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老年高血压病是指年龄大于60岁,血压持续或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收缩压≥140mm Hg和(或)舒张压≥90mm Hg。随着我国人口日益老龄化,老年高血压病发病率也逐年升高。受年龄、病程等因素影响,老年高血压病更易造成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而靶器官损害的共同病理改变为血管重塑,即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因此,老年高血压病的治疗不仅要积极控制血压,更要逆转血管重塑。近年来,中医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改变与靶器官损害显著相关,如果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夜间血压持续升高,血管壁长时间处于高水平冲击,容易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促进靶器官的损伤。灸法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但目前有关灸法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影响的报道尚不多见,本研究通过对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使用灸法后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观察,探讨灸法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已成为老年人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弹性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和大动脉阻抗增加,这就要求左室更有力地收缩,以保持心排出量,从而导致收缩期血压的增高和左室肥厚。因此,加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对保护靶器官,延缓并发症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动态血压较偶测血压与靶器官之间有更强的相关性,因此,现代治疗观点不仅要求偶测血压降压达标,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病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是我国患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随着病情发展可引起严重的脑、心、肾、血管等靶器官损害。长期平稳降压,减轻靶器官损伤是高血压的治疗目标。针刺治疗在降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保护脑神经功能、改善心功能、减轻肾脏损害和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方面效果显著。其作用机制包括调节细胞代谢、氧化应激反应水平、抑制炎症反应、调控基因表达等。现查阅相关机制研究报告,综述如下,旨在探索针刺治疗高血压靶器官损伤的作用机制,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靶器官损害相关性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国英  刘德桓 《福建中医药》2004,35(2):54-56,F003
高血压病(EH)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血压持久升高可有心、脑、肾、血管、视网膜等靶器官损害。为了全面降低心脑血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就需要在降压的同时对高血压病的靶器官损害进行干预。近年来不少学者对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靶器官损害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痛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血压持续升高导致体液因素及血管活性物质的改变而引起血液动力改变、血管重构、心肌重构,最后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高血压病证型辨证标准化研究是目前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体液因素、血管活性物质及靶器官的损害可以作为高血压辨证的客观标准.目前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与循环系统相关性方面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也为今后高血压病中医诊断及治疗标准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病是一种世界性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导致靶器官损害,是危害人类的主要疾病。高血压病对于靶器官的损害主要在于心脏、大脑、肾脏、眼底和血管。随血压的升高及控制率的降低,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及肾脏疾病的发病率均增加[1]。其中,冠心病总死亡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排列第一位[2]。  相似文献   

8.
<正>高血压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长期的血压升高可导致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的损害与功能衰竭,其发病率目前仍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治疗高血压  相似文献   

9.
张国泰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火、痰为高血压的病理因素,痰、湿、瘀阻滞脉络,使脉络硬化,脉管狭窄,阻力增大为高血压。治疗血压骤高用金石重镇,平肝潜阳,保护靶器官。稳定后,活血化瘀,祛湿化痰,以软化血管,改善血流变,血压自降。  相似文献   

10.
"活血散风"针刺法是石学敏院士基于"气海"理论创立的治疗高血压病的针刺疗法,该刺法在改善高血压前期、即刻降压、降低晨峰血压、调节血压节律和保护靶器官等方面有明显的疗效.其机制主要与调节中枢和交感神经兴奋性、抑制炎性反应、降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调节血管内皮功能、调节离子通道以及缓解焦虑等有关.本研究将基于现有...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以原因不明的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且其损伤的靶器官为心、脑、肾.动态血压均值、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和血压负荷值较偶测血压能更好地预测高血压病的靶器官损害及判断预后.本组资料将探讨血压昼夜节律变异与高血压病患者肾功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动态血压级别、血压昼夜节律与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关系,以及中医证型的分布。方法: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血压级别分为3组,再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和非杓型2组,进行动态血压检测,同时检查三大常规、生化、心电图、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判断器官损害。结果:142例老年患者有54.2%人发生靶器官损害,总累及器官数108例次,左心室肥厚和心衰占首位。3级和1、2级高血压相比、非杓型和杓型高血压相比,靶器官损害均明显增多。各级血压的中医证型分布一致,但非杓型者更易出现阴虚阳亢和阴阳两虚。结论:老年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严重;昼夜节律异常者更易导致靶器官损害;阴虚阳亢和阴阳两虚是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原因,中医辨证对改善血压昼夜节律将更有潜力。  相似文献   

