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系统性护理干预措施对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不良心理及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按编号顺序随机分为2组,每组90例。单号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献血护理,双号为干预组,采用护理干预。观察2组献血者的不良心理及献血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献血者的不良心理总发生率5.56%,不良献血反应总发生率3.3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89%和17.78%(P<0.01)。结论:对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用系统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缓解、消除献血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人员的献血不良反应及护理干预措施在初次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人员中的作用。方法对150名捐献者按机采血小板采集操作程序采血,在献血开始到采血结束的30分钟内,严密观察捐献者的生命体征及献血不良反应等,并在献血过程中适时给予护理干预。结果在所观察的150名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极人员中,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有26例,护理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O.8%。结论必要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明显改善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人员的心理状态,并能有效减少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帮助捐献者顺利完成血小板采集,使其建立信心,提高重复献血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12月本站首次行机采血小板献血者32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献血者心理、认知、行为等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两组护理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首次机采血小板后持续献血及成为献血小板志愿者比例高,担心机采血小板对身体影响和存在安全顾虑人数少,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护理干预满意度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献血者献血的依从性和对献血服务的满意度,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招募和保留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杨堃 《当代医学》2016,(22):115-116
目的:分析探讨心理护理预防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到血站主动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560例,按照双盲法随机分成2组,各28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进行心理护理,对比2组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的比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0.71%)显著低于对照组(3.21%),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和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无偿机采血小板捐献过程中的心理护理研究,有效避免机采血小板采集过程中献血反应的发生.方法 通过对易引发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心理变化因素的研究,分析其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结果 无偿机采血小板捐献过程中的心理护理有效地避免了机采血小板捐献过程中的献血反应发生,对固定成分献血者队伍的建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结论 让每一位献血者从生理、心理上得到积极的护理,不仅有助于避免献血反应的发生、确保献血者的安全,而且有利于固定献血者的保留,保证机采血小板的采集质量.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3):153-155+160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对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到单位采血点初次献血者783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3918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3918例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初次献血者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献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献血者的满意度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献血者SAS、SD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4、1.374,P0.05),干预后,观察组献血者SAS评分、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968、37.476,P0.05);观察组献血反应发生率为1.3%,低于对照组的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2.252,P0.05)。观察组在信息需求、人文关怀、服务态度、隐私保护方面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40、3.555、3.210、3.946,P0.05)。结论对于初次献血者,给予一定的健康教育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可减轻其焦虑的心理情绪,减少献血后的不良反应,促进无偿献血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7.
时宝红  雷庆  蒋媛媛  刘娟 《当代医学》2012,(31):126-127
目的对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6000例无偿献血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00名无偿献血者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在献血前后进行护理,对照组3000名无偿献血者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3000名无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9例,发生率为0.3%;对照组3000名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32例,发生率为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次献血者更容易发生献血反应,针对性的干预护理可消除献血者的紧张情绪,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无偿献血者的献血热情,促进无偿献血活动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预防和降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过程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机采血小板质量,促进无偿机采血小板的宣传和发展工作.方法 对2008年1 801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者的情况详细记录及分析,并与2009年在机采血小板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的2 039例进行比较.并就Trima和MCS+血细胞分离机进行血小板采集过程中一些献血反应的诱因进行分析,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 2008年机采血小板1 801例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149例,占8.27%,2009年2 039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过程中实施全过程护理干预,仅发生献血反应19例,占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选择体质量>55 kg,血小板计数高的献血者,可减少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实践证明全过程的沟通干预有助于献血者保留、招募及其再次献血, 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机采血小板质量,并对进一步开展无偿机采血小板工作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柴颖 《求医问药》2014,(21):121-121
