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颅底临床解剖标志与颅底肿瘤手术的安全性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颅底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保证颅底手术的安全性并彻底根治肿瘤。方法 对我院10年来29例不同颅底手术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颅底的鸡冠、翼突和颞骨棘、茎突和颈内动脉及其各自的毗邻解剖结构在术前诊断、不同手术进路切除肿瘤时的应用情况。结果 本组初期3例手术中有2例术后颅底有部分肿瘤残留;其余26例颅底手术中,皆在直视下完全切除肿瘤,无手术死亡及严重颅脑并发症。本组29例中,侵犯颅底的恶性肿瘤行不同的颅底手术19例,其3年生存率为72.2%(13/18),5年生存率为35.7%(5/14)。结论 鸡冠、翼突和颞骨棘、茎突和颈内动脉及其各自的毗邻解剖结构分别是不同的颅底手术重要标志,正确认识这些临床解剖标志是颅底手术安全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创建内镜下经上颌窦入路翼腭窝及颞下窝解剖模型,寻找内镜下咽旁间隙段颈内动脉的定位方法。方法 对100例成人行鼻、颅底CT扫描并用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在重建模型上分别测量犁骨后缘中点至颈内动脉相关解剖标志的角度和距离。同时对6具尸头于鼻内镜下经上颌窦联合入路解剖翼腭窝和颞下窝,以咽鼓管为中心向外、向后逐步暴露并定位咽旁间隙段颈内动脉。结果犁骨后缘中点至破裂孔、颈动脉管外孔、颈静脉孔的角度平均值分别为72.0°、57.6°、54.1°,犁骨后缘中点至以上各孔的距离平均值分别为13.65、31.81、32.5 mm,蝶骨角棘与颈动脉管外口前界平均距离为5.92 mm。结论鼻内镜下经鼻联合上颌窦开窗入路能充分的暴露翼腭窝和颞下窝结构。犁骨后根、蝶骨翼突、蝶骨角棘、卵圆孔和茎突是颈内动脉相关颅底解剖的重要标志;蝶骨角棘、骨性咽鼓管口为颈动脉管外口前界的重要骨性标志,术中不超越该界限有助于减少损伤咽旁间隙段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侧颅底恶性肿瘤侵犯颞骨内段颈内动脉行手术切除后血管重建的可行性.方法 分析4例侧颅底恶性肿瘤侵犯颈内动脉岩骨段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颅底MRI、CT及血管造影检查,发现颈内动脉岩骨垂直段骨管骨质破坏,管壁受肿瘤侵犯,管腔狭窄明显.术中彻底切除侧颅底肿瘤及受侵犯的颈内动脉岩骨垂直段后,采用大隐静脉一期重建切除的颈内动脉,同时采用组织瓣覆盖,修复侧颅底缺损,保护重建的颈内动脉.术后所有患者均给予同步放化疗.3例行颞骨扩大全切除术,1例行次全切除术;面神经后移1例,面神经切除后修复3例;受侵乙状窦、颈静脉孔区切除3例;受侵硬脑膜切除并修补3例;游离腹直肌肌皮瓣修复侧颅底缺损3例,带蒂背阔肌肌皮瓣修复缺损1例.结果 4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局部及颅脑并发症,组织瓣存活良好,伤口Ⅰ期愈合.术后3~4个月行血管造影检查,显示重建的颈内动脉通畅.本组4例患者中1例术后1年因肿瘤复发死亡,1例术后3年肿瘤复发,带瘤生存至今,2例无瘤生存超过5年.结论 运用大隐静脉重建颈内动脉岩骨段的技术为彻底切除侵犯颈内动脉的侧颅底恶性肿瘤提供可能,可避免因颈内动脉切除而引起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手术联合术后同步放化疗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颅底及近颅底肿瘤手术进路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李树春 《耳鼻咽喉》1996,3(5):292-295
自1984年6月至1995年10月共为18例累及前及侧颅底肿瘤患者实行了手术治疗。累及前颅底者脂用经额窦后壁入路的颅面联合手术切除方法,涉及侧颅底肿瘤则采用经颈-下颌入路方法整块(enbloc)切除肿瘤;外耳中耳瘤则实行颞骨次全切除术。全组无手术死亡,一般并发症只占2%。2年生存率63.6%。文章对颅底解剖、手术程序以及重建方法等进行了邀请赛。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上颌骨掀翻入路所暴露的颅底解剖区域以及所受到的限制,为采用该术式处理颅底病变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0例(20侧)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模拟上颌骨掀翻入路,对涉及的组织结构,神经、血管进行显微解剖观测。结果上颌骨掀翻入路可暴露广阔的颅底解剖区域,可以同时处理中颅底和侧颅底包括鞍区、垂体、斜坡全程和至少第1颈椎、手术侧海绵窦、鼻咽部、翼腭窝、颞下窝、咽旁间隙的茎突前、后间隙,颈内动脉岩骨内段及岩尖等区域的病变。结论①经一侧上颌骨掀翻入路可同时获得对中颅底及侧颅底良好的暴露;②蝶骨翼突及其后方的腭帆张肌、腭帆提肌及咽鼓管等结构是限制同时处理中颅底和侧颅底病变的主要障碍;③经一侧上颌骨掀翻入路处理咽旁间隙的茎突后间隙、茎突外区域、颈内动脉岩骨水平段及海绵窦区域病变时会受到一定限制。  相似文献   

6.
