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SPECT/CT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无菌性假体松动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疑似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的58例患者(69个髋关节),行SPECT/CT检查,观察分析其图像特征。最终结果由手术或5个月以上随访确诊。计算SPECT/CT显像对假体松动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69个髋关节,临床最终确诊假体松动61个(髋臼松动17个,假体柄松动36个,髋臼及假体柄均松动8个)。SPECT/CT显像阳性64个(其中假阳性3个,余61个与手术结果一致);阴性5个,均为真阴性。SPECT/CT对假体松动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100%(61/61)、62.50%(5/8)、95.65%(66/69)。结论SPECT/CT显像可灵敏、准确地诊断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无菌性假体松动的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的X线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的X线表现,以期提高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及病因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由于出现并发症而行翻修术的病例,观察其X线表现,并通过与手术对照以评价X线对并发症的诊断价值。结果 术后诊断股骨柄无菌松动34例,髋臼假体无菌松动13例,X线表现为假体周围≥2mm的轮廓与假体形态一致的透亮带伴或不伴假体移位;感染伴股骨柄和(或)髋臼假体松动4例,X线表现为假体周围≥3mm的轮廓与假体形态不一致的透亮带和(或)假体移位,同时伴有骨质破坏、窦道形成等;股骨头脱位6例,X线2例表现为股骨头位于髋臼外,2例表现为股骨头中心型移位,2例表现为股骨头在髋臼假体内不对称。结论 透亮带和假体移位是松动最重要的X线表现,透亮带的形态和窦道的形成有助于鉴别感染性和无菌性松动。髋臼内股骨头位置的不对称或股骨头完全位于髋臼外为股骨头半脱位或脱位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全涂层股骨假体在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后的X线表现和临床效果。方法自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对15例患者15髋采用全涂层表面微孔股骨柄假体进行全髋关节翻修术。男6例,女9例;年龄58~82岁,平均66岁。翻修原因:无菌性假体松动10例,感染性松动2例,假体松动、股骨骨折2例,股骨假体位置不良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和手术前、术后定期X线评价。结果1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问1~5年,平均2.3年。术前平均Harris评分为42分,最后随访时增加至89分。所有患者均在术后3个月后完全负重,原有髋关节疼痛缓解。在最后随访时,有14例股骨柄假体获得骨长入固定,有1例获得稳定的纤维固定。并发症包括股骨干骨折2例,其中1例为股骨柄尖端处无移位骨裂,1例为股骨假体柄远端穿出股骨皮质,术后脱位1例。本组中无假体固定失败的患者。无一例患者发生感染。结论全涂层非骨水泥股骨假体是髋关节翻修股骨侧的良好选择,近期X线和临床效果满意,对个子矮小的患者选用加长翻修柄应慎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保留股骨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治疗价值。方法2000年9月—2006年12月,我科应用保留股骨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骨关节病25例(30髋),单侧20例,双侧5例。结果本组经过0.5~6年随访,30个人工髋关节临床效果良好。人工髋关节的活动和其后关节功能良好,X线摄片示人工髋关节位置良好,假体无松动和下沉。结论保留股骨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符合股骨近端生理顺应性,使假体适应应力分布。防止股骨近端骨质疏松引起假体松动和下沉。同时为今后需要假体翻修提供骨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5.
