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安全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对32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采用腹腔镜经后腹腔途径手术治疗。结果本组32例肿瘤均完整切除,术后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时间45—200min,平均100min。术中出血量30~400ml,平均125ml,无需要输血者。术后住院3—10d,平均5d。切除肿瘤平均直径35(20~60)min。引流管术后1—2d拔除,术后并发血肿2例。随访3个月~2年,患者血压均恢复正常,肿瘤局部无复发。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不增加手术的危险性,而且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可作为治疗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001—2009年术后病理检查确诊的35例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同手术期处理,术式选择与术后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均行手术切除肿瘤,采用开放手术18例,后腹腔镜手术者有16例,膀胱内异位嗜铬细胞瘤经尿道切除1例,术中血压波动较大的有17例,术后1年随访所有患者血压均恢复正常。结论嗜铬细胞瘤表现为继发性高血压,诊断要结合3次以上尿VMA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定性、定位,且充分的术前准备,是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侧肾上腺肿瘤的诊治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方法,总结分析自2002年4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35例双侧肾上腺肿瘤的临床资料、诊断和手术方式。结果无功能性双侧肾上腺肿瘤16例术后病理有5例为双侧嗜铬细胞瘤,2例单侧为嗜铬细胞瘤,其余为皮质腺瘤。随访1个月~7年无异常。双侧肾上腺醛固酮瘤7例和双侧肾上腺皮质醇瘤8例术后病理均为皮质腺瘤,随访6个月一6年,血压血钾均正常,无肾上腺低功表现,无复发。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4例,术后病理为嗜铬细胞瘤,随访2~7个月,血压正常,无肾上腺低功表现,无复发。结论双侧肾上腺肿瘤的定性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综合评价。对于双侧肾上腺有功能肿瘤应行双侧肾上腺肿瘤切除术,而双侧肾上腺无功能肿瘤可根据影像学检查决定行双侧肿瘤切除术或行一侧肿瘤切除,对侧定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4.
嗜铬细胞瘤是来源于肾上腺髓质和交感神经系统的嗜铬组织的肿瘤,其85%位于肾上腺,位于肾上腺外的约为15%。现将我们诊断为腹腔间质瘤的1例嗜铬细胞瘤成功手术切除的经验总结,给术前未考虑到嗜铬细胞瘤而术中偶然发现的嗜铬细胞瘤的手术处理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 嗜铬细胞瘤是具有交感神经机能性的肿瘤,是引起高血压的病因之一。90%的嗜铬细胞瘤为良性,可经手术切除而得以治愈,10%为恶性肿瘤,如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也可延缓病人的生命。所以,嗜铬细胞瘤的定位诊断非常重要。 众所周知,嗜铬细胞瘤大部份位于肾上腺髓质内,但有10%左右肿瘤位于肾上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提高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治疗水平,完善其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对74例经手术治疗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有典型儿茶酚胺症状者68例,B超、CT、MR1定位检查阳性率分别为85.8%、97.1%和100%.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成功切除肿瘤,共77个,经病理检查证实良性66例,恶性8例.该组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定性检查及影像学定位检查来明确诊断.术前血压控制、充分扩容、改善心功能、纠正心衰,术中应用升压药物等围手术期处理是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6.15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这种瘤持续或间断地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引起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和多个器官功能及代谢紊乱。嗜铬细胞瘤占高血压病因的0.5%~1%。嗜铬细胞瘤位于肾上腺者占80%~90%,大多为一侧性。多为良性,恶性者约占10%。嗜铬细胞瘤一旦确诊并定位,应及时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和分析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 分析我院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17例。结果 尿VMA及血尿儿茶酚胺升高定性诊断分别为16例(94.2%)和15例(88.2%)131IMIBG显像诊断阳性4例,阳性率100%。B超探及14例(82.4%),CT诊断16例(94.2%),8例进行MRI诊断,阳性率100%。肿瘤平均直径4.6cm。肿瘤位于腹主动脉旁肾门平面以上5例(29.4%)、以下1例(5.9%),下腔静脉旁肾门平面以上8例(47.1%)、以下2例(11.8%),膀胱壁1例(5.9%),其中肿瘤多发3例。手术切除肿瘤16例,术后高血压缓解15例,术后肿瘤复发3例、伴广泛转移1例。结论 检测尿VMA及血、尿儿茶酚胺可作为异位嗜铬细胞瘤定性诊断的初筛检查,131I-MIBG显像定性诊断敏感性准确性高。B超可作为定位诊断的初筛,CT定位诊断准确可靠,MRI可很好地显示肿瘤毗邻和浸润范围。  相似文献   

9.
