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改良式腮腺肿瘤切除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式手术切除腮腺肿瘤的方法。方法:采用耳屏前隐蔽的面部除皱术切口及耳后延长入发际的内切口,在嚼肌筋膜下翻瓣;首先解剖暴露面神经总干后,根据肿瘤的位置,选择性解剖面神经颈面干而行腮腺部分切除术,保护腮腺的部分功能;并采用蒂在上方的胸锁乳突肌局部填塞以减少术后畸形。结果:应用改良术式的16例患者中,无1例出现涎瘘及面神经损伤,随访3~6个月无1例出现Frey’s综合征,并且局部凹陷轻微,面容美观。结论:改良式手术方法切口隐蔽,容易操作,不易损伤面神经周围支,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值得推荐的腮腺肿瘤切除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两种腮腺手术切口。方法 选取40例需行腮腺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甲乙两组,甲组20例患者采用传统的“S”形手术切口,乙组20例患者采用改良的腮腺手术切口。结果 两组患者中,肿瘤大小及术后暂时性面瘫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面部瘢痕满意度相比较,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5)。结论 两种手术切口,均能充分暴露并完整切除腮腺及肿瘤,但改良的腮腺手术切口。术后患者有较满意的面部外形,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较传统手术切口有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腮腺良性肿瘤3种切除手术临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宗生 《口腔医学》2009,29(7):391-392
目的比较腮腺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术、改良式腮腺部分切除术和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三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08年10月间收治的60例腮腺良性肿瘤,随机采用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手术、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改良式腮腺部分切除术的病例进行比较研究,三组病例均随诊1~12个月。结果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时间最短,改良式腮腺切除术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时间相差不大;但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和改良式腮腺部分切除术的病例面部凹陷畸形、暂时性面瘫、腮腺功能等方面优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的病例;改良式腮腺部分切除术术后Frey综合症发生率最少,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的病例复发率最少。结论三种手术方式各有优缺点,对肿瘤较大或边界不清应采用传统浅叶切除术;对肿瘤较小、边界清楚的尽量采用区域性切除术或改良式切除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腮腺肿瘤切除术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腮腺首发良性肿瘤146例,肿瘤直径≦3.0cm,采用保留腮腺咬肌筋膜、腮腺导管、耳大神经的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距肿瘤边缘0.5~1.0cm正常腺体组织内切除肿瘤。随访2~5年,观察术后并发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全部患者术后面部畸形较轻,腮腺功能良好,耳垂无明显麻木,无永久性面神经损伤,肿瘤无复发。出现暂时性面瘫45例,Frey’s综合症23例。结论:改良腮腺肿瘤切除术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腮腺肿瘤切除术中面神经解剖路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腮腺切除术40例中,顺行法(总干法)解剖显露面神经17例,逆行法(周围支法)解剖显露面神经23例,术后顺行法有1例、逆行法中有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暂时性面瘫症状(P <0.05),提示顺行法更加安全可靠、快速简便。  相似文献   

6.
腮腺手术与面神经主要分支损伤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目的 分析腮腺切除手术后面神经下颌缘支,颊支和颧支和损伤与病理诊断及手术方式的关系。方法 对101例经病理诊断为腮腺的病例术后面神经功能情况进行临床追踪观察,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腮腺恶性肿瘤术后面神经下颌缘支,颊支和颧支损伤发生机率分别是良性肿瘤的2.5,2.4,5.4倍;腮腺全切术后面神经重要分支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浅叶摘除术和节段切除术;下颌缘支损伤的机率较其他分支高。结论 面神经主要分支损伤与手术方式、肿瘤性质密切相关,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可减少其发生机率。  相似文献   

