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并探讨可调节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来人院的67例(76眼)青光眼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34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手术,实验组37例(42眼)在常规手术基础上加用可调节缝线。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患者眼压水平、滤过泡及前房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术后眼压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术后2周后两组间跟压开始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实验组浅前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呈显著性差异(P〈0.05);滤过泡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也呈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使用可调节缝线可有效控制患者术后眼压水平,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功能性过滤泡的形成及减少浅前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能有效地提高青光眼手术的成功机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来我院眼科就诊的68例(6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4例(34眼),实验组给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给予常规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术后前房情况、滤过泡情况及眼压控制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均(p〈O.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小梁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原发性青光眼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原发性静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4例(48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和18例(26只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施行小梁切除联合结膜瓣下及巩膜瓣下新鲜羊膜移植术,对术后眼压,滤过泡,前房,视力和视野随进行了为期8个月至21个月(平均15.7个月)随访观察,结果:2只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2例)和1只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化,术后眼压达4.66kPa,其余71只眼(95.95%)术后眼压均控制在1.06-2.66kPa范围,74只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序提高,观察斯视神经及视野损害均未见加重,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可用于防止滤过泡瘢痕形成,具有保持滤过通畅和维持有效滤过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比较青光眼复合小梁切除术与单纯小梁切除术后前房形成延缓的原因和对策。方法实验组30眼行复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28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后眼压及前房形成延缓的情况。结果两组术后眼压控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小梁切除术控制前房形成延缓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下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在高眼压状态下手术治疗的结果。方法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2例52眼,经多种抗青光眼药物联合治疗眼压难以控制到正常,其中接受小梁切除术20眼,接受复合式小梁切除术32眼;术后观察前房和滤过泡形成情况,并通过评估远期眼压控制情况比较两种手术的成功率。结果随访3个月。小梁切除术组:手术成功10眼(50%),条件性手术成功2眼(10%),手术失败8眼(40%),术后7眼发生了浅前房(35%)。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手术成功24眼(75%),条件性手术成功8眼(25%),没有手术失败眼,术后4眼发生了浅前房(12.5%)。根据眼压控制的结果,小梁切除术的手术成功率低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P〈0.01)。所有患者中无1例发生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下进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能够有效的控制眼压,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MMC)联合应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的抗增殖作用。方法将行单纯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78例(93眼)分为2组。对照组仅予以浸有0.2 g/L MMC棉片置于巩膜下5 min;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毕前房注射t-PA 0.1 mL(200 mg/L),术后1,3 d球结膜下再次注射t-PA 0.3 mL。分别在术前及术后3,7,14,28 d和6个月测定2组患者眼压;分别在术后3,7,14,28 d和6个月取局部病理组织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染色记录5个高倍视野下阳性细胞数,HE染色观察滤过道开放情况,Masson三色染色观察滤出道新生胶原生成情况,裂隙灯下观察滤过泡形态。结果 2组患者术后3,7,14,28 d和6个月眼压均显著低于术前(P均0.01);且实验组术后各时间节点眼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2组患者术后3,7,14,28 d及6个月滤过道PCNA阳性细胞数均显著低于术前(P均0.01);且实验组术后各时点滤过道PCNA阳性细胞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实验组术后14、28 d滤过道开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术后7,14,28 d及6个月滤过道处的胶原较对照组少而疏松,功能性滤过泡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联合应用MMC和t-PA具有较强的抗增殖能力,可用于抗青光眼术后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巩膜瓣可拆缝线治疗青光眼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采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45例60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眼。