关节置换手术后,假体松动及感染等并发症是患者术后不适的主要原因。在正确判断并发症方面,传统的影像手段各有利弊。SPECT/CT将功能成像与解剖成像同机融合,可以明确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金属假体与邻近骨质情况,判断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笔者对CT三维影像测量在髋关节数据测量精确性方面的优势、方法和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包括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感染、组织细胞反应、假体周围骨折、聚乙烯内衬磨损、异位骨化、假体周围假瘤形成等SPECT/CT影像特点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的X线、CT及MR表现,评价三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并发症行翻修术的病例,观察其X线、CT及MRI表现,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统计分析三者诊断无菌性松动、骨溶解及感染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以及三者诊断准确性。结果:44例患者术后并发症包括无菌性松动、骨溶解、感染、假瘤及假体周围骨折。X线、CT及MRI诊断无菌性松动的敏感度分别为84%、78%、80%,特异度分别为76%、81%、94%;诊断骨溶解的敏感度分别为73%、86%、78%,特异度分别为88%,100%,86%;诊断感染的敏感度分别是50%、60%、100%,特异度分别为72%、74%、100%。三者诊断假体无菌性松动及骨溶解的准确性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诊断假体周围感染的准确性方面,X线和CT二者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都明显低于MRI(P<0.05)。结论: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诊断方面,X线、CT及MRI互为补充,但其中MRI是观察假体周围感染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7.
疼痛是全髋置换术后的常见症状,发生率达25%,其并发症包括感染、假体松动、异位骨形成、假体和假体旁骨折、髋臼脱位、人工髋关节、对聚乙烯碎片的异物反应等。有些并发症需要做纠正修复术。这时需要将感染同其他引起术后疼痛的原因分开。为确定CT诊断该病的意义,作者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相骨显像联合SPECT/CT较三相骨显像鉴别假体周围感染与假体松动的增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9年11月行关节置换术后临床疑似假体周围感染与假体松动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核医学科行三相骨显像联合SPECT/CT的70例患者[男27例、女43例,年龄(69.5±10.5)岁]的临床和影...  相似文献   

9.
股骨侧骨水泥假体翻修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裴福兴  杨静  沈彬 《中华创伤杂志》2002,18(11):653-656
目的 探讨非感染性股骨侧骨水泥假体翻修术的手术指征及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1年12月接受股骨侧骨水泥假体翻修术患者45例,其中男19例,女26例;年龄59-67岁,平均64岁。翻修原因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柄松动9例,髋臼磨损7例,全髋置换术后柄松动17例,柄断裂2例,髋臼松动或臼松动或臼柄松动10例。所有病例均I期翻修,采用骨水泥假体,有骨质缺损者同时植骨。结果 术后无一例发生伤口感染、脱位和神经血管并发症,术后6个月,患者可弃拐行走。随访6-40个月,平均23个月,患者髋关节功能良好,Harris评分由术前35.0分提高至术后88.5分。结论 假体松动是人工关节翻修术的主要原因。在翻修假体的选择上,骨水泥假体主要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需长段异体骨复合人工假体患者、非骨水泥假体翻修失败患者及关节感染需在翻修术中使用抗生素骨水泥患者。翻修手术对手术技巧和手术设备要求较高,术前计划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0.
全髋人工关节翻修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节翻修术一词是从英文revision翻译而来。国内最初曾称为二次或重复手术、修整术等 ,1992年以后逐渐统一称为翻修术。它是指关节因各种原因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出现松动、下沉、磨损等改变 ,需再次手术进行新的关节置换而言。其中髋关节翻修术临床应用最多。髋关节翻修术不是一般想象中的简单的“以旧换新” ,即取出旧的假体 ,换上新的假体 ,而是一个风险大、难度大、技术设备条件要求较高的复杂手术。这是因为在翻修术中存在诸如骨质缺失、局部髋臼、股骨上端解剖结构改变或消失等许多复杂问题 ,处理颇为棘手。一般手术时间长 ,出…  相似文献   

11.
