月至2006年6月我院收治的2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时间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分析影响溶栓治疗时间延误的原因,探讨相应对策,提高人们对分秒必争、正确救治急性脑梗死的紧迫性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4.
临床已证明,急性脑梗死有效治疗时间窗为0~6h,溶栓治疗是成功的。它可使近80%的患者治愈。但在临床中,临床医生可见到溶栓后一定时间内血管再梗死。为预防此类现象发生,给溶栓后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针,对预防再梗死及抗栓作用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长沙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140例,利用电脑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70例。同时,将观察组分为前循环梗死组与后循环梗死组,各39例。对照组予以强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合降脂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前循环梗死组与后循环梗死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小板计数、凝血四项指标(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以及随访3个月预后效果和Barthel指数评分,并观察对照组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对照组与观察组NIHSS评分、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随访3个月预后良好率、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前循环梗死组与后循环梗死组NIHSS评分、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后循环梗死组NIHSS评分低于前循环梗死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前循环梗死组(P<0.05)。治疗后前循环梗死组与后循环梗死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随访3个月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治疗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提高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改善效果,从而改善预后,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梗死致残率、病死率高 ,故长期以来神经内科的临床工作者不断探索治疗本病的新方法、新途径。虽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药物和方法很多 ,但目前公认即时溶栓是治疗该病迅速有效的最佳选择。本疗法的目的是在缺血脑组织出现坏死之前短时间内溶解血栓使闭塞的脑血管及时得以再通 ,减少或避免因缺血缺氧而导致脑组织不可逆性的坏死损伤。虽然脑梗死的半暗带区神经细胞借助侧枝循环可一时保留部分血液供应 ,但也仅能存活 4h~ 8h ,平均为 6h[1] ,这也就是临床进行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尽管溶栓疗法的疗效很高 ,但由于治疗“时间窗”的限制 ,在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时间窗(>6小时)动脉内直接溶栓对进展型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 13例呈持续进展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排除颅内出血和脑水肿后,在发病6~150小时(平均71.5小时)经选择性脑动脉造影,给梗死相关脑动脉内直接灌注尿激酶进行溶栓。结果 13例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10例;溶栓成功者动态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arthel Index,BI)迅速显著增高;患者住院时间缩短,预后良好。结论 急性脑梗死应根据病情演变区别对待。进展型的患者超时间窗(>6小时)动脉内溶栓可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于小舟  高飞 《中国药师》2022,(3):504-510
急性脑梗死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的一种临床疾病.该疾病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因而受到广泛的关注.阿替普酶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最主要的静脉溶栓药物,但该药治疗时间窗短且有效率不高,因此快速准确预测阿替普酶溶栓效果才能为临床工...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发病4.5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析病因分型、评价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为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和临床经验。方法根据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入选病例标准选择治疗病例,按照静脉溶栓治疗规范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描述病因分型;分析溶栓后不良反应。结果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和心源性栓塞为脑梗死主要病因,分别占41.4%,29.3%;临床疗效好者占37.3%;症状性颅内出血5例,占6.67%。结论脑梗死病因分型比例与CISS分型比例一致;急性脑梗死时间窗内rtPA静脉溶栓,可改善急性期脑梗死神经功能及临床预后;溶栓后影响预后的主要不良反应为症状性颅内出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应激性高血糖与脑梗死的分型和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脑梗死后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的非高血糖患者286例,根据空腹血糖诊断标准分为实验组(高血糖组)130例和对照组(血糖正常组)156例,分析应激性高血糖与脑梗死分型与神经缺损程度(NIHSS)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1)全前循环梗死型(TACI)高血糖发生率最高(72.09%)、腔隙性梗死型(LACI)发生率43.48%、后循环梗死型(POCI)发生率34.48%、部分前循环梗死型(PACI)发生率24.35%.(2)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20d后实验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激性高血糖与脑梗死的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与神经缺损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应激性高血糖的程度影响预后和恢复.  相似文献   

11.
周艳 《中国医药指南》2013,(19):252-253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发病后往往易致人体基本功能障碍,严重的影响生活质量。脑梗死时,局部脑组织的病理损伤呈渐进性发展,因此溶栓时机有时间限制。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时间限定在6h以内,国内脑梗死患者6h内就诊率仅有15%[1]。而更多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就诊时间超过溶栓的时间窗,为探讨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我们临床观察银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联合杏达莫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超过溶栓治疗时间窗的脑梗死患者,作静脉溶栓疗效和安全性的探讨。方法:将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尿激酶溶栓组48例和对照组24例。溶栓组的病人,根据其溶栓治疗的时间,再分为早期溶栓组(6h内)和超时间窗溶栓组(12~24h)。结果:超时溶栓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早期溶栓组无显著差异,无严重副作用。治疗后脑CT扫描超时溶栓组梗死面积大于早期溶栓组,但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在注重治疗时间窗个体化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脑保护剂,适当放宽溶栓治疗时间窗的超时溶栓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后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时间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90例,发病时间窗<4.5h的为A组,4.5~6h的为B组,6~12h的为C组;每组各30例,A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B组、C组尿激酶静脉溶栓.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h,治疗后...  相似文献   

14.
