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硬膜外吗啡、氯胺酮加吗啡行超前镇痛的临床效果及对儿茶酚胺的影响。方法45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经硬膜外导管注入吗啡2mg(BM组),氯胺酮10mg加吗啡2mg(KT+M)组,对照组于术毕注入吗啡2mg(AM组)。术后患者需镇痛时肌注哌替啶75mg/次。观察镇痛效果,检测血浆NE、E、DA及CA变化。结果BM组与AM组相比,除运动时VAS评分降低外(P<0.05),其余观察指标差异无显著性,KT+M组与AM、BM组相比,首次要求镇痛时间延长(P<0.05),肌注派替啶次数减少(P<0.05),休息时VAS评分降低(P<0.005),运动时VAS评分与BM组相似。3组患者儿茶酚胺含量术后第l天均高于术前值(P<0.01),术后第3天下降,KT+M组下降最明显,与术后第1天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接近术前值;BM组和AM组儿茶酚胺变化相似,术后第3天低于术后第1天(P<0.05),但仍明显高于术前值(P<0.05)。结论硬膜外吗啡超前镇痛与吗啡术后镇痛临床效果差异无显著性,联合应用氯胺酮和吗啡行超前镇痛效果较好,氯胺酮能增强吗啡的超前镇痛作用,且能有效地抑制术后疼痛所致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地塞米松复合吗啡在开胸术后病人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临床效果。方法:45例ASAI~Ⅱ级择期开胸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A组,n=15);术前地基米松组(B组,n=15):术前硬膜外注射地塞米松5.Omg;术后地塞米松组(C组,n=15):术后硬膜外注射地塞米松5.0mg。3组患者术毕均硬膜外给予吗啡负荷剂量2.0mg后连接硬膜外镇痛泵。分别记录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和48小时的VAS评分;记录术后48小时时镇痛泵剩余药液量和PCEA次数;记录术后恶心、呕吐、嗜睡、尿潴留和呼吸抑制的发生情况。结果:B和C组术后12小时、24小时和48小时的VAS评分低于A组(P〈0.05);C组术后24小时和48小时的VAS评分高于B组(P〈0.05);A组术后48小时所剩余药液量显著少于B和C组(P〈0.05);A组镇痛期间PCEA按压次数显著多于B和C组(P〈0.05);B和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地塞米松复合吗啡用于开胸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镇痛效果良好,可以减少吗啡用量,而且有超前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前镇痛联合多模式镇痛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手术的效果及对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05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分为超前组、多模式组、联合组,每组35例。超前组采用超前镇痛,多模式组采用多模式镇痛,联合组采用超前镇痛联合多模式镇痛。评估术后1、24、48、72 h时的VAS评分、睡眠评分,根据自控式镇痛泵用量计算术后1、8、12、24、48 h时的镇痛剂吗啡阶段性使用总量、术后48 h追加的镇痛次数、剂量,检测术前1 h和术后1、24、48 h时外周血中C反应蛋白(CRP)、皮质醇(Cor)、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结果联合组术后1、24、48、72 h时的VAS评分、睡眠评分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术后1、8、12、24、48 h时的吗啡使用量及术后追加镇痛次数、剂量均明显少于其他两组(P<0.05),术前1 h和术后1、24、48 h时的CRP、Cor、IL-6、IL-10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两组( P<0.05)。结论超前镇痛联合多模式镇痛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手术的效果优于单独超前镇痛或多模式镇痛,能够减少因创伤导致的炎性因子对机体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乌甲素预先镇痛对术后镇痛的临床效应与安全性.方法 56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为高乌甲素28例,对照组为吗啡28例,均在手术开始前接受预先给药,术后加用一次性静脉镇痛泵,观察术中血压、脉搏、呼吸、氧饱和度变化.观察术后24h、48h镇痛评分(VAS、VRS).完成镇痛治疗总体印象评分,观察镇痛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24h VAS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48h两项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不良反应尿潴留、恶心呕吐对照组比观察组明显,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高乌甲素预先镇痛+术后静脉镇痛效应接近吗啡,但起效慢,早期观察仍有部分镇痛不足.总体镇痛满意度高,较少发生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尿潴留、瘙痒等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硬膜外超前镇痛复合术后硬膜外镇痛、单纯术后硬膜外镇痛及单纯术后静脉镇痛的效果,及其对术后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的影响.方法 66例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ASAⅠ~Ⅱ级,年龄33~60岁,随机均分为3组:(1)超前镇痛组即硬膜外超前镇痛复合术后硬膜外镇痛;(2)单纯术后硬膜外镇痛;(3)术后静脉芬太尼镇痛.记录3组围术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术后4、8、16、24、48和72 h各时间点静息时和咳嗽时视觉模拟(VAS)评分,测定术前、术后24、48、72 h血浆IL-6值.结果 3组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相似;术后VAS评分及IL-6增高,超前镇痛组VAS和IL-6均低于单纯术后硬膜外镇痛组,单纯术后硬膜外镇痛组均低于术后静脉芬太尼镇痛组(P<0.05).结论 硬膜外超前镇痛复合术后硬膜外镇痛比单纯术后硬膜外镇痛和静脉镇痛具有更好的镇痛和抗炎效果.  相似文献   

6.
