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机对心脏停搏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分析80例使用萨勃心肺复苏机和78例采用人工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的患者,比较两种方法患者的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肋骨骨折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心跳恢复时间及存活率。结果:萨勃心肺复苏机心肺复苏组生理参数优于人工按压组,复苏成功率较人工按压组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人工胸外按压组。结论:萨勃心肺复苏机在维持患者生理参数稳定、减少并发症方面效果优于传统人工心肺复苏,建议普及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萨勃心肺复苏机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46例心肺复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3例.观察组应用萨勃心肺复苏机,对照组应用标准心肺复苏机,药物应用完全相同.比较两组在抢救中的收缩压和血氧饱和度、心肺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方面的效果.结果:①观察组心肺复苏成功率31.5%、存活率72.6%明显高于对照组20.5%、30.1%,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收缩压(91.6±6.2)mmHg、血氧饱和度(98.2±7.3)%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萨勃心肺复苏机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全面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采用Thumper1007型心肺复苏机和标准人工心肺复苏(CPR)的效果,评价Thumper1007型心肺复苏机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3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Thumper1007型心肺复苏机66例(复苏机CPR组),行标准人工CPR 57例(人工CPR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复苏机CPR组有效率[24.2%(16/66)]与人工CPR组[ 24.6%(14/5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2,P> 0.05).复苏机CPR组和人工CPR组有效患者复苏时间分别为(8.4±1.2)、(7.5±1.1)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效患者复苏时间分别为(61.3±36.6)、(32.7±7.4)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humper1007型心肺复苏机白复苏效果与标准人工CP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它在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缓解患者亲属的焦虑、减轻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及减少医患纠纷方面有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意 《现代养生》2014,(4):148-149
介绍心肺复苏机的特点,探讨心肺复苏机在急诊心跳呼吸骤停时心肺复苏CPR的应用效果,指出心肺复苏机的临床应用具有越来越广阔的前景,呼吁加快普及应用于各医疗机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发生在病房中的高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程序,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2007年12月在老年病房心肺复苏成功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在病房内即刻行心肺复苏,同时给予静脉注射肾上腺素等复苏药物。结果11例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按上述程序心肺复苏,取得了成功。结论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与心跳骤停时能否及时电除颤、胸外按压的有效性和肾上腺素的正确、足量使用密切相关,此外复苏患者的最终痊愈还和后期并发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救治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发生在病房中的高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程序,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2007年12月在老年病房心肺复苏成功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在病房内即刻行心肺复苏,同时给予静脉注射肾上腺素等复苏药物。结果11例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按上述程序心肺复苏,取得了成功。结论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与心跳骤停时能否及时电除颤、胸外按压的有效性和肾上腺素的正确、足量使用密切相关,此外复苏患者的最终痊愈还和后期并发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救治有关。  相似文献   

7.
梁熙艳 《工企医刊》2003,16(6):54-55
心肺脑复苏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紧急情况,复苏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及时正确地施行现场抢救。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心肺复苏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根据近年来的有关文献,将心肺脑复苏体会报告如下。 1 在初期阶段:(1)心脏停搏20分钟仍有复苏成功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CC便携式心肺复苏机对心脏停搏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2年4月25例心脏停搏患者进抢救室后遵医嘱应用便携式心肺复苏机实施心脏胸外按压,代替人工手动按压,进行复苏抢救.同比2010年5月~2011年4月急诊抢救心脏停傅患者22例,采用传统徒手心肺复苏,做为对照组.MCC便携式心肺复苏机按压频率100次/min,按压深度范围为38mm-50mm.传统徒手心肺复苏按心肺复苏原则操作.统计复苏成功率.