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可疑冠心病患者核素显像与CT冠状动脉造影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和CT冠状动脉造影(CTCA)2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在可疑冠心病(CAD)患者诊断中的关系。方法对4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MPI和CTCA检查,均在2个月内进行。MPI结果分为正常和异常[可逆性和(或)不可逆性心肌缺血];CTCA结果分为正常、轻度(狭窄〈50%)和中度及其以上狭窄(至少1支主要血管或主要分支血管狭窄程度≥50%)。以CAG结果为“金标准”,对40例患者的MPI和CTCA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CA正常者中,90.1%的患者MPI正常;CTCA异常者中,55.2%的患者MPI正常;而MPI正常者中,61.5%的患者CTCA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与CAG比较,CTCA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高,分别为96.4%(27/28)、83.3%(10/12)和92.5%(37/40)。结论MPI和CTCA在可疑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中提供了不同但却互补的信息,两者应合理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2.
SPECT/CT显像评价“功能相关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PECT/CT显像评价“功能相关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病变”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40例可疑或确诊冠心病患者同机完成^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和冠脉CT造影(CTCA)。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显像采用标准二日法,首日行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次日行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及CTCA。腺苷按患者体质量以0.84mg·kg^-1·min^-1经静脉泵匀速给药,CTCA使用标准自动对比剂跟踪扫描程序完成。通过专用融合软件将心肌血流灌注与冠脉三维成像图融合,评价心肌缺血与冠脉病变的相关关系,确定“功能相关冠脉病变”。结果40例患者,CTCA正常20例,异常20例;120支冠脉中共检出33支病变血管,累及左前降支15支,左回旋支9支,右冠脉9支。心肌灌注显像正常22例,心肌缺血和(或)心肌梗死18例。SPECT心肌灌注和CTCA融合图像显示供血区心肌血流灌注正常且无狭窄冠脉占总的无狭窄冠脉的92.47%(86/93),狭窄〈75%的冠脉中,其供血区心肌缺血或梗死的阳性率占42.86%(6/14,例),狭窄〉75%或闭塞冠脉中,其供血区心肌缺血的阳性率占92.31%(12/13,例)。120支冠状动脉中20.83%(25/120,支)的病变冠脉为“功能相关冠脉病变”,检测出27例患者中25.93%(7/27,例)有无狭窄病变的冠脉导致心肌缺血;使15.38%(2/13,例)冠脉病变患者免除有创性诊断检查;指导对42.86%(6/14,例)的狭窄〈75%冠脉行药物治疗或冠脉血管重建术治疗;为1支狭窄〉75%的冠脉无需行血管重建术提供依据。结论SPECT/CT心肌灌注和CTCA融合显像可确定“功能相关冠脉病变”,可提供综合信息诊断冠心病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患者SPECTG—MPI相位图,探讨其在CTO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中国CTO俱乐部的21例CTO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7~77(平均56.6)岁]。患者术前完成^99Tc^m-MIBIG—MPI和^18F—FDG心肌代谢显像。应用G—MPI所测LVEF评价左心室功能,并将患者分为2组:正常组(11例,LVEF〉60%)和非正常组(10例,LVEF≤60%)。采用两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LVEF、灌注/代谢缺损、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参数,分析CTO患者中同步性参数[峰相位,相位标准差(SD),相位图带宽、偏斜及陡度]与LVEF的线性相关性。结果21例CTO患者闭塞时间为3—60个月,相位SD和相位图带宽均高于健康参考值,分别为(30.8±28.3)°与(14.2±5.1)°,t=3.09;(58.1±39.4)°与(38.7±11.8)°,t=2.61,均P〈0.05。这2个参数与LVEF均呈负相关(r=-0.785、-0.883,均P〈0.01),而相位图偏斜和陡度与LVEF均呈正相关(r=0.755、0.666,均P〈0.01)。正常组患者LVEF高于非正常组患者:(69.3±4.7)%与(44.7±13.0)%,t=-5.65,P〈0.01;灌注缺损比例低于非正常组:4.0%与16.0%;Z=-2.23,P〈0.05;代谢缺损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2,P〉0.05)。正常组相位SD及相位图带宽显著低于非正常组,分别为(18.7±19.0)°与(44.2±31.6)°,t=2.21;(36.4±12.7)°与(82.1±45.4)°,t=3.08,均P〈0.05。相位图偏斜、陡度正常组高于非正常组-5.11±0.75与3.55±1.05,t=-3.89;30.77±10.49与15.66±10.12.t=-3.35,均P〈0.01。结论CTO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较健康人差,核素显像相位图同步性参数可有效预测左心室泵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SPECT/CT完成同机核素MPI和CTCA,探讨冠状动脉(简称冠脉)心肌桥(MB)对心肌血液供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间294例以胸闷、胸痛或心悸为主要症状、接受MPI及同机CTCA检查的患者资料,筛选出冠脉MB患者49例[男26例,女23例,年龄32~85(55.4±16.6)岁]。