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良性与恶性病变组织间质中成纤维细胞CD34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70例乳腺病变组织标本,其中纤维腺瘤20例,硬化性乳腺病10例,浸润性导管癌30例,浸润性小叶癌10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间质成纤维细胞CD34和SMA的表达;以10例正常乳腺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结果正常乳腺组织间质中成纤维细胞CD34呈强阳性表达,而SMA表达阴性(100%)。乳腺病变组织中,纤维腺瘤组织间质中的成纤维细胞CD34和SMA均呈阳性表达;浸润性导管癌和小叶癌的浸润的病灶内未见CD34 细胞,可见SMA阳性表达的肌纤维母细胞(100%)。结论对于乳腺病变组织,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间质中成纤维细胞CD34和SMA的表达,有助于判断病变组织的性质及浸润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乳腺良性与恶性病变组织间质中成纤维细胞CD34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70例乳腺病变组织标本,其中纤维腺瘤20例,硬化性乳腺病10例,浸润性导管癌30例,浸润性小叶癌10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间质成纤维细胞CD34和SMA的表达;以10例正常乳腺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正常乳腺组织间质中成纤维细胞CD34呈强阳性表达,而SMA表达阴性(100%).乳腺病变组织中,纤维腺瘤组织间质中的成纤维细胞CD34和SMA均呈阳性表达;浸润性导管癌和小叶癌的浸润的病灶内未见CD34+细胞,可见SMA阳性表达的肌纤维母细胞(100%).结论 对于乳腺病变组织,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间质中成纤维细胞CD34和SMA的表达,有助于判断病变组织的性质及浸润情况.  相似文献   

3.
前列腺间质肉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前列腺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前列腺间质肉瘤作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表达,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前列腺间质肉瘤主要由排列成束状、编织状的长梭形细胞构成,短梭形细胞散在于长梭形细胞之间,细胞异型性明显,肿瘤内无腺性成分。肿瘤细胞Vimentin、CD34呈阳性表达。结论 前列腺间质肉瘤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前列腺特异性间质细胞的恶性肿瘤。病理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及病理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CD34阳性是诊断该肿瘤的重要依据之一。鉴别诊断主要包括发生于前列腺的平滑肌肉瘤、恶性神经鞘膜瘤、横纹肌肉瘤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征,免疫组化及治疗方法。方法对资料完整、病理诊断明确的24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光镜下组织学形态表现为两种基本的细胞类型,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24例GIST免疫组化中CD117阳性22例(92%),CD34阳性表达19例(79%),vim均表达阳性,SMA.S-100均有少数病例呈阳性表达,提示肿瘤细胞向平滑肌或神经方向分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依赖于病理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外科手术是治疗GIST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征,免疫组化及治疗方法。方法对资料完整、病理诊断明确的24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光镜下组织学形态表现为两种基本的细胞类型,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24例GIST免疫组化中CD117阳性22例(92%),CD34阳性表达19例(79%),vim均表达阳性,SMA.S-100均有少数病例呈阳性表达,提示肿瘤细胞向平滑肌或神经方向分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依赖于病理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外科手术是治疗GIST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在绒毛发生,发育,胎盘的形成,构建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在正常人胚早期绒毛膜和蜕膜组织中的分布。结果 层粘连蛋白在正常绒毛上皮基膜,毛细血管内皮基膜,蜕膜细胞及细胞间质内呈阳性表达。纤维粘连蛋白在绒毛间质,毛细血管内皮基膜,蜕膜细胞及细胞间质内呈阳性表达。结论 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是滋养细胞对子宫内膜粘附子和侵蚀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MP-9和Actin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胃肠道良性间质瘤、胃肠道恶性间质瘤和正常胃肠道组织中MMP-9和Actin的表达情况。