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角蛋白、波形蛋白和S-100蛋白对45例多形性腺瘤进行了免疫组化研究。结果显示:导管结构的内衬细胞呈角蛋白阳性;实性片块区,粘液样区、软骨样区和导管外层的瘤细胞均显示角蛋白、波形蛋白和S-100蛋白阳性。组织化学法的结果(偶氮桃红染色)与免疫组化法的结果是一致的。同时表明:肿瘤性肌上皮细胞是多形性腺瘤中的主要增生瘤细胞。 相似文献
2.
复发性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处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复发性多形性腺瘤多见于腮腺和颌下腺,小涎腺则极少见。腮腺多形性腺瘤采取简单摘除的剜出术(enucleatio),复发率高达20%~45%。采取保存面神经的腮腺腺叶及肿瘤切除术,复发率为0%~3%。因此,这一术式被认为是治疗腮腺肿瘤的标准术式。尽管如此,但复发性涎腺多形性腺瘤临床时有所见。1复发原因1.1瘤体的“裸露区域(barearea)”一般认为多形性腺瘤都有包膜,但其厚薄不一,有的部分较厚,有的仅在镜下看到几束胶原纤维,而瘤体紧贴正常腺组织而呈“裸露”状态。包膜内可见瘤组织浸润,或呈指样突起…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探讨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调控基因在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恶性转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5例瘤旁腺体,21例良性多形性腺瘤和24例恶性多形性腺瘤中c-erbB-2和bcl-2蛋白产物的表达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c-erbB-2和bcl-2在良性多形性腺瘤中均有过度表达,表达率分别为29%和19%,主要分布于腺管样结构的腺上皮细胞的胞浆中。在恶性多形性肿瘤中c-erbB-2的表达率为58%,主要分布于腺癌细胞的胞膜;bcl-2表达率为46%,主要分布于腺癌细胞的核膜及部分胞浆中。5例瘤旁腺体内导管上皮细胞也存在c-erbB-2和bcl-2的过度表达。结论:c-erbB-2蛋白产物的过度表达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表明细胞凋亡基因的调控失常也是其重要的发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5.
PCNA和Ki-67在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生物学行为及细胞增殖活性,为其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对114例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20例多形性腺瘤、9例多形性腺瘤生长活跃型及9例恶性多形性腺瘤采用SABC和LSAB免疫组化法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增殖细胞核相关抗原(Ki-67)的表达和分布.结果:恶性多形性腺瘤的PCNA及Ki-67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多形性腺瘤及多形性腺瘤生长活跃型,其PI值较后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良性多形性腺瘤的复发组PCNA和Ki-67的表达明显高于原发组,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PCNA和Ki-67检测在判断多形性腺瘤恶性增殖方面有重要意义,对良性多形性腺瘤复发预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p53在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53基因是迄今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肿瘤抑制基因。本文对涎腺多形性腺瘤和癌在多形性腺癌中的p53蛋白进行检测,旨在明确p53基因在这二种良恶性肿瘤中的堆积特性及其临床意义。1材料与方法选择涎腺肿瘤标本39例,其中多形性腺瘤20例,癌在多形性腺瘤中19例,常规固定、包理,连续切片2张,厚4μm,1张HE染色,另1张用ABC法做免疫组化染色(一抗为鼠抗人基因重组p53蛋白抗体)2结果全部病例的组织切片背景清晰,免疫反应定位于肿瘤细胞核内,呈棕黄色或棕褐色。19例涎腺癌在多形性腺瘤中有4例阳性,占21%(图1)。其中1例恶性成份… 相似文献
7.
8.
涎腺良性多形性腺瘤和恶性多形性腺癌中c—erbB—2和bcl—2蛋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了探讨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调控基因在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恶性转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5例瘤旁腺体,21例良性多形性腺瘤和24例恶性多形性腺瘤中c-erbB-2和bcl-2蛋白产物的表达进行形态学观察。 相似文献
9.