结果: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心脏停搏时间及病因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患者经过机械心肺复苏,成功7例(28%),MCC便携式心肺复苏机成功率明显提高传统徒手心肺复苏.在MCC组没有一例肋骨骨折.结论:跟徒手心肺复苏相比MCC便携式心肺复苏机是安全的,有效的,它提供了一个新的CPR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心肺复苏机的临床应用效果,为提高急救水平积累经验。方法 抽取2017年11月—2023年1月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医院接治的130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按照复苏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65例。参照组为人工标准心肺复苏患者,研究组为心肺复苏机复苏患者。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研究组心肺复苏成功率为27.69%及有效率为93.85%,高于参照组的10.77%和64.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08%,低于参照组的1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6,P<0.05)。复苏前,两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两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均较前改善,且研究组患者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救治呼吸心跳骤停患者中使用心肺复苏机,能够提高复苏成功率及有效率,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数字S-120-90-2-100-30;2-5的理解和熟记,即可牢记和掌握徒手心肺复苏的全部内容和重要步骤.在医院临床教学及实际应用中通过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方法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急诊科心搏、呼吸骤停的常见病因及心肺复苏 (CPR)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存活率以及影响复苏成功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CPR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年来行CPR 114例 ,平均年龄4 9 .30岁 ,复苏成功 5 2例 (45 .6 % ) ,9例 (7.9% )存活出院。发生心搏骤停的常见病因分别为严重创伤 35例 ,心脑血管病 34例 ,电击伤 5例 ,有机磷农药中毒 5例。CPR成功与未成功者在病因构成分布及CPR持续时间上有明显差别 ;在性别、年龄、发生心搏骤停至开始CPR时间方面均无差别。结论 严重创伤、心脑血管疾病是急诊科心跳呼吸停止的主要原因 ;发生心搏、呼吸骤停的病因构成分布及CPR持续的时间是影响急诊科CPR成功率及患者预后的两项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术(CPR)初步成功后患者的护理措施,制定严密完善的护理策略。方法收集作者医院近5年来CPR成功后,病情允许转送中心重症监护室(ICU)进一步治疗者45例的临床资料、护理要领和心得。结果本组45例,经良好的循环功能、呼吸功能、脑功能的支持、维持,均于入急诊抢救室后6 h内转入中心ICU,进行进一步的生命支持和康复治疗。结论医护的密切配合、严密的护理策略预案、高质量的护理技术、敏锐的观察力和迅速高效的反应机制是提高CPR成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提高心脏骤停病人院前救治的综合水平以及影响心脏骤停院前救治效果的因素。方法:采用对目标人群中心脏骤停病人进行院前心肺复苏术,用院前心肺复苏术临床效果研究调查346份病例资料。结果:按照院前心肺复苏的条件进行分组对比分析,发现在呼救反应时间长短、有无旁观者参与、有无电击除颤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气道开放后使用球囊面罩和气管插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脏骤停病人在呼救反应时间小于10分钟、现场有旁观者参与复苏、早期启用电除颤者心肺复苏成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许少辉  周朝虹  曾艳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7):4568-4569
目的 在超长心肺复苏中,比较使用心肺复苏仪与人工标准心肺复苏的疗效与优势.方法 113例超长心肺复苏分为心肺复苏仪组、人工标准心肺复苏组,比较两组复苏成效以及收缩压与血氧饱和度.结果 心肺复苏仪组在复苏失败、复苏有效、复苏成功三方面较人工标准心肺复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苏失败率较后者低而复苏有效率和复苏成功率较后者高(P< 0.01),收缩压与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人工标准心肺复苏组(P<O.01).结论 在超长心肺复苏中,使用心肺复苏仪具有较强的优越性,复苏成效确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探讨提高心肺复苏急救护理技能对于提高临床急救有效率的疗效。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急诊治疗的186例患者,随机平均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抢救方式,研究组对医护人员进行提高心肺复苏急救护理技能。结果研究组患者基本生命支持5 min完成率为87.10%、抢救成功率为65.59%、抢救成活率为23.66%、护理满意度为94.62%,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医护人员进行提高心肺复苏急救护理技能对于提高综合急救能力和抢救成功率有着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快速同步氨茶碱与肾上腺素联合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把398例心跳骤停(CA)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标准剂量肾上腺素(SDE)对照组130例、大剂量肾上腺素(HDE)组132例、快速同步氨茶碱与肾上腺素联合应用(ADE)组136例。采用肘静脉通道应用肾上腺素和氨茶碱:(1)SDE对照组采用1 mg首次剂量肾上腺素静脉注射无效后,每间隔3 min快速重复1次首次剂量(。2)HDE组,采用0.1 mg/kg肾上腺素作为首次剂量,无效后每间隔3 min重复1次首次剂量(。3)ADE组,快速采用同步氨茶碱10 mg/kg和肾上腺素1 mg作为首次剂量静脉注射,若无效后,每间隔3 min重复1次首次剂量,同时对心电图、平均动脉压、心率、自主循环恢复的时间等进行监测,并进行复苏效果的评价。结果(1)ADE组和HDE组自主循环恢复率、24 h存活率、出院存活率、出院存活Glasgow昏迷评分与SDE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2)ADE组肾上腺素平均用量明显比HDE组减少,但自主循环恢复率、24 h存活率、出院存活率明显升高。