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妇女的疾病多属气血亏损、脏腑功能失调的疾病。肝与肾在生理上相互依赖 ,病理上相互影响 ,治疗上相互促进 ,五行上相互生克制约 ,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素问·五常政大论》曰 :“木曰敷和……水曰静顺。”《尚书洪范》亦有“水曰润下 ,火曰焱上 ,木曰曲直”之说。故而肝性为温敷和曲直。肾性为寒 ,静顺润下。《内经》说 :“肝苦急 ,急食甘以缓之 ,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 ,辛补之 ,酸泻之 ,肝恶风。肾苦燥 ,急食辛以润之 ,开腠理 ,致津液 ,通气也 ;肾欲坚 ,急食苦以坚之 ,咸泻之 ,肾恶燥。”肝主疏泻 ,性喜条达 ,故用辛散之药以散肝之结 ,使…  相似文献   

2.
逍遥散始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肝郁血虚脾弱之症.由柴胡、当归、白术、白芍、茯芩、炙甘草、薄荷、烧生姜组成.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条达为君药;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当归甘辛苦温,养血和血,且气香可理气,为血中之气药;白芍与柴胡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共为臣药;肝郁则土衰,肝病易传之于脾,<金匮要略>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以白术、茯芩、炙甘草,健脾益气,非但实土以益木,且使气血生化有源,共为佐药:用法中加薄荷少许,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烧生姜降逆和中,且能辛散达郁,亦为佐药;柴胡为肝经引药,又兼使药之用,合而成方,深合<素问·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之旨,可使肝郁得疏,血虚得养,脾弱得复.  相似文献   

3.
酸、苦、甘、辛、咸五味,在食物、药物中都各有所具,《内经》论之很详。本文仅就《素问·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两句经文分析一下它在临床用药上的指导意  相似文献   

4.
<正>《内经》中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饮食的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若调配得当,可强体益寿,若食之过量则会伤害身体,危害健康。酸味:中医认为,酸味入肝。适当吃些酸食可促进食欲,能健脾开胃,增强肝脏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医案数据库,挖掘曾斌芳教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证遣方用药经验。方法:本研究利用复杂网络分析及点式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对曾斌芳教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用药特点、配伍规律、核心方等隐性知识进行挖掘研究。结果:本研究共收集132例、277诊次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数据。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常用药物按节点度排序:药物组成以小柴胡汤合四物汤为基础方,配以疏肝健脾、滋阴软坚散结、清热解毒利湿之品。常用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特点:四气中以微寒、温、平为主;五味中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脾经、肺经、肝经为主;常用药物相关度配伍体现了疏肝理气和血的治疗思路。用药规律充分体现了"治未病"的防治思想,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治则,以甘味之药补脾和中、缓肝之急,防"肝病传脾"之变;"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为治则,以辛味之药疏肝理气和血;以苦味之药清热解毒利湿。点式互信息法分析显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常用药物中疏肝理气药与活血养血药配伍相关度最高,体现了疏肝理气和血的治疗思路。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显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基本核心方以小柴胡汤合四物汤为主,以和血柔肝健脾为法。结论:曾斌芳教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制方用药特点体现了"和血柔肝健脾"的治疗原则,印证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病传脾、血络不和"的病机核心。  相似文献   

6.
芍药甘草汤,方出张仲景《伤寒论》。该方由“白芍、炙甘草各四两”组成,主治足挛急。笔者本着上方甘酸相合,酸味入肝、补肝,肝得酸补,筋得酸润而不拘缩及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的理论,又结合现代研究证明,此方有镇静、镇痛及松弛平滑肌、横纹肌这一事实,特将上方剂量做适当调整,且甘草用生不用  相似文献   

7.
安神方剂     
<正>甘草9克,小麦15~30克,大枣10枚。用法:上三味以水煮取,温分三服。功效:养心安神,和中缓急。方解:因忧思过度,心阴受损,肝气失和导致心阴不足,心神失养,则精神恍惚,睡眠不安,心中烦乱;肝气失和,疏泄失常,则悲伤欲哭,不能自主,或言行妄为。遵《素问·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以及《灵枢·五味》"心病者,宜食麦"之旨,方中用小麦为君药,取其甘凉之性,养肝补  相似文献   

