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AmpC酶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了解医院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产AmpC酶情况.方法 按NCCLS推荐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确证试验,对369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进行ESBLs酶的检测,并用改良三维试验、三维试验抑制试验及AmpC酶诱导试验对表型可疑产AmpC酶的菌株进行检测.结果 73株表型可疑产AmpC酶的菌株中检出34株产AmpC酶,大肠埃希菌24株,肺炎克雷伯菌10株,其中有5株大肠埃希菌、2株肺炎克雷伯菌同时产ESBLs酶;2株肺炎克雷伯菌诱导产AmpC酶.结论 产生AmpC酶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类抗菌药物耐药的又一重要机制,实验室应对其检测与监测给予足够重视,以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减缓对细菌耐药的选择性压力、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2.
产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茵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某医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质粒AmpC酶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情况.方法 对2006年11月-2007年7月分离的139株大肠埃希菌和102株肺炎克雷伯菌分别采用标准纸片扩散法检测ESBLs,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质粒AmpC酶;并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2002年判断标准分析结果 .结果 139株大肠埃希菌产ESBLs、Ampc酶及ESBLs+ampC酶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48.20%、9.35%、2.88%;102株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AmpC酶及ESBLs+ampc酶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55.88%、8.82%、2.94%.产ESBLs菌株对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单环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01~0.05).除碳青霉烯类及头孢他啶等抗生素外,产AmpC酶菌株对二、三代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等药的耐药率均明显增高(P<0.001~0.05).结论 耐药酶的产生是导致细菌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预防耐药菌的产生和控制医院感染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产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某医院产超广谱β 内酰胺酶( ESBLs)和质粒AmpC酶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情况。方法对2006年11月-2007年7月分离的139株大肠埃希菌和102株肺炎克雷伯菌分别采用标准纸片扩散法检测ESBLs,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质粒AmpC酶;并用K 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 2002年判断标准分析结果。结果139株大肠埃希菌产ESBLs、AmpC酶及ESBLs+AmpC酶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48.20%、9.35%、2.88%;102株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AmpC酶及ESBLs+AmpC酶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55.88%、8.82%、2.94%。产ESBLs菌株对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单环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01~0.05 )。除碳青霉烯类及头孢他啶等抗生素外,产AmpC酶菌株对二、三代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等药的耐药率均明显增高(P<0.001~0.05 )。结论耐药酶的产生是导致细菌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预防耐药菌的产生和控制医院感染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杭州市4所医院分离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AmpC酶,并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进行体外抗菌活性分析。方法收集2005—2006年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杭州市中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ESBLs阳性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共324株,用纸片法和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并用多重PCR分析AmpC酶的基因型,对产AmpC酶的病原菌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临床常用的10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结果324株ESBLs阳性菌株用表型筛选试验筛选出76株产AmpC酶菌株,阳性率为23.5%,用多重PCR共扩增到53株AmpC酶基因型,检出率为69.7%,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MIC50〈0.25μg/ml,同时还发现4株耐碳青酶烯酶菌株。结论在杭州市ESBLs阳性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存在较高的AmpC酶发生率,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细菌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双纸片协同试验及纸片扩散确诊试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三维试验检测头孢菌素酶(AmpC酶)。结果ESBLs和AmpC酶的检出率分别为34.6%和5.0%;同时产ESBLs和AmpC酶的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率为2.4%;呼吸内科及泌尿外科住院患者的痰和尿液中ESBLs检出率较高;产ESBLs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以外的其他15种抗菌药物表现为不同程度耐药。结论产酶菌检出率逐年上升,耐药性不断增强,实验室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台州、温州两地临床分离的由质粒介导的产AmpC酶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ampC耐药基因型。