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作者自1993年3月至1994年6月共采用5cm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30例。与同期施行的63例传统切口胆囊切除术(CC)比较,切口平均长度MC组5.5cm,CC组11.5cm(P〈0.01);术后平均排气时间MC组为30h,CC组为54h(P〈0.01);术后平均住院天数MC组为8天,CC组为12天(P〈0.05)。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两组比较无意义(P〉0.05)。提示MC手术较CC手术腹壁  相似文献   

2.
梁华  郭永军 《宁夏医学杂志》2000,22(12):743-744
6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患者,分为3组:A组,2%利多卡因+0.75%布比卡因;B组,2%利多卡因+0.5%布比卡因;C组,1%利多卡因与0.375%布比卡因混合液,A、B两组均用2%利多卡因作首剂试验量,术中麻醉维持分别用0.75%布比卡因、0.5%布比卡因;C组用1%利多卡因与0.375%布比卡因混合液作首剂试验量及术中麻醉维持,术中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进行麻醉效果评定。结果,利多卡因用量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布比卡因用量A组多于B、C两组(P〈0.05);患者科痛评分A、C两组优于B组(P〈0.05);肌松效果C组优于A组、A组优于B组,结果提示小切口胆切除术中硬膜外使用1%利多卡因与0.375%布比卡因混合液,镇痛好,肌松完善,麻醉效果满意,同单独使用0.75%布比卡因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联合麻醉对产妇分娩的镇痛效果及对产科质量的影响。②方法对100例产妇分娩时实施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腔联合麻醉(观察组),并与100例未实施麻醉者(对照组)进行比较。③结果观察组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uc=12.24,P<0.01),但器械助产率明显增加(χ2=4.57,P<0.05)。两组产后出血、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及剖宫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χ2=0.001~0.019,P>0.05)。④结论联合麻醉能使产妇在完全无痛下完成分娩,且对产科质量无影响,为目前无痛分娩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袁霞  李远泽 《右江医学》1999,27(2):59-60
将确诊为肝硬化的108例分为两组,出血组35例,非出血组73例,采用B超分别探测肝门静脉主干及脾门静脉主干的内径,观察其与出血的关系,预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价值。结果门静脉内径出血组为1.59±0.13cm,明显高于非出血组的1.38±0.14cm(t=7.5,P<0.01);门静脉内径≥1.5cm出血率为54.05%,<1.5cm出血率为21.13%,两者比较有极显著差异(χ2=12.04,P<0.01)。脾静脉内径出血组为1.02±0.13cm,明显高于非出血组的0.89±0.17cm(t=4.0,P<0.01);脾静脉内径≥1.0cm出血率为53.19%,<1.0cm出血率为16.39%。两者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χ2=16.41,P<0.01)。显示肝硬化患者肝门静脉内径≥1.5cm、脾静脉内径≥1.0cm时可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认为B超监测可作为预测上消化道出血危险度的常用指标  相似文献   

