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解决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病人给氧管、湿化液滴管占用气管导管腔,致气道阻力增加问题;同时解决呼吸监测探头固定问题.方法:用输液器的莫菲氏管制成"多功能气管导管给氧连接装置".结果:经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病人应用,给氧、气道湿化、呼吸监测探头固定效果满意.结论:该装置解决了给氧管、湿化液管占用气管导管腔和呼吸监测探头固定问题,是气管切开导管和气管插管病人给氧不可缺少的装置.  相似文献   

2.
利用Hall传感器设计了一个气管导管位置检测仪来快速检测气管导管的位置.气管插管时,Hall传感器探头固定在病人颈部皮肤上,顶端带有小磁铁的管芯随气管导管一起进入气管中,根据检测到的磁场强度的大小,测量出探头与磁铁间的距离,从而判断出气管导管的位置.经临床测试,该检测仪性能可靠,测量准确,可以用于教学及临床气管插管时气管导管的定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设计并制作一种用于气管插管的多光源、多型号、多功能气管导管引导光杖。方法选用LED或650nm红色激光作为光源,塑料光纤作为光导介质,将LED或半导体激光器与塑料光纤耦合连接,制作成新型气管导管引导光杖。LED光源或650nm红色激光,经光纤传导透射颈前软组织,引导气管导管进入声门完成插管。结果经过临床初步应用证实,本新型激光光纤气管导管引导光杖可在手术室照明灯光下引导气管插管,其引导气管插管快速、有效、安全,具有多光源、多型号、多功能的特点。结论该装置可用于临床科室需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其快速、有效的气道控制提高了患者的安全性;其引导气管插管可在手术室照明灯光下进行,给医务工作者带来了便捷。  相似文献   

4.
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危重病人常用的急救手段之一,可改善因多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纠正病人的缺氧状态,改善通气功能及有效清除气道分泌物。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病人通常都需要持续给氧和气道湿化。而目前临床上通用的气管导管因未有专用吸氧管道和气道湿化装置,当病情允许脱离呼吸机辅助呼吸后,吸氧管只能直接放在气管导管口内并另设气道湿化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导丝环甲膜下气管穿刺逆行导引气管插管在逆行引导插管中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逆行气管插管患者60例,年龄8~70岁,ASAⅡ~Ⅲ级。30例患者经一次性硬膜外穿刺包硬膜外导管逆行导引气管插管,30例一次性中心静脉包中中心静脉导管导丝逆行导引气管插管。观察导丝置入成功至气管导管插入时间及并发症。结果插管成功率100名,导管插入时间分别是(3.00±0.85)min和(3.76±0.94)min,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轻微,均无并发症。结论中心静脉导管导丝环甲膜下气管穿刺逆行导引气管插管可安全有效地用于逆行引导气管插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简单有效地测量人工气道压力,制作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测定仪。方法:参照同类产品结构和原理,采用加强型气管插管、膜盒压力表及血压计皮球通过三通连接制作而成。结果:经过实际测量和应用,与Mallinckrodt Medical生产的专用仪表和通过监护仪压力套的测量值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测量值准确。通过使用该测定仪对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的气管插管气囊压力进行监测和调整,可减少气管导管对气管黏膜的损伤。结论:该测定仪测量准确,应用方便,价格便宜。  相似文献   

7.
目的:验证一次性双气囊气管导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00例全麻气管内插管手术和需辅助呼吸、延期拔管的患者,采用一次性双气囊气管导管,咽喉镜明视行气管插管,观察导管置入和留置情况及导管留置期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平均插管时间13.42±8.11s,在39例需留置气管导管的患者中留置时间最长1周,最短4h,平均保留时间为23.10±1.50h。全部患者均未发生喉水肿、气管、支气管痉挛及声带损伤等并发症,临床效果满意。结论:该一次性双气囊气管导管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全麻气管内插管和术后需留置气管导管的危重患者。  相似文献   