正膀胱嗜铬细胞瘤为膀胱非上皮肿瘤,仅占膀胱肿瘤的0.06%,嗜铬细胞瘤的1%,由于其较低的发病率,部分膀胱嗜铬细胞瘤术前常被误诊为膀胱癌,而导致术中意外。为提高对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专家回顾性分析了13例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论认为:与排尿有关的阵发性高血压发作,头痛头晕为膀胱嗜铬细胞瘤的典型表现,可应用B超、CT、MRI、123I-MIBG作定位诊断,尿VMA和儿茶酚胺作定性诊断。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术后应严格随访。  相似文献   

10.
嗜铬细胞瘤是泌尿科常见疾病.典型的嗜铬细胞瘤诊断和处理上目前没有困难.但是一些特殊类型的嗜铬细胞瘤症状不典型[1],表现复杂,容易延误诊治,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多发性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仅占嗜铬细胞瘤10%左右,表现为血压极度升高,难以控制可诱发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预后较差.手术切除肿瘤是唯一有效的措施[2],其中围术期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现将我院一例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切除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提高对嗜铬细胞瘤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35例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检查、影像学诊断。结果 临床表现为阵发性高血压占60%、持续性高血压占34、3%、血压正常占5.71%;临床上有三联症状(头痛、心悸、多汗)之一的占94.3%;尿VMA检查35例.阳性率85.7%,B超检查29例,阳性率89.7%,CT检查18例,阳性率100%,MRI检查19例,阳性率100%.131^I-MIBG检查25例,阳性率100%;35例均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肿瘤位于肾上腺的占85.7%.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占14.3%.其中复发性异位嗜铬细胞瘤1例。结论尿VMA检查是嗜铬细胞瘤定性诊断的依据,B超、CT、MRI、131^I-MIBG检查为定位诊断的依据.术后病理学检查是确诊嗜铬细胞瘤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是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特征是儿茶酚胺过量释放,表现为头痛、心悸、大量出汗以及各种其他体征和症状的经典三联征。嗜铬细胞瘤的诊断需要依据儿茶酚胺过度释放,以及儿茶酚胺分泌肿瘤的解剖学定位。除非有手术禁忌证,否则手术是所有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旨在消除儿茶酚胺分泌过多和肿瘤生长的风险。儿茶酚胺分泌过多应在手术前和手术期间通过药物治疗控制。术后主要并发症为低血压和反弹性低血糖,应严密随访24~48 h。而巨型囊性嗜铬细胞瘤是一种更为罕见的肿瘤,通常无症状,大多在影像学检查或术中偶然发现。本文介绍了1例59岁的男性巨型囊性嗜铬细胞瘤病例,该患者因反复胸痛至心内科行冠脉造影术术前检查中偶然发现右侧肾上腺巨大囊性占位,而后顺利进行腹膜后巨大肿物切除,病理提示嗜铬细胞瘤,预后良好。此外,本文还进行了文献复习,以了解囊性嗜铬细胞瘤的流行病学和表现,以便及时诊断和管理嗜铬细胞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后腹腔镜入路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手术安全性。方法采用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11例。结果经后腹腔镜入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11例,10例为单纯腹腔镜下完成,肿瘤最大直径1.5—6.0cm。其中1例因瘤体过大(直径7.5cm)行手助腹腔镜手术(HALS)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时间35~120min,出血量10—100ml,术后住院时间5—8d。结果对于腹腔镜手术经验丰富者,后腹腔镜手术具有手术危险性小、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有望成为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异位嗜铬细胞瘤7例X线检查分析宁德地区第二医院放射科余英清宁德市医院放射科冯作金嗜铬细胞瘤是具有交感神经机能的肿瘤,是引起高血压的病因之一,90%以上嗜铬细胞瘤可手术治疗。嗜铬细胞瘤大部分位于肾上腺髓质内,但有10%左右肿瘤位于肾上腺外[1],此类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8月~2009年8月后腹腔镜下手术切除的20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手术均成功.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65~140min(平均90min),出血量30-200ml(平均75ml),瘤体直径2.5~6.4cm(平均4.5cm).