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争运  杨梅  刘百庆  马奔  夏文中 《重庆医学》2021,50(21):3669-3673,3677
目的 构建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无创模型,并在其他肝硬化患者中进行验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该中心收治的693例经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乙肝肝硬化465例,非乙肝肝硬化228例.乙肝肝硬化患者根据内镜检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结果分为曲张组(151例)和非曲张组(314例).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试验队列乙肝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判断预测模型的效能,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在非乙肝肝硬化患者中验证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肝脏表面粗糙、脾脏厚度增加、肝硬度值增加是乙肝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的危险因素(优势比=6.375、1.127、1.182).构建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预测模型公式为预测指数(R)=-6.68+1.852×肝脏表面粗糙情况(粗糙=1,光滑=0)+0.12×脾脏厚度(mm)+0.028×肝硬度值(kPa).在乙肝肝硬化组患者中R判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AUC为0.935,灵敏度为84.8%,特异度为85.4%,诊断效能优于肝硬度、脾脏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非肝硬化患者中R判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AUC为0.931(95%可信区间:0.897~0.965),灵敏度为75.2%,特异度为91.3%.结论 所构建新的预测模型可作为可靠的临床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无创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血清腹腔积液清蛋白梯度(SAAG)、门静脉内径(PVD)及血小板计数与脾长径比值(Plt/S-D)联合应用对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 抽取2013年1-12月,在潍坊医学院附属潍坊市人民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肝炎肝硬化患者50例。根据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将其分为出血组(n=26)和非出血组(n=24)。比较并分析两组SAAG、PVD及Plt/S-D,绘制SAAG、PVD、Plt/S-D及三者联合应用对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预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 (1)两组SAAG、PVD及Plt/S-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AAG、PVD及Plt/S-D对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2)SAAG、PVD、Plt/S-D对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0.81及0.67。SAAG取值为20.50 g/L时,灵敏度为80.8%,特异度为58.3%;取值为20.10 g/L时,灵敏度为65.4%,特异度为62.5%。PVD取值为13.50 mm时,灵敏度为80.8%,特异度为66.3%;取值为14.25 mm时,灵敏度为65.4%,特异度为83.3%。Plt/S-D取值为0.88×109个/mm时,灵敏度为80.8%,特异度为66.7%;取值为0.97×109个/mm时,灵敏度为65.4%,特异度为66.7%。(3)SAAG、PVD及Plt/S-D联合应用对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预测的评分公式为:预测出血评分=SAAG×PVD÷Plt/S-D,ROC曲线下面积为0.91,取值为890.35时有最佳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8%和90.7%。结论 SAAG、PVD及Plt/S-D是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影响因素,三项联合应用对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应用生长抑素联合内镜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63例2015年7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接受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治疗的患者,依照患者就诊顺序进行分组,对比组(n=30)患者应用生长抑素治疗,探讨组(n=33)患者同时应用生长抑素联合内镜治疗,对比2组患者止血成功率、静脉曲张消失率、再次出血率。结果:2组患者止血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773,P=0.0108),2组静脉曲张消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591,P=0.0075),2组再次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237,P=0.0256)。结论: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应用生长抑素联合内镜治疗可使止血成功率以及静脉曲张消失率得到明显提高并可降低再次出血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分析非侵入性临床检查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出血的应用,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意见.方法 选取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n=20),并选取同期住院患者中明确诊断为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未破裂出血的病例作为对照组(n=20)进行研究,对比分析2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腹部超声及CT相关指标即门静脉直径(PV)及脾静脉直径(SV)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PLT、PCT、MPV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吲哚菁氯潴留率(ICG-R15)与肝硬化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吲哚菁氯排泄试验检测108例肝硬化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患者,并根据ICG-R15分为3组,比较3组间1年内再出血率的差异。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ICG-R15、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以及Child-Pugh评分预测肝硬化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再出血的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及曲线下面积(AUROC),分析各评分标准对再出血的预见能力。结果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再出血率随着ICG-R15的增高而增高,3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ICG-R15在判断再出血的敏感度最高达97.4%,特异度最高达75.0%,AUROC最大。结论 ICG-R15有助于预测肝硬化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患者的再出血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血清微小核糖核酸-9a-5p(microRNA-9a-5p,miR-9a-5p)表达水平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治疗后发生再出血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189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是否发生再出血分为未再出血组(n=125)和再出血组(n=64)2个亚组。另选取50例不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miR-9a-5p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血清miR-9a-5p表达水平判断再出血的价值,以及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miR-9a-5p表达水平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后再出血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miR-9a-5p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中未再出血组和再出血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miR-9a-5p相对表达水平均低于治疗前,未再出血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miR-9a-5p相对表达水平低于...  相似文献   

7.