8.
我国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患者高压氧治疗装置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患者进行高压氧治疗时不宜使用普通面罩吸氧,而需采用特殊装置进行吸氧。为选用合适的治疗装置用于危重患者的早期高压氧治疗,总结了近几年国内高压氧治疗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患者时采用的普通导管、特制简易吸氧装置、单人纯氧舱、舱内呼吸机等多种治疗装置,并从材质、简易程度、严密性、治疗效果、对舱内氧浓度影响等多方面对各种治疗装置的优缺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程振伦  华敬  王伟 《现代保健》2008,(35):54-55
目的 探讨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在困难气管插管和急救中的可行性及通气情况。方法 1.0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1例,C组(气管插管组)和E组(食管-气管联合导管组)分别在全麻诱导后5min内插入气管导管或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并进行机械通气。13例急救复苏患者全部1次插入食管。结果 E组51例中43例均一次盲插入食管,其他7例通过调整头与食管-气管联合导管的位置后插入食管,1例插入气管。E组插入深度为(21.3±0.7)cm,食管套囊注气量为(12.8±1.9)ml,口咽腔套囊注气量为(85.8±14.8)ml。插管即刻和拔管即刻C组SBP、DBP、MAP、HR均高于E组,通气30min后E组PETCO,轻度升高。13例急救复苏中插入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均一次成功,但均因插入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前缺氧时间过长,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食管-气管联合导管适用于手术时间不超过2小时及其气道困难的全麻患者,对时间超过2小时或在通气中有严重缺氧表现时应及时改变通气方式。食管-气管联合导管为急救复苏简便易行的开放气道方法。  相似文献   

10.
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气囊压力的应用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判断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患者的气管导管气囊压力的大小是否合适。方法对60例经口气管插管和40例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患者的气管导管气囊压力和注气量进行测量。结果实际的气管导管气囊压力明显高于推荐的理想压力值(P<0.01);实际的注入气体量明显高于理想压力所需要的注入气体量(P<0.01)。结论应对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的气管导管气囊压力和注气量进行监测和调整,以减少气管导管对气管黏膜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气管病理学的研究趋势及套囊气管导管在临床通气应用中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传统气管导管,将现有成熟的塑料制造技术和小套囊充气结合起来,用瓣膜封堵装置代替原有的气管导管套囊,从而避免套囊盲目充气和压迫造成的并发症,解决了气管黏膜压迫和通气封堵需求之间的矛盾,达到安全有效满足通气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与普通气管导管相比,观察超滑涂层气管导管是否减轻全麻插管刺激及改善操作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月全麻插管的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Ⅱ级,患者随机分为超滑气管导管组(观察组)和普通气管导管组(对照组)。记录插管时间和插管阻力评价;记录诱导前(T0)、插管前(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1min(T3)、3min(T4)、5min(T5)、术毕自主呼吸恢复(T6)SBP、DBP、MAP和HR;记录拔管后和术后24h出现咽痛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T2、T3、T6时对照组SBP、DBP和MAP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T2、T3、T4时对照组HR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观察组插管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咽痛发生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超滑气管导管在非困难气道使用时有益于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缩短插管时间,有效降低术后咽痛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气管插管工具。  相似文献   