5.
阿托品预防胆囊切除术胆心反射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胆囊切除中胆心反射的发生率及预防措施。方法 将210例ASAⅠ-Ⅱ级的择期单纯小切口胆囊切除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观察组70例,好在牵拉胆囊之前预防给予阿托品,B组为对照组140例,比较两组在术中牵拉胆囊时HR、MAP变化的差异。结果 A组术中HR、MAP下降明显低于B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 阿托品术中预防性给药可减少胆囊切除术中胆心反射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张红  覃云飞 《右江医学》1999,27(2):80-81
对124例女性淋病进行分析,发现有可疑不洁性生活史84例(占67.7%),有合并症45例(占36.3%);经过系统治疗,效果良好,无合并症组用阿莫西林和氟哌酸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7.6%和97.3%,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924,P>0.05)。用壮观霉素、头孢三嗪方案治疗有合并症组,有效率分别为82.6%、81.8%,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0185,P>0.05)。对女性淋病的临床表现和各种临床疗效及预防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胆系手术硬膜外麻醉阻滞用量进行数值分析,并就其安全性作出评价。方法:以麻醉效果满意,平面达到或超过T4-12范围的588例临床资料,按阻滞初量分组进行数值分析,对SpO2、BP、HR进行统计。结果:1.两组节段毫升数相似,同组中老年人阻滞范围较广。2.阻滞初量≥13ml组对呼吸、循环的影响增加,SpO2下降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BP下降组间差异性极显著(P<0.005),年龄对其影响性也较大。3.胆心反射的发生率相近似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麻醉效果满意时,阻滞初量增加≥13ml对呼吸、循环的影响增加,而并不能减少胆心反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种更适合老年开胸手术的麻醉方法。②方法择期开胸手术病人8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普鲁卡因静脉复合全麻组(P组)、芬太尼静脉复合全麻组(F组)、普鲁卡因复合全麻+硬膜外阻滞组(EP组)、芬太尼复合全麻+硬膜外阻滞组(EF组)。EP组及EF组在全麻诱导前先行胸椎T5~7间隙硬膜外穿刺置管行硬膜外阻滞。4组病人均采用静脉快速诱导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在上述麻醉的基础上间断吸入少量安氟醚及间断静脉注射潘库溴胺维持麻醉。术中持续监测血压、心电和脉搏血氧饱和度。③结果与P组及F组相比,EP组、EF组术中血液动力学较稳定(t=2.133~5.194,P<0.05,0.01);EP组及EF组全麻药用量较P组及F组明显减少(t=2.307~8.775,P<0.05,0.01);EP组、EF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也较P组及F组短(t=2.731~3.856,P<0.01),清醒拔管例数较多(χ2=5.13~8.88,P<0.05,0.01),术中出现心律失常的例数较少。④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比单纯全麻更有利于老年病人开胸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9.
硬膜外麻醉辅助用药三种给药途径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育民  赵俭 《四川医学》1999,20(1):21-22
为比较肌注、静注、硬膜外3种途径给予芬太尼加强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方法:ASA1~2级择期胆囊手术病人40例,随机分成4组。E组(硬膜外组),于切皮前经硬膜外给予芬太尼0.1mg;M组(肌注组),于切皮前经肌肉给予芬太尼0.1mg;V组(静脉组),于切皮前经静脉给予芬太尼0.1mg;C组(对照组)不给芬太尼。全部病人经T7~8穿刺置管4cm,16%利多卡因0.1ml/cm身高。从麻醉前至手术开始后40分钟连续监测病人BP、SPO2、ECG。并记录麻醉后15分钟全部患者的麻醉平面,以及术中内脏牵拉痛评级。结果:各组麻醉平面无显著差异。E、M、V组内脏牵拉痛无显著差异但显著好于C组。C、E、M组SPO2下降不显著,V组下降显著。结论:硬膜外麻醉中芬太尼硬膜外给药途径优于静注给药。  相似文献   

10.
硬膜外阻滞下再次胆道手术中胆-心反射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后再次胆道手术中胆-心反射的发生及特点。方法:81例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发生胆心反射者及未发生胆-心反射者各为一组。记录患者麻醉前、麻醉后、进腹、处理胆道及关腹时BP、HR、SpO2及ECG变化。结果:发生胆-心反射30例(33次),发生率为37%。两组患者处理胆道时BP、HR及SpO2经过t检验统计差异显著(P<0.01)。结论:对于再次胆道手术的患者要重视预防胆-心反射发生,对于此类患者以选用气管内全麻为好。  相似文献   

11.
①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的临床概况和发病趋势。②方法对本院1979年1月~1995年12月住院AMI病人798例进行不同阶段的对比分析。③结果老年人AMI的发病有明显增加趋势(χ2=5.01,P<0.05),AMI占心血管病的住院百分比逐年增加;心原性休克、心脏骤停和心力衰竭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χ2=5.03,P<0.05)。病死率明显下降(9.7%),病死主要发生在发病7d之内,病死原因以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和心脏骤停为主;高血压、高胆固醇是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再梗塞发生率明显增加(χ2=4.87,P<0.05)。④结论降低高胆固醇和高血压、减少并发症、预防再梗塞和降低病死率是防治AMI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将300例慢性脑缺血患者随机分为药物治疗,手法治疗,手法加药物治疗3个组,分别用丹参及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单纯手法纠正微解剖变异治疗、手法纠正微解剖变异辅以丹参及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结果对比显示单纯手法治疗较单纯药物疗效明显,χ2=6.02,P<0.05。而手法加药物效果更为有效,有效率达98%,与手法组比χ2=7.69,P<0.05,与药物治疗组比,效果更明显,χ2=24.40,P<0.01,为治疗慢性脑缺血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3.
卢昱坤 《河北医学》1999,5(5):23-24
目的与方法:60例在单次硬膜外麻醉下施行阑尾切除手术病人,随机分二组:对照组(n=30)和注药组(n=30,手术前双侧内关穴分别注射安定0.5 ̄1.0mg);结果:显示在麻醉平面上达T7-8,T6,T4 ̄5时,牵拉反应达0 ̄1级者,在对照组分别为12.5%、22.2%、40%;注药组分别为64.7%1100%、100%。二组在不同麻醉平面比较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内关穴注射小剂  相似文献   