结论快速同步氨茶碱与肾上腺素联合应用在心肺复苏中能明显提高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率、提升存活率并且能显著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是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经腹心肺复苏法与标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治疗心脏骤停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为临床运用腹部心肺复苏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Sinomed、PubMed、Embase、Medline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全面检索经腹心肺复苏治疗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提取数据并使用Stata软件进行meta分析,观察指标主要为经抢救后患者的病死率,患者复苏后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TPCO2)、平均动脉压(MAP)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结果共纳入10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累计受试者1 117例。与标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相比,经腹部心肺复苏法抢救心脏骤停患者可显著降低患者病死率(RR=0.77,95%CI:0.70~0.84)。其中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法的RR值为0.69(95%CI:0.61~0.79),插入腹部按压心肺复苏法的RR值为0.84(95%CI:0.75~0.95)。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法还可增加患者肺潮气量(SMD=14.29,95%CI=10.61~17.97),增加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TPCO2(SMD=5.53,95%CI:3.99~7.06),降低平均动脉压(SMD=-0.56,95%CI:-0.89~-0.24),并且减少了神经功能损害(SMD=-0.57,95%CI:-1.05~-0.09)。 结论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法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效果佳,可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法可改善患者通气,减少神经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心肺复苏后患者血清抗脑抗体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将27例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成功并存活12周以上的患者根据第12周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将其分为轻中型组12例(GCS评分≥8分)及重型组(GCS评分≤7分)15例.比较两组患者在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第3,7天和第2,3,4,12周时的血清抗脑抗体水平,并与对照组(15例同期健康查体人群)进行比较.结果 轻、中型组与重型组患者血清抗脑抗体水平在ROSC后第3,7天和第2,3,4,12周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34±0.23),(1.30 ±0.27) kU/L比(0.28±0.05)kU/L,(1.38±0.33),(1.44±0.30) kU/L比(0.28±0.05) kU/L,(1.44±0.31),(1.51±0.33) kU/L比(0.28±0.05) kU/L,(1.53±0.27),(1.67±0.36) kU/L比(0.28±0.05) kU/L,(1.72±0.25),(1.93±0.44) kU/L比(0.28±0.05) kU/L,(1.98±0.45),(2.15±0.52) kU/L比(0.28±0.05) k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型组患者血清抗脑抗体水平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轻、中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肺复苏后患者血清抗脑抗体水平明显升高;血清抗脑抗体水平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脑功能损伤程度和预后有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一种用于心脏、呼吸骤停时进行抢救的胸腹交替按压心肺复苏医疗装置。利用市电为能源,采用机械呼吸和体外胸腹交替按压复苏技术,即"压胸-压腹-压胸"方式交替进行,并每五次按压时,给肺充气一次。具有复苏成功率高,防止复苏过程中病人出现胃部胀气。且能随时调节按压频率、深度、充气比和充气时间,满足临床各种情况的需求。为各医院临床新型急救设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大剂量胞二磷胆碱在心肺脑复苏救治中的作用、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选择心脏骤停后经心肺脑复苏成功13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75例和对照组57例,均给予肾上腺素等复苏兴奋药物、降颅压、亚低温、激素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应用胞二磷胆碱注射液0.25g+10%葡萄糖3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21 d为1个疗程,治疗组应用胞二磷胆碱注射液2.00 g,余同对照组.两组于入院即刻及治疗后第3、7、14及21天进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并监测溶血磷脂酸(LPA)和酸性磷脂酸(AP)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后第7、14及21天GCS评分显著升高(P< 0.05或<0.01),对照组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第14天LPA水平[(2.98±0.28)μmol/L]显著降低,治疗后第21天LPA水平[(1.85±0.21)μmol/L]进一步降低,与入院即刻[(3.75±0.22)μmol/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对照组治疗前后LP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21天,治疗组A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3.45±0.23)μmol/L比(5.20±0.21)μmol/L](P< 0.01).结论 大剂量胞二磷胆碱可明显改善心肺脑复苏的神经功能,是安全、有效、易于推广的心肺脑复苏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