结果:MMP-9和Actin在正常胃肠道组织和良性胃肠道间质瘤瘤细胞中呈阳性表达,而在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瘤细胞中呈阴性表达(p〈0.05)。结论:瘤细胞MMP-9和Actin表达阴性可能对恶性胃肠道间质瘤有诊断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在滋养细胞肿瘤的发生及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5例葡萄胎、6例侵蚀性葡萄胎和6例绒毛膜癌组织中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 葡萄胎、层粘连蛋白在绒毛上皮基膜呈强阳性表达,在间质呈阳性,纤维粘连蛋白在线间质内呈阳性表达。侵蚀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在细胞浆中呈强阳性表达,在细胞间质内呈弱阳性或阴性表达。结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在绒毛发生、发育,胎盘的形成、构建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在正常人胚早期绒毛膜和蜕膜组织中的分布。结果 层粘连蛋白在正常绒毛上皮基膜、毛细血管内皮基膜、蜕膜细胞及细胞间质内呈阳性表达。纤维粘连蛋白在绒毛间质、毛细血管内皮基膜、蜕膜细胞及细胞间质内呈阳性表达。结论 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是滋养细胞对子宫内膜粘附和侵蚀的重要生物学因素,在绒毛的发生、发育,胎盘形成和构建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鼠隐睾生精细胞细胞因子TNF-α表达的变化对隐睾生精障碍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技术,观察18例二级雄性Wistar大鼠隐睾和15例正常睾丸及附睾的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变化.结果:隐睾生精小管腔内的大多数细胞TNF-α染色呈阴性,间质呈阳性的细胞较对照组增多,阳性染色增强.结论:生精细胞TNF-α表达减少,在隐睾所致生精细胞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13例腮腺淋巴瘤性乳头状囊腺瘤的组织学、免疫组化及超微结构的观察表明:该瘤是由上皮成分和淋巴样间质两部分组成。柱状细胞和基底细胞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上皮细胞,它们在上皮性标志的表达上存在差异。淋巴样间质中UT淋巴细胞为主。"典型型"(上皮及淋巴样间质约各占一半)是本瘤的主要组织学亚型。从13例肿瘤上皮和周围正常腮腺导管上皮的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来着,我们支持该瘤起源于腮腺外泌管上皮细胞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肌上皮细胞免疫组化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慧敏 《现代实用医学》2006,18(11):809-810
目的 了解肌上皮细胞(MC)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变化情况,以及MC免疫组化标记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 收集女性乳腺手术标本110例,采取HE切片观察和常用的MC抗体(actin、calponin、SMMHC、CD10、p63、CK14/17和S-100)作免疫组化染色,比较不同类型病变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 在正常乳腺、乳腺良性病变中,其导管、腺泡周边、呈乳头状增生的腺上皮下及腺管周围均有连续的MC,小叶原位癌和导管内癌周边MC完整或不完整,而浸润癌中MC片段阳性或消失,在其他类型的乳腺癌中癌巢、管状结构周围无MC.癌组织内见少量阳性片段.乳腺癌间质中,血管平滑肌和散在的纤维细胞部分呈阳性;导管腺泡上皮及癌细胞大部分呈阴性.结论 MC的增生或消失对判断乳腺良恶性病变及癌组织的浸润与否和浸润程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p63与CK34陋12、SMA、PSA在前列腺病变中阳性表达的差异,探讨p63免疫标记前列腺基底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选材共5l例,其中前列腺浸润性腺癌21例,前列腺增生症30例。选用p63等4种免疫组化抗体对上述病变进行标记。结果①93%在增生症之前列腺基底细胞p63呈阳性表达,高级别PIN中呈不连续表达;②83%CK34βE12呈阳性表达;③前列腺浸润性腺癌的p63和CK34βE12均阴性;④PSA在所有病例分泌腺上皮中呈阳性表达;⑤SMA对所有病例间质平滑肌及血管平滑肌呈阳性表达。结论通过2组不同病变观察基底细胞的有无是前列腺浸润性腺癌与前列腺增生症的主要鉴别点之一。p63抗体对前列腺基底细胞同CK34βE12一样敏感及特异,在我们的实验中其敏感性还高于CK34βE12。故在鉴别前列腺浸润性癌与增生症时,p63可作为首选抗体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酒精引起的大鼠肝肾损伤模型中肾脏的病理学改变及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方法以酒精灌胃法制备大鼠酒精性肝肾损伤模型,以光镜和电镜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肾组织中TGF-β1的表达。结果光镜下HE染色可见模型组肾组织在相应阶段出现肾小管间质内炎性细胞浸润、上皮细胞空泡变性肿胀及管腔闭塞等;电镜下模型组肾组织在相应阶段出现间质内的纤维成分增多;免疫组化染色模型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内TGF-β1呈阳性表达,随酒精负荷时间的增加阳性表达增加(P〈0.01)。结论大鼠酒精性肾损伤以肾小管-间质的炎性改变及形成肾间质纤维化为主要病理特征;酒精性肾损伤模型机制可能与肾组织中TGF-β1的阳性表达明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5.
