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范中林(1895—1989),四川郫县太和镇人,蜀中名医。其潜心研究《伤寒论》,遥承郑钦安扶阳学术理念,擅用大剂量姜(生姜、大包姜、干姜)(简称姜)、附子(简称附),屡起痼疴沉疾。《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是研究范氏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现就其应用姜、附的学术思想浅探如下。  相似文献   

2.
范中林老中医今年84岁,有60余年的临床经验。在祖传医术的基础上,并宗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的学术思想,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诊疗风格。范老在60余年的医疗实践中,以“六经”辨证为纲,不仅治疗外感热病,并广泛运用于许多内伤杂病以及其它病证,取得了显著疗效。范老对舌诊很有研究,善用热药,用药精,配伍严。现将其按“六经”辨证治疗各种疾病的医案,选介数则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陈一江 《浙江中医杂志》2006,41(12):722-723
《金匮要略》阐述了张仲景关于杂病诊断的学术思想,具有鲜明的诊断学特色。在诊察方法上,张仲景四诊并用,但侧重于问诊和脉诊,较少用舌诊。在杂病的诊断上,注重脏腑辨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开创了辨证论治之先河。《金匮要略》在症状的诊察方法方面,在辨证方法上,在病证诊断方面,都具有鲜明的中医诊断学特色,现笔者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4.
郑钦安先生精研《伤寒论》一书,悟出张仲景六经气化学说的精髓,就在于三阴三阳阴阳合一之道,其重点就在于扶阳气与存津液之两端,对六经辨证的真实内涵,感悟出中国传统文化阴阳合一之理,并由此认为六辨复杂的证候群,均是由于标本中气从化之变化的结果,是天人合一的具体表现,并发扬了《伤寒论》扶阳气治疗三阴证学术思想,成就了火神派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5.
张仲景是我国东汉的著名医家,他对中医学理论发展的贡献功勋卓著,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他确立的中医诊治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和理、法、方、药等运用原则,至今仍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张仲景不仅是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首创者,他确立的中医诊治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和理、法、方、药等运用原则,至今仍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在对中医诊法的贡献中,他不仅是掌握主诉诊断的第一人,也是脉证并重,诸诊合参的先驱。同时也是脉证并重、诸诊合参的先驱。他对舌诊的辨证应用颇有特色,大大的发展了《内经》外感病中的舌诊内容。他在《伤寒论》论六经辨证中,就有三经涉及舌诊;在内伤杂病方面,四十多种疾病中就有14种疾病运用过舌诊进行辨证,而且总结了一定的规律,如观察三阳病及六腑疾病,重在于察舌苔的变化;对三阴病及五脏病变,则特别注意观察舌质的形态;察舌内容中首创察舌苔,对舌象观察涉及到舌质、舌苔、舌味觉等方面,更加丰富了《内经》的舌诊,将舌诊辨证的应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著作中所载的舌诊内容进行了归纳整理,旨在探讨仲景的舌诊辨证经验,使之能更好的得以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6.
采用中医文献学和现代统计学方法,对《敖氏伤寒金镜录》和《伤寒舌鉴》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并对两书的主要学术思想及其特色进行点评。两书均为图谱式著作,言简意赅,辨析严谨。《敖氏伤寒金镜录》仅36种舌象图谱,易于掌握,辨证方法以脏腑和八纲辨证为主,病机分析多从"火热"入手,立法遣方多以清热攻下为主,且药随方出,应用方便;而《伤寒舌鉴》共8类120种舌象,论述颇详,尤显繁冗且有方无药,辨证以六经分证为主、八纲与脏腑分证为辅,病机分析大量运用了五行生克和脏腑理论,所载三阴证候从《伤寒论》的以寒证为主转变为以热证为主,明确提出红舌与瘟疫有关,并首次提出白苔舌亦可见于热证。  相似文献   

7.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医家,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临证指南医案》不仅反映了叶天士在温病方面建树颇高,而且体现了他精通伤寒、擅用经方、活用经方的特点。本文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咳嗽》的梳理,总结了叶天士运用经方论治咳嗽的学术特点:理论方面,不拘泥于《伤寒杂病论》条文且多有发挥;临证方面,擅于运用经方同时兼蓄时方;辨证方面,将六经辨证体系与脏腑辨证体系进行融合,拓展运用经方的范围;用药方面,熟谙药物性味,喜用对药;论治方面,重视天人相应,注重时令节气,善于辨体论治。  相似文献   