治疗组采用巩膜可拆缝线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行单纯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15个月。结果①术后随访12个月,治疗组术后第1,7,14,30天滤过泡评分与对照组相似,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但术后第3,6,12个月治疗组滤过泡评分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或0.01)。②治疗组术后完全成功率和条件成功率分别为86.7%和100%,对照组为83.3%和97.0%,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③治疗组术后第1,7,14天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术后第1,3,6,12个月,2组眼压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治疗组浅前房2例(6.7%),无平前房和低眼压;对照组浅前房11例(36.7%),平前房2例(6.7%),脉络膜脱离6例(20.0%)。治疗组术后浅前房和平前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⑤治疗组术后视力下降5例占16.7%,对照组术后视力下降7例占23.3%,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巩膜瓣可拆缝线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控制滤过,促进滤过泡形成,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无需特殊设备,可广泛应用于青光眼手术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高眼压下施行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5例(45只眼),经药物或YAG激光治疗眼压仍高于36mmHg(1mmHg=0.133kPa),予前房穿刺术等处理后,施行小梁切除术治疗.术后对患者的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瞳孔、脉络膜、视网膜等情况进行观察,随访2-18个月.结果 1.视力:术后10d内视力提高者16只眼(35.6%),术后11~20d视力提高者20只眼(44.4%),至随访结束视力无变化者9只眼(20.0%).2.眼压:术后7~12d内高眼压者(24~50mmHg)15只眼(33.3%),对症处理降至正常.3.滤过泡:大多在7~18d形成;远期随访有1例发生滤泡瘢痕.4.并发症:浅前房8只眼(17.8%),包括恶性青光眼2只眼(4.44%),经治好转;前房出血6只眼(13.3%),经治出血吸收;瞳孔后轻度粘连16只眼(35.6%);无伤口渗漏、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及脉络膜视网膜脱离.5.手术总成功率89.9%.结论 在高眼压状态下行小梁切除术,术后反应一般都较重,术后恢复及滤过泡形成的时间相对较长,易发生前房出血、浅前房及恶性青光眼等并发症;借助前房穿刺术等,并注意术中轻巧操作及术后恰当处理,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眼球按摩对青光眼滤过术后患者的康复治疗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10月该院治疗青光眼的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早期进行眼球按摩。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眼压、滤过泡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对所有患者在术后进行追踪随访6个月,实验组患者的功能性滤过泡占90%,对照组患者的功能滤过泡占60%,实验组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有18只眼眼压控制在6~18 mmHg(90%),对照组患者有12只眼眼压控制在6~18 mmHg(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早期对患者的眼球进行按摩对于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持以及眼压的控制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5例(50眼)各类型青光眼实施复合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前房、眼压、视力、术后滤过泡形成及其他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浅Ⅱ级前房4眼,1 a内眼压控制在7~21 mmHg(1 mmHg=0.133 kPa)以内49眼,需药物控制1眼,功能性滤过泡48眼,术后视力不变或提高48眼。结论复合小梁切除术不仅能够调整滤过功能,很好地控制眼压,而且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青光眼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晶状体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治疗老年闭角青光眼的疗效。方法:老年人闭角型青光眼26例(26只眼),其中17例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9例为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晶状体全混浊的有24例,中央晶状体透明周边混浊的2例。入院后行超声乳化晶体吸除联合后房型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随访3个月~2年。平均(15.7±6.0)个月。结果:术后随访视力除2例中央晶状体透明和1例视神经萎缩外均有所提高。平均眼压由术前的(30.5±6.31)mmHg降至术后的(10.79±2.78)mmHg(t检验P〈0.01),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的(1.31±0.22)mm增加到术后的(1.61±0.19)mm(t检验P〈0.01),术后房角检查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开放。结论:超声乳化晶状体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有效治疗老年人闭角青光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适用于研究抗青光眼药物降眼压作用及保护视神经作用的大鼠青光眼模型。方法将29只SD大鼠随机分为A、B、C、D、E五组,其中A组6只,给予大鼠右眼前房注射复方卡波姆溶液5ul,B组6只给予大鼠右眼前房注射复方卡波姆溶液10ul,C组6只给予大鼠前房注射复方卡波姆溶液15ul,D组6只给予大鼠右眼烧灼3条巩膜上静脉,E组5只大鼠为空白对照组,只做前房穿刺,并对4组青光眼模型进行观察。结果A组眼压增高持续20~30d,眼压范围为(25.23±2.31)mmHg,青光眼模型成功率100%。B组眼压增高持续20~30d,眼压范围为(28.23±4.31)mmHg,青光眼模型成功率100%。C组眼压增高持续10~20d,眼压范围为(30.56±3.45)mmHg,青光眼模型成功率为100%。D组眼压增高7—10d。眼压范围为(25.54±2.45)mmHg,青光眼模型成功率为50%。E组:空白对照组眼压范围为(12.34±3.45)mmHg。结论B组大鼠在术后第1天眼压即升高,表现为升高快,持续时间长,角膜一般状况良好,副作用少,是较为理想的造模剂量。  相似文献   