扩大时间窗溶栓治疗脑梗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扩大时间窗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在发病9 h内完成磁共振灌注成像-弥散成像(PWI-DWI)检查(且PWI>DWI)的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rt-PA溶栓组、尿激酶溶栓组和对照组,rt-PA溶栓组给予rt-PA0.6~0.9 mg/kg静脉溶栓治疗,尿激酶溶栓组给予尿激酶100万~150万u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在溶栓前、溶栓后1 W、2 W、3 M分别行NIHSS评分,以及观察治疗后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两组溶栓组在各个结点NIHSS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尿激酶溶栓组溶栓后3月较对照组降低(P<0.01);三组治疗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PWI>DWI影像学模式指导下,适当延长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溶栓时间窗具有可行性;尿激酶、rt-PA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一致,规范用药一样安全.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已得到大家的基本认可,而溶栓疗法目前是由FDA批准的唯一的急性脑梗死治疗方法。临床已证明在有效时间窗内(前循环0~6h,部分研究可延长到0—9h,后循环0—24h)溶栓治疗是成功的,它可使近80%的患者获得良效。但对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部分不能接受动脉溶栓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致残率及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为了更有效地治疗,挽救患者生命及减轻致残率,目前溶栓治疗为其首选。近年来NINDS[1]和ECASS-II[2]等临床试验证实了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但治疗“时间窗”的限制,使绝大部分患者不能接受溶栓治疗。目前,国际公认的静脉溶栓干预的时间窗为3h,但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治疗时间窗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个体化的、动态的、多因素的过程,许多情况(如侧支循环多少、血压高低、年龄、卒中类型、并发症、梗死部位、病人对药物的耐受性等)都会影响时间窗,由于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e infarction,HI)的相关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我院948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分析其梗死类型、梗死面积、血糖及溶栓治疗与HI发生的关系,比较出血发生时间、出血类型与短期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与梗死机制、梗死面积、高血糖及溶栓治疗有关;其出血性转化发生时间愈早则预后愈差,血肿型预后较非血肿型差。结论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高血糖、溶栓治疗是HI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王洗 《天津药学》2010,22(4):60-63
脑梗死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临床类型包括动脉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及无症状性梗死。脑梗死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是严重威胁生命、影响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对脑梗死的治疗,目前主要是溶栓、抗血小板、抗凝、降纤及脑神经保护及使用血管扩张药等方法,目的是防止血栓扩展,降低血液的高凝状态,增加梗死区的灌注量,改善侧支循环等。现将脑梗死的药物治疗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医药科学》2016,(7):29-3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和凝血功能参数的变化,为临床治疗脑梗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1)对81脑梗死患者根据头部CT或MRI病灶大小,梗死体积按Pullicino公式(长×宽×层数/2)计算进行分组:大梗死组(病灶体积>10cm~3)10例,中梗死组(病灶体积4~10cm~3)22例,小梗死组(病灶体积<4cm~3)49例,设健康对照组50例。(2)分别在溶栓治疗前24小时内、溶栓治疗后24h内、第3天和第7天采集脑梗死组血标本,进行血脂指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APOB)和脂蛋白(a)[Lp(a)];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浆D二聚体(D-D)检测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1)大、中、小梗死组溶栓治疗前24h内TG、TC、LDL-C、APOAI、APOB和Lp(a)高于对照组(P<0.01),HDL-C低于对照组(P<0.05);大梗死组溶栓治疗前24h内TG、TC、LDL-C、APOAI、APOB和Lp(a)高于小梗死组(P<0.05)。(2)大梗死组溶栓治疗前24h内TG、TC、HDL-C、LDL-C、APOAI、APOB和Lp(a)与溶栓治疗后24h内、第3天和第7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大、中、小梗死组溶栓治疗前24h内FIB和D-D高于对照组(P<0.01),PT和APTT低于对照组(P<0.05),TT无统计学差异(P>0.05)。(4)大梗死组溶栓治疗前24h内FIB和D-D高于小梗死组(P<0.05),PT、APTT和TT较小梗死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5)大梗死组溶栓治疗后24h内、第3天和第7天D-D、PT和APTT明显高于溶栓治疗前24h内水平(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和凝血功能指标有明显变化,其水平变化可作为脑梗死治疗及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20.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治疗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牛静  王庆峰 《河北医药》2007,29(2):186-187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急性脑梗死的损伤机制和临床治疗研究的深入,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血栓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溶栓不可能逆转已经梗死的病灶,其目的是挽救存在于梗死灶周围的"半暗带",早期动脉溶栓治疗能有效挽救缺血半暗带,动脉溶栓较静脉溶栓或其他治疗方法有其优点:(1)可以直接发现闭塞的血管,评价侧支循环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