吴永健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1):124-125
目的探讨布比卡因硬膜外镇痛对胃肠手术后肠功能的影响。方法500例胃肠手术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哌替啶肌注镇痛;观察组术后行布比卡因混合吗啡硬膜外镇痛,分析术后两组患者的临床镇痛疗效以及并发症。结果硬膜外镇痛观察组在2、6、12、26h的VAS评分分别为(5.5±1.3)、(5.7±1.9)、(4.7±1.3)、(4.6±1.6)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肠功能恢复方面: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36.7±10.9)h、肠鸣音评分为(1.6±0.6)分,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除呼吸抑制外,两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低浓度布比卡因混合吗啡用于胃肠手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对术后肠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对换膝骨关节炎人工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镇痛、炎症因子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9月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膝骨关节炎患者共100例,全部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不予以任何超前镇痛,实验组麻醉前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两组术后均静脉注射舒芬太尼自控镇痛。分别于术前1 h、术后6 h、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疼痛评分;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法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进行认知功能评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各时间点血清中IL-6、IL-10、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随着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其中实验组在术后6 h、12 h、24 h及48 h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低于对照组;两组HSS膝关节评分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实验组在术后12 h、24 h及48 h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低于对照组;术后两组患者的IL-6、TNF-α水平均升高,但实验组在术后各时间点的水平较对照组低(P <0.05);两组患者术后IL-10水平均降低,但实验组在术后各时间点的水平较对照组高(P <0.05)。两组术后早期认知功能评分均下降,但实验组术后6 h、12 h、24 h及48 h评分较对照组高(P <0.05)。实验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0%,低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6.0%。结论 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对实施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膝骨关节炎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良好,术后炎症因子水平降低,抗炎因子水平升高,炎症反应减少,有效保护患者认知功能,且不良反应少,可推广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目的:将新斯的明加入吗啡等组成的混合液中用于病人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评价其在术后镇痛中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硬膜外麻醉下行择期手术患者,术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Ⅰ组),药用吗啡,芬太尼、丁哌卡因,实验组(Ⅱ组)药用吗啡、新斯的明、丁哌丁因,采用双盲法对比观察术后镇痛疗效。结果:两组病人镇痛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24小时VAS评分:Ⅱ组副作用发生率明显减小,胃肠蠕动恢复时间与Ⅰ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吗啡复合新斯的明既可保留吗啡良好的镇痛作用,又能减少其恶心、呕吐、尿潴留等副作用,是为可取的术后PCEA配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硬膜外术后镇痛对胃癌患者围术期细胞因子和应激激素的影响。方法:32例年龄≥60岁胃癌患者,随机分为Ⅰ组(术后硬膜外镇痛组)和Ⅱ组(术后间断肌注哌替啶镇痛组)。分别于麻醉前、切皮30min、术后6h、24h、48h测定血清IL—1、IL—6、TNF—α、皮质醇的水平和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术后VAS评分比较。结果:两组患者IL-1在各个时点均有上升,而IL—6、TNF—α在Ⅱ组上升显著(P<0.05),两组间IL—1、IL—6、TNF—α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清皮质醇水平Ⅱ组显著上升,术后6h达峰值。血流动力学变化表现为Ⅰ组和Ⅱ组收缩压/舒张压超过160/95mmHg次数的发生率为18%和45%,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心率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各个时点Ⅰ组明显低于Ⅱ组(P<0.05)。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加术后硬膜外镇痛对于老年胃癌患者而言,不仅能减轻患者主观上的痛苦,更能保持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维持细胞因子的相对平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颈部硬膜外预先注射吗啡、氟哌利多对全喉切除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择期行全喉切除术的男性喉癌患者 4 0例 ,ASAⅠ~Ⅱ级 ,随机分为超前镇痛组 (P组 )和对照组 (C组 ) ,每组 2 0例。P组患者在术前硬膜外隙注入吗啡 2mg、氟哌利多 5mg ,用生理盐水稀释到容量为 6ml。C组只注射生理盐水 6ml。观察并记录术前及术后 1、2、8、12、2 4h各时间点的镇痛评分 (VAS)、镇静评分、平均动脉压 (MAP)、脉搏 (P)、呼吸频率 (RR)、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 )及不良反应。结果 P组患者术后 2 4h内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 (P <0 .0 1) ;P组MAP、P、RR、SpO2 术后变化不明显 ,与C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颈部硬膜外吗啡复合氟哌利多超前镇痛用于全喉切除术 ,镇痛效果确切 ,且对生命体征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加温是一种对放疗中射线抵抗性细胞增敏的有效方法。加温是否对机体有损伤目前很少有人探讨。本文利用微波辐射、恒温水浴为热源对小白鼠加温,观察细胞染色体的改变,判定热疗过程对机体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B超图像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常规B超检查,并将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两组B超图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7例肌瘤(94.0%)有假包膜或界限清楚,。28例腺肌病(93.3%)界限欠清;41例肌瘤(82.0%)探及栅栏样图像和后方回声衰减仅各有2例(6.67%)、18例(60.0%)呈高回声,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0.05)。结论:B超对子宫肌瘤和腺肌病的  相似文献   

13.
