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头针、体针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方法:对临床确诊的24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组80例,穴取双足运感区、生殖区;体针组82例,穴取中极、关元、三阴交等;头体针结合组78例,采用头体针结合方法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前列腺体积、最大尿流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等变化情况。结果:头针组总有效率为72.5%,体针组为72.09/6,头体针结合组为85.9%,头体针结合组治疗效果优于头针组及体针组(均P〈0.05);3组治疗后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I—PSS、QOL变化等均有改善,以头体针结合组改善明显。结论:头针、体针均能改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尤以头体、体针结合治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头针配合体针治疗梅尼埃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观察头针配合体针治疗梅尼埃病的疗效.方法:先针刺头针晕听区,持续捻转0.5~1min,再针体穴.结果:总有效率96.1%.结论:头针、体针联合应用治疗梅尼埃病,具有见效快,疗效肯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头针结合体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体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下肢疼痛及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体针+头针组和体针组,体针+头针组给予针刺足运感区,并配合针刺病变椎间盘旁的背俞穴及突出椎间盘刺激的神经支配区域的穴位;体针组仅给予常规毫针针刺体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定下肢及腰痛的程度。结果体针+头针组在2次治疗后,体针组在4次治疗后,下肢疼痛VAS分值显著降低(P<0.05);2组均在4次治疗后,下肢疼痛VAS分值显著降低(P<0.05),但体针+头针组VAS减少值显著高于体针组(P<0.05);1个疗程后,2组下肢疼痛及腰痛VAS分值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和0.01),且体针+头针组VAS减少值显著高于体针组(P<0.05)。结论单纯体针治疗和体针配合头针治疗均能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所致下肢疼痛及腰痛,而头针配合体针治疗起效时间短,镇痛效果显著优于单纯体针治疗。  相似文献   

4.
头针治疗中风20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王萍 《针灸临床杂志》2006,22(12):54-55
目的:观察头针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200例中风患者被随机分为头针组和体针组各100例,分别施以头针、体针治疗。2组均经20天治疗,观察比较临床疗效并进行机制探讨。结果:头针组有效率较体针组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头针治疗中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金智秀  图娅  洪银珠  韩止荣 《针刺研究》2004,29(1):18-20,14
目的 :观察针刺头穴和体穴及结合药物治疗对全脑缺血大鼠活性钙调素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全脑缺血模型 ,分别针刺“水沟”、“百会”穴与针刺“商阳”、“中冲”穴 ,另外分别口饲维脑路通后针刺上述头穴、体穴 ,以测定缺血脑组织活性钙调素 (CaM )的含量。结果 :大鼠全脑缺血后 ,脑组织CaM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比明显升高 (P <0 0 0 1 ,0 0 1 ,0 0 5) ,治疗组与模型组比明显下降 (P <0 0 0 1 ,0 0 1 ) ,头穴单纯针刺组与体穴单纯针刺组比较及头穴针药结合组与体穴针药结合组比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头穴单纯针刺组与针药结合组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体穴单纯针刺组与针药结合组比仅有降低的趋势 ,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无论针刺头穴还是体穴均可明显降低缺血区脑组织活性钙调素的含量 ,而且头穴针药结合治疗后 ,其作用明显优于单纯针刺 ,说明针刺头穴合并药物治疗脑缺血时 ,针药相引 ,直达病所。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方氏头针的简易定位为出发点,基于穴区定位、进针点、处方选穴、针刺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探析其临床应用。方氏头针穴区分为“伏象”“伏脏”“倒象”“倒脏”“其他中枢”,临床中多采用快速进针法,选穴方法可分为4种:相应取穴法、仿体取穴法、特定取穴法、米字取穴法。  相似文献   

7.
头针体针并用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头针体针并用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150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头针组50例,体针组50例,头体针组50例,分别给予头针、体针、头体针并用方法治疗20日,观察三组疗效。结果 三种疗法均能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肌力。头针组、体针组、头体针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6%、82%、94%,其中头体针组与前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头体针结合治疗脑梗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头针与体针连用与单纯体治疗中风偏瘫223例,并将两种疗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头针与体针连用 疗效较单纯针疗效好,笔者认为头针与体针连用治疗中风偏瘫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芒针深刺中脘穴安全因素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芒针深刺中脘穴安全操作措施,方法:对25例芒针深刺中脘穴病例在进针后进行局部螺旋CT扫描,取得芒针行经部位的腹部横断面CT图像,用以识别芒针所穿及器官,结果:25例次针刺扫描累计识别到穿及器官的例次分别是:胃体14,横结肠12,小肠11,胰头9,左肾静脉4,肝左叶4,脾静脉3,十二指肠1。结论:坚持进皮后小幅捻转,缓慢进针,不留针的原则,同时治疗期间嘱病人均匀浅呼吸,在近乎空腹状态下操作,则芒针深刺中脘穴应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1一般资料取发病3个月以内的肩周炎病例120例,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60例中,男23例,女37例;40~60岁者55例,61岁以上者5例。TDP治疗仪温针组60例中.男26例,女34例;40~60岁者57例,61岁以上者3例。两组病例均为单肩发病。2治疗方法针刺组:主穴:肩内陵、肩、肩贞。配穴:肩前内侧痛甚者配云门、尺泽,肩外缘及肩肿岗上、下缘痛甚者配俞、秉风、肩外俞等穴,启后缘及肩肿骨下部痛甚者配肩、天宗、外关等穴。局部常规消毒后,用1.5~2寸的毫针刺入,得气后留针20分钟,其间行针3次。温针组:选穴方法和行针次数与针刺组同。肩部穴…  相似文献   