14.
双胆囊1例     
患者,男,70岁。因右上腹痛1月伴畏寒发热,皮肤巩膜轻度黄染2天,于1997年7月2日入院。B超诊断为胆囊结石并胆囊炎,胆总管结石并肝内外胆管扩张。1997年7月7日在全麻下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取石、胆道镜探查、T型管引流术。术中见胆囊约8cm×5cm×4cm,壁厚约0.4cm,胆囊管0.3cm,其囊内有一直径约1.0cm结石,在该胆囊下内侧又见一约5cm×3cm×2cm胆囊样结构,壁厚约0.6cm,其管约0.4cm。在仔细解剖中发现大胆囊动脉源于肝右动脉,胆囊管汇于右肝管开口处,小胆囊动脉源于肝…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降压治疗及降压治疗后血压的昼夜节律对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已临床确诊为高血压病的患者,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血压升高且昼夜节律异常的患者,给于降压治疗,将治疗后ABPM昼夜节律正常(杓型)的22例为一组及昼夜节律异常(非杓型)18例为一组,治疗前后分别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比较服药前后及两组间QT离散度(QTd)及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的变化。结果:降压治疗前全部病例的QTd=(72.8±21.2)ms、QTcd=(83.3±24.3)ms;降压治疗后ABPM为非杓型组的QTd=(60.6±20.1)ms、QTcd=(68.7±23.0)ms,与治疗前比有减少(P<0.05;)治疗后ABPM为构型组的QTd=(47.7±17.6)ms、QTcd=(53.1±18.6)ms,与治疗前比有显著差异(P<0.01);与非杓型组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病的降压治疗及恢复血压正常的昼夜节律可缩短QT离散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胆囊手术患者的麻醉方法.方法 选用硬膜外阻滞、气管内全麻或硬膜外阻滞加气管插管浅全麻对笔者所在医院近些年来300例胆囊手术患者进行麻醉.结果 硬膜外麻醉中胆心反射发生率为54.8%,全麻中胆心反射发生率为14.6%.结论 对术前心电图异常、黄疸、低钾、高龄和术式较复杂等胆囊手术患者选用气管内全麻或硬膜外阻滞加气管插管浅全麻,可降低胆心反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①目的探讨间质内的肥大细胞与肺鳞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②方法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检测89例经手术切除的肺鳞癌标本间质内每10个高倍视野的肥大细胞数。③结果Ⅰ,Ⅱ级鳞癌中肥大细胞数明显多于Ⅲ级(t=2.94,2.74,P均<0.01),肿瘤直径>5cm组的肥大细胞数明显少于3~5cm组和<3cm组(t=3.13,2.42,P<0.01,0.05),0.5年内死亡组肥大细胞数明显少于5年以上生存组和0.5~5.0年内死亡组(t=3.68,2.75,P<0.01),肥大细胞计数在有无淋巴结转移两组病人间差异无显著性(t=1.85,P>0.05)。④结论肥大细胞与肺鳞癌细胞的分化、生长和病人预后有关,且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运动对缺血性心脏病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记录标准12导联ECG,分析平板运动试验前后未校正QT离散度(QTd)和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结果运动试验阴性组(n=22)运动试验前后QT离散度无显著性差异(QTd:27.5±9.8ms对29.1±7.5ms,P>0.05;QTcd:32.7±9.4ms对37.9±10.8ms,P>0.05),而运动试验阳性组(n=21)运动试验前后QT离散度存在显著性差异(QTd:30.9±10.4ms对43.5±10.9ms,P<0.005;QTcd:34.7±12.2ms对59.9±15.0ms,P<0.001)。结论运动诱发的QT离散度增加可以作为心肌缺血的心电标志  相似文献   

19.
①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16型和18型(HPV16和HPV18)与喉鳞癌、喉乳头状瘤的关系。②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34例喉乳头状瘤、83例喉鳞状细胞癌石蜡包埋组织中HPV16及HPV18的DNA.③结果喉乳头状瘤及喉鳞癌组织中HPV16的检出率为14.71%和30.1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3.006,P>0.05);HPV18在喉乳头状瘤组织中未检出,而在喉鳞癌组织中为6.0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χ2=0.087,P>0.05)。高分化喉鳞癌组织中HPV16的检出率显著高于中分化鳞癌(χ2=6.032,P<0.05),而高分化与低分化、中分化与低分化鳞癌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χ2=0.351,1.500,P均>0.05);不同病理分化喉鳞癌组织中HPV18的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χ2=0.060,P>0.05)。④结论喉鳞癌的发生与HPV感染密切相关,尤以HPV16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为评价和比较 2 种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效果,对 2 组 107 例白内障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通过 32m m 切口植入硅凝胶折叠式人工晶体和 55m m 切口植入 P M M A 硬性人工晶体。结果:32m m 组术后早期裸眼视力明显优于 55m m 组( P< 0.05);角膜散光明显小于 55m m 组( P<0.05);3 个月后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05)。两组并发症基本相同,发生率均较低。提示两种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但 32m m 切口术后散光小,视力恢复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