非感染性人工髋关节翻修术2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非感染性人工髋关节翻修的原因、术中常见的困难及对策。方法1994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28例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42~87岁,平均65.5岁。左侧13髋,右侧15髋似体松动14例、臼松动11例,柄松动3例;股骨侧假体下沉4例;髋臼磨透3例;股骨柄似体过长3例;合并股骨假体周围骨折1例;股骨柄穿通皮质1例;头臼不匹配1例;臼后倾1例。股骨柄假体15例取出顺利,13例取出困难,结果翻修成功27例。失败1例。全部患者经6个月-8年随访,平均3年7个月、Harris评分术前平均为45分,随访时评分平均为84分。结论(1)无菌性松动和医源性错误是非感染性人工髋关节翻修的主要原因;(2)人工关节翻修手术难度大,术前要做好周密的准备,没有手术经验的医师尽量不要尝试;(3)股骨柄假体取出困难是髋关节翻修中常见的难题,骨水泥型更为突出;(4)术后科学的康复锻炼对功能恢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X线影像学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26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X线影像学表现,并结合文献加以分析。结果:本组26例近期(3个月内)观察其人工全髋关节位置、形态正常.远期疗效正进一步观察中。文献报告,术后可出现股骨柄无菌松动和饿髋臼假体无菌松动;感染伴股骨柄和髋臼假体松动;可伴有骨质破坏、窦道形成等影像学改变。结论:X线平片检查简单易行,是观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最为常用和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99Tcm-MDP显像用于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感染与无菌性假体松动鉴别诊断的适合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1年8月间74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关节疼痛的患者资料,其中男32例,女42例,年龄(64.3±11.2)岁.所有患者均行99Tcm-MDP血流、血池和骨骼三时相显像及血清C反应蛋白和血红细胞沉降率测定.99Tcm-MDP显像分别以假体周围软组织放射性浓聚、假体周围骨骼放射性浓聚或两者同时存在作为关节感染的诊断依据;无上述阳性表现者即认为关节疼痛由无菌性假体松动所致.依据最终临床诊断,采用x2检验比较99Tcm-MDP显像中骨骼相、血流-血池相、血清学检查结果间诊断效能的差异.结果 74例患者中,有症状关节74个,其中感染关节24个,无菌性假体松动50个.诊断关节感染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血流-血池相分别为91.7%(22/24)和90.0% (45/50),骨骼相分别为70.8% (17/24)和48.0% (24/50),血清C反应蛋白分别为62.5% (15/24)和78.0% (39/50),血红细胞沉降率分别为62.5% (15/24)和76.0% (38/50).血流-血池相对假体周围感染诊断的准确性优于单纯骨显像[90.5% (67/74)和55.4% (41/74);x2=23.159,P<0.001],也优于血清C反应蛋白[73.0%(54/74) ;x2 =7.656,P<0.05]和血红细胞沉降率[71.6%(53/74);x2 =8.633,P<0.05]检测.结论 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感染与无菌性假体松动鉴别诊断中,99Tcm-MDP血流-血池相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建议作为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自从20世纪60年代Charnley低磨损型人工髋关节假体的应用以来,全髋关节置换术用于治疗因外伤、肿瘤、炎症及其他病变引起的髋关节疼痛、功能障碍获得了满意的疗效,被认为是治疗终末期髋关节病变的最有效方法。但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日益普及、手术适应证的扩大、接受手术人群的年龄谱增宽,长期随访中出现假体松动、下沉、柄折断、股骨骨折等并发症,需要翻修并置换更长更大的有柄人工关节的病例也在逐渐增多,人工关节翻修面临着严峻挑战。无柄人工髋关节保留了股骨颈,更符合股骨近端力学传导的生物学特性,其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均表明能够有效避免或减轻上述并发症,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为髋关节置换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迟发性无菌性并发症和感染性并发症的鉴别对于合理的手术计划和及时的抗菌治疗至关重要.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翻修术前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无菌性机械松动、肉芽肿病和假体周围感染应用价值.方法:8年内共83例疑似假体周围并发症患者接受翻修手术,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扫描.两位肌骨放射科医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保留股骨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 2000年9月—2010年9月,我科开展保留股骨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92例(104髋),其中男50例,女42例,年龄20~65岁。结果本组经过0.5~10年随访,92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良好。影像学检查显示人工髋关节位置良好,假体无松动和下沉。结论保留股骨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符合股骨近端生理顺应性,能防止股骨近端骨质疏松引起假体松动和下沉。  相似文献   

17.