《中国医学创新》2019,(32):54-58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并分析出血患者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2月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216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是否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分为病例组(并发出血,n=152)和对照组(没有并发出血,n=64)。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与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分析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再依据其预后,将病例组分为生存组(n=124)和死亡组(n=28),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的肝功能分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出血病史、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胃左静脉内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与死亡组在失血性休克、反复出血>2次、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合并症、肝功能Child C级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左静脉内径增大、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与肝功能Child C级是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失血性休克与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定期监测胃左静脉内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及肝功能分级情况,进行早期预防干预,可降低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改善其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细胞癌(HCC)发生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乙肝肝硬化确诊病例,按照2∶1随机分为训练集(344例)和验证集(172例)。收集病例信息,随访HCC发生情况。利用训练集数据,采用Cox回归建立乙肝肝硬化患者HCC发生风险预测模型,绘制列线图。分别利用两个数据集,采用ROC曲线评价预测效能;通过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的临床效益;根据列线图评分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两个风险组的生存曲线并进行Log-rank检验。结果:最终列线图纳入6个因素,分别为年龄、是否吸烟、是否抗病毒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有无腹水、血清AFP水平。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预测乙肝肝硬化患者5 a内发生HCC的AUC(95%CI)分别为0.863(0.815~0.911)和0.873(0.812~0.934),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850(0.820~0.876)和0.837(0.804~0.870)。DCA曲线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效益。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高风险组患者HCC发生风险均明显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与脾脏直径、门静脉内径、P2/MS[血小板计数(×109/L)2/单核细胞百分比(%)×分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关系,并建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高危人群筛查模型。方法 随机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肝硬化且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92例患者为出血组,未曾发生过出血的67例患者纳入为对照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脾脏直径、门静脉内径以及P2/MS,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各变量的回归系数,据此建立筛查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该模型及各指标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肝硬化病程、脾脏直径、门静脉内径、P2/M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脾脏直径增大、门静脉内径增宽、P2/MS降低均为肝硬化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筛查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3(标准误=0.032,P=0.000,95%CI:0.770~0.895),敏感度为80.4%,特异性为79.2%。结论脾脏直径、门静脉内径以及P2/MS有一定程度的单独预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价值;筛查模型较各独立指标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异性,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具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门静脉CT成像(CTPV)预测食管-胃底黏膜静脉丛曲张出血风险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5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肝门静脉CT成像数据,按照食管-胃底黏膜静脉丛曲张出血情况分为出血组(A组,n=27)和非出血组(B组,n=23),比较分析2组患者门静脉主干、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胃左静脉和食管-胃...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胃镜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茂东  尹娜  王金峰 《吉林医学》2011,(11):2196-2198
目的: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做急诊胃镜检查,观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门脉高压性胃病(PHG)情况、胃黏膜病变情况,探讨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其他病因,并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与胃黏膜病变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急诊胃镜检查,观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结果:11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90例(81.8%);PHG出血49例(44.5%);非食管静脉曲张和非PHG 20例(18.2%),其中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9例(8.18%),消化性溃疡出血6例(5.45%),其他不明原因出血5例(4.55%);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PHG病变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PHG出血是引起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主要原因;随着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加重,PHG逐渐增多和加重,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PHG可同时并存;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等也是导致肝硬化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王清  周晓晴  张涛  周倩  周杉 《西部医学》2022,34(1):128-133
目的 探讨高危肝硬化伴急性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不同时机急诊胃镜的临床价值,寻求最佳时机.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高危肝硬化伴急性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7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随访,根据胃镜诊疗时机的不同分为A组(n=28)、B组(n=23)及C组(n=26).A组患者在入院后0~6 ...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胃底静脉曲张栓塞同时联合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术与联合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术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经急诊胃镜检查发现活动性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合并Ⅱ°以上食管静脉曲张,且排除了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以外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共162例,分为治疗组:采用胃底静脉曲张组织黏合剂栓塞同时EVS治疗;对照组:采用胃底静脉曲张组织黏合剂栓塞同时EVL治疗。结果:治疗组急诊止血率96.34%(79/82),对照组急诊止血率为95.00%(76/80),两组急诊止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再出血率分别为10.13%(8/79)、11.84%(9/76),两者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胃底静脉曲张栓塞联合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术与联合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术均是治疗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并食管静脉曲张的安全有效方法,临床上应根据操作医师的熟练程度及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最佳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术(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EVL)联合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术联合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262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133)及对照组(n=129),前者同时联用上述两种方法治疗;后者先行内镜下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术,2个月以后再行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止血成功率100.0%,对照组止血成功率86.8%,两组的止血成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近期再出血率6.0%,对照组近期再出血率22.5%,两组近期再出血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术及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术是治疗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安全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破裂出血患者早期再发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116例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破裂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4周内是否再发出血,将其分为无再发出血组(86例)和再发出血组(30例),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患者再发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白细胞、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感染及门静脉宽度是影响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破裂出血患者早期再发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白细胞、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感染及门静脉宽度是影响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破裂出血患者早期再发出血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闫昆  陈国平  张宏彬  华奇峰  郑建军  丁忠祥 《浙江医学》2018,(9):1004-1006,1019
目的探讨门静脉CT成像(CTP)评估肝硬化患者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下硬化剂治疗效果的价值。方法选取因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行胃镜下硬化剂治疗的患者49例,均于治疗前后行CTP、胃镜检查。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治疗前、后CTP检查与胃镜检查诊断食管胃静脉曲张分型、食管静脉曲张分级结果的一致性。结果CTP检查与胃镜检查诊断治疗前食管胃静脉曲张的分型、食管静脉曲张分级一致性较好(Kappa=0.791、0.768),诊断治疗后食管胃静脉曲张的分型一致性较好,食管静脉曲张分级一致性一般(Kappa=0.768、0.653)。结论CTP可用于肝硬化患者食管胃静脉曲张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后效果评估,效能与胃镜检查相近。  相似文献   

17.