目的:分析对初次献血者进行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在减少其献血反应方面的效果。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本站献血的1624例初次献血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814例)和观察组(810例),为对照组献血者进行常规献血护理,为观察组献血者在进行常规献血护理的基础上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献血后发生献血反应的几率。结果:观察组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几率为1.60%,对照组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几率为5.16%。观察组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献血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为初次献血者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能显著缓解其紧张的情绪,降低其发生献血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几率,此法值得在无偿献血活动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健康宣教联合心理干预在献血及献血反应人群中的应用效果,为健康宣教联合心理干预在献血及献血反应人群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在献血站接受献血的600例献血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献血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健康宣教联合心理干预,观察两组献血者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分析比较两组献血者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情况、献血反应变化情况、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献血者SAS评分情况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献血者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为12.7%,对照组为33%,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献血者护理满意度为87.3%,对照组为57%,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宣教联合心理干预在献血及献血反应人群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改善了献血者心理状况,降低了献血反应,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对减少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站接受献血的136例初次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n=68)和实验组(n=68),常规组实施献血的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献血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献血反应发生率为8.82%,明显低于常规组22.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初次献血者的紧张情绪,预防献血反应发生,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刘颖  徐洪卫 《吉林医学》2011,(30):6484-6484
目的:针对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发生率的发生,探讨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回顾性分析机采血小板反应的护理干预方法。结果:经过强化护理干预,机采血小板反应发生率比例明显下降。结论:加强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护理干预,降低献血反应发生率,提高大众的献血积极性,对社会的医疗事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林绮文 《广州医药》2011,42(6):50-52
目的 探讨长期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后对献血者外周血象的影响.方法 比较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血常规与自身首次献血血常规的差别,比较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血常规与同期首次献血者血常规的差别.结果 固定献血者的WBC、RBC、Hb和Hct与自身首次献血时相比,或与同期首次献血的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献...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精神文明建设逐步深入,无偿献血事业发展迅猛,献血模式有较大转变,无偿机采血小板属血站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具疗效好、纯度高、作用快的优点,临床对机采血小板的需求日渐增长,但公众对献血的理解,多仍停留在全血捐献的层面,认识机采血小板模式不足,特别是首次参与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顾虑和疑虑心理严重,影响自愿机采血小板献血发展进程,故加强心理护理干预非常必要,是使初次献血者向固定献血者转换,保障献血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1]。本研究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心理护理始终贯穿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护理全程.方法:严密观察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献血全程,对献血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结果:心理护理直接影响献血者的情绪及有无献血反应的发生.结论:加强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心理护理可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了血小板产品质量和献血者的安全,同时激发了献血者再次参加无偿献血的激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捐献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纳入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2017年5月至2018年7月18~60岁机采血小板捐献人群中出现献血不良反应者39例,对献血者性别、年龄、精神、饮食、睡眠、设备及反应类型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女性机采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机采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高于固定献血者,女性首次机采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高于女性固定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性首次机采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与男性固定献血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因素、饮食因素、睡眠不足及疲劳和设备因素引起的献血不良反应占总反应人数的56.4%、23.1%、17.9%、2.5%。18~30岁的女性占41.0%。结论加强工作人员的人文关怀和心理护理,针对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根据不同情况的献血者,给予相应的措施,以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全程应用心理护理的方法与效果。方法:收集连云港市红十字中心血站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共计128名,根据其献血的时间和顺序将128名献血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的献血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的献血者给予全程心理护理,将两组献血者的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献血者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均0.05,两组献血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护理过程中,心理护理服务能够显著改善献血者的负性情绪,减轻献血者负担,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使献血者更加受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刘先敏 《吉林医学》2012,(10):2216-2217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无偿献血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460例献血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献血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干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献血反应发生率为1.3%,对照组献血反应发生率为5.2%,两组献血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献血反应发生率,提高护理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邱玉霞  赵彦燕  李雪英 《当代医学》2010,16(22):121-122
做好献血反应的预防和护理是保障无偿机采献血队伍健康发展及采集血液质量的关键。我们通过加强献血前的科普宣传,提高献血者对捐献成分血的正确认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质量;加强献血前、献血中的心理护理,保证机采血小板采集成功;完善献血环境,保证献血的顺利进行等措施的施行,尽可能的减少或避免献血反应的发生,巩固无偿献血队伍,保证献血者的安全,满足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的原因和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本站2004年1月~2006年12月500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国家规定的献血体检标准。对以上献血者实施预防和护理措施:加强献血相关知识宣传,消除人们对献血的恐惧和顾虑、实施采集前护理、采集中护理和采集后护理等。结果发生献血反应共5人次,发生率为1.0%(5/500)。其中,初次献血者3人,空腹献血者1人,劳累或者睡眠不足者1人。实施科学有效护理措施后,5例发生献血反应者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进行采集前、采集中和采集后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可减少献血反应发生,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