11.
头针综合疗法并用治疗中风后遗症56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伟 《中医药学刊》2002,20(6):816-816
以头针为主的综合疗法优于单一疗法,单纯用头针,眼针,舌针,体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确有疗效。而头针综合疗法四者针法于一体,同时使用收效快,时间短,有效率高,头针要选穴准,进针快,捻针快或用电麻仪频率达200次/分以上,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2.
体针结合头针治疗中风失语45例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李祖剑 《四川中医》2001,19(7):75-75
本文采用体针结合头针治疗中风失语45例。结果:痊愈10例,显效25例,好转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6%。提示体针配合头针治疗中风失语常能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头体针治疗对中风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55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77),常规体针治疗,主穴取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风池、尺泽、委中。治疗组(n=78),在对照组基础上配以头针,选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及顶旁2线,取偏瘫对侧穴位。两组治疗均为1次/d,连续治疗6d后休息1d,总计治疗30d。结果:头针配以常规体针针刺治疗中风有效率(87.2%)高于常规体针针刺组(71.4%),两组之间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配以体针能显著改善中风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效果优于常规体针组疗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头、体针并用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0例患者随机分为头体针组200例、体针组100例,分别采用头体针及体针治疗,1次/d,连续治疗30次。观察2组疗效及治疗前后麻痹指数、麻痹程度。结果:头体针组患者的麻痹指数、麻痹程度明显改善,优于体针组(P〈0.05)。结论:在传统针刺穴位(体针)的基础上配合头针治疗面神经麻痹比单纯体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头针、体针及头体针结合治疗中风230例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头针、体针、头体针联合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与差异。方法:将临床收集的230例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组(112例)、体针组(51例)、头体针组(67例)。头针组采取单纯头皮针:半身不遂和面瘫取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治疗,伴失语选运动区下部及头语言区。体针组先针刺健侧,用泻法留针30min,再针刺患侧,间断轻刺不留针;半个月后,健侧针法不变,患侧先行平补平泻,后行补法。头体针结合组采用头针和体针结合的方法治疗。结果:头针组总有效率为98·2%(110/112),痊愈率35·1%(40/112);体针组总有效率为96·0%(49/51),痊愈率23·5%(12/51);头体针组总有效率为98·5%(66/67),痊愈率50·7%(34/67)。头体针组临床疗效优于头针组和体针组(P<0·01)。此外,头体针组对出血灶和梗死灶的改善作用也明显优于头针组和体针组(P<0·01)。结论:头体针联合运用治疗中风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16.
头穴不同留针时间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对照观察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袁青  王琴玉  靳瑞 《中国针灸》2006,26(3):209-211
目的:观察头穴不同留针时间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厦靳三针疗法,进行头针留针1小时与30分钟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对比观察。结果:经治2个月后,留针1小时组对运动功能的改善优于留针30分钟组。结论:延长头针留针时间以达到足够刺激量是针刺治疗脑瘫取得较好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头针配合体针治疗脑血管病后遗症头针配体针组:头针主穴取健侧头部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有语言障碍者加语言Ⅰ、Ⅱ区,选用26~28号2~2.5寸长毫针,依一定方向沿皮下缓慢刺入,加G6805电麻仪,用疏密波;体针取肩、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  相似文献   

18.
头针交叉刺久留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秦黎虹 《中国针灸》2002,22(6):15-23
目的:观察头针7交叉刺久留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4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头针交叉刺久留针治疗组和传统头针对照组,观察两种头针法的即刻效应和续效作用。结果:两组头针法的即刻效应是一致的,但治疗组的续效作用好于对照组,尤其是治疗组的愈显率71.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5.5%(P<0.05)。结论:头针交叉刺久留针是治疗中风偏瘫的有效方法,健、患侧头部穴线交替使用可以减少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9.
曾宝珠 《陕西中医》2000,21(9):416-416
采用皮针运动区,感觉区等穴,体针肩井、曲池等穴,治疗脑血管病偏瘫100例,对病程超过半年的患者,选用头皮针组和体针组两组穴位交替治疗,总有效率96%,提示本方法治疗脑血管偏瘫优于单一治疗。  相似文献   

20.
1 头针与其它针法的复合 1.1 头针与体针的复合应用:头针与体针结合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针刺方法,大量的临床报道也证实了其临床疗效确切,其简便与传统相结合是其特点.①体针治疗:以毫针在经典的十四经系统有关穴位上施针来治疗中风,按照辨证选穴、独取阳明、按病分期论治选穴、巨刺法、平衡疗法等规律选穴,目前为针灸临床治疗中风病的主要手段.石学敏教授创立的醒脑开窍法[1],是近年来体针治疗中风后遗症收效最佳的一种方法,往往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临床报道指出,针刺组治疗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及临床主要症状的总有效率在90%,尤其对肢体瘫痪的总有效率达97.73%,并在恢复脑组织功能及治疗语言障碍和中枢面瘫等方面,具有特殊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