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精神病药物致肠梗阻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致肠梗阻的临床特征,掌握相应的处理措施。方法:对我院1992~2002年住院期间服用抗精神病药致肠梗阻的9例精神病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地分析。结果:①抗精神病药致肠梗阻与服药剂量、时间、性别、年龄无关,与个体差异有关。②大多有典型的肠梗阻症状体征。经停药或减药、禁食禁水、胃肠减压、使用胃肠动力药、静脉补液等急症处理,症状缓解。结论:抗精神病药治疗中需密切观察,掌握早期的临床特征,及早处理。  相似文献   

2.
万红 《中国药业》2012,21(7):86-87
目的 总结抗精神病药物致恶性综合征(恶性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Levenson的恶性综合征诊断标准,对22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患者中,以使用高效价抗精神病药物较多(90.91%),临床表现以发热、肌张力增高、意识障碍、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升高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较明显,及时停药、对症处理可降低死亡率.结论 早期发现恶性综合征并及时处理.可收到较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正>抗精神病药物到目前为止仍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由于其药物的毒副作用特别是白细胞减少而限制了临床应用,随着神经生化及精神药理学的不断发展,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阿立哌唑等也广泛应用于临床,发现这些抗精神病药物几乎都有可能引起白细胞下  相似文献   

4.
各种抗精神病药对血液系统都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常见有贫血、白细胞减少或增多、血小板减少等。通过我院141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使用抗精神病药治疗过程中,出现白细胞减少的现象,分析常用抗精神病药对患者白细胞的影响。1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为2004年6月1日至2004年8月1日入住北京回龙观医院,并符合CCMD-Ⅲ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143例,其中141例使用过抗精神病药物。他们在应用抗精神病药物之前血象全部正常,在用药治疗过程中每月常规检查1次血白细胞。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109/L的患者共24例,男:女=11:13,年龄36 ̄72岁,在我院的住院…  相似文献   

5.
抗精神病药物常引起各种不良反应。本文介绍1例因患精神分裂症用氯丙嗪治疗,50mg1日2次,15天后发生严重中毒反应,并出现癫痫发作,经精心治疗与护理,获得康复。  相似文献   

6.
1临床资料1999-2003年对2144例住院病人均采用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其中18例出现癫痫大发作,包括服氯丙嗪7例,氯氮平7例,丙咪嗪等三环类抗抑郁剂(TCA)4例。18例精神药物所致的癫痫患者,男12例,女6例,年龄18-45岁,平均年龄28.8岁。临床诊断精神分裂症11例,躁狂症3例,抑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抗精神病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方法 对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定时行心电图检查。结果 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有18.8%致心电图异常。结论 抗精神病药物可致心电图改变,经及时对症处理后可恢复。  相似文献   

8.
[病例]女,45岁.主因交替出现兴奋、话多与少语、少动7年,此次因行为紊乱明显、兴奋、话多、睡眠差入院.诊断: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给予氟哌啶醇每日10~20 mg肌内注射,及口服氯氮平每日100 mg、碳酸锂每日0.75 g.  相似文献   

9.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0岁,1978年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先后服用艾司唑仑(2mg,po,tid)、奋乃静(4mg,po,tid)、氯氮平(50mg,po,tid)等抗精神病药物34年;2012年3月25日无明显诱因出现流涕、咳嗽咳痰,躁动不安,体温37.5~  相似文献   

10.
张乾 《华北国防医药》2005,17(4):270-270
【病例】女,45岁。主因交替出现兴奋、话多与少语、少动7年,此次因行为紊乱明显、兴奋、话多、睡眠差入院。诊断: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给予氟哌啶醇每日10~20mg肌内注射,及口服氯氮平每日100mg、碳酸锂每日0.75g。用药第5天出现四肢肌张力高,活动不利,给予停药及对症处理。第6天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9℃,脉搏90~100/min,多卧床,意识呈浅昏迷状态;  相似文献   

11.
廖家喜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0):3087-3088
自杀既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1].据WHO统计.在一般人口中1%的人死于自杀.  相似文献   

