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108例下颌下区包块病例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以下颌下区包块为主诉收治入院的患者共108例,从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年龄集中于21~60岁,病种以慢性下颌下腺炎最多,占51.85%,而肿瘤以多形性腺瘤为主。结论:诊断主要依靠临床检查和超声影像,肿瘤病例可进行术中冰冻帮助确诊,治疗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2.
腮腺包块1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如华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6,22(8):482-483
目的:通过对136例腮腺包块的临床分析,提高腮腺包块的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方法:对1985~2004年收治的136例腮腺包块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良性肿瘤112例,恶性肿瘤18例,其它病变6例。所有包块均行手术治疗,对恶性肿瘤术后进行放化疗。结果:128例腮腺包块经手术治愈,3例良性肿瘤及5例恶性肿瘤复发。结论:腮腺包块的正确诊断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141例腮腺包块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 14 1例腮腺包块的临床分析 ,提高对腮腺包块的诊断和治愈率。方法 对我院 1979~1998年收治的 14 1例腮腺包块进行回顾性分析 ,按病理学分类 ,其中良性肿瘤 10 1例 ,恶性肿瘤 3 2例 ,其它病变 8例 ,所有包块均行手术治疗 ,对恶性肿瘤术后酌情放疗。结果 13 2例腮腺包块均经手术治愈 ,2例混合瘤及 7例恶性肿瘤术后复发。结论 腮腺包块的正确诊断对治疗方法有重要意义 ,恶性肿瘤综合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14l例腮腺包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141例腮腺包块的临床分析,提高对腮腺包块的诊断和治愈率。方法 对我院1979—1998年收治的141例腮腺包块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病理学分类,其中良性肿瘤101例,恶性肿瘤32例,其它病变8例,所有包块均行手术治疗,对恶性肿瘤术后酌情放疗。结果 132例腮腺包块均经手术治愈,2例混合瘤及7例恶性肿瘤术后复发。结论 腮腺包块的正确诊断对治疗方法有重要意义,恶性肿瘤综合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下颌下区实性肿块的常见类型,探讨治疗方法。方法:对138例行手术切除的,下颌下区实性肿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38例下颌下区实性肿块疾病类型多达21种,其中慢性下颌下腺炎、下颌下腺混合瘤、慢性下颌下淋巴结炎是最常见的3种疾病。结论:手术是下颌下区实性肿块治疗的主要方法,对于不同的肿块治疗方式也不同。 相似文献
6.
7.
颈部包块1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颈部不同区域包块和来源的关系。方法对115例颈部包块进行回顾分析,并统计颈部包块的相关区域与来源。结果按淋巴结包块和非淋巴结包块分类分别占64.35%(74/115)、35.65%(41/115),其中淋巴结包块中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淋巴结炎占77.03%(57/74),恶性淋巴瘤、淋巴结转移癌等占22.97%(17/74)。115例中炎性、良性病变共93例,占80.87%,恶性肿瘤22例,占19.13%。结论颈部包块部位与原发灶存在一定规律,可用于指导颈部包块的临床诊断和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我院近9年192例腮腺包块的统计分析,探讨腮腺包块分布类型,以及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192例腮腺包块病例,随访其治疗效果,并进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2例腮腺肿瘤中,良性肿瘤125例,恶性肿瘤34例,非肿瘤性包块33例。腮腺包块中良性肿瘤占大多数,常见类型为淋巴乳头状囊腺瘤和多形性腺瘤。恶性肿瘤所占比例较少,以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居多。非肿瘤性包块多为炎性包块。肿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炎性包块多采用抗炎治疗。结论:腮腺区包块涵盖的疾病复杂,应根据肿瘤性质、位置及范围选择合适的治疗或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9.
10.
味觉出汗综合征 (gustatory sweating syn-drome) ,亦称耳颞神经综合征 (auriculotemporalnerve syndrome)或 Frey综合征 ,是临床罕见症状 ,它的特点是在进食或咀嚼时产生相应区域的皮肤表面出汗、发红、温热感 ,偶尔稍有疼痛的体征。它常出现于腮腺切除术后 ,而颌下腺摘除术后出现味觉出汗综合征非常罕见 ,现报道 1例。患者 ,男 ,3 1岁 ,4年前因左侧慢性颌下腺炎并发导管结石行左侧颌下腺摘除术 ,术后 1年发现进食时左颌下术区皮肤出汗 ,尤其进食柠檬液时局部出汗加重。临床检查仅发现左侧颌下区有一约 6 cm长的手术疤痕 ,而无其它皮肤异… 相似文献
11.