实验表明,伤立效对肾上腺素所致的小白鼠骨骼肌微循环障碍具有扩张微血管口径、加快微血管的血流速度、增加血流量的作用,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4.
本文总结了1988-1993年30例鼻咽癌放疗后复发因素,包括剂量因素,边缘因素,病情估计不足及设野不合理等,其中病情估计不足造成的复发,占33.3%(10/30),克服病情估计不足,改进放疗设野布局,有进一步提高鼻咽癌的治愈率和降低复发率的可能,CT检查应列为鼻咽癌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女性外阴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及时机。方法:对1994-1999年收治的14例女性外阴部血管瘤和7例海绵状血管瘤,分别采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和手术切除治疗。结果:毛细血管瘤全部治愈,海绵状血管瘤复发率为28.6%(2/7),1例出现部分皮拉坏死并发症。结论:女性外阴部毛细血管瘤不宜在观察中等其自然消退,应积极采用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海绵状血管瘤单纯用平阳霉素注射治疗效果不佳,宜采用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设计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的方法 ,并建立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犬模型。方法应用缩窄门静脉主干1/2加丝线慢性栓塞术制作犬肝前型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模型。然后,实施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即行脾切除后,保留贲门周围血管、食管曲张静脉及迷走神经,从根部离断胃冠状静脉等汇入门静脉系统的胃静脉血管,使胃的静脉血流经门奇间的交通支血管进入体循环。将已形成肝前型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犬12只随机分为脾切除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组、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组。于开腹后、手术后即刻及术后3周末测量门静脉及食管曲张静脉压力。术前及术后3周末测定肝功能指标。结果犬模型均存活。手术后即刻及术后3周末与开腹后相比,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组门静脉压力显著下降(F=7.386,q=3.503、3.121,P<0.05);食管曲张静脉压力亦显著下降(F=8.026,q=3.661、3.240,P<0.05)。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不明显(t=0.268~1.325,P>0.05)。结论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犬模型存活率高,制作方法简单易行,模型质量可靠,有助于研究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手术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9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我院所作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病例的经验教训。方法:将本院28年来外科施行的93例甲亢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8例,女85例,发病年龄男15~56岁,平均36岁;女16~70岁,平均34岁。肿块大小为3~20厘米,16厘米以上占77.42%,病理诊断: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92例,双侧结节性毒性甲状腺肿1例。基础代谢率27%~73%,平均46.3%。心电图异常50例占53.76%。术后1例并发甲亢危象,1例并发甲低,房室传导阻滞,均痊愈出院。结论:甲亢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效果可靠,优于药物治疗,并发症少,术前准备要仔细充分,术中操作要细致,严防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甲低、甲亢危象,旁腺和神经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对不同冷冻时间(20s和3min)及不同方法保存的兔角膜膨胀率进行了测定。结果冷冻20s及3min,新鲜角膜组膨胀率(%)分别为29.45±1.9,49.74±1.6(P<0.05);冷冻保存组为31.65±0.8及54.67±2.7(P<0.05);干燥保存组为73.82±7.7及86.09±1.3(P<0.05)。干燥保存组角膜膨胀率与新鲜组及冷冻保存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提示在角膜组织镜片加工时,应考虑不同保存方法和不同冷冻时间所造成的不同膨胀率对其厚度的影响,从而减少镜片加工时的屈光度误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支气管类癌的临床特征,探讨手术治疗的方法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的30例支气管类癌病的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术后病理证实,21例为典型支气管类癌,9例为非典型支气管类癌;手术治疗后21例病人存活超过5年,其中10例超过10年;4例3年内死于肝脑转移,5例术后不足5年,仍健在。结论相对于其他类型的肺癌,支气管类癌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及预后。手术是治疗支气管类癌的主要方法,远处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甲状腺癌误诊的常见原因是对其发病特点认识不足,术前临床资料不■实,术中处理不够慎重。为减少临床误诊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提高对此病诊断的警惕性,认真行颈部触诊,综合分析各项检查结果,依靠穿刺细胞学检查和术中冰冻切片以及石蜡块组织学检查而最后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