13.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后超声生物显微镜下房角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对合井白内陴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nla,PACG)的房角及其相关结构的影响。方法对合并白内障的PACG患者30例(30只眼)行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进行房角结构测量。结果中央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500(AOD500)、小梁虹膜角(TIA)、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虹膜厚度1(IDI)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可明显加深前房,增宽房角,重新开放小梁网。这有助于更好地控制眼压,减少术后浅前房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睫状体平坦部(后路切口)外滤过术对高眼压兔模型的降眼压效果以及对房水滤过的影响。方法将28只实验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7只,任选一侧眼造模,1周后以高眼压兔眼为对照,采用前路小梁切除术、后路睫状体平坦部外滤过术(后路Ⅰ组)、睫状体平坦部外滤过术联合硅胶引流条植入术(后路Ⅱ组),观察术后兔眼眼压、滤过泡情况并利用眼UBM生物超声探查活体眼球前房深度变化及切口滤过通道形态。结果 1.眼压:术后1周各手术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周,与高眼压组相比,前路组眼压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Ⅰ组、后路Ⅱ组眼压值降低(P<0.05和P<0.01)。2.前房深度:术后1周后路2组中央前房深度均大于前路组。3.滤过泡:术后1~6周后路2组功能型滤过泡比率均大于前路组;滤过道:前路组术后1周滤过道通畅,4周滤过道趋于瘢痕化并关闭。后路Ⅰ组术后1周滤过道通畅,4周滤过道通畅变差,8周滤过口闭合。后路Ⅱ组术后1~4周滤过道通畅,8周滤过口仍部分通畅。结论睫状体平坦部外滤过术与小梁切除术相比,短期(1周内)降眼压效果无明显差异,但前者降低眼压的作用时间及滤过通道的维持时间更久,功能型滤过泡的比率更高,并且不会使前房变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复明饮治疗青光眼术后视神经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术后病人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分为2个治疗组,分别采用复明饮,甲钴胺进行治疗。通过治疗前后病人在血压、脉搏、视力、眼压、视野、视觉电生理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两治疗组具有稳定病人视力、眼压的作用;复明饮治疗组可以改善病人的视野、增强视网膜电活动、改善视神经传导能力;对血压、脉搏无不良影响。结论:复明饮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病人的视神经损伤具有修复、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前房角结构的影响。方法对40例(40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用超声生物显微镜对房角结构进行测量。结果全部患者术后1个月中央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depth,ACD)、房角开放距离500(angle opening distance at 500μm,AOD500)、小梁虹膜角(trabecular-irisangle,TIA)、小梁睫状体距离(trabecular-ciliary process distance,TCPD)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虹膜厚度1(iris distance 1,ID1)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明显加深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前房,增宽房角。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路切口(睫状体平坦部)外滤过术在房水引流过强情况下对正常兔眼前房及其相关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将5只(10眼)正常兔分为2组,每组各5眼,以小梁切除术作为对照(前路组),采用后路睫状体平坦部切口的外滤过术式(后路组),均在切口较大、滤过通道完全开放、房水引流过强的情况下利用眼超声生物显微镜(UBM)与眼B超测量术后兔眼前房深度及相关组织形态学变化情况。结果术后第1~3天,前路组中央前房明显变浅且低于正常值范围,周边前房消失。后路组前房较正常范围加深,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15天,前路组中央前房深度略有加深,周边前房可见,但前房深度小于后路组(P<0.05);术后30天,前路组中央前房深度仍小于后路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BM检查见前路组术后15天,滤过泡不明显,巩膜切口轻度粘连;术后30天,未见滤过泡,巩膜切口粘连,滤过道关闭;后路组术后15~30天,滤过泡局限、腔小,巩膜切口轻度粘连,滤过道狭窄但未完全关闭。B超二组兔眼内均未见玻璃体机化及脉络膜、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后路切口(睫状体平坦部)外滤过术可以做较大切口,满足较大房水引流量的需要,同时延缓滤过通道发生瘢痕闭合,用于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活血利水中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42例青光眼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1例,对照组单纯给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治疗组在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加服中药治疗.于治疗后定期复查,随访12月.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术后视力明显增高(λ2=4.511,P<0.05),眼压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