95例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恶性多形性腺瘤发病率低、发病部位较广,评价其疗效较为困难。本研究旨在探讨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的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头颈外科1970年5月~2000年10月收治的95例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寿命表法计算累积生存率,组间生存率曲线比较采用Gehan法。结果:本组95例患者总的5年、10年及1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4.9±4.9)%、(56.3±5.4)%和(47.8±6.1)%。单纯手术治疗51例和手术加放疗35例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6.1%和63.7%,10年生存率分别为69.9%和50.8%,而单纯放疗、单纯化疗和单纯放化疗的4例5年、10年生存率均为0。结论:手术治疗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治疗和手术加放疗的疗效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PCNA和Ki-67在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生物学行为及细胞增殖活性,为其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对114例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20例多形性腺瘤、9例多形性腺瘤生长活跃型及9例恶性多形性腺瘤采用SABC和LSAB免疫组化法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增殖细胞核相关抗原(Ki-67)的表达和分布。结果:恶性多形性腺瘤的PCNA及Ki-67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多形性腺瘤及多形性腺瘤生长活跃型,其PI值较后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良性多形性腺瘤的复发组PCNA和Ki-67的表达明显高于原发组,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PCNA和Ki-67检测在判断多形性腺瘤恶性增殖方面有重要意义,对良性多形性腺瘤复发预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肌上皮细胞的表型分化在涎腺发育及多形性腺瘤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与目的探讨肌上皮细胞与涎腺发生、涎腺多形性腺瘤发生的关系以及肌上皮细胞的分化状态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采用组织学、免疫组化方法对不同发育阶段(胚7~8周、胚9~10周、胚11~14周、胚15~20周)的涎腺胚胎组织及涎腺多形性腺瘤中肌上皮细胞的表型分化及功能状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涎腺发育过程中,导管腔面及基底层细胞表达CK19,偶可表达CK14,而不表达肌上皮细胞的标记物α-SMA,为非肌上皮来源;而原始腺泡和闰管中肌上皮细胞的标记物阳性表达,为肌上皮前体细胞分化而来。在多形性腺瘤中,非管腔的肿瘤实质中,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表达肌上皮细胞标记物CK14、P63、α-SMA,为肌上皮来源,软骨样成分和粘液样成分偶可表达肌上皮细胞标记物CK14和α-SMA,可能亦为肌上皮来源。管腔样结构、浆细胞样细胞、透明细胞不表达肌上皮细胞标记物,可能来自管腔细胞系。结论在涎腺发育过程中,腺泡和闰管来自肌上皮细胞系;导管系统来自管腔细胞系。以肌上皮分化较好的肿瘤预后较好,其中可能的原因为肌上皮细胞分化异常,失去其自身的表型特征,从而失去抑制肿瘤生长和侵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总结109例涎腺肿瘤,其中良性81例(74.31%),恶性28例(25.69%),多形性腺瘤68例(62.4%),恶性多形性腺瘤7例(6.42%)。对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作了组织病理学研究。根据多形性腺瘤各种成分的多少,将其中56例分成腺瘤型(18例)、肌上皮型(20例)和粘液型(18例)三个亚型。随访48例有6例复发,其中粘液型5例,腺瘤型1例。随访到16例的肌上皮型无1例复发。故认为亚型和复 相似文献
14.
涎腺肌上皮瘤与多形性腺瘤鉴别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涎腺肌上皮瘤与多形性腺瘤的病理鉴别,复查了930例多形性腺瘤,对从中确诊的38例肌上皮瘤进行了病理学和抗CK-18、Actin、S-100蛋白抗体的免疫组化研究。结果显示:肌上皮瘤的误诊率占多形性腺瘤的4%;病理上分为上皮细胞型、梭形细胞型、浆细胞样细胞型、透明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各种形态的瘤细胞可以互相转化;免疫组化显示上述三种抗体各型均呈阳性反应,每例中瘤细胞的阳性程度一致;多形性腺瘤的反应结果则不同。结果表明,明确肌上皮瘤各亚型病理特征是与多形性腺瘤鉴别的关键;免疫组化结果分析有助于两者的鉴别;对组织起源的探讨可从肿瘤分化上认识两者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16.
右侧腮腺腺淋巴瘤伴多形性腺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75岁。主因右侧耳屏前及下颌角区发现肿物3个月就诊。查体:右侧耳屏前可触及1.0cm×1.0cm×0.5cm大小的卵圆形肿物,右侧下颌角后侧见一约4.0cm×3.0cm×2.0cm大小的肿物,两肿物触之质中,均可活动。术中见:耳屏前约1.2cm×0.8cm×0.8cm的肿物,包膜完整,质中等。腮腺下极见一4.0cm×3.0cm×2.0cm的肿物,包膜完整,质地较软。病理检查肉眼所见:(腮腺下极)结节样肿物一个,大小3.5cm×2.8cm×1.5cm,包膜完整,切面灰红色,分叶状,质地较软;(耳屏前)肿物呈卵圆形,大小1.2cm×0.8cm×0.8cm,包膜完整,切面灰白色,质中等。镜下检查:(腮腺下极)肿…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分析颌下腺起源的癌在多形性腺瘤中(CXPA)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其合理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颌下腺起源的CXPA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原发灶根治性手术切除,8例接受了术后放疗.[结果]全组复发转移率为52.0%,5年总体生存率和肿瘤相关生存率分别为48.0%和53.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分级、T分期、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对颌下腺CXPA生存率的影咆有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性对生存率的影响接近有统计学意义(P=0.092).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与颌下腺CXPA的生存率有关(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是颌下腺CXPA的独立预后因素.根治性手术以及合理的术后放疗是其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Ezrin蛋白、iNOS在涎腺多形性腺瘤恶性增殖中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背景与目的:Ezrin蛋白、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在肿瘤的增殖以及肿瘤侵袭转移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Ezrin蛋白、iNOS在涎腺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PA)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恶性增殖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普通型PA、25例生长活跃型PA及11例恶性PA中Ezrin蛋白、iNOS和Ki.67核抗原的表达及细胞定位。结果:Ezrin蛋白、iNOS在普通型、生长活跃型PA及恶性PA中的表达分别依次上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zrin蛋白与iNOS表达有相关性(P〈0.05);Ki-67增殖指数(Ki.67 proliferation index,Ki-67 PI)随Ezrin蛋白、iNOS表达上升而增加(P〈0.05)。结论:Ezrin蛋白和iNOS的过表达可能与多形性腺瘤的增殖、恶性转化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