8.
肝脾不调是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发病的关键因素。肝脾不调使MPS在发病过程中陷入一个复杂的恶性循环,由最初的单一疼痛症状诱发一系列由表及里的病理变化。对于急性发作期患者,当以"急则治其标"为原则,以改善其肌肉筋膜拘挛状态从而缓解疼痛为首要目的,重在疏肝理脾、舒筋止痛;对于无症状进展期患者,当以"缓则治其本"为原则,治以健脾益气、疏肝解郁、养血柔筋,活血通络。中医的针灸、中药、导引可以有效地调理肝脾,防治MPS。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报》2019,(5):935-938
肝脾不调是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发病的关键因素。肝脾不调使MPS在发病过程中陷入一个复杂的恶性循环,由最初的单一疼痛症状诱发一系列由表及里的病理变化。对于急性发作期患者,当以"急则治其标"为原则,以改善其肌肉筋膜拘挛状态从而缓解疼痛为首要目的,重在疏肝理脾、舒筋止痛;对于无症状进展期患者,当以"缓则治其本"为原则,治以健脾益气、疏肝解郁、养血柔筋,活血通络。中医的针灸、中药、导引可以有效地调理肝脾,防治MPS。  相似文献   

10.
正颈肩综合征多因长期伏案工作、坐姿不良等原因造成颈椎退行性改变、颈肩部肌肉痉挛,直接或间接地压迫、刺激颈部神经和血管而引起颈肩部甚至臂肘部肌肉或筋膜等软组织急、慢性损伤,临床表现为颈部和肩背部疼痛、酸胀、乏力甚至活动受限等一系列症状,由于同时具有颈部和肩部的不适症状,易与神经根型颈椎病及前斜角肌综合征混淆。颈肩综合征归属中医"项痹""项肩痛""项筋急"等范畴,  相似文献   

11.
食鲎中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上有4种鲎,只有圆尾鲎体内共生有能产生河豚毒素的海洋弧菌。圆尾鲎成体及幼体的卵、肌肉、黄色结缔组织均富积有河豚毒素,人食后易造成河豚毒素中毒。现就鲎的种类及毒性,食鲎中毒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正>俗称的"腿抽筋",在医学上被称为"腿痛性痉挛",是一种不自主的肌肉强直性收缩,表现为腿部一组或几组肌肉突然、剧烈、不自主的收缩。抽筋虽然仅持续数秒钟至数分钟不等,但是发作过后肌肉残留的不适感或触痛可以持续几个小时。临床上多见的是老年人小腿腓肠肌(小腿肚子)抽筋,有时大腿和脚部肌肉也会发生,并且常发生于夜间熟睡时。  相似文献   