统计MB和缺血发生部位;将MPI和CTCA图像进行融合,对融合图像上MB.壁冠脉穿行心肌缺血区域、且CAG证实该区域供血冠脉不存在粥样斑块所致管腔狭窄者,判定心肌缺血为MB所致。利用z。检验比较不同部位MB引发心肌缺血改变的发生率差异。结果49例冠脉MB患者中,MB位于前降支近段3例,前降支中段34例,前降支远段4例,间隔支3例,回旋支远段2例,中间支I例,右冠脉近中段2例;MPI显示心肌缺血41例(缺血部位46处),其中心尖部3例,前壁心尖部5例,前壁中部17例,间隔心尖部4例,前间隔中部3例,前侧壁中部2例,下侧壁中部2例,下侧壁基底段4例,下壁近心尖部3例,下壁基底段3例;融合图像示MB引发的心肌缺血有32例,其中23例由前降支中段MB所致。MB位于好发部位组(前降支中段,34例)与非好发部位组(15例)的心肌缺血发生率分别为67.6%(23/34)和60.0%(9/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7,P〉0.05)。结论左冠脉前降支中段是MB的好发部位,不同部位的MB引发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MPI/CTCA融合影像可同时探测心肌缺血和冠脉MB的部位,判断MB对心肌血液供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结合冠状动脉CT成像(CTCA)评价2型糖尿病冠状动脉病变对心肌血供的影响,并与单一MPI或CTCA进行比较.资料与方法 纳入120例怀疑或确诊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根据其病史分为糖尿病组(n=58)和非糖尿病组(n=62),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腺苷负荷/静息MPI和CTCA,并均于1个月内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CAG).以CAG、CAG联合MPI作为标准评价单一MPI、CTCA、MPI结合CTCA对“功能相关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 糖尿病组MPI结合CTCA评价2型糖尿病冠状动脉病变与心肌血供关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58%、86.15%、90.80%、91.89%、88.89%.非糖尿病组MPI结合CTCA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与心肌血供关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10%、91.43%、92.47%、94.74%、88.89%,均高于单一MPI或CTCA的诊断效能.结论 MPI结合CTCA评价2型塘尿病冠状动脉病变对心肌血供的影响,其诊断“功能相关冠状动脉病变”的效能明显高于单一影像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MPI评价代谢综合征(MS)患者心肌血流灌注情况。方法选择确诊或疑似冠心病患者342例行常规门控运动+静息MPI;根据代谢指标异常情况分为4组,组1:无代谢指标异常;组2:具有1个代谢指标异常;组3:具有2个代谢指标异常;组4:具有3个或3个以上代谢指标异常。分析代谢指标异常数量与MPI的关系。对符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MS诊断标准、在显像前后1个月内行CAG检查的103例患者的MPI结果,以CAG结果为标准,分析2种方法间诊断的一致性。采用SPSS13.0软件,组间心肌灌注异常的发生率比较采用x。检验,方法间的一致性分析用Kappa检验。结果(1)与CAG比较,MPI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为80.5%(33/41),特异性85.5%(53/62),阳性预测值78.6%(33/42),阴性预测值86.9%(53/61),诊断准确性为83.5%(86/103),惭值为0.657,P〈0.001。(2)随代谢指标异常数量增加,心肌灌注异常的发生率增加:组1为23.3%(10/43),组2为32.9%(26/79),组3为54.4%(56/103),组4为57.3%(67/117),X2:23.22,P〈0.001。结论MPI可以应用于IS患者的心肌血流评估;代谢指标异常数量增加,心肌灌注异常的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99Tcm-MIBI心肌灌注SPECT/^18F—FDG心肌代谢PET显像和心脏MRI延迟增强成像(cMRI—LGE),探讨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C)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与心肌损伤的关系。方法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诊断为IDC的连续病例63例[男42例,女21例,平均年龄(52±11)岁]入选,患者均进行血浆TT3、TT4、FT3、FT4和TSH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99Tcm-MIBI心肌灌注SPECT/^18F—FDG心肌代谢PET显像和cMRI—LGE。利用标准17节段模型进行心肌节段分析,灌注/代谢图像分成4种类型:正常灌注/代谢、灌注/代谢不匹配、灌注/代谢轻中度匹配、灌注/代谢完全匹配;cMRI-LGE图像分为无延迟强化、壁间强化和透壁强化。通过x^2检验进行分组数据的比较。结果根据所测血浆激素水平,患者被分成甲状腺功能(简称甲功)正常组(53例)和甲减组(10例)。甲功正常组正常灌注/代谢的心肌节段数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甲减组:71.8%(647/901)和57.6%(98/170),x^2=13.50,P〈0.001;而灌注/代谢不匹配的心肌节段比例则低于甲减组:17.8%(160/901)和31.2%(53/170)x^2=16.20,P〈0.001。甲功正常组cMRI—LGE无延迟强化的心肌节段比例明显高于甲减组,分别为88.0%(793/901)和69.4%(118/170),x^2=35.70,P〈0.001;但壁间强化的心肌节段比例则低于甲减组,分别为4.8%(43/901)和24.1%(41/170),x^2=74.70,P〈0.001。