13.
人工鼻对机械通气中吸入气和气管内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时人工鼻对吸入气和气管内温度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ASAⅠ—Ⅱ级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人工鼻组,每组15人。使用温湿度仪监测吸入气温度,温度探头监测气管内温度。插管即刻的温度设为基础值,然后记录插管1h、2h的温度变化情况。结果:与基础值相比,对照组温度随机械通气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人工鼻组则明显升高;插管1h及插管2h,两组同一部位的温度人工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插管即刻的吸入气温度和气管内温度存在相关关系,插管1h和插管2h的吸入气温度和气管内温度无相关关系。结论:在机械通气气管插管时,人工鼻对吸入的冷空气有较好的加温作用;使用温度探头监测气管内温度可能比温湿度仪更客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3种气管导管在五官科手术中的安全性及实用性。方法择期五官科手术63例,随机分为3组,异型气管导管组(A组,n=25);钢丝气管导管组(B组,n=17);普通气管导管组(C组,n=21)。观察插管前后及术中病人的MBP、HR、SpO2。结果三组之间插管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术中B组出现2例因导管滑入主支气管引起SpO2下降;C组出现1例因导管打折致SpO2急剧下降,需紧急更换异型气管导管。结论与普通气管导管和带钢丝气管导管相比,异型气管导管具有特定的弯曲度,容易固定且价格低廉,在五官科手术中的应用比较完全、实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管型喉罩(PLMA)在妇科急诊腹腔镜手术麻醉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20例急诊宫外孕腹腔镜手术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喉罩通气组(L组,n=10)和气管插管组(E组,n=10)。全麻醉诱导后,L组置入喉罩,E组行气管内插管。两组均行控制呼吸。在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或置喉罩)前(T1)、气管插管(或置喉罩)后即刻(T2)、气管插管(或置喉罩)后通气5min(T3)、20min(T4)、拔管(或拔除喉罩)即刻(T5)、拔管(或拔除喉罩)后5min(T6)分别记录收缩压(SBP)、舒张压(DBP)、HR、SpO2、气道峰压(Ppeak)、潮气量(VT)和呼气末CO2分压(PETCO2),并统计插管或置入喉罩困难例数、术后苏醒时间、术后发生声音嘶哑、咳嗽例数。结果两组的插管时、间歇正压通气5min、20min、拔管时的Ppeak、VT、SpO2、PETCO2、和Pa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与血压:诱导前后无显著变化;气管插管(或置喉罩)后即刻比较气管插管(或置喉罩)前,L组无显著变化(p>0.05),E组明显增高,且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拔管(或拔除喉罩)即刻比较气管插管(或置喉罩)前,L组无显著变化(p>0.05),E组明显增高,且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喉罩留置时间(43.3±9.6)min。术后E组有60%发生咳嗽和挣扎反应,术后24小时发生咽痛者占28%。L组无拔管反应和术后咽痛。结论双管型喉罩置入通气全麻应用于妇科急诊腹腔镜手术安全可行,对循环系统无刺激性影响,无气管插管的刺激症状,与传统的气管内麻醉相比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可冲洗气管导管联合持续低负压吸引在人工气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4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采用可冲洗气管导管联合持续低负压吸引对人工气道进行护理,对照组32例采用普通气管套管护理。结果观察组VAP发生率为18.75%,住院时间为(20.5±5.8)d,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为(15.6±6.7)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0.00%、(28.4±7.9)d、(19.2±7.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冲洗气管导管联合持续低负压吸引可有效预防VAP的发生,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直视下小鼠气管插管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PDF阅读器目的 探索一种安全、高效的小鼠气管插管新方法 .方法 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经口直视插管组和经颈透照直视插管组,每组30只.插管成功后,气管滴入脂多糖(LPS)3 mg/kg,24 h后行左肺灌洗,将灌洗液细胞离心沉淀后经瑞氏染色,光镜下行细胞分类,根据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判断插管最终成功与否.比较两组小鼠的死亡率、一次插管成功率、最终插管成功率和插管耗时.结果 两组小鼠气管插管操作完成24 h内,经口直视插管组死亡8只,经颈透照直视插管组死亡2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分别为53.3%和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最终气管插管成功率为95.6%和9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时间分别为(92.6±23.4)s,(64.0±20.1)s,经组间比较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两种气管插管方法 均可顺利完成气管插管.但经颈透照直视气管插管可显著提高气管插管效率,降低插管后死亡率,是小鼠试验中简捷实用安全可靠的气管插管方法 .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背景下,提出一种基于磁导航技术的气管插管装置,旨在提高气管插管成功率,减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风险.方法基于磁导航技术的磁场环境和磁力转向的独特性,设计了一套磁导航气管插管装置,并在模拟人上进行初步的磁导航气管插管实验.结果磁导航气管插管装置可成功实施气管插管,且所需时间低于传统喉镜下气管插管.结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在ICU机械通气患者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将72例ICU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实验组运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对照组运用开放式吸痰管吸痰,对两组患者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吸痰前后HR、SpO2无明显变化,对照组吸痰后HR加快,SpO2明显下降;平均操作时间、痰液喷出情况实验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可有效预防机械通气患者发生低氧血症、增加患者舒适度、减少交叉感染及减轻护士工作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