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研究恶性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自1997年1月~2007年1月在我院诊断恶性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细菌感染患者,对比分析其相关的危险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收集到符合条件的病例304例,其中真菌感染194例,占63.8%,细菌感染110例,占36.2%。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激素、晕轮征、既往真菌感染、ANC小于0.5×10^9/L持续10d以上、靠近胸膜的结节影、移植(免疫抑制剂使用)、化疗、广谱抗生素是恶性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恶性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具有多种危险因素,及早发现并及时进行抗真菌干预性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邓玮华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9):4134-4135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护理方法。方法:对40例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应用氟康唑、伊曲康唑治疗,治疗过程中加强用药护理,积极预防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认真做好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结果:40例患者经抗真菌药物等治疗后,35例有效,占87.5%,真菌清除26例,清除率为74.29%。结论:精心护理可降低抗真菌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强化化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恶性血液病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中,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IFI是指疾病一开始就侵犯深部组织器官或病变从局部开始进一步发展,侵犯各脏器、组织形成感染灶,甚至引起真菌性败血症,则称为侵袭性或全身侵袭性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在化疗后继发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以改进治疗措施,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方法分析8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微生物学情况及治疗预后。结果感染部位:呼吸道为最常见,其次为胃肠道、血液。真菌培养结果:白色念珠菌最多(44.7%),其次为热带念珠菌(17.6%)。所有病例均经抗真菌治疗,总有效率75.3%,病死率24.7%。结论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病死率高,是恶性血液病患者早期治疗的主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之一,因而早期诊断及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对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恶性血液病病人由于应用化疗药物及免疫抑制剂,使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易并发院内感染。严重感染是引起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院血液科于2003年10月-2006年2月共收治恶性血液病人108例。通过加强护理,有效预防感染的发生.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预防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98年1月~2005年1月并发IFI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年间共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642例,其中46例发生IFI(占7.16%)。肺部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29例,63.1%)。住院天数>14天,含激素联合化疗方案的使用,广谱抗生素使用时间>7天,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5天,以及合并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均是IFI发生的重要诱因。临床表现随感染部位的不同和感染真菌菌种不同而异。菌种主要为白色念珠菌(占41.8%,13株)和曲霉菌(19.4%,6株)。虽经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抗真菌治疗,但仍有15例患者因难以控制的呼吸衰竭死亡。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由于各种高危因素的存在,易于发生IFI,且一旦发生IFI则病死率明显增加,应该及早进行预防性治疗或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相似文献   

7.
我们对本院血液科1994年8月~2004年8月经微生物学和临床资料证实的38例真菌感染的病例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恶性血液病合并医院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合并医院感染的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2005年血液科收治的6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医院感染情况.结果:6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45例发生医院内感染,感染率72.6%;感染直接引起死亡10例(22.2%),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致病菌以G-杆菌为主.结论:恶性血液病易发生医院内感染,病死率高,致病菌以G-杆菌为主.粒细胞缺乏是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应加强监测和预防,应用对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及加强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不同分层诊断真菌感染的疗效。方法收集2003年1月—2006年12月按照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EORTC)分层诊断标准诊断的真菌感染患者50例,其中确定诊断13例,临床诊断24例,拟诊13例。全部病例均于诊断后给予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200mg/次,第1、2天每天2次,以后每天1次。并依病情调整,疗程1~3个月。结果总有效率为62.0%(31/50);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拟诊病例的有效率分别为69.2%(9/13)、83.3%(20/24)和15.4%(2/13);具有影像学主要特征、次要特征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90.5%(19/21)和69.2%(9/13)。临床诊断病例和拟诊病例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曲康唑注射液是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有效药物,而且具有肺部影像学表现的患者比单纯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疗效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AmB)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的不良反应及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对25例恶性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应用AmB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以及所采取的相应护理措施,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可评价的23例患者中,19例有效,4例无效,其中1例死亡。结论:预防和早期发现并发症。并给予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是AmB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发病率较高,早期诊断比较困难,治疗的难度也很大,严重地影响IFI患者的预后以及存活率。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合并IFI的治疗可以通过积极、合理、规范地使用抗真菌药物得以实现,外科手术干预以及免疫治疗亦不失为有效手段。