方法采用酶提取三维试验、头孢西丁三相试验、氯唑西林双纸片协同法等方法测定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AmpC酶;采用PCR法测定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ampC耐药基因型。结果在20株产AmpC酶的大肠埃希菌中,检测到DHA基因有5株(25%),检测到MIR基因有2株(10%),检测到FOX基因有2株(10%);在20株产AmpC酶的肺炎克雷伯菌中,检测到DHA基因有7株(35%),检测到MIR基因有1株(5%);在产AmpC酶的大肠埃希菌中,有1株ESBLs阳性的菌株,AmpC氯唑西林协同试验阳性,但AmpC三维试验与头孢西丁三维试验均阴性,在质粒中同时检测到DHA基因与MIR基因。结论两地临床分离的由质粒介导的大肠埃希菌以DHA基因为主,阳性率25%,MIR、FOX基因为辅,阳性率各10%;由质粒介导的肺炎克雷伯菌ampC耐药基因以DHA基因为主,阳性率35%,MIR基因为辅,阳性率为5%;未检到其他ampC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耐头孢西丁肺炎克雷伯菌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进行检测及其耐药基因进行分析,探讨产AmpC酶基因对其耐药表型的影响。方法采用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采用双纸片确诊试验测定ESBLs,PCR扩增AmpC酶与ESBLs基因及其序列测定确定其基因型。结果 72株耐头孢西丁肺炎克雷伯菌中AmpC酶阳性有45株,阳性率为62.5%(45/72),3株为CMY-2型,43株为DHA-1型,其中在1株菌株中同时存在CMY-2和DHA-1两种基因;45株AmpC酶阳性肺炎克雷伯菌中33株检测出ESBLs,检出率为73.3%(33/45),23株携带CTX-M基因,15株携带SHV基因,19株携带TEM基因。结论 AmpC阳性肺炎克雷伯菌菌株中ESBLs检出率高,加强监测高产AmpC酶耐头孢西丁肺炎克雷伯菌,治疗相关菌感染以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为首选,合并产AmpC酶和ESBLs肺炎克雷伯菌比单产AmpC酶菌株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否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及其耐药性。方法 用VITEK-60鉴定细菌,药敏用K-B法,用双纸片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结果 59株大肠埃希菌和54株肺炎克雷伯菌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产酶率分别为40.68%和35.18%。结论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耐药率高,但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美国德灵Microscan WalkAway40 S1自动微生物分析仪(W/A40)及专用NC21鉴定药敏复合板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药敏试验。结果 341株菌中共检测出ESBLs细菌150株,检出率43.99%,其中大肠埃希菌118株,检出率49.79%,肺炎克雷伯菌32株,检出率30.77%,产ESBLs菌株对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头孢西丁耐药性较低。结论及时监测产ESBLs菌的发生率及其耐药趋势,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头孢西丁是目前治疗产ESBLs菌感染的有效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铜仁地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双纸片协同试验及纸片扩散确证试验检测ESBLs,根据NCCLS 2005年判断标准分析结果。结果从790株阳性标本中检出产ESBLs菌株275株,总检出率为34.8%,其中大肠埃希菌产ESBLs 177株,肺炎克雷伯菌98株,检出率分别为22.4%和12.4%;产酶菌株对头孢菌素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株,产ESBLs细菌对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菌药物大多耐药,而对亚胺培南与美罗培南敏感性好。结论 ESBLs产酶株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仅对亚胺培南与美罗培南敏感,及时监测产ESBLs的发生率及其耐药趋势,指导临床用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中ESBLs和AmpC酶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目的研究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中ESBLs和AmpCβ-内酰胺酶的存在形式及其基因类型和转移方式。方法利用CLSI纸片法确认实验和APB纸片增强试验分别检测ESBLs和AmpC酶,基因芯片技术和序列分析测定两种酶基因的类型,接合转移实验了解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耐药基因转移方式。结果在对头孢西丁不敏感的72株肺炎克雷伯菌和20株产酸克雷伯菌中,以同时产生ESBLs和AmpC酶为主要形式,分别占54.2%和75.0%;单产ESBLs分别为22.2%和25.0%,肺炎克雷伯菌中单产AmpC酶占12.5%;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中的AmpC酶基因绝大多数为DHA型(测得DHA-1型基因),ESBLs则以SHV型为主(测得SHV-12型),它们均能通过接合转移方式将其质粒携带的耐药性传递至受体菌。结论同时存在的ESBLs和AmpC酶是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耐药的主要原因,耐药基因的转移可导致耐药性的传播扩散。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肺炎克雷伯菌质粒编码的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表型和基因型。方法利用3-氨基苯酚硼酸及ESBLs确认试验检测AmpC酶与ESBLs表型,接合转移试验了解质粒在细菌间的传递;通过质粒的提取、纯化,PCR反应及序列分析,研究肺炎克雷伯菌质粒携带的ampC基因和ESBLs基因类型。结果从肺炎克雷伯菌中获得1条约15 kb大小的质粒,此质粒可通过接合转移方式将耐药性传递至大肠埃希菌,以从肺炎克雷伯菌及接合转移后的接合子细菌中,提取的质粒为模板,均可扩增出DHA型ampC基因及SHV型ESBLs基因,序列分析进一步证实ampC及ESBLs基因型分别为DHA-1型及SHV-12型。结论从肺炎克雷伯菌可转移的质粒中,检测到DHA-1型ampC基因及SHV-12型ESBLs基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医院2008-2010年临床分离阴沟肠杆菌产ESBLs和AmpC酶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了解其耐药基因的传播机制。方法采用改良三维试验筛选AmpC酶,双纸片扩散法检测ESBLs,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ESBLs和AmpC酶的基因,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分析细菌耐药性,质粒接合试验分析耐药基因的传播特点。