7.
腮腺切除改良术式治疗腮腺良性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腮腺切除改良术式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腮腺切除改良术式共治疗35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术式改良内容包括除皱术手术切口、解剖保留耳大神经后支、胸锁乳突肌肌瓣填塞术区、术后负压引流。结果本组35例患者术后出现Frey综合征者2例,发生涎瘘者1例,出现暂时性面神经功能减弱者7例,术侧耳垂和耳廓背部皮肤感觉均暂时性减弱,术后美容效果满意率100%。结论腮腺切除改良术式治疗腮腺良性肿瘤既可取得良好的美容效果,又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腮腺肿瘤治疗探讨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涎腺肿瘤约 80 %发生于腮腺 ,其中良恶性肿瘤比例约为 4~6∶1。良性肿瘤以多形性腺瘤居首位。近 1 0余年来 ,涎腺肿瘤的治疗方式基本规范化 ,现将其归纳如下。一、腮腺部分切除术2 0世纪 60年代后期 ,我们发现腮腺一些较小的或位于腮腺后下部分的肿瘤 ,没有必要施行解剖面神经的腮腺浅叶切除 ,而是在正常腺组织内做局部切除术 ,当时我们称之为区域性切除。近 1 0余年来 ,我们看到国外有类似这种术式的报告 ,他们称之为部分腮腺切除术 (partialparotidectomy) [1 3 ] 、次全腮腺切除术 (subtotalparotidectomy) [4] 、局限性切除(limitedexc…  相似文献   

9.
改良的腮腺切除术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40  
目的 介绍一种改良的腮腺切除术。方法 该改良术式的要点为:①采用隐蔽的面部除皱切口,避免了常规术式的耳前和颈部切口;②在SMAS筋膜下翻瓣,减少了术后Frey综合征的发生;③采有总干法解剖面神经,减少了面神经周围支损伤的机率;④暴露面神经总干后,根据肿瘤的位置,选择性解剖面神经颈面干而行腮腺部分切除术,保护腮腺的部分功能;⑤采用蒂在上方的胸锁乳突肌肌瓣填塞腮腺切除后的凹陷区,避免了常规术式后的面部畸形。结果 采用该术式对12例患者行腮腺切除术,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3-12个月,患者面部疤痕不明显,外形恢复良好,面神经损伤均完全恢复,且无1例出现Frey综合征。结论 改良的腮腺切除术克服了传统术式的缺陷,值得进一步、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腮腺行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的手术疗效经进行系统评估。方法:回顾分析2006~2010年我科诊治的128例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患者,其中60例患者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术的为A组,68例患者采用腮腺浅叶切除术的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从而判定手术疗效以及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状况。结果:与B组相比,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切口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A组患者术后各项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O.05)。结论:腮腺部分切除术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优于浅叶切除术。目前可作为治疗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程序化功能性腮腺切除术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改良腮腺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方法从手术切口、耳大神经保留、面神经解剖、区域性腮腺切除、凹陷性畸形整复和端侧神经吻合术的运用等多个方面对腮腺切除术进行改良。结果随访肿瘤均未见复发,无面瘫及明显味觉出汗综合征,耳周的感觉恢复正常,颌面部基本对称,无明显凹陷性畸形,瘢痕隐蔽。结论可根据患者的个性化情况,程序化地采用功能性腮腺切除术。  相似文献   