背景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最致命的并发症,早期诊断和治疗食管静脉曲张能显著降低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病死率。然而,目前临床上尚缺乏统一的预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的无创模型。目的 构建肝硬化患者高危食管静脉曲张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确诊为肝硬化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入院24 h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并进行胃镜检查,评估食管静脉曲张程度。采用CT扫描仪对患者进行腹部增强CT扫描。采用LASSO回归模型、十折交叉验证法获得高危食管静脉曲张的最佳风险预测因子子集,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高危食管静脉曲张的风险预测因子。根据风险预测因子,应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采用Bootstrap法进行模型内验证,计算一致性指数(C-index)以评估模型区分度;绘制校准曲线以评估模型的校准度。结果 共纳入204例患者,其中低危食管静脉曲张92例,高危食管静脉曲张112例。胃左静脉内径〔OR=2.174,95%CI(1.547,3.056),P<0.001〕、血小板计数〔OR=0.970,95%CI(0.950,0.991),P<0.001〕、脾厚径〔OR=1.061,95%CI(1.003,1.123),P=0.039〕、腹腔积液〔OR=3.091,95%CI(1.768,5.404),P<0.001〕是高危食管静脉曲张的独立风险预测因子。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肝硬化患者发生高危食管静脉曲张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9〔95%CI(0.921,0.978)〕;经内部验证,该模型的C-index为0.951;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一致性良好。结论 本研究基于胃左静脉内径、血小板计数、脾厚径、腹腔积液4项独立风险预测因子构建出肝硬化患者高危食管静脉曲张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与校准度,有助于在肝硬化患者中筛选出高危食管静脉曲张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预测伴有食管静脉曲张的肝硬化患者发生首次曲张静脉出血的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 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肝硬化伴食管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出现首次曲张静脉出血的独立预后因素。使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能力。采用Bootstrap法进行模型内验证,计算一致性指数(C-index)评价模型的区分度。绘制校准曲线以评估模型的校准度。结果:食管曲张静脉最大直径、脾脏上下径、总胆红素是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出现首次曲张静脉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该模型的1年内无首次出血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18,2年内无首次出血的AUC为0.893。经内部验证后,模型的C-index为0.852。校准曲线表明该列线图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食管曲张静脉最大直径、总胆红素对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出现首次曲张静脉出血具有良好预测作用。基于食管曲张静脉最大直径、脾脏上下径、总胆红素3项指标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与准确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化验、检查指标对食管静脉曲张的评估及早期筛查诊断的价值。方法:依据胃镜检查结果将102例肝硬化患者分为无食管静脉曲张组(n=30)和食管静脉曲张组(n=72),收集年龄、性别、血小板总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AST/ALT、血清白蛋白(Albumin)、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AST与PLT之比(APRI)、门静脉内径(PVD)、脾静脉内径(SVD)、脾脏厚径(ST)、PLT/ST,分析上述指标与食管静脉曲张的关系,建立回归方程模型,绘制ROC曲线,确定筛查诊断界值。结果:logit(食管静脉曲张率)=-14.739+1.036×PDW-0.684×PLT/ST-0.008×ALT,PDW(OR=2.871,95%CI为1.273~6.233)、PLT/ST(OR=0.505,95%CI为0.349~0.730)、ALT(OR=0.992,95%CI为0.984~1.000)。回归方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3(95%CI为0.810~0.957)。以3.41为食管静脉曲张非侵入性筛查诊断界限值时,敏感度90.3%,特异度76.7%,约登指数0.67。结论:检测肝硬化患者PLT、PDW、ALT、ST可评估食管静脉曲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综合分析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患者发生出血的危险因素,建立多因素出血概率风险预测模型,实现对出血的早期预测,尽早对患者进行出血风险干预,减少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发生出血风险。方法 纳入2014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6例肝硬化患者,将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55例患者设为研究组(出血组),将未发生出血的41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非出血组)。对两组患者的基础特征指标、生化指标、影像指标等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影响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出血概率风险预测模型。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门静脉内径、脾静脉主干内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消化性溃疡、红色征对出血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红色征、食管静脉曲张程度、门静脉内径、凝血酶原时间等4项为危险性因素,血清白蛋白、血小板为保护性因素,对出血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多因素显著指标,建立多因素出血概率风险预测模型,模型对回顾性病例总准确率为84375%,灵敏度和特异性俱佳。结论 血清白蛋白及血小板下降、胃镜检查出现红色征或食管静脉曲张程度重、门静脉内径变宽的肝硬化患者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加大,应对患者给予早期临床干预;本研究基于6项独立影响因素建立的多因素出血概率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和模型调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