内镜颅底手术中选取合适的手术径路至关重要,视野暴露良好、避免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是两大原则,相对固定的解剖参考标志也是十分必要的。在内镜下经鼻腔入路旁中线颅底手术中,翼突根部、翼管、圆孔、卵圆孔、咽鼓管圆枕等解剖结构相对固定,可以互相作为参考。内镜经鼻翼突径路可以处理翼腭窝、颞下窝、海绵窦、Meckle腔、斜坡旁至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岩斜坡区域、岩尖区、咽鼓管区域、咽旁间隙上部。加强以翼突为解剖标志的内镜颅底手术,可以增加术中辨别的标志,并能以此为中心,向内、外扩展,充分利用其空间定位,增加术者在操作中的空间立体感,有助于内镜颅底手术的扩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颅中窝 侧颅底沟通性晚期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16例颅中窝 侧颅底沟通性恶性肿瘤分别采用了 :①耳后“C”形切口 ,颞骨次全切除进路与高位颈侧切开联合进路行颅中窝 侧颅底和腮腺区肿瘤切除 6例 ;②颞侧舌形切口 ,颅中窝进路颅内外肿瘤切除 4例 ;③颞 耳 下颌骨外旋进路行咽旁、颞下窝、颅中窝肿瘤切除 6例。其中 13例术后进行放射治疗。结果16例中 11例术后存活 3年以上 ,5例术后 3年内死亡。按寿命表法统计 ,3年生存率为 6 9%。结论本组所采用的三种手术方式 ,能较好地暴露颅内外病变 ,并进行肿瘤切除。对颅底区晚期恶性肿瘤采用手术及术后放射治疗等积极措施可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颅底与累及颅底区肿瘤的手术治疗(附8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颅底与累及颅底区肿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前颅底区肿瘤58例(良性8例,恶性50例)采用鼻骨移位进路前颅底大块切除和附加前额开窗,颅面联合切除;侧颅底区肿瘤27例(良性12例,恶性15例),良性肿瘤采用乳突切除进路和颈侧切开进路切除,恶性肿瘤分别采用颞骨次全切除高位颈侧切开进路、颅中窝进路和颞下窝颈侧切开下颌骨外旋联合进路三种进路切除;鼻咽部3例巨大良性肿瘤,采用鼻腔上颌窦与软腭切开进路切除。结果23例良性肿瘤经1~3年随访,除1例术后复发行再次手术切除外,其余均无复发。65例恶性肿瘤经5年以上随访。50例前颅底区恶性肿瘤3年生存率为64%,5年生存率为46.8%;15例侧颅底区恶性肿瘤3年生存率为46.7%,5年生存率为26.7%。远期疗效较低与本组多为晚期病例有关。结论本组病例根据肿瘤发生的部位、侵犯范围和病理类型所采用的手术进路,能充分暴露病变,有利于肿瘤的切除,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发生于鼻咽部、翼腭窝、颞下窝、颞骨、腮腺及眶部的肿瘤均可侵及中颅底或进_步侵及颅内。中颅底位置深在,解剖关系复杂,同时有重要大血管及神经穿行其间,因此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非常重要。我科1980-2002年共收治132例中颅底外侵及颅底肿瘤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侧颅底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9例侧颅底咽旁间隙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均采用耳后颌颈联合侧进路,全切肿瘤。本组有1例术中剥断颈内动脉,出现短期对侧肢体偏瘫,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1~4年无复发。结论:侧颅底肿瘤以原发良性肿瘤多见,影像学检查对诊断有重要意义,但病史也不可忽视。由于位置深在,解剖结构重要、复杂,此部位肿瘤的手术切除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术前和术中应认真考虑如何保证大脑供血,术中视野要大,采用显微手术有利于保护血管和神经。  相似文献   

11.
