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时受累骨骼肌形态与酶组织化学变化。方法 脊髓型颈椎病病人和对照组均取胫骨前肌标本做冰冻切片,HE,琥珀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和三磷酸腺苷酶染色,对肌纤维做纤维分型,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肌纤维形态及酶染色光密度。  相似文献   

2.
腰椎间盘组织的三维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取9名手术病人的腰椎间盘纤维环和髓核组织,作扫描电镜观察。观察结果,髓核的胶原纤维排列呈不规则的网状结构、胶原纤丝间有较大的空隙。胶原纤丝直径在0.1~0.2μm。胶原纤丝上附有直径0.003~0.02μm的颗粒分子。胶原纤丝示有特异性周期的带状结构。纤维环呈分层状排列整齐紧密的胶原纤维结构。胶原纤维层间有少许胶原纤丝相连。胶原纤维分层厚为1.77~3.22μm。纤维环胶原纤丝直径与髓核的相同。正常椎间盘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扫描电镜观察,未见有形态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交感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颈椎前路切除的7名交感型颈椎病患者的11个退变的椎间盘作为A组,同时收集8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生理老化椎间盘12个作为B组,7名颈椎外伤患者的10个正常对照椎间盘作为C组,行组织学检查和神经丝蛋白(neurofilament protein,NF)、神经肽Y(neuropeptides Y,NPY)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结果:交感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间盘在组织学上的显著特点表现为,一条或多条从纤维环外层至髓核的血管化肉芽组织条带区,肉芽组织旁的纤维环内可见增生的透明软骨细胞群落。生理老化椎间盘和正常对照椎间盘表现为年龄相关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交感型颈椎病的颈椎间盘内的神经丝蛋白和神经肽Y阳性的神经纤维分布数量和比例,较正常对照椎间盘和生理老化椎间盘明显增多(P〈0.05);神经纤维主要分布在伴有裂隙的肉芽组织条带区及裂隙周围的增生软骨细胞群落中。结论:以神经肽Y为递质的交感神经纤维通过椎间盘裂隙中的肉芽组织,向榷闾盘重新长入,可能是交感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免疫胶体金技术是一种敏感的方法。近年来应用不同直径的胶体金颗粒在电镜水平进行双标记和多标记技术,包括使用不同种属第一抗体法、标记抗原法、蛋白A法及双面染色法等,对不同生物系统的表面抗原或细胞内抗原进行定位。我们应用双面染色法对脑胶质瘤中的胶质微丝酸性蛋白(GFAP)及S-100蛋白(S-100)进行定位,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在包埋前免疫电镜术中,振动切片法是常用的切未包埋组织块的方法。但用该法切形状不规则,松软或很小的组织块时,则很难获得完整而厚薄均匀的切片。有文献报道用流水冲洗掉标本中固定液,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一种能使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组织达到电镜观察要求的样品制备方法。对于取材新鲜、固定及时的石蜡包埋组织,脱蜡后再以4 % 戊二醛固定24 h ,1 % 锇酸后固定1 ~2 h ,再常规丙酮脱水、Epon812 包埋、超薄切片,可获得基本上符合诊断要求的超微结构。此外,本文还对该方法的要点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崔中伟 《广州医药》2022,53(1):54-57
目的 研究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ce imaging,MRI)检查颈椎病患者椎间盘及颈髓病变的检出率.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我院颈椎病患者216例,均行MRI检查、CT检查.比较MRI检查、CT检查颈椎病的检出率、颈椎病影像征象的检出率及神经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检出率.结果 MRI...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并与传统开放式ACDF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7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显微镜下ACDF组(A组,42例)和传统开放式ACDF组(B组,36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视觉模拟(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神经功能改善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JOA评分、VAS评分和神经功能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3、12个月JOA评分高于术前,VAS评分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对脊髓型颈椎病均有良好疗效,术后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较为满意,但显微镜下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引流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对4例胎儿,1例正常成人和1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以及5例Wistar大鼠,2例家兔的腰椎间盘做了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发现胎儿不同年龄的脊索细胞的演变,显示脊索细胞在形成髓核,尤其是在髓核的基质中发挥重要作用。不同物种、不同时期的腰椎间盘在早期即有髓核组织的退行性改变,并随年龄增长日趋明显,但四肢动物退变程度不如人类明显。腰椎间盘突出症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主要为细胞及基质的退行性改变,但其程度和某些变化有别于正常生理退变。  相似文献   

