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干燥方式对瓜蒌皮药材品质的影响,优选出适宜的瓜蒌皮药材产地现代干燥加工方法。方法收集安徽产新鲜瓜蒌皮,分别采用传统与现代产地加工干燥方法[40、50、60、70℃控温热风干燥,40、50、60、70℃微波真空干燥(真空度-0.08 MPa),50、60、70℃中短波红外干燥,-80℃真空冻干干燥,晒干,阴干]加工处理,结合干燥样品外观性状,以药效成分(5种黄酮类芦丁、木犀草苷、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苷、芹菜素、橘红素,3种三萜类葫芦素D、葫芦素B、葫芦素E)、营养滋补类成分(2种糖类葡萄糖、果糖,18种氨基酸类苯丙氨酸、L-亮氨酸、异亮氨酸、L-色氨酸、γ-氨基丁酸、L-蛋氨酸、L-缬氨酸、脯氨酸、L-酪氨酸、反式-4-羟基-L-脯氨酸、L-苏氨酸、L-谷氨酸、L-谷氨酰胺、L-丝氨酸、L-天门冬酰胺、L-瓜氨酸、L-精氨酸、L-赖氨酸,12种核苷类胸腺嘧啶核苷、2′-脱氧尿苷、腺嘌呤、尿苷、腺苷、2′-脱氧肌苷、肌苷、胞嘧啶、鸟嘌呤、2′-脱氧鸟苷、胞苷、鸟苷)共40种资源性化学成分的组成及含量为评价指标,对不同干燥加工方法所得瓜蒌皮药材样品的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法,优选瓜蒌皮最佳现代干燥加工方法。结果不同干燥品中,药效成分及营养滋补类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其中果糖及葡萄糖质量分数分别为9.78%~21.32%、4.46%~15.63%;70℃微波真空干燥处理获得的瓜蒌皮所含黄酮类和四环三萜类成分总量最高,40℃控温热风干燥处理的总量最低。通过对14种不同干燥方式获得的瓜蒌皮样品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发现70℃控温热风干燥、70℃中短波红外干燥、-80℃真空冻干干燥、50℃微波真空干燥和60℃控温热风干燥方式获得的样品有效成分含量均优于传统晒干。结论结合药材的外观性状、色泽、质地、干燥时间及功效成分含量等因素,基于目前企业设备现状,建议70℃控温热风干燥为瓜蒌皮产地加工条件;基于未来新型设备的发展,70℃中短波红外干燥可作为瓜蒌皮产地加工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将为瓜蒌皮药材产地加工的规范化和品质特征的形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不同干燥方法对黄芩花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影响。同时采用自然晒干法,考察采样时间对黄芩花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采集完全开放的黄芩花,分别采用阴干、烘干、晒干、真空干燥和微波干燥五种不同的干燥方法进行干燥,比色法分析花中总黄酮含量,HPLC法分析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野黄芩苷、白杨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和芹菜素七种成分的含量。于七月中旬到八月下旬,每周采集完全开放的黄芩花,同时收集自然脱落的黄芩花,观察相关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结果:不同干燥方法对黄芩花中不同黄酮类成分影响有一定的差异。其中微波干燥法利于保留总黄酮、野黄芩苷和黄芩苷,阴干法利于保留芹菜素,真空干燥法利于保留黄芩素。干燥方法的差异对白杨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的影响不大;采收时间对黄芩花中黄酮化学成分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总黄酮、野黄芩苷和芹菜素在七月底八月初均出现了峰值,白杨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在第一次采样点含量最高,之后急剧下降进入平稳期。黄芩苷和黄芩素含量在整个采集期内含量均比较稳定。与直接采摘的黄芩花相比,自然脱落的紫花和白花中总黄酮、黄芩苷、白杨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芹菜素和黄芩素含量均较低。汉黄芩苷和汉黄芩素在所有实验中未检出到。结论:微波干燥法对于保存黄芩花中的药效成分效果较其他方法好,自然晒干法比较方便和经济。在黄芩盛花期的7月底到8月初集中采集完全开放的黄芩花,其质量佳,成本低。