8.
李时珍的代表著作《本草纲目》和张仲景的著作《伤寒论》是中医药学发展史上的两座丰碑。李时珍晚于张仲景,其在熟读《伤寒论》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包括脉法、六经辨证、经方、药物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中医眼科六经法要》与《伤寒论》学术渊源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陈达夫《中医眼科六经法要》的学术思想与张仲景《伤寒论》学术渊源进行探讨。发现《中医眼科六经法要》是从六经的各种现象来辨证的,它从根本上结束了以证命名、辨证论治的局限性,特别是对临床上有症状无阳性体征的眼病来说,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该书在六经辨证体系的统领下,以脏腑辨证为基础,注重六经传变,贯穿八纲、五轮、八廓辨证,创立了内眼结构与六经相属学说,使眼科六经辨证思维体系成为一套具有科学的、系统的、完善的思维体系,对中医眼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区佩仪  李瑞丽  傅金英 《光明中医》2023,(21):4122-4125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六经辨证是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体系。通过查阅及归纳总结相关文献、古籍、各医家运用六经辨证治疗妊娠病的医案,探讨《伤寒杂病论》中六经辨证理论对于妇产科妊娠病辨证论治的指导作用、可行性及有效性,经方在妊娠病中辨证论治的思路及临床应用疗效,希望为中医药治疗妊娠病提供更多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11.
卢银兰  郑洪 《河南中医》2014,(3):401-403
《瘴疟指南》是明代郑全望撰写的专门论述辨治“瘴疟”疾病的著作,他以李待制《瘴疟卫生方》为基础,结合自己的经历见识,阐述了对该病的辨证施治观点,选用方药85条,在临床治疗上有较强的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王素云 《河南中医》2021,41(2):201-204
郑重光临证治病尤为尊崇仲景六经辨证,在医案中反复强调治病宗经之论.其认为,当归四逆汤证中脉象虽细而欲绝,但是必重按有力,遵从仲景的理论,认为阳证阴脉,法当难治,并提出了阳证阴脉,舍证从脉的辨证方法,即阳证阴脉,以脉为准,强调了脉诊在临证中的重要性.运用当归四逆汤辨治厥阴痢疾、厥阴疟疾、虾蟆瘟等,临床用药特点有:擅用姜附...  相似文献   

13.
严序之 《河南中医》2012,32(8):986-987
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详细记载了其医学理论及临床经验,在其医案及方剂中可以看到许多有关弦脉的记载.张锡纯认为弦脉与脾虚、寒气、痰饮、肝火、冲气、胃气上冲、血脉痹阻、风气等有关.此外,弦脉还可因复杂的病因病机而出现.  相似文献   

14.
粟云 《吉林中医药》2014,(2):205-207
清代名医黄元御"妙悟岐黄",著作宏富,其书《素灵微蕴》中载医案十数则,其案推崇四圣而又自成一家,黄氏辨证思路明晰,其医案重议论,每述一病首立病因病机,重视人体中气和三焦相火,治疗时先立治则,处方崇仲景之药味少而精,用药旨在气机畅达,学习黄元御的医案有利于中医学术的发掘。  相似文献   

15.
李忠业 《河南中医》2006,26(3):22-24
李中梓所著《医宗必读》为一部汇集医理、药学、方书、证候诊治与病案的医学著作。李氏在学术上继承张元素、李杲、张介宾等易水学派诸家思想,师取众长,持论公允,不偏不倚,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和“气血俱要,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养阴之上”等论断,对于调治老年性疾病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感症宝筏》原名《伤寒指掌》,为清代医家吴贞所著,何廉臣重订,体现了清代中后期寒温思想的融合。该稿本为何廉臣出版该书时手校之底本,由其子抄录,内有多处校对、抄录笔迹及校改痕迹。从该稿本的抄写和体例、稿本与通行本之对比、该稿本中的修改符号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探讨其学术与文物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正公,四世业医,行医六十余年,家学渊源,擅治外感热病,主张“伤寒温病一炉共冶,新感伏邪在于辨证”,尤推崇张子和六门三法,主张“攻病宜早,达邪务尽”。先生重视临床实践,有遍尝百草、以身试药之习惯,且善于向病家学习,不断总结临床经验,他谦虚好学,广交师友,能博采众长,好读书,常以“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作为座右铭。他做为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研究班指导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谆谆教导,真可谓呕心沥血。他勤于笔耕,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出版书籍《哮喘与慢支的防治和康复》及将出版《正斋医稿》二书。  相似文献   

18.
介绍清初名医郑重光的医案集《素圃医案》,探讨郑氏学术思想。郑重光(素圃)为火神派前期的扶阳名家,黄童白叟无不知其名。医案具有鲜明的火神派风格,其学术特色:强调治病宗经,娴于伤寒;重视阳气,自命"留热医也";擅用姜附,特色突出;火分阴阳,善辨阴火;以脉为准,凭脉者十之八九;园通活法,医意达变等。这些在其医案中均有突出的体现,足以启迪后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浅探“南冉北张”的中医药文化研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张锡纯与冉雪峰的学术成就,在上世纪30年代向民国政府争取中医社会地位所作的斗争,对中医教育作出的贡献及在中医界的影响。主张从南北地域气候与生活环境的差异对张、冉两位中医大家的中医药学术思想与临床特点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郑伟达教授师从新中国中医事业奠基人、中医泰斗吕炳奎先生,行医40余年,是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临床取法仲景,善用经方,不拘时方,用药精当,对肿瘤、肝硬化、风湿病、前列腺病、冠心病等疑难杂病造诣颇深,经验独到、启人心智、匠心独运尤其擅长于肿瘤的中医防治。提出"以人为本,科学抗癌"和"癌症瘀毒理论"的先进理念,创立了"治癌新十论"和"伟达慈丹四位一体抗癌康复疗法",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成功研制了国家准字号抗癌新药"慈丹胶囊",其研发的慈丹胶囊、参灵胶囊等多项成果荣获国际、国内金奖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其中有6项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医学类专著45部,在肿瘤病的防治及疑难病的治疗上成绩斐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