结论^99Tc^m-MIBI心肌灌注SPECT/^18F—FDG心肌代谢PET显像和cMRI—LGE证实甲减能够加重IDC患者的心肌损伤。SPECT/PET可以检测出更多的慢性缺血/存活心肌,而cMRI-LGE可以检测出更多的心肌纤维化病变,两者结合能提供更全面的心肌损伤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门控心肌显像(G—MPI)判断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价值。方法 76例冠心病患者,支架术后3~12个月行负荷和静息G—MPI,随后2周内行冠脉造影(CAG),对上述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①在76例患者共107支行支架术的冠脉中,随访CAG示27例(35.5%)共32支(29.9%)冠脉出现再狭窄。②按经治疗冠脉数计算,G—MPI诊断再狭窄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4.4%、90.7%和88.8%,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9.4%、93.2%。③G—MPI诊断再狭窄的灵敏度略好于非门控心肌显像(NG—MPI),但两者差异无显著性(84.4%与78.1%,χ^2=0.41,P=0.522);G—MPI诊断再狭窄的特异性明显优于NG—MPI(90.7%与78.7%,χ^2=4.16,P=0.041)。结论 G—MPI诊断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准确、无创,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ATP负荷^99Tc^m-MIBIG—MPI在评价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1例冠脉支架植入术后3个月以上且伴有典型心绞痛症状的患者[男56例,女15例,年龄37~83(60.2±9.5)岁]进行前瞻性研究,于1个月内分别行ATP负荷^99Tc^m-MIBIG—MPI和CAG检查。以CAG作为“金标准”,评价ATP负荷^99Tc^m-MIBIG.MPI诊断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诊断效能。应用SPSS17.0软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组间比较。结果71例患者中5例患者出现新发狭窄,予以剔除;66例患者共99支冠脉接受支架植入术,其中39例患者的45支冠脉出现再狭窄。39例中心肌梗死19例,非心肌梗死20例;另27例无再狭窄者中心肌梗死16例,非心肌梗死11例。ATP负荷^99Tc^m-MIBIG—MPI诊断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Se、sp、Ac、PPV及NPV分别为:85%(33/39)、89%(24/27)、86%(57/66)、92%(33/36)及80%(24/30);诊断心肌梗死组的相应效能为:79%(15/19)、88%(14/16)、83%(29/35)、88%(15/17)、78%(14/18),非心肌梗死组为:90%(18/20)、91%(10/11)、90%(28/31)、95%(18/19)、83%(10/12),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TP负荷^99Tc^m-MIBIG—MPI在评价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是一种安全价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对老年人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对老年人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205例疑诊冠心病的老年患者[≥60(67±5)岁],行^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显像(运动负荷185例,药物负荷20例)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排除曾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者。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评价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显像诊断老年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采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行χ^2检验。结果以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作为诊断标准,205例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阳性57例(28%),其中单支病变30例,双支病变19例,三支病变8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阳性的患者中核素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异常者36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148例(72%)患者中,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显像正常者135例。对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对老年人冠心病总的诊断灵敏度63%(36/57),特异性91%(135/148),准确性83%(171/205);对单支、双支以及三支病变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57%(17/30)、58%(11/19)和8/8。行运动负荷显像患者185例,按照运动试验是否达到目标心率分为2组:组1运动试验高峰心率达到目标心率,共53例(29%);组2运动试验高峰心率未达到目标心率,共132例(71%)。2组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分别为81%(13/16)和58%(22/38)。组1诊断灵敏度高于组2,但经χ^2检验,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9,P=0.1)。