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不同温度培养对黄芩愈伤组织生长过程中黄芩苷含量及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该研究设置4个培养温度对黄芩愈伤组织暗培养40 d,每5 d取样1次,测定生长量和黄芩苷含量,并以18S RNA为内参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黄芩苷合成途径中5个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4-羟化酶(C4H)、查尔酮合成酶(CHS)、β-葡糖醛酸酶(GUS)、黄芩素-7-O-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BGAT)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生物量、黄芩苷含量及积累量均随温度的升高呈增加趋势,25,30℃较适宜黄芩愈伤组织生长,25℃培养30 d黄芩苷含量与积累量最高,达到2.75%和12.44 mg;15℃培养条件下C4H,CHS,GUS,UGBAT基因相对表达量较高,25℃培养30 d至35 d PAL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各关键酶基因相对表达量与黄芩苷含量的相关性随培养温度的升高,由负相关转变为正相关,25,30℃培养条件下PAL,C4H,CHS基因相对表达量与黄芩苷含量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相对低温条件不利于黄芩愈伤组织生长和黄芩苷的积累,合成途径的上游酶基因PAL,C4H对黄芩苷的积累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不同温度培养对黄芩愈伤组织生长过程中黄芩苷含量及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该研究设置4个培养温度对黄芩愈伤组织暗培养40 d,每5 d取样1次,测定生长量和黄芩苷含量,并以18S RNA为内参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黄芩苷合成途径中5个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4-羟化酶(C4H)、查尔酮合成酶(CHS)、β-葡糖醛酸酶(GUS)、黄芩素-7-O-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BGAT)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生物量、黄芩苷含量及积累量均随温度的升高呈增加趋势,25,30℃较适宜黄芩愈伤组织生长,25℃培养30 d黄芩苷含量与积累量最高,达到2.75%和12.44 mg;15℃培养条件下C4H,CHS,GUS,UGBAT基因相对表达量较高,25℃培养30 d至35 d PAL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各关键酶基因相对表达量与黄芩苷含量的相关性随培养温度的升高,由负相关转变为正相关,25,30℃培养条件下PAL,C4H,CHS基因相对表达量与黄芩苷含量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相对低温条件不利于黄芩愈伤组织生长和黄芩苷的积累,合成途径的上游酶基因PAL,C4H对黄芩苷的积累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发汗与否及不同干燥方式对秦艽中五种主要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为秦艽产地加工中的干燥方法优化,提高秦艽药材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五种成分的含量,乙腈-冰醋酸梯度洗脱,柱温30℃,检测波长238nm。结果 发汗后干燥的药材中马钱苷酸(I_1)、龙胆苦苷(I_4)与五种成分总含量极显著低于不发汗直接干燥的药材,6'-O-β-葡萄糖基龙胆苦苷(I_2)显著高于直接干燥的药材,而獐牙菜苦苷(I_3)、獐牙菜苷(I_5)含量与不发汗相比无显著差异。烘干、晒干和阴干三种干燥方式中,阴干最有利于I4以及五种成分总含量的保留。烘干有利于I1的保留,晒干相对不利于主要有效成分的保留。结论 秦艽药材产地加工应该不必发汗,直接干燥。并根据实际情况优先考虑阴干和烘干的干燥方式。  相似文献   

6.
多指标综合评价优选玄参药材干燥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优选适宜玄参现代干燥工艺参数,该研究根据玄参传统干燥加工过程,结合现代干燥设备特点,将其模拟为以下3个阶段:控温干燥-缓苏-控温干燥。选择一段温度、风速及目标含水率,缓苏温度及时间,二段温度及风速7个因素,应用L_(18)(3~7)正交设计进行干燥试验,加工得18批干燥样品;采用UPLC-TQ-MS测定各干燥样品及19批道地产地样品中梓醇、哈巴苷、毛蕊花糖苷、阿魏酸、安格洛苷-C、桃叶珊瑚苷、哈巴俄苷、肉桂酸、熊果酸共9种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根据成分含量的主成分分析(PCA)与能耗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第一阶段干燥温度60℃、干燥风速50 Hz、干燥目标水分50%;第二阶段缓苏时间24 h、温度20℃;第三阶段干燥温度60℃、干燥风速30 Hz为最佳工艺。应用优选的玄参现代干燥工艺加工的药材,不仅外观与有效成分含量与收集的道地产地药材非常相似,亦符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的要求,且可大幅缩短干燥加工时间,提高药材产地初加工的效率,可实现药材产地初加工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7.