13.
对10余年来高血压病辨证分型与血压升高因素(神经因素、肾素系统、血管因素、胰岛素抵抗等)、靶器官损害及相关危险因素等相关性研究进行了述评,旨在为日后深入开展本领域研究开拓新的思路和新的切入点以启示。  相似文献   

14.
肾脏既是血压调节的重要器官,同时又是高血压损害的主要靶器官之一。肾脏担负着对血容量、电解质平衡以及对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调节的重要作用。肾脏有着丰富的血管,极易受到高血压的损害。肾功能正常对于维持血压的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肾功能一旦受损,将使高血压加重,高血压又进一步加重肾损害,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肾功能不全以及心、脑等重要脏器损害。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价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 对 186例高血压患者及 6 8例健康查体者 (非高血压者 )进行了 2 4h动态血压监控 ,以测得的血压标准差作为血压变异性指标。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 2 4h血压变异性大于非高血压者 ;高血压患者中靶器官损害的 2 4h血压变异性大于无损害者。结论 高血压患者 2 4h血压变异性增加 ,靶器官损害的 2 4h血压变异性高 ,收缩压变异性高于舒张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16.
杨茜  林雪 《新疆中医药》2016,(4):126-129
正原发性高血压病(Essernial Hypertension,EH)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以体循环中动脉血压的持续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通常简称为高血压病。长期持续的高血压主要病变为血管重构及动脉硬化,进而引起心、脑、肾等全身重要器官的损害,肾脏既是血压调节的重要器官,同时又是高血压损害的主要靶器官之一,临床上将高血压造成的肾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血压参数及血栓前状态对靶器官损害影响。方法:选阴虚阳亢与阴阳两虚证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各30例,检测偶测和动态血压参数、血栓前状态指标,靶器官损害指标(左室重量指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尿微量白蛋白)。结果:①阴阳两虚型中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血小板α-颗粒膜孔蛋白-140、血管血友病因子、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左室重量指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尿微量白蛋白高于阴虚阳亢型(P〈0.01-0.05),而在平均收缩压夜间下降率、平均舒张压夜间下降率方面却低于阴虚阳亢型。②平均收缩压夜间下降率、夜间平均收缩压、脉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入选以某些血栓前状态指标为应变量的回归方程。③平均收缩压夜间下降率、夜间平均收缩压、血小板α-颗粒膜孔蛋白-140入选以靶器官损害指标为应变量的同归方程。结论:血压参数与血栓前状态的单因素分析结果可作为两型辨证的基础。一些不同血压参数可能是引起某些血栓前状态指标变化的影响因素。靶器官损害程度与不同中医证型的血压参数和某些血栓前状态指标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EH),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升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它是目前临床最常见、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病变发展易导致心、脑、肾等多系统、多脏器靶器官器质性病变和功能性损害,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现代医学治疗本病的药物疗效可靠,但多有明显副作用.中医药治疗本病,不单纯着眼于降低血压,而是运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机体阴阳平衡,改善临床症状,进而促进心、脑、肾、血管病理改变的恢复而保护靶器官,并且具有药性温和,副作用小等特点.笔者就近年中医药对EH靶器官损害保护作用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正高血压病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持续过高为主要特征的心血管综合疾病,而长期的血压升高可造成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结构和功能的损害,最终导致靶器官的功能衰竭。高脂血症是体内代谢紊乱导致血脂的量和质升高的一种疾病,常常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血管粥样硬化。目前高血压病和高脂血症是全球公认的加重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根据我国《中国心血管报告2013概要》显示,我国居民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病是脑血管损害、缺血性心脏病和动脉硬化性周围循环障碍最主要的促危因素,1999年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就提出治疗高血压病的目的不仅在于降低血压本身,还在于全面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989年Baumbach等在研究高血压时首次提出了血管重构的概念,随着基础心血管病学研究的发展,现认为血管重构是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一种重要机制,且是高血压维持及病情恶化发展的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