基于颞骨冰冻切片数据集侧颅底区解剖结构三维重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基于冰冻切片进行侧颅底精细结构三维重建的方法,完善中国数字人研究的内容.方法 利用体绘制软件、颞骨冰冻切片数据集对颞骨及其内部精细结构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获取了颞骨内主要结构:听小骨,鼓膜张肌,面神经管,迷路,颈内动脉,乙状窦,后组脑神经,岩下窦,脑膜中动脉,三叉神经,小脑后下动脉,前庭水管,耳蜗水管的三维模型.以上结构既可单独显示,又能任意搭配显示、任意角度旋转切割,并可进行交互式浏览.结论基于颞骨冰冻切片能够实现侧颅底解剖结构的三维可视化.计算机技术与解剖学相结合的数字化技术为侧颅底解剖学习、侧颅底模拟手术演练提供了平台,对推动侧颅底外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侧颅底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儿童侧颅底肿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其中颞部并中、后颅窝巨大三叉神经鞘膜瘤1例.颞部并中、后颅窝黑色素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婴幼儿颞骨纤维瘤病1例,斜坡脊索瘤1例,鼻咽部胚胎型横纹肌肉瘤2例,神经母细胞瘤2例.1例经颞下窝Fisch C型及迷路上联合径路、1例经岩骨径路、4例经颞下窝Fisch C型径路将肿瘤全切除,1例经腭径路行肿瘤次全切,1例单纯行化疗未做手术.7例手术患儿中4例术前、术后化疗,3例术后化疗.结果:除1例脊索瘤患儿术后5个月复发死亡外,其余7例患儿均存活(6例手术、1例未手术),其中2例鼻咽部胚胎型横纹肌肉瘤术后小灶复发,1例神经母细胞瘤化疗后未行手术的患儿,6个月后复发.除术前1例外展神经、3例三叉神经受累及外,术后2例出现短暂脑脊液漏,1例同侧听力丧失.1例声嘶(同侧声带外展麻痹),2例吞咽困难,术后3~4个月渐恢复.7例手术患儿均无伤口感染裂开及皮瓣坏死,未出现面瘫、脑膜炎及偏瘫、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儿童侧颅底肿瘤生长部位深在、临床症状复杂多样、隐匿、不典型,往往确诊时已为晚期,积极行CT和MRI检查有助于提高早期诊断率.手术切除肿瘤仍为首选,手术前后配合放、化疗.手术径路的选择应依据病变的部位和范围,颞骨和颞下窝联合径路可以最大限度切除侵及该区域的肿瘤,保存脑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颅底肿瘤切除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 回顾分析 1993~ 2 0 0 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外科处理侵及颅底肿瘤 84例的经验 ,讨论侵及颅底不同部位病变手术入路特点 ,以求选择最好的手术入路彻底切除肿瘤 ,同时尽量保护颅底、颅内重要结构 ,减少并发症。结果 患者年龄 6~ 78岁 ,平均 4 3 8岁。良性肿瘤 14例 ,恶性肿瘤 70例。采用各种手术入路切除累及咽旁颅底肿瘤 38例 ;同时有前、中颅底破坏 7例 ;肿瘤同时累及中、后颅底 13例 ;侧颅底颞下窝肿瘤 2 6例。用各种组织瓣修复颅底缺损或填充 6 0例。 6例并发脑脊液漏 ,2例迟发脑脓肿 ,修复组织瓣部分坏死 3例 ,无手术死亡及严重颅脑并发症。恶性肿瘤 3年生存率 6 7 5 % (2 7/ 4 0 )。结论 最佳手术入路的选择应相对于颅底不同部位的肿瘤 ,针对特殊的解剖结构而选择 ,可以根据以下几个因素综合考虑 :①肿瘤部位及累及的范围 ;②安全、充分地切除肿瘤 ;③正常功能结构及外观影响小 ;④便于可靠有效地修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影像导航系统在复杂鼻颅底内镜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26例中额窦复发性内翻性乳头状瘤2例,鼻腔鼻窦肿瘤侵及颅底5例,垂体腺瘤7例,创伤性视神经病12例,均应用影像导航系统行鼻内镜手术。结果 影像导航术前准备时间(包括配准、头架定位、常规器械注册等) 5~10min, 平均7min。手术区域影像标志与实体解剖标志间的误差≤1. 5mm,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术后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导航系统定位准确, 能帮助术者确定术区周围重要解剖结构,可以实时判定肿瘤切除程度, 能够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 减少并发症。尤其在有既往手术史或病变破坏了鼻鼻窦及颅底解剖标志的情况下,导航系统对术者的帮助更大,增强了术者自信心,提高了手术的安全因素,保证了肿瘤切除的彻底性。  相似文献   

15.