水提工艺中黄芩内源酶降解黄芩苷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建华  王力生  邹节明 《中草药》2009,40(3):397-400
目的 研究黄芩药材中内源酶在不同温度下降解黄芩苷的活性,减少提取过程中黄芩苷的损失.方法 采用HPLC法检测在不同温度下浸泡处理不同时间后的提取液中黄芩苷的量.结果 黄芩药材中内源酶在不同温度下,降解黄芩苷的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水温为50℃时,黄芩内源酶降解黄芩苷的活性最强,并且0~45min内黄芩苷的量随时间的变化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结论 在以水为溶媒提取黄芩药材中的黄芩苷时,宜在80℃以上条件下浸泡处理,或者将黄芩药材预先通过炮制将内源酶灭活,以减少黄芩苷的降解.  相似文献   

8.
黄芩为唇形科黄芩属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的干燥根,是常见大宗中药材之一。市场上,产地、生长年限和采收期等因素,导致黄芩药材质量参差不齐。《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黄芩药材中黄芩苷≥9%,仅能作为药材质量合格的评判标准,无法判别黄芩药材的优劣。为提升黄芩药材质量控制方法,该研究采用植物代谢组学技术对不同生长年限的黄芩代谢物累积情况进行分析,鉴定得到28种随生长年限(1~3年)增长的代谢物,并通过三重四极杆质谱(UPLC-QQQ-MS)对其中14种主要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将含量较高、活性较好的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作为黄芩药材质量评价指标成分。随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32批不同产地、采收期、生长年限黄芩药材的4个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生长年限对黄芩指标成分含量影响较大,一年生样品中指标成分总量最低,二年生最高,三、四年生较二年生总量有所降低。基于HPLC含量测定数据和企业验证结果,推荐黄芩苷≥12.0%、汉黄芩苷≥2.3%、黄芩素≥0.1%、汉黄芩素≥0.03%作为黄芩药材优质标准,为提升黄芩药材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蔡鸿  鲍忠  姜勇  孙永强  徐新文  屠鹏飞 《中草药》2013,44(22):3223-3230
目的 对不同来源的肉苁蓉药材进行分析,为肉苁蓉药材的质量控制及采收加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HPLC-UV方法,对肉苁蓉药材中的松果菊苷和毛蕊花糖苷进行测定;采用HPLC-ELSD法对肉苁蓉药材中半乳糖醇进行测定。基于3种活性成分质量分数的差异,对来源于我国内蒙古、新疆以及宁夏地区的68批肉苁蓉药材进行了分析,以期阐明不同产地、不同加工方法、不同生长期及空间搭载等因素对肉苁蓉药材中活性成分的影响。结果 不同来源肉苁蓉药材活性成分量差异较大,产地以内蒙古和新疆等道地产地药材活性成分量较高;加工方法对肉苁蓉药材不同活性成分量影响不同,松果菊苷和毛蕊花糖苷以切片杀酶的方法为佳,半乳糖醇以直接干燥的方法为佳;不同生长期的肉苁蓉药材活性成分量为花序未长出地面的样品>花序长出地面但尚未开花的样品>开花的样品>花期后的样品;从对卫星搭载样品的分析结果看,毛蕊花糖苷的质量分数具有提高的趋势,而松果菊苷以及半乳糖醇的量变化很小。结论 不同产地、不同加工方法、不同生长期对肉苁蓉活性成分具有影响,为肉苁蓉药材质量控制和采收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草珊瑚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为确定最佳干燥方法、提高草珊瑚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阴干、晒干、不同温度烘干(40、50、 60、70℃)、不同烘干时间(4、6 h)10种方法对样品进行干燥处理。采用HPLC法测定草珊瑚中异嗪皮啶、迷迭香酸、绿原酸、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山柰酚-3-O-β-D-葡萄糖醛酸苷5个有效成分的含量;运用TOPSIS综合分析法对不同干燥方式下的有效成分含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干燥方式对有效成分含量影响显著;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法下有效成分含量由高至低的排序为:50℃烘干4 h40℃烘干4 h50℃烘干6 h阴干40℃烘干6 h60℃烘干4 h60℃烘干6 h晒干70℃烘干4 h70℃烘干6 h。