12.
抗精神病药物致麻痹性肠梗阻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查小明  武正炎 《江苏医药》1998,24(2):157-157
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麻痹性肠梗阻并不多见,我院自1992年至1997年共收治5例患者,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5例中男4例,女1例;年龄35~56岁,其中2例为精神分裂症,长期服用氯丙唤;2例有情感障碍性抑郁症,服用丙咪噪;1例为更年期忧郁症,服用阿米替林。5例患者均无腹部手术、外伤、炎症史。发病均表现为逐渐加重的腹胀、不适,其后出现呕吐,吐出物为胃液、胆汁,停止排气、排便。全身症状有疲惫、乏力,反复呕吐、腹胀引起的脱水。腹部体征有腹部膨胀,压痛不明显,叩诊呈鼓音,肠鸣音减弱,甚至消失;有1例腹腔穿刺有少许淡红色液体,另4…  相似文献   

13.
李菊梅 《临床医药实践》2001,10(11):852-854
药物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在临床上很常见,但由于引起ARF的药物谱非常广泛,而用药种类随不同年代、地区而异,因此很难作出系统总结.现将近7 a来收治的药物性ARF临床特点及治疗预后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抗精神病药致药物性肝炎的发病规律与临床特点,加深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方法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血象、肝功能检验、腹部B型超声检查等,对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害的11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影响抗精神病药致药物性肝炎的相关因素有患者年龄、用药时间、抗精神药物种类。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致药物性肝炎发生率分别75.0%和25.0%,其中以氯丙嗪(25.9%)和利培酮(8.9%)应用最多。大多数药物性肝炎出现于服药后1~3个月。结论认识影响抗精神病药致药物性肝炎有多种因素,在药物性肝损害的高发时期加强监测肝功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急性抗精神病药物过量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选取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门、急诊收治38例急性抗精神病药物过量患者,观察其临床特征、用药及转归,寻找可能的治疗线索。结果患者明确精神病史者最常见,所用药物以苯二氮类过量最多见,有合并用药者预后不良。结论患者的药物来自医院或医师,提示我们应该加强精神类药物的管控和使用。  相似文献   

17.
急性锥体外系反应(EPS)是抗精神病药(APD)较常见的神经系统副反应。其中静坐不能因症状表现的特殊性,在临床中易被误认为精神症状波动而加大APD治疗剂量。因此导致患者的痛苦体验加重,使治疗方案的实施搁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恶性综合征(NMS)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0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NMS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NMS发病前表现精神运动性兴奋7例(70%),进食差9例(90%);60%的患者发病于夏季;合并用药8例(80%),且多合并高效价药物,其中4例为长效药物;发生于用药后1周内4例(40%),1月内9例(90%)。临床表现意识障碍、肌强直、发热、心动过速、呼吸急促、血压不稳、多汗等。实验室检查表现白细胞增高、肌酸磷酸激酶升高等。经停用致病药物、提供支持和对症治疗、应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苯二氮类药物等治疗,均获痊愈。结论:恶性综合征是与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有关的严重并发症,应及时发现,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9.
1临床资料本组30例为本县精神病医院住院患者,男23例,女7例,年龄19~53岁。人院诊断精神分裂症,病程1—22年。体检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既往均无颅脑损伤及癫痫发作史,近期也未做电休克治疗,均单纯服用氯丙嗪、氯氮平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某院抗精神病药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某院2011-2015年的上报的213例抗精神病药ADR报表进行回顾性统计。结果: 213例抗精神病药引起的ADR共涉及13个药物品种,其中ADR发生率排在前5位的药品是氯氮平、利培酮、氟哌啶醇、氯丙嗪、氨磺必利;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神经系统最多,共125例(55.31%),消化系统的损害次之,共54例(23.89%)。结论: 精神科医务工作者应重视抗精神病药引起的ADR的监测与上报,建议加强重点人群及新药、ADR高发药物的监测,定期分析数据,为临床及时干预和疏导提供参考,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