影像导航系统在鼻颅底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影像导航系统在鼻颅底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ASA - 6 10V神经外科影像导航系统对 2例鼻腔、鼻窦肿瘤侵及眼眶、前颅底、5例蝶鞍区占位病变及 3例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病人进行手术 ,并复习有关文献资料。结果 该系统平均注册误差 <2 .5mm。在影像导航辅助下 ,10例手术均获较好疗效。术中未损伤海绵窦、颈内动脉及视神经等重要结构。结论 影像导航技术可以帮助手术医师术中对瘤体准确定位 ,正确判断鼻窦、颅底手术区域的解剖标志 ,避免损伤邻近的重要结构 ,减少手术的侵袭性和并发症 ,使颅底手术更为精确、安全  相似文献   

16.
鼻内镜下颅底占位性病变的微创手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在颅底占位性病变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至2006年9月42例颅底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前、中颅底恶性肿瘤13例,脊索瘤8例,侵袭性垂体瘤向蝶窦、蝶鞍颅底破坏者5例,蝶骨骨纤维异样增殖症4例,翼腭窝、颞下窝神经纤维瘤3例,纤维血管瘤3例,前、中颅底骨化纤维瘤3例,其他病变3例。结果42例患者中,肿瘤完全切除36例,病变次全切除6例,2例因出血过多分两次完成手术,其余病变均1次完全切除。术后1例患者右眼失明,1例患者出现脑脊液耳漏,保守治疗1周后痊愈。42例均进行随访,随访6—81个月,其中5例失访,8例复发,6例死亡,其余患者未见复发。结论内镜下颅底占位性病变外科手术治疗安全、有效、微创,但需根据一定的技术、设备条件,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累及前颅底的术式选择及术后颅底缺损重建技术。方法:对22例本病患者根据颅底骨质缺损的大小和肿瘤突入颅内的高度,分别采用鼻侧切开术、扩大的鼻侧切开术或颅面联合手术,采用多层筋膜瓣修补颅底缺损。结果:瘤体全切率为100%,术后无脑脊液漏、脑膜脑膨出等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至11年,存活1年以上者19例,3年以上者15例,5年以上者13例;死亡7例。有眶骨膜受累的9例患者,存活3年以上4例,5年以上2例。结论:术式选择取决于前颅底骨质缺损的大小、肿瘤侵入颅内的程度以及肿瘤范围;多层筋膜瓣可用于较大颅底缺损的术中重建,具有安全、取材方便、效果好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扩大前颅窝底入路切除颅鼻眶沟通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扩大前颅窝底入路切除颅鼻眶沟通肿瘤的效果,并对一些手术技巧加以改进。方法 采用经扩大前颅窝底入路对5例颅鼻眶沟通肿瘤进行了手术切除。结果 肿瘤全切3例,近全切1例,大部分切除1例,术后并发症:脑脊液漏1例,5例嗅觉均丧失,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 采用该入路切除颅鼻眶沟通肿瘤,具有显露好,颅底重建可靠等优点。突向中颅窝侧方较多的肿瘤则需结合颞部入路,对不能用颅骨内板行骨性重建者采用自体的额骨条重建,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