结论:50℃烘干4 h为10种干燥方式中最优的草珊瑚干燥方法,可为草珊瑚的产地加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采用GC-MS和UPLC-TQ-MS技术分析评价不同干燥方法对薄荷药材中2种单萜类、4种酚酸类、5种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组成及含量变化,考察干燥方法对其化学成分的影响;利用TOPSIS综合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为薄荷药材适宜干燥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结果显示,干燥方法对薄荷醇、咖啡酸、迷迭香酸含量影响最大,其次为绿原酸、香叶木素-7-O-葡萄糖苷;同温度下,热风干燥对活性成分的保留作用优于微波干燥与红外干燥;低温(40~45℃)干燥对活性成分总量的保留显著高于高温(60~70℃)干燥;微波杀青处理样品酚酸类化学成分总量显著高于未杀青样品,表现出一定的杀酶作用;TOPSIS评价结果显示,薄荷药材产地加工最适干燥方法为热风变温45~60℃干燥。该研究为薄荷药材产地适宜干燥加工方法的确定提供了依据,也为富含挥发油药材的产地加工共性技术形成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中枯而飘”是枯芩药材重要的性状鉴定特征,该文旨在利用多组学技术阐明枯芩“中枯而飘”性状特征的科学内涵。该研究运用代谢组学、转录组学技术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及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等多元统计方法,系统比较了枯芩韧皮部、外层木质部、近枯心木质部在化学成分和基因表达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三者的黄酮苷及苷元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相较于韧皮部和外层木质部,近枯心木质部中黄芩苷、去甲汉黄芩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千层纸素A-7-O-β-D-葡萄糖醛酸苷、汉黄芩苷等黄酮苷类成分含量显著较低,而3,5,7,2′,6′-五羟基二氢黄酮、黄芩素、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等黄酮苷元类成分含量显著较高。三者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苯丙烷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ABC转运蛋白、植物MAPK信号转导通路等KEGG途径。该文系统地阐明了高年限黄芩“中枯而飘”性状特征的物质基础,即近枯心木质部的黄酮苷元含量明显升高,黄酮苷水解、木间木栓合成、程序性凋亡等代谢通路基因表达显著上调,为引导枯芩药材的高品质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选取了10份PA型紫苏种质,检测叶、茎和果实3个不同部位,分别对应紫苏叶、紫苏梗和紫苏子3种药材中含量较高的2种酚酸[迷迭香酸(RA)和咖啡酸(CA)]以及6种黄酮[野黄芩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SDG)、木犀草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LDG)、芹菜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ADG)、野黄芩素-7-O-葡萄糖醛酸苷(SG)、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苷(LG)、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苷(AG)]的含量。叶中酚酸总量为3.991~12.028 mg·g^(-1)、黄酮总量为12.309~25.071 mg·g^(-1),远远大于茎(分别为0.586~2.015、0.879~1.413 mg·g^(-1))和果实(分别为0.004~2.222、0.651~1.936 mg·g^(-1))。酚酸类成分中有5份果实中未能检测出RA,其余5份对应样品中紫苏叶与果实之间RA含量均呈现显著负相关。黄酮类成分茎中仅能检测出LG和LDG,果实中缺失SG和SDG,而其他几种黄酮也在部分样品中未能检出,叶和果实的总黄酮、LG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茎和果实的LG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10份茎样本中,有7份达到了《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的紫苏梗迷迭香酸不低于0.1%的标准。而仅1份果实达到药典规定的紫苏子迷迭香酸不低于0.25%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饮片作为中药制剂生产的重要原料,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中药的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中药生产加工工艺研究是实现中药饮片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基础。目前黄芩饮片生产加工标准匮乏、数据基础薄弱。该研究以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的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优选黄芩软化、干燥和切制工艺,为黄芩饮片生产加工的标准化提供参考。