12.
解剖面神经颧支在腮腺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解剖面神经颧支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经典的面部除皱手术切口,在腮腺嚼肌筋膜下翻瓣,先在耳屏前颧弓下解剖显露面神经的颧支,然后沿该支显露面神经的颞面干及面神经总干,再根据肿瘤的位置沿总干选择性地解剖面神经颈面干及各分支,行肿瘤及腮腺部分切除术。最后采用蒂在上方的胸锁乳突肌肌瓣转移填塞腮腺切除后的凹陷区,避免了常规术式术后耳前区的凹陷畸形。结果:采用该术式对19例患者行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3~4年,患者面部疤痕不明显,外形恢复良好,面神经损伤均完全恢复。结论:本术式更易于显露和保护面神经,改善术后面部畸形。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腮腺切除术中应用口腔修复膜和胸锁乳突肌瓣预防Frey综合征及面部凹陷性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147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1组51例采用口腔修复膜修复腮腺切除术后创面,治疗2组43例采用胸锁乳突肌瓣修复,对照组53例不做任何修复。三组患者术后随访24个月,比较Frey综合征发生率及患者对面容的满意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1组中3例(3.9%)患者有Frey综合征临床表现,21例(41.2%)患者Minor试验阳性;治疗2组有3例(7.0%)发生Frey综合征,19例(44.2%)Minor's试验阳性;对照组有23例(43.4%)发生Frev综合征,44例(83.0%)Minor’S试验阳性,比较Minor’s试验阳性率:治疗组与对照组间P〈0.05,治疗组问P〉0.05。面容满意度分为不满意及满意,三组患者满意度调查不满意者分别为13例(25.5%),2例(4.7%),33例(62.3%);满意者为38例(74.5%),41例(95.3%),20例(37.7%)。三组患者满意度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间P〈0.05,治疗组间P〈0.05。结论:腮腺切除术后使用口腔修复膜及胸锁乳突肌瓣修复创面可显著降低Frey综合征的发生率,有效地避免面部凹陷畸形,使用胸锁乳突肌瓣对于避免面部凹陷畸形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腮腺功能性切除与浅叶切除术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经典腮腺浅叶切除术式与功能性腺体切除术式的并发症情况,为临床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随访2000~2008年间,选择经典腮腺浅叶切除术式病例120例,功能性腺体切除术式病例80例,对术后效果及并发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功能性腺体切除术,术后暂时性面瘫发生率,积液、涎漏发生率,面部瘢痕及凹陷畸形程度等均较经典腮腺浅叶切除术者轻,发生率亦低。结论:对于较小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应首选功能性腺体及肿瘤切除术术式。  相似文献   

15.
徐伟  张来健  王浩  陈志  蒋蕾 《口腔医学》2012,32(10):593-595
目的探讨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5—2010年间我院收治的62例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其中28例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术,34例采用腮腺浅叶切除术。术后患者随访2~7年(平均3.8年),并比较2种术式的术后并发症和疗效。结果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术的病例手术时间短,切口小,术后暂时性面瘫、Frey综合征、面部畸形、耳垂麻木发生率均低于腮腺浅叶切除术(P<0.01)。结论腮腺部分切除术具有并发症少、手术创伤小、腮腺功能保存良好等优点,可作为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的首选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术在老年腮腺良性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地研究2005年8月-2010年10月我院治疗的老年腮腺下极良性肿瘤患者86例,其中,采用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术患者37例,采用传统的腮腺浅叶切除术患者49例;所有患者随访1-5年,对比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采用腮腺浅叶切除术组面部畸形明显,暂时性面瘫发生率为20.4%(10/49),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率为40.8%(20/49),涎瘘发生率4.1%(2/49);采用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术组患者术区面部畸形较轻,暂时性面瘫发生率为5.4%(2/37),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率为8.1%(3/37),P<0.05,本组无涎瘘发生;2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无肿瘤复发。结论:腮腺部分切除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面部畸形小等优点,是老年腮腺下极良性肿瘤治疗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7.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facial nerve (FN) recovery rates between conventional superficial parotidectomy (CSP) and partial superficial parotidectomy (PSP) as surgical treatment for benign parotid tumours. A p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on 55 consecutiv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either CSP (n = 35) or PSP (n = 20) for benign parotid tumours. The primary outcomes were FN injury, FN recovery rates, and Frey syndrome. Secondary outcomes were operative time, hospital stay, sialocele, haematoma, and auricular numbness. The degree of FN injury was evaluated at 1 week, 1, 3, 6, and 12 months postoperative using the House–Brackmann grading system. Frey syndrome was assessed using a subjective clinical questionnaire and objective Minor starch–iodine test. No patient in either group experienced permanent FN paralysi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ly higher incidence of temporary FN weakness in the CSP group (P = 0.007). The respective FN recovery rates at 1, 3, 6, and 12 months were 60%, 88.6%, 94.3%, and 100% in the CSP group and 90%, 95%, 100%, and 100% in the PSP group.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groups regarding the incidence of Frey syndrome, sialocele, and haematoma. The operative time and hospital stay were both shorter in the PSP group. Although the PSP is a more conservative procedure with significantly reduced FN injury, operative time, and hospital stay compared to CSP, the CSP procedure shows a comparable FN recovery rate to the PS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