10.
电镜和荧光显微技术在细胞凋亡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荧光显微技术在检测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VP-16及化学毒物叠氮钠分别诱导HL-60细胞凋亡和死亡,用透射电镜和经Hoechst 33258染色的荧光显微镜对凋亡及死亡动态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HL-60细胞在VP16处理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核浓缩、染色质凝集、核碎裂等凋亡特征;而叠氮钠诱导的细胞死亡则出现核溶解、核染色质弥散,但无上述改变;两者电镜的观察与荧光显微镜的改变一致;凋亡细胞及坏死细胞荧光显微镜下呈不同的形态特征。对处理的不同时间点细胞的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处理后4h核形态开始变化,有核浓缩的细胞比例在处理8h达高峰,然后下降,核碎裂细胞的比例在24h达高峰,约占80%,表明核浓缩发生在核碎裂之前。结论:荧光显微镜技术可明确观察判断细胞凋亡及坏死,并可进行动态及定量分析,是良好的凋亡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
退变颈椎间盘致炎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检测退变颈椎间盘中炎症反应标志物含量变化,从生物化学角度探讨颈椎病的发生机制。方法:2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造模与对照组2组,每组再分3个月和8个月2个观察亚组。切除造模组动物颈棘上、棘间韧带及分离颈椎后旁两侧肌肉,造成颈椎力学上的失衡而诱导兔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在术后3个月和8个月时分别处死动物,取颈椎间盘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并测定其中组织胺、5-羟色胺、PGE2和6-酮-PGF1α含量。结果:造模组动物颈椎间盘中4种炎症介质含量均明显高于相应观察点的对照组;而造模组动物术后8个月的颈椎间盘中4种炎症介质含量均与术后3个月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退变颈椎间盘是致炎的,退变颈椎间盘中产生的炎症介质可能直接参与颈椎病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椎间隙测量技术在颈人工椎间盘置换中的使用价值.[方法]运用CT三维重建技术准确测量椎间隙的最大横径、前后径及高度,运用ANSYS分析软件包,重建颈椎的三维空间结构,测量出颈椎间盘的大小,确定植入的人工椎间盘的型号;术中直接测量颈椎椎间盘的大小.[结果]CT三维重建椎间隙测量技术与术中直接测得的颈人工椎间盘型号相符.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CT三维重建椎间隙测量技术测得数据准确、可靠,简化了手术过程,是科学、可行的颈人工椎间盘选择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系统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近中期临床效果。方法按照手术方案不同将2016年7月~2017年7月我院接诊的7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患者接受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住院情况以及治疗前后颈椎曲度、病变颈椎椎间高度、疼痛程度、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对比,椎间孔镜系统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微创效果明显,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较低,治疗安全性相对较高,患者颈椎曲度、JOA评分、SF-36评分、VAS评分改善较好,治疗效果好,生活质量改善明显,而且患者疼痛较轻,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32例患者经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ActivC型)置换术。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复查拍摄颈椎前屈后伸动力位X线片,观察置换组假体稳定性。同时进行术后系列调查评分,对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组术后早期吞咽困难、颈痛、上肢疼痛等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组置换前后邻近节段活动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早期并发症减少,中期能保护相邻节段退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退变程度颈椎病患者椎间盘髓核(nucleus pulposus,NP)的病理改变及磷酸化p38MAPK(phosphorylated p38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p38MAPK)的表达差异,探讨颈椎椎间盘退变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008年10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35例颈椎病患者的NP组织,获取术前相应颈椎MRI(T2像正中矢状位)资料。其中男性25例,女性10例,年龄27~82岁,5例来自单间隙,18例来自两间隙,12例来自三间隙;4例为C3/4、12例为C4/5、14例为C5/6、5例为C6/7。19例NP组织用于普通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6例用于蛋白质印迹分析。采用颈椎椎间盘MRI退变分级系统评定术前NP组织标本相应MRI退变程度。观察不同退变程度时NP组织的病理改变及p-p38MAPK在NP组织中的定位;分析退变椎间盘中p-p38MAPK含量与其MRI退变程度间的关系。结果随着颈椎椎间盘退变程度加重,NP内胶原纤维逐渐增多、增粗、变性,甚至聚合成团,NP逐渐纤维化;p-p38MAPK定位于NP细胞胞核;NP细胞p-p38...  相似文献   

16.
64例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累及颈脊髓引起不同程度瘫痪。全部病例经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随访2~9a,按JOA标准评定疗效。结果:优20例,良29例,改进8例,无效2例,有效率96.6%。提示:及早手术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可以防止脊髓不可逆性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obi-C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效果。方法:对应用Mobi-C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治疗的12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于术前、术后(1~2 d )及末次随访时进行全面的影像学和临床评价,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组病例随访6~24月,平均13个月。 Odom临床疗效评价优10例,良2例。患者的颈部及上肢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术后下降了5.8分(P<0.05),末次随访时下降了5.5分(P<0.05)。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除3例患者发生异位骨化外,未发现相邻节段退变加速。结论:保留颈椎活动度的Mobi-C颈椎人工间盘置换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近期疗效确切,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椎间盘切吸技术在颈椎病治疗中应用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采用主要病变节段切除植骨加次要节段椎间盘切吸的方法 ,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 41例 ;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或半椎板成形术的基础上 ,行后路颈椎间盘穿刺切吸 ,治疗颈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 2 2例。同传统手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随访 3个月~ 3年 ,按 40分法评分 ,优 2 9例 ,良 2 6例 ,可 6例 ,无效 2例 ,优良率 87 3%。与传统手术组相比 ,优良率明显提高。结论 :应用椎间盘切吸技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 ,具有减压彻底、对颈椎稳定结构破坏小的特点 ,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颈椎人工椎间盘是治疗颈椎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的有效手段,该文着重进行颈椎人工稚间盘的研制、生物力学测量以及临床应用的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颈椎间盘置换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6例经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应用ACDF治疗,观察组应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93.31 ± 20.14) min vs (94.02 ± 21.52) min]、出血量[(101.62 ± 23.41) ml vs (102.94±24.05) ml]、住院时间[(6.25±0.73) d vs (6.37±0.75) d]及Odom分级评定(总有效率均为100%)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15、2.27、1.59,χ2=1.38,P>0.05);观察组术后病变颈椎[(46.57±6.67) vs (37.58±7.16)]及邻近颈椎的ROM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1,P<0.05);两组治疗后JOA评分显著改善,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16.07±4.32) vs (9.56±2.71),t=6.94,P<0.05;对照组:(16.14±4.46) vs (9.61±2.75,t=5.83,P<0.05].结论 与ACDF术式相比,人工颈椎置换术式在治疗颈椎病方面不仅可保持较为稳定的颈椎ROM,而且还可有效避免邻近节段颈椎过早发生退行性变,临床效果满意,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