采用相对差距和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综合分析不同软化方法、干燥温度和切制厚度对黄芩4种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软化方法和干燥温度对黄芩4种成分含量和化学成分综合指标均有显著影响,其中沸煮法的汉黄芩素含量显著高于冷煮,70℃干燥条件下苷类成分含量高于其他组;不同切制厚度对黄芩苷含量产生影响,而化学成分综合指标无显著影响。最终优化的黄芩饮片加工工艺为:黄芩药材放入沸水中煮20 min;切成薄片(1~2 mm);在70℃条件下,黄芩片平铺于烘箱中鼓风干燥烘干。工艺优选贴合实际生产、切实可行,对黄芩饮片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HPLC测定不同产地黄芩中黄酮化合物的含量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Georgi的干燥根,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作用[1]。黄芩中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中含量较高的成分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等。2005年版药典一部只对黄芩中黄芩苷进行含量测定,由于黄芩中苷类与其苷元在极性和含量上的差异,很难用单一的方法使几种成分都达到满意的分离和测定效果。本研究采用2种分离方法并用HPLC[2-4]分析了不同产地黄芩中黄芩苷、黄芩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多成分含量为指标,优选半枝莲最佳产地加工工艺。方法采用不同干燥方式、干燥温度及切制长度对新鲜半枝莲进行加工处理,并以总黄酮、野黄芩苷、野黄芩素、木犀草素、芹菜素等多成分的含量,浸出物含量为指标,综合评价不同加工方法并优选最佳产地加工工艺。结果采用晒干工艺时,总黄酮、野黄芩苷、浸出物含量均较高,其中以整枝晒干工艺较优。结论不同加工方式的半枝莲质量差异明显,其中以传统加工方式的半枝莲中各指标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不同温度、不同蒸制处理时间的干燥方法进行对比实验研究,确定对活性成分影响最小的药材加工方法,并与市售加工药材的品质进行对比。方法应用HPLC同时测定桑椹中的芦丁及白藜芦醇含量,并利用pH示差分光光度法对活性有效成分花色苷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100℃的高温加工方案使花色苷、白藜芦醇遭到严重破坏,以55℃加工时对活性成分影响最小。经过蒸制处理的样品,花色苷的含量明显高于未蒸制过的样品,而且蒸制的时间建议控制在1分钟左右,且外皮不破损为好。市售药材的基本都不含有花色苷和白藜芦醇,芦丁的含量也很低。结论通过研究优选出桑椹药材加工的最佳条件:蒸制1 min后以55℃烘干。  相似文献   

18.
中药材需求量的增加,野生药材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栽培药材成为商品的主要来源。由于生长环境的改变,导致很多药材质量下降。提高药材质量已成为中药资源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采用H_2O_2喷施黄芩地上部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变化不明显,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氧化酶(APX)活性显著下降,表明黄芩抗氧化酶系统消除活性氧能力降低。同时,H_2O_2促进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β-葡萄糖苷酸酶(GUS)基因表达,提高了PAL活性,促进了黄酮类成分的生物合成和苷元类成分的转化。0.004μmol·L~(-1)H_2O_2处理后第2天,虽然黄芩苷和汉黄芩苷等苷类物质略有下降,但活性最高的成分苷元类成分显著升高,黄芩素由0.094%升高到0.324%,汉黄芩素由0.060%升高到0.110%,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46%,83.3%。  相似文献   

19.
黄芩饮片的产地加工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黄芩不同干燥状态切制的方法进行考察,并与传统饮片进行比较,探讨黄芩产地加工的可行性。方法:测定黄芩的含水量并切制饮片,HPLC比较测定各饮片中有效成分黄芩苷、黄芩素的含量及醇溶性浸出物含量。结果:药材含水量在28%~42%时,不仅易于直接切制饮片,且饮片无变绿现象,浸出物及黄芩苷、黄芩素含量与传统方法炮制的黄芩饮片相近,可以作为黄芩饮片产地加工炮制的工艺条件。结论:产地加工炮制方法可简化饮片生产流程,有效地避免因黄芩苷水解导致的饮片变绿现象,减少有效成分的流失,保证饮片质量。  相似文献   

20.
采用晒干、硫磺熏蒸、热风干燥、微波干燥、红外干燥以及各种联用技术干燥天麻药材,通过比较各样品的性状、浸出物、有效成分含量,考查不同干燥方法对天麻药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硫磺熏蒸、热风干燥、热风微波联用干燥得到的样品性状特征较好;不同干燥方法对浸出物影响小,其中热风干燥处理后浸出物含量较高;硫磺熏蒸、单用微波干燥、单用红外干燥会造成二苯乙烯苷类成分转化和天麻多糖含量的下降。综合分析药材性状、活性成分含量、生产成本等因素,天麻药材的产地加工干燥方法以热风干燥或热风微波联用干燥为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