结果同时产ESBLs和AmpC酶菌株对三、四代头孢菌素及含酶抑制剂药物的耐药率均>50.0%;45株改良三维试验阳性,14株ESBLs确证试验阳性,ESBLs和AmpC酶的基因阳性者分别为25、38株,分别以TEM-1型、MIR-3型为主,其次为CTX-M-3、DHA-1型,SHV-11型广谱β-内酰胺酶2株,未检测到CIT、MOX、FOX、ACC型AmpC酶的基因,5株接合试验成功。结论阴沟肠杆菌主要携带TEM-1型广谱β-内酰胺酶、CTX-M-3型ESBLs和MIR-3型AmpC酶,耐药现状严重,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多药耐药菌株的播散与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定头孢米诺和其他14种抗菌药物对产与不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头孢米诺和其他14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纸片确证法检测ESBLs.结果对110株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未发现亚胺培南耐药的菌株,除亚胺培南外,头孢米诺比其他的13种抗生素有较低的耐药性,其耐药率为7.3%,MIC50和MIC90值范围分别为0.5~1 mg/L和2~32 mg/L;对40株不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头孢米诺、头孢美唑、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吡肟及亚胺培南,有相似的体外抗菌活性,其敏感率均为100%,MIC50和MIC90值范围分别为0.032~0.5 mg/L和0.064~4 mg/L.结论对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未发现亚胺培南耐药的菌株,头孢米诺比其他β-内酰胺类,庆大霉素和氟喹诺酮类有较高的体外抗菌活性;对不产ESBLs的菌株,头孢米诺、头孢美唑、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及亚胺培南有相同的抗菌活性,没有耐药的菌株发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下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的主要耐药机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的产生情况.方法采用K-B试验,选用5种药敏纸片(IPM、CTX、CAZ、CTX/CLAV、CAZ/CLAV),参照相关标准,根据抑菌环特征推测ESBLs、AmpC酶的产生.结果114株下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产ESBLs菌10株(8.8%),如果仅以CTX/CTX/CLAV为底物,检出7株(6.1%),以CAZ/CAZ/CLAV为底物检出5株(4.4%);产AmpC酶菌79株(69.5%);同时产ESBLs和AmpC酶菌4株(3.5%),产AmpC酶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产ESBLs菌,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CTX/CTX/CLAV和CAZ/CAZ/CLAV两组底物可以提高铜绿假单胞菌ESBLs的检出率;下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AmpC酶产生率高,ESBLs产生率低;AmpC酶可能是下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医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型。方法收集2008年1-12月医院临床分离耐头孢西丁非重复肺炎克雷伯菌68株,三维试验筛选产AmpC酶菌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测序分析检测质粒AmpC酶基因型别。结果三维试验检出18株AmpC酶菌株,经PCR扩增18株菌均在405 bp处出现阳性条带,经DNA测序证实为DHA型质粒AmpC酶。结论医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质粒介导AmpC酶均为DHA型,其耐药基因可在同种或不同种传播。  相似文献   

17.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流行情况,分析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的耐药性。方法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细菌室2004年1-12月非重复分离肺炎克雷伯菌218株,标准纸片扩散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琼脂稀释法检测其对15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流行率36.2%(79/218)。79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二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大于90%;三代头孢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为41.0%,头孢噻肟的耐药率为61.0%;四代头孢(头孢吡肟)的耐药率为23.4%;头霉素类的头孢西丁的耐药率为58.5%;单环β-内酰胺类的氨曲南的耐药率为70.7%;三种含酶抑制剂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26.8%~55.1%;氟喹诺酮类的环丙沙星、氨基糖苷类的庆大霉素、四环素的耐药率在55%~65%之间。上述所有抗菌药物的MIC50和MIC90均处于耐药范围。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阴性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率比较:阿米卡星差异有显著性,其他抗菌药物差异有极显著性。结论同济医院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流行率36.2%,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对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含酶抑制剂药物、氟喹诺酮类及氨基糖苷类药物表现出较高的耐药率,仅碳青霉烯类的亚胺培南全部敏感。  相似文献   

18.
泌尿系感染产ESBLs株耐药基因分型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目的了解泌尿系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菌株的主要基因型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 方法用表型确证试验确定临床尿液标本中,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54株,分别用TEM、SHV和CTX-M通用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PCR扩增结果显示:CTX-M、TEM和SHV的检出率分别为85.2%、37.0%和9.3%,42.6%的菌株同时携带≥2个基因;MIC测定结果显示:产ESBLs株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为100%;对阿米卡星的敏感率高达98.1%;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西丁的敏感率也较高,分别为88.9%和70.4%;其对环丙沙星和氨苄西林/舒巴坦的敏感率则低,分别为25.9%和1.9%. 结论我院泌尿系感染产ESBLs株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最高,接近半数菌株同时携带≥2个基因,产ESBLs菌株的主要基因型为CTX-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