一次性负压引流装置在颌下区手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次性负压引流装置在颌下区手术后的应用耿文彦周曙航(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050082)口底颌下区手术是颌面外科常见手术之一。由于口底富有蜂窝组织,手术后的炎性肿胀反应常较明显,严重者可影响呼吸道的通畅,而且由于下颌骨的阻挡,术后不易消灭死腔,造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对腮腺区包块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5年间296例腮腺区包块的临床资料,对其一般情况、疾病构成、临床表现、诊断方法等进行分析。结果:男、女之比约1.19∶1,年龄最小1岁,最大83岁;多形性腺瘤80例,占腮腺区包块的27%,占腮腺区良性肿瘤的50%;Warthin瘤50例,占腮腺区包块的16.9%,占腮腺区良性肿瘤的31.3%;炎性包块27例,占腮腺区包块的9.1%。黏液表皮样癌14例,占腮腺区包块的4.7%,占腮腺区恶性肿瘤的29.2%;腺样囊性癌7例,癌在多形性腺瘤中7例,均占腮腺区包块的2.4%、腮腺区恶性肿瘤的14.6%;鳃裂囊肿6例,占腮腺区包块的2.0%;多形性腺瘤以40~49岁年龄组及50~59岁年龄组最多见(χ2检验,P<0.005),Warthin瘤以50~59岁年龄组、60~69岁年龄组、70~79岁年龄组最多见,且40岁以前其发病率为0(χ2检验,P<0.005);炎性包块可见于任一年龄组,且以60~69岁年龄组最多见(χ2检验,P<0.005)。结论:腮腺区包块涵盖的疾病复杂,表现多样,应结合其临床表现、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细针吸细胞学检查、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等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治疗或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3.
1985年11月至1988年12月,我院颌面外科诊治颌下软组织肿块120例,均经B超检查,手术及病检确诊。为探讨B超对颌下区肿块的诊断价值,本文做一回顾性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4.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感染者在口腔的最初表现是口腔念珠菌感染 ,有人认为它和毛样白斑可作为HIV感染者发展为艾滋病患者的预测性指标。现结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收治的 1例国内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诊疗经验进行分析。1 .病例介绍 :黄某 ,女性 ,2 6岁 ,因“左颌下区脓肿反复流脓 2个月”于 2 0 0 2年 2月就诊入院。既往身体健康 ,患者自2 0 0 1年 1 0月发现左颌下区淋巴结肿大 ,疼痛 ,压痛明显 ,伴发烧 ,乏力 ,咳嗽。在当地医院就诊 ,以“左颌下淋巴结炎”进行抗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小鼠颌下区肉瘤模型 ,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剂TNP 470对颌下区肉瘤形成及生长的影响。方法 :将S 180细胞接种于小鼠一侧颌下区 ,接种量每 0 1ml含 1× 10 6。随机将 40只小鼠分为 4组 ,每组 10只 ,雌雄各半。即对照组、TNP 470 ( 10mg/kg)、TNP 470 ( 3 0mg/kg)、TNP 470 ( 10 0mg/kg)治疗组。接种后8h起远离肿瘤区皮下注射给药 ,对照组给相应溶剂。隔天给药 1次 ,共 6次。接种后第 12天处死小鼠 ,解剖出瘤体并称重 (鼠及肿瘤 )。各组间瘤称重、鼠称重作方差分析。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VEGF、bFGF表达。TUNEL法、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凋亡情况。结果 :移植瘤生长迅速 ,侵袭性强 ,肿瘤灶边界不清可浸润局部肌肉 ,侵犯颌下腺、腮腺、面神经。S 180肉瘤可通过表达VEGF、bFGF促进瘤体血管生成。TNP 470对颌面区肉瘤有较好的生长抑制效果 ,并呈剂量依赖性。TNP 470通过抑制血管生成 ,减少瘤体血供 ,诱导S 180肉瘤细胞凋亡 ,抑制肿瘤增殖 ,剂量与凋亡数之间呈正相关。结论 :血管生成抑制可望成为治疗颌面部肉瘤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据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报告,套细胞淋巴瘤(MCL)是一组以Ig重链位点的染色体移位t(11;14)和cyclin D过度表达为特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好发于60岁以上的男性,中位生存期3年左右,在NHL中属预后差的类型。本病为Real淋巴瘤分类新增亚型,国外报道约占NHL发病的5%~8%,但国内鲜有报道。MCL诊断时,80%~90%的病例处于Ⅲ~Ⅳ期,多数患者(75%~100%)表现有广泛性淋巴结累及,结外病变发生率较高,常表现为骨髓浸润、脾脏浸润、血液浸润、肝脏浸润和多发性胃肠道累及。我科收治颌下区套细胞淋巴瘤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颌下异位胸腺在临床上比较罕见,由于无明显症状容易造成误诊和治疗失误。本文报道1例异位胸腺引起颌下包块的病例,并结合文献对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19.
鼻咽部解剖位置隐蔽 ,鼻咽癌早期症状不典型 ,临床上容易延误诊断 ,应特别提高警惕。我科曾收治 1例腮腺区淋巴结转移鼻咽癌患者 ,现报道如下 : 患者 ,男 ,35岁 ,因右耳前区无痛性包块 1 0d前来就诊。检查 :患者面部对称 ,张闭口无障碍 ,双侧颌下区、颈部未扪及肿大淋巴结 ;右耳屏前腮腺区扪及一约 0 .5cm× 0 .6cm大小包块 ,质中偏硬 ,欠光滑 ,边界清楚 ,基底粘连 ,活动受限 ,无压痛。 1周后患者再次前来我科求治 ,请耳鼻喉科医师会诊 ,发现患者右耳鼓室积液 ,右耳听力较左侧为差 ,鼻咽部检查未发现异常 ,并及时为患者作右耳鼓室积液穿…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