病理均提示嗜铬细胞瘤.结论 术前准备充分,术中细致操作,后腹腔镜下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是安全有效的,腹腔镜手术可成为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131 I-MIBG肾上腺髓质显像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131I-MIBG肾上腺髓质显像最佳方法,方法:本文受检者36例,包括原发性高血压20例,嗜铬细胞瘤10例,肾上腺髓质增生6例;男21例,女15例,平均年龄42岁。采用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及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提供的^131I-MIBG为示踪剂,标记率>95%,显像前按常规停用影响肾上腺髓质摄取^131I-MIBG的药物,封闭甲状腺、清3肠,临检前排尿;给药后24h,48h(必要时72h)用SophaDs-7型SPECT配高能准直器进行全身加局部显像,结果与临床资料,CT、B超、尿VMA、组织学结果及心肌显像与否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组80%(16/20)24h不显示,75%(15/20)48hⅠ-Ⅱ级显示,肾上腺髓质增生患者24h即呈Ⅱ-Ⅲ级显示,10例嗜铬细胞瘤患者24h即呈Ⅳ级显示,除嗜铬细胞瘤外,其它心肌都显示,术后3例恢复显示。结论:^131I-MIBG肾上腺髓质显像方法及分级或相对定量方法不仅可行,而且可区分正常,增生的肾上腺及嗜铬细胞瘤,是定性,定位诊断嗜铬细胞瘤的首选方法,心肌不显著河作为间接诊断嗜瘤的佐证。  相似文献   

17.
张振寰  刘德纯 《淮海医药》2008,26(5):397-399
目的分析肾上腺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991~2003年62例肾上腺肿瘤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患者经B超检查发现肿瘤,并经手术切除,然后将肿瘤送病理学检查。结果在62例肾上腺肿瘤中,男25例,女37例,平均38.5岁。病理诊断为肾上腺皮质腺瘤18例、腺癌3例,嗜铬细胞瘤2 l例,其中15例为隐匿性肿瘤(意外瘤)。结论肾上腺肿瘤以皮质腺瘤和髓质嗜铬细胞瘤为主,以良性者多见,但良恶性鉴别困难。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应当将影像学定位与病理学定性结合起来,明确肿瘤类型,对于直径大于3 cm者尽早采用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静止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发生于嗜铬组织的功能性肿瘤 ,病变多发生于肾上腺髓质 ,临床上没有高血压的表现 ,仅各项影像学检查提示肾上区的占位性改变。但在手术中可能出现血压的大幅波动 ,使得手术的风险度增加 ,如果术前准备不足或术中不够重视 ,可能引起病人的死亡。因此 ,加深和重视围手术期的治疗及护理 ,对提高静止型嗜铬细胞瘤手术成功率、减少死亡率极为重要。我院自 1 992年 1月~ 2 0 0 2年 1月 ,共收治嗜铬细胞瘤患者 2 8例 ,其中静止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3例 ,通过加强对围手术期的治疗和细致的观察护理 ,手术均获…  相似文献   

19.
腹腔镜腹腔入路嗜铬细胞瘤切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分析腹腔镜腹腔入路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的经验,探讨腹腔镜腹腔入路切除嗜铬细胞瘤的效果.方法 22例患者中男9例,女13例,年龄42岁(18~67岁),双侧3例.所有患者均行腹腔入路肾上腺手术.对手术方法、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手术时间60~240 min,平均90min,术中失血量20~150 ml,平均80ml,无需输血者.中转开放手术1例(4.5%),其余手术均成功,无血管及胃肠道并发症.患者术后第1d下床活动,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d(6~9 d).结论 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适用于直径<6cm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具有安全、微创、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收集1990-01~2000-12手术治疗单发肾上腺嗜铬细胞瘤8例,无1例死亡,提出术前、术中控制血压的新观点,强调术前充分准备,术中、术后正确处理是增加手术安全的重要环节。术后随访3个月~10年,患者血压恢复正常,现报道如下。1 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均为单发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男3例,女5例,年龄30~65岁,平均48岁,病程2个月~5年,平均3年,左侧4例,右侧4例,均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血压160~240/110~150mmHg(1mmHg=0.133kPa),伴有头痛、头晕、心悸、心律失常或多汗。肾上腺CT或MRI诊断为肾上腺占位,病理报告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