该文就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合并IFI的药物、手术及免疫治疗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肿瘤患者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的耐药性及死亡危险因素,为其治疗和预后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近5年我院110例血液肿瘤患者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为研究对象,比较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组(产ESBLs组,n=77)与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组(非产ESBLs组,n=33)患者的耐药性及临床特征;同时比较30 d内死亡者(死亡组,n=20)与存活者(成活组, n=64)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果 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低于10%。产ESBL组和非产ESBL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既往抗生素/抗真菌药使用、易感因素、30 d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液肿瘤未缓解(比值比=9.575,95%可信区间1.546~59.312,P=0.015)和早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比值比=8.806,95%可信区间1.527~50.772,P=0.015)是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30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早期快速启动有效抗菌治疗(碳青霉烯类,必要时联合阿米卡星)可降低血液肿瘤患者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3.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抗血液肿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庆华  杨志刚 《医学综述》2009,15(7):1022-1024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可通过调节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的乙酰化水平,调控基因的表达。体内及体外实验均显示,HDACI可通过细胞周期阻滞、促进细胞分化、诱导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物学效应发挥其抗血液肿瘤的作用。HDACI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在抗血液肿瘤方面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深部真菌感染4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深部真菌感染发病的易患因素、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47例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进行分析。结果47例患者中,念珠菌感染率最高占40.4%(19/47),其次是曲霉菌占31.9%(15/47)。89.4%(42/47)的患者有基础疾病,其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慢性肾病为多见。原发性深部真菌感染有所增加。广谱抗生素、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长时间应用仍是高危因素。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仍困难。结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预防深部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重视患者深部组织标本采集对早期诊断十分重要,及时的抗真菌治疗是预后良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ICC在血液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常见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复习我院2007年1月。2010年9月采用PICC技术进行治疗的127例血液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导管留置期间出现各类并发症的患者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果127例患者PICC导管一次穿刺成功率93.7%(119/127),置管成功率100%;导管留置时间为3.252d,平均(76.3±19.5)d;导管留置期间共出现各类并发症21例,经相应处理均治愈。结论PICC在血液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具有优越性,值得推广,但应注意导管留置期间的护理,并需高度重视对各类并发症的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16.
郑国俊  兰丽梅 《海南医学》2006,17(4):120-121
目的探讨复发脑血管病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医院感染情况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抽查2003年1月~2005年6月我院收治的脑血管病患者268例,其中复发性脑血管病患者110例,初发性脑血管病患者158例,在医院感染发生率及医院感染易发部位上进行临床比较分析.结果统计资料经x2检验,复发组与初发组之间在医院感染易发部位上P>0.05无差异,而在医院感染发生率上复发组与初发组之间P<0.01,差异有极显著意义.结论在脑血管病患者中复发者较初发者更易发生医院感染,高度重视此类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是预防医院感染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谢兵 《中外医疗》2016,(21):196-198
为了探析胃镜室存在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采用调查法对胃镜室管理中存在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并总计,针对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经过分析发现胃镜室存在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呼吸道感染、侵入性损伤感染等。针对胃镜室存在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改善胃镜室环境和布局,有效控制侵入性损伤感染,加强相关器械的安全管理。现就胃镜室存在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应对措施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周晟 《医学与社会》2011,24(6):28-29
目的:分析引起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135例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的诊疗资料,比较分析院内感染相关因素。结果:选择62例院内感染者作为观察组,73例未感染者为对照组;观察组比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大、有创诊治措施实施多、预防应用抗生素比例高、住院时间长,是导致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0.05);两组性别、病程、住院次数等无显著性差异(〉0.05)。结论:健全抗生素使用和管理体系,强化药物监管;改善病房环境,加强病房、患者、医护人员的隔离管理措施;缩短住院时间,防止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9.
蔡志明  黄志锋 《中外医疗》2016,(25):134-136
目的:探讨米卡芬净(MCM﹚治疗儿童血液肿瘤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程。方法方便选取2013年9月―2015年8月泉州市第一医院对血液肿瘤35例化疗期间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随机分成A、B两组应用MCM治疗。对比评价A组16例疗程6周与B组19例疗程8周的疗效。记录两组治疗后CT、B超等影像学的改变,G/GM实验、血培养等实验室检查转阴时间。结果两组治疗6周时两组共17例痊愈,9例显效,痊愈率48.6%,显愈率77.1%。在8周时18例痊愈,8例显效,痊愈率51.4%,显愈率74.3%。第8周末时,疗程6周显愈率68.8%,疗程8周显愈率78.9%。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M治疗IFI疗效高;疗程6周痊愈者,可不延长疗程。显效者适当延长疗程。  相似文献   

20.
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医院感染及抗感染治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出现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出现感染的部位、感染的严重程度、致病菌检查结果、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水平、抗感染的治疗方案及疗效。结果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容易出现感染,感染率50%(25/50);初次化疗患者61.5%(16/26)出现感染,其中4231%(11/26)发生重症感染;再次化疗患者37.50%(9/24)出现感染,其中8.33%(2/24)发生重症感染;化疗后出现的感染中呼吸道感染占44%,临床表现不典型,发热常为感染的唯一表现,致病菌检查阳性率仅38.46%;广谱抗菌药的降阶梯治疗有效率93.75%。结论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易出现感染,特别是初次化疗的患者极易出现重症感染,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及时使用广谱抗菌药进行降阶梯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