13.
芍药甘草汤源自张仲景《伤寒论》,主治太阳病误治伤阴,导致的脚挛急之症,因其疗效显著,又名"去杖汤"。全方由芍药,甘草两味药组成,可酸甘化阴,有柔肝缓急止痛之效,属用阴和阳之法。随着后世医家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此方可随证加入他方,在治疗阴血不足引起的多种肌肉、筋脉拘挛及痛症均有确切疗效,应用广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辛散补肝的理论源于《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这是《内经》治疗肝病的基本原则之一,于临床立法用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里所谓“辛”,是指药物之味,“欲散”,是指肝之性质。肝之特性,欲散而苦敛,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疏泄条达,则宣畅气血,气血调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野漆树根对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大鼠急、慢性肝损伤模型的抗肝损伤作用。方法:以灌胃CCl4复制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皮下注射CCl4复制大鼠急、慢性肝损伤模型。以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肝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肝羟脯氨酸(hyp)等为指标结合肝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野漆树根的抗肝损伤作用。结果:野漆树根对CCl4造成的急性肝损伤小鼠和急性肝损伤大鼠ALT,AST活性升高有显著的降低作用(P〈0.05,P〈0.01);野漆树根可显著降低CCl4致急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MDA水平(P〈0.05,P〈0.01),升高肝组织SOD水平(P〈0.01);野漆树根可显著降低由CCl4造成的慢性肝损伤大鼠肝羟脯氨酸含量(P〈0.01)。结论:野漆树根具有显著的抗肝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统称消化性溃疡,本病的临床表现以上腹疼痛为主要症状,其疼痛特点常呈周期性发作,多于秋季至次年早春发病。疼痛的性质有钝痛、灼痛、锥刺痛、剧痛等,疼痛时稍进食物或抗酸剂,可以暂时缓解,并常伴嗳气、嘈杂、泛酸等症状。本病相当于祖国医学的胃脘痛,常因饥饱失调,怒气伤肝,劳力伤脾,以致肝胃不和,脾失健运,胃失通降,不通而痛。隐痛喜按,食后痛减者为虚证,痛急拒按,食后加剧者为实证;个人认为本证主要应分肝胃不和与脾胃虚寒两型进行论治。  相似文献   

17.
<正>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以肝脏损害为主,但肝外各系统损害并不少见,它可掩盖原有病变造成误诊。近年来由于病毒学和免疫学研究的进展,对肝炎的多系统损害有了更深的认识,现综述于下。1 病毒性肝炎多系统损害的表现1.1 神经系统1.1.1 急重肝由于肝细胞大量坏死可出现嗜睡、烦躁、抽搐甚至昏迷,称肝性脑病。国内外许多报告证实有脑水肿存在,应用脱水剂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8.
1 研究现状及问题人体在超负荷量运动后常产生体力性疲劳症状 ,目前中医药预防或消除疲劳的研究已成热点。研究多集中在方药开发与实验研究上 ,理论性探讨较少 ,缺乏中医辨证论治 ;治疗上多单纯以补益 (如补脾、补脾肾、补肾或补气壮阳 ,滋阴养血等 )或兼以活血化瘀来治。然而单纯补益剂在消除肌肉疲乏无力症状的同时 ,忽视了运动后筋急、肌肉酸痛等症状 ,并常产生口干舌燥、胸中憋闷、头重足轻等不良反应 ,影响疗效。在此基础上 ,有学者提出从肝论治抗疲劳。中医学认为 ,“虚”不是导致肌肉疲乏无力的唯一原因 ,更不是导致筋急、肌肉酸痛…  相似文献   

19.
应用敏感的单克隆抗体捕获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02例各型HBV感染者血清IgA抗-HBc.在1∶1000稀释度,重肝、肝硬化、慢活肝、急乙肝、肝癌、慢迁肝和无症状HBsAg携带者IgA抗-HBc阳性率分别为100%、89.47%、89.19%、87.5%、85%、77.5%、和67.5%在1∶5000稀释度,急乙肝的S/N值(X±SD)是7.59±3.40,显著高于慢活肝(5.62±3.93)、慢迁肝(5.05±3.19)和无症状HBsAg携带者(1.99±2.74)(P<0.05).结果提示IgA抗-HBc与肝损害程度密切相关;对急乙肝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多数无症状HBsAg携带者有肝损害.  相似文献   

20.
抗-HBc和IgM抗-HBc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ELISA法检测52例急性肝炎(简称急肝),38例慢性迁延性肝炎(简称慢迁肝)及45例慢性活动性肝炎(简称慢活肝)血清中抗-HBc和IgM抗-HBc的水平,同时用RIA法检测HBsAg。结果表明,IgM抗-HBc在急肝和慢活肝中阳性率高,在慢迁肝中阳性率低,统计学上差异显著;平均几何滴度,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抗-HBc滴度以慢活肝最高,与慢迁肝和急肝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在急肝中,抗-HBc显著升高或IgM抗-HBc持续阳性者,其HBsAg不易转阴。并对抗-HBc滴度与HBsAg阳性的关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