结论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显像是诊断老年人冠心病的可靠方法;当运动负荷达到目标心率时,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运动一静息MPI在冠状动脉狭窄50%一75%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CAG显示冠状动脉至少有1支主要血管狭窄在50%~75%间,且所有主要血管狭窄程度不超过75%的患者,在造影前后2周内行运动一静息MPI。共纳入患者244例(男178例),平均年龄(57±10)岁。负荷试验采用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于运动高峰静脉注射显像剂”Tc^m-MIBl925MBq,1~1.5h后行运动心肌断层显像,间隔48~72h后行静息心肌显像。在断层图像上有2个不同断面、连续2个层面在同一部位出现可逆性的稀疏或缺损诊断为心肌缺血;出现不可逆性稀疏或缺损诊断为心肌梗死;当MPI无放射性稀疏或缺损为正常。分析运动一静息MPI结果以及对临床治疗方案抉择的影响。采用X。检验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发现狭窄在50%~75%间的冠状动脉340支。运动一静息MPI正常的患者207例(84.8%),心肌缺血33例,心肌梗死3例,梗死合并缺血1例。共发现61个缺血节段、9个梗死节段,涉及43支病变血管的供血区。共14例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3例行CABG,其余227例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按照MPI结果分组:MPI阴性组207例,9例采取介入治疗,其余采取药物治疗;显像阳性组37例,29例行药物治疗,8例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2组患者在治疗方案选择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9,P=0.001)。结论对冠状动脉狭窄50%~75%的患者,放射性核素MPI是判断有无心肌缺血的有效方法,可以了解缺血的范围和程度,对指导临床医师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心室率、心室率波动对心房颤动患者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图像质量的影响程度以及心电编辑对图像质量改善的有效性.方法 50例心房颤动患者行CTCA检查.评价心电编辑前后各节段冠状动脉血管的图像质量(优、中、差).用X~2检验分析不同心室率、心室率波动程度间及心电编辑前后图像质量的差异程度,用Pearson方法分析平均心室率及心室率波动程度与图像质量间的相关性.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计算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50例心房颤动患者,平均心室率47~153次/min,平均(89±23)次/min;心室率波动程度7.7~36.8次/min,平均(18.2±6.1)次/min.共评价冠状动脉血管节段704段,最终不可用于诊断的冠状动脉血管节段24段(3.4%),6例患者(12.0%)的CTCA图像中部分血管段无法满足诊断需要.平均心室率>100次/min时图像质量差的冠状动脉节段数(11段)及心室率波动程度>24次/min时图像质量差的冠状动脉节段数(11段)均明显增加(P<0.05).冠状动脉各节段总体图像质量、右冠状动脉及远段冠状动脉血管图像质量与平均心室率及心室率波动程度均有显著相关性(r值分别为0.50、0.55、0.53、0.49、0.42和0.44,P值均<0.05).心电编辑前后图像质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以患者为单位,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6/6)、93.2%(41/44)、100%(41/41)、66.7%(6/9).结论 应用64层螺旋CT进行心房颤动患者的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可在一定平均心室率及心室率波动范围内通过心电编辑有效改善图像质量,提高检查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18F-FDG SPECT-CT在监测胃癌术后复发及转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2例胃癌术后患者的SPECT-CT显像资料,结合再次病理检查结果,其中79例与同期增强CT检查及二者联合检查两两比较其在残胃或吻合口复发的诊断效能;109例与同期胃肿瘤标志物结果及二者联合检查两两比较其在评价转移灶的诊断效能.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①18F-FDG SPECT-CT诊断残胃或吻合口复发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84.0%、96.3%、91.3%、92.9%及92.4%;同期增强CT为58.3%、78.2%、53.8%、81.1%及72.2%,其中前者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均显著高于增强CT( x2=3.953~11.805,P均<0.05),阴性预测值虽然高于增强C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344,P>0.05);二者联合诊断的指标为:88.0%、98.1%、95.7%、94.6%及94.9%,显著高于增强CT( x2=4.732~10.341,P均<0.05),二者联合诊断虽然也高于18F-FDG SPECT-CT,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均=0.000,P>0.05).②18F-FDG SPECT-CT诊断胃癌术后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92.9%、87.5%、96.3%、80.8%及91.7%;胃肿瘤标志物检测为81.2%、75.0%、92.0%、52.9%及79.8%,其中前者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显著高于胃肿瘤标志物检测(x2=4.026~6.355,P均<0.05),特异度与阳性预测值虽然也高于胃肿瘤标志物检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74,x2=0.681,P>0.05);二者联合诊断的指标分别为96.5%、83.3%、95.3%、87.0%及93.6%,与18F-FDG SPECT-CT大致相仿,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4.026~6.355,P均>0.05),但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显著高于胃肿瘤标志物(x2=7.143~10.014,P均<0.05).