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转化为心肌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奇军  蔡振杰  俞世强  杨光  王亚云  胡军 《医学争鸣》2002,23(20):1871-1873
目的 研究鼠骨髓间质干细胞经诱导在体外定向心肌样分化的情况 ,为心衰的干细胞移植治疗提供基础 .方法 取鼠胫骨骨髓 ,分离并培养骨髓间质干细胞 ,用 5 -氮杂胞苷(10 μmol· L- 1 )定向诱导 ,分别在培养的第 7,14 ,2 1,2 8d,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细胞中的纹状肌球蛋白重链 ,并用 RT- PCR对纹状肌肌球蛋白在细胞中的表达进行鉴定 ,取未经 5 -氮杂胞苷诱导正常培养的细胞为对照组 .结果 鼠骨髓间质干细胞经 5 -氮杂胞苷诱导 ,在其培养第 2 1,2 8d,免疫组化检测细胞中的肌球蛋白重链呈阳性 ,RT- PCR方法显示能表达纹状肌球蛋白 ;而培养的第 7,14 d以及对照组 ,免疫组化检测细胞中的肌球蛋白重链呈阴性 ,RT- PCR方法显示不能表达纹状肌球蛋白 .结论 骨髓间质干细胞是骨髓来源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 ,在 5 -氮杂胞苷的定向诱导下 ,可以向心肌样分化 ,有望成为心衰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理想细胞材料 .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乳腺癌间质T细胞亚群与患者5 a生存率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间质中CD4+、CD8+T细胞和Foxp3+调节性T细胞(Foxp3+Treg)的表达。结果乳腺癌间质中T细胞亚群的表达与患者5 a生存率无相关性(P>0.05);乳腺癌间质中Foxp3+Treg的浸润与p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与年龄、肿瘤大小无显著性差异(P>0.05);乳腺癌间质中CD4+和CD8+T细胞的浸润与p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与年龄、肿瘤大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乳腺癌间质Foxp3+T细胞可抑制CD4+和CD8+T细胞的表达,打破肿瘤间质免疫平衡状态,对癌细胞免疫逃逸和肿瘤的侵袭、转移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小细胞癌伴内膜样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 对子宫内膜小细胞癌伴内膜样腺癌的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及临床病理特点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原发性子宫内膜小细胞癌伴发内膜样腺癌非常罕见,瘤细胞小,呈巢状、索状或团状排列,易与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恶性中胚叶混合瘤、恶性淋巴瘤混淆,免疫组化显示小细胞突触素、嗜铬粒素A、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均呈阳性表达.结论 子宫内膜小细胞癌伴内膜样腺癌恶性度高、预后差,病人多于1年内死于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VEGF-C、VEGFR-3(Flt4)在乳腺癌转移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方法检测82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VEGF-C、VEGFR-3的表达。并按淋巴结转移组和未转移组分析。结果82例浸润性乳腺癌细胞VEGF-C阳性率为74.4%(61/82),其中淋巴结转移组VEGF-C表达率高于无转移组。而VEGFR-3阳性率为40.22%(33/82),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肿瘤间质组织中VEGF-C呈阳性表达者29例(35.3%),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VEGFR-3呈阳性表达者59例(72%),淋巴结转移组表达率高于未转移组。结论浸润性乳腺癌高水平表达VEGF-C,而肿瘤间质组织中VEGFR-3高表达。可能是一对乳腺癌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浸润性导管癌间质成纤维细胞是否存在生物学特性上的差异。方法:用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了5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间质成纤维细胞α-SMA、Ki-67的表达情况,分析表达率与临床分期和肿瘤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Ⅲ期、Ⅳ期浸润性导管癌间质成纤维细胞α-SMA表达率为78.9%(15/19),高于Ⅱ期(13/27)Ⅰ期(5/12)表达率(P<0.05);硬癌间质成纤维细胞α-SMA表达率最高,为84.2%(16/19),高于单纯癌(11/21)和不典型髓样癌(6/16)表达率(P<0.05)。结论:不同病理类型、分期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间质成纤维细胞的α-SMA表达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胰母细胞瘤(PBL)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发生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7例儿童PBL组织进行病理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结果7例PBL患儿均无意中发现腹部肿块。组织学可见肿瘤由上皮成分和数量不等的间质组成,密集的上皮被纤维间质分隔,形成巢状或器官样结构。肿瘤显示腺泡、导管和片状排列,腺泡状或导管的瘤细胞胞质内含有各种酶原颗粒,排列成片状的瘤细胞中可见特征性的鳞状上皮岛。免疫组化显示,角蛋白7例阳性表达,AACT 6例局灶性阳性,嗜铬粒素A和突触素各4例局灶性阳性。癌胚抗原3例导管分化的细胞阳性表达,甲胎蛋白(AFP)均阴性。结论PBL是一种相当罕见的胰腺外分泌腺肿瘤,多发生于儿童。它可能起源于原始多潜能干细胞,具有向胰腺腺泡、导管和内分泌分化的能力。鳞状上皮岛为其组织学特征性改变,在诊断时应与其他胰腺肿瘤鉴别,其预后比成人胰腺癌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