髋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由于假体的磨损和松动常引起骨质腐蚀和溶解.使用低温冷冻异体骨移植来支持新的假体所完成的翻修术是一种非常有吸引力的方法.临床效果较为满意.从1972~1990年1月,共行加用大块冷冻异体骨移植的髋关节翻修术189例,212个髋,325处异体骨.随访1年以上的148例,157个髋,198处异体骨.总成功率达85%.文中对常见的骨丧失类型、异体骨移植方法、异体骨的切取和保存、移植后的免疫反应和归宿等均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8.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2002~2008年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骨科共收治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16例。骨折发生时间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3个月~5年,按Vancouver骨折分型为:A型2例,B1型6例,B2型3例,B3型3例,C型2例。非手术治疗3例,切开复位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治疗8例,行长柄假体柄翻修联合记忆合金环抱器固定术2例,骨水泥长柄假体翻修术1例,长柄股骨假体柄翻修联合同种异体皮质骨板、形状记忆合金环环抱器固定术1例,单纯钢板钢缆系统固定1例。术后定期拍摄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采用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Harris评分)观察关节功能。结果除1例B2型患者术后第4天发生肺栓塞死亡外,其余15例均得到1~4年随访。术后半年X线片检查骨折均愈合良好,无感染、无内固定物及关节假体移位、断裂发生。术前Harris评分35分,术后1年评分80分9例,70~80分7例。结论应针对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不同Vancouver类型采取个体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的X线表现,以提高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诊断水平,评价X线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7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病例,观察其X线表现,评价X线对并发症的诊断价值.结果 股骨柄无菌松动49例,髋臼假体无菌松动14例,X线表现为假体周围轮廓与假体形态一致的透亮带伴或不伴假体移位;感染伴股骨柄假体松动3例,X线表现为假体周围轮廓与假体形态不一致的透亮带和(或)假体移位,同时伴有骨质破坏;股骨头脱位11 例,X线10例表现为股骨头位于髋臼外,1例表现为股骨头在髋臼假体内不对称.结论 X线平片检查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诊断和随访的重要方法.全髋置换术后并发症以假体松动最常见.  相似文献   

20.
SPECT/CT骨显像对肺癌骨转移诊断的增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PECT/CT骨显像在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增益价值。方法146例病理证实为肺癌的患者,静脉注射^99Tc^m-MDP1110MBq,3~6h后按常规方法行全身骨显像。由1位资深核医学科医师分析全身骨显像图像后,决定是否行SPECT/CT显像以及显像视野范围,然后采集SPECT和CT图像。由2位核医学科医师先对全身骨显像的平面图像进行分析,然后分析SPECT/CT融合图像并诊断,诊断分为肿瘤骨转移、无肿瘤骨转移和不能确定。根据术后病理或随访获得正确诊断,分别计算全身骨显像、SPECT/CT融合图像对患者能正确(肿瘤骨转移和无肿瘤骨转移)诊断和不能正确诊断(不能确定和诊断错误)的百分率及其95%可信区间,并分别计算其诊断与最终诊断的符合率及其95%可信区间。全身骨显像和SPECT/CT能否正确诊断的百分率比较采用,检验。结果全身骨显像正确诊断者65例,占44.5%(65/146);不能正确诊断者81例,占55.5%(81/146),其95%可信区间为47.4%一63.5%;骨转移诊断的符合率为64.4%(29/45)。SPECT/CT融合图像能正确诊断者131例,占89.7%(131/146);不能正确诊断者15例,占10.3%(15/146),其95%可信区间为5.3%~15.2%;骨转移诊断的符合率为93.3%(42/45)。SPECT/CT融合图像的明确诊断率高于全身骨显像(χ2=69.598,P〈0.05)。结论SPECT/CT骨显像在肺癌骨转移诊断中较全身骨显像有增益价值,可以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