结论 18F-FDG SPECT-CT诊断胃癌术后复发及转移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CA)对照,研究双源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冠状动脉成像(SAS-CTCA)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前瞻性的多中心研究,46例可疑冠心病患者[平均年龄(58±9)岁,体质量指数(BMI)(25±3)kg/m2]均进行了SAS-CTCA检查,并于14 d以内完成CCA检查.患者纳入标准:(1)心率控制在65次/min(bpm)以下;(2)窦性心律,心律规整,心率波动范围在6 bpm以内;(3)呼吸配合良好,屏气时间可达到12~15s.排除标准:(1)碘对比剂过敏、肝肾功能不全(血肌酐120 μmol/L)、心功能不全及严重心律不齐患者;(2)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或冠状动脉搭桥患者;(3)心率快,而不能服用美托洛尔控制心率者;(4)不能服用硝酸甘油者;(5)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30 ks/m2 ;(6)其他心脏疾患:如心肌病、瓣膜病等.2名评价者分析SAS-CTCA及CCA的结果,计算SAS-CTCA对于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计算2名评价者间、两种检查方法之间的Kappa值,并对辐射剂量进行统计.结果 检查过程中患者的平均心率为(61±6)bpm,99.19%(614/619)的冠状动脉节段达到可供诊断的图像质量.与CCA相比,以冠状动脉血管为单位,SAS-CTCA在显示冠状动脉病变方面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2%(75/78)、88.2%(60/68)、90.4%(75/83)、95.2%(60/63).两种检查方法之间的Kappa值为0.848(P=0.000).SAS-CTCA的平均有效剂量为(2.95±0.96)mSv.结论 在严格控制入选标准的前提下,SAS-CTCA检查可以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并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孤立性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ILVNC)患者的心肌灌注受损情况,及其与心脏MRI结果之间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入选19例(男14例,女5例,年龄15 ~ 76岁)经心脏MRI确诊的ILVNC患者,同期行99Tcm-MIBI SPECT MPI.采用标准的17节段法分析MRI及SPECT图像.计算MRI所示各节段心肌非致密层(NC)与致密层(C)厚度比值(NC/C),NC/C>2.3者诊断为心肌致密化不全.计算并比较致密不全节段和致密化节段延迟强化(DE)出现率及心肌灌注异常的出现率.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lgLVEF(LVEF由MRI测定)和心肌灌注受损节段数、致密化不全节段数和DE节段数的关系采用Pearson或Spearman法分析.结果 19例患者中16例(84.2%) MPI出现灌注受损;MRI示19例共有致密化不全节段107个和致密化节段216个,灌注异常出现率分别为33.6%(36/107)和31.9%(69/2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P>0.05).共31个节段出现DE,致密化不全节段和致密化节段DE出现率分别为5.6%(6/107)和11.6% (25/216),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χ^2=2.94,P>0.05).DE节段灌注异常出现率高于非DE节段[54.8%(17/31)与30.1%(88/292);χ^2=7.80,P<0.01].lgLVEF与致密化不全节段数、DE节段数、灌注受累节段数间相关系数均无统计学意义(r=-0.35、0.15和-0.34,均P>0.05).结论 大部分ILVNC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血流灌注受损,MRI所示致密化不全和非致密化不全心肌均可出现;心肌灌注受损在该病的发生及进展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在无心率(律)控制条件下,320层容积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VCTA)诊断冠心病高危人群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对30例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患者,以冠状动脉导管造影(ICA)为金标准,评价VCTA诊断冠状动脉节段狭窄率≥50%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及Youden指数;同时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心率快慢及钙化程度对2种检查方法诊断一致率的影响.结果 30例患者平均心率(73.7±15.4)次/min(bpm),420个可分析节段的平均Agatston钙化积分中位数为45.6分(OR=181).心率<70和≥70 bpm分别显示242和169段,诊断一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gatston钙化积分≥100分的图像质量和诊断一致率低于Agatston钙化积分<100分的节段,但VCTA与ICA结果仍具有良好吻合性(P>0.05).结论 在无心率(律)控制情况下,VCTA对冠心病高危人群的冠状动脉狭窄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