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贾英杰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恶性肿瘤工作30余年,重视病证结合,认为恶性肿瘤病机是“正气内虚,毒瘀并存”,“虚”“毒”“瘀”贯穿疾病始终,总结出“癌浊”是恶性肿瘤发病的关键因素,易导致脾胃升降失常,三焦气化失司,倡导恶性肿瘤从“癌浊”论治,提出“黜浊培本”思想,提倡疏利三焦,治取中州,善用“理气法”治疗恶性肿瘤及相关并发症,在临床中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2.
贾英杰教授结合临床经验,提出“癌浊”病机理论,以“黜浊培本”为基本治则,并将姜春华教授截断疗法运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指出三焦功能失司是产生“癌浊”的重要环节,同时三焦也是“癌浊”传舍的通道,总结出“截断癌浊”的核心思想,即罢黜癌浊、截断来路为首要环节;疏利三焦,给邪出路为关键步骤;谨守病机,守方微调以达平和;倡立体疗法,多手段截断肿瘤转移。  相似文献   

3.
陈倩倩  贾英杰 《天津中医药》2022,39(10):1268-1272
贾英杰教授从代谢性疾病的角度认识肿瘤,而中医认为代谢性疾病多从浊论治,文章通过古籍溯源,现代中医浊邪研究,并结合恶性肿瘤疾病的特点,对贾英杰教授提出的“癌浊”理论进行探讨,主要提出了“癌浊”的概念,并阐述了其造成肿瘤疾病的病理过程,认为癌浊的产生既与人体三焦气化不利相关,又与脾胃功能失调关系密切。“癌浊”既是机体代谢废物蓄积化生的恶性病理产物,也是严重损害人体脏腑经络的致病因素,其致病特点包括伏藏性、恶耗性、胶结性和流注性,充分体现了恶性肿瘤疾病的特异性和难治性。文章明确认识“癌浊”的概念和相关病理过程与致病特点进一步完善了贾英杰教授学术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4.
许韵  冯玲 《吉林中医药》2023,(5):497-500
三焦与玄府功能相似,皆是人体气机、津液、气血运行的门户通路。三焦者宏观推动,玄府者微观调节,“三焦-玄府”一体推动人体气化功能及津液输布。本文在总结“三焦-玄府”一体观的基础上,认为高脂血症的中医病机为湿浊痹阻三焦-玄府,在治疗上不拘泥于传统内治法,提出内外合治,内治强调逐湿浊、畅三焦以推动玄府开阖,芳香逐秽开玄府;外治创新性提出熏蒸微汗法,启玄府通三焦治疗高脂血症,并附以临床研究,证明疗效突出。  相似文献   

5.
胃癌在发病演变过程中在既往“正气内虚,毒瘀并存”癌瘤病机基础上,守正创新,进一步升华凝练“癌浊”致瘤学说。癌浊与胃癌的发生及演变密切相关,罢黜癌浊,培植本元是胃癌治疗基本原则,中州不利是癌浊形成的关键因素,临证中着重治取中州,频获佳效,文章对临证治疗胃癌经验进行总结,并附验案一篇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6.
总结贾英杰教授治疗胰腺癌经验。胰腺癌以其恶性度高、进展迅速为主要特点被冠以“癌中之王”之称。贾英杰教授创新性提出“黜浊培本”治癌法则,认为胰腺癌临床特性符合癌浊特性,其核心病机为本虚浊蕴、土壅木郁,治疗当以黜浊培本、运土达木为关键。每验临床,收效颇丰。  相似文献   

7.
贾英杰教授从医数十年,经多年临床实践,首创和并形成具有特色的重要理论和观点——“黜浊培本”理论,治疗强调肿瘤整体与局部、正与邪、标与本的大局观,以“立体治疗”为承载工具,罢黜癌浊同时疏利三焦、健脾益肾以黜浊培本,临证机圆法活,验之有效,达到“以平为期”的最终目标。本文旨在将“黜浊培本”辨证思路浅释以传承发扬。  相似文献   

8.
文章总结贾英杰教授运用“黜浊培本”法辨证施治前列腺癌部分雄激素缺乏综合征经验。贾教授强调“黜浊”“培本”兼施,“培本”重在培植本元,从肾论治、兼顾他脏,“黜浊”宜截断癌浊之来路、给癌浊以出路,先证而治,因势利导。  相似文献   

9.
目前西医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治疗具有局限性,中医对其分阶段辨证治疗,尤其对早、中期CRF的辨治具有良好疗效,突破了西医治疗的局限性。陈志强教授结合临床提出"浊瘀遏络阻三焦"的辨证之机,抓住CRF早、中期浊毒湿邪遏阻肾络,蕴结三焦的关键之处,巧妙运用三焦辨治和通络泻浊的方法,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了CRF进入终末期的疾病进程。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衰竭证伴湿浊证时表现为脾肾虚弱,气机不畅,湿浊之邪弥漫三焦之侯,治用化湿浊、调气机、畅脾胃之芳香化浊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的发病特征及主要临床表现,通过分析目前报道的临床病例资料,提出从三焦论治新冠肺炎.新冠肺炎属中医"瘟疫"的范畴,病位主要在肺,可涉及脾、胃、肝、肾、三焦等脏腑.病机为三焦气化失常,寒湿痰毒瘀滋生,枢机不利,气机升降不相顺接,邪无所出而发病.因此,疏调三焦,畅达气机,...  相似文献   

12.
姜永平 《河南中医》2008,28(3):9-14
通过分析《内经》关于三焦的论述,并结合后世的不同学说,从"《内经》三焦有名有实"、"为《难经》三焦有名而无形正名"、"后世三焦有名无实"等方面,对三焦学说的演变及某些争议进行了讨论。《内经》的三焦有名有形,其学说清楚明白,后世之所以出现诸多争议,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弄清三焦与肠胃在结构上基本上是重叠的。后世关于三焦的论述,较《内经》而言,结构及功能范围变得越来越大,但实际意义却越来越小,致使三焦几乎成了五脏六腑的代名词。所以,在论述三焦时,除了谈论后世三焦学说外,至少应该回归到《内经》原本的三焦理论中去,从而给人一个完整的、清楚明白的三焦学说。  相似文献   

13.
小柴胡汤乃《伤寒论》中少阳经证的代表方剂,全国名中医黄文政教授深研此方,并以小柴胡汤为主方提出疏利三焦法,辨证论治,疏利少阳气机,和解表里,治疗以水肿、虚劳、癃闭为主证的各种肾脏疾病。此法从三焦入手,重在疏利三焦壅滞,调畅气血,排毒泻浊,使邪祛正复,病必自除。  相似文献   

14.
文章探讨了三焦郁滞为结节病发病关键。通过三焦膜性管道理论分析三焦为涵盖各类脏腑器官体腔的包膜及淋巴间质组织,具有运行水液元气、调畅气机气化、化生护卫精微等作用。探讨三焦郁滞、气机气化不利导致水液停滞、痰瘀结聚为结节病的重要病机。提出通、化、调三法以通利三焦郁滞、恢复三焦的气机气化功能、调燮诸脏精气联络周身三焦气血阴阳等治法,可有效运用于结节病的治疗之中。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三焦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条件的86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3例,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三焦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以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进行疗效评价,比较两组间的疗效差异。[结果]1)入院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教育情况、病程及类型等基线水平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2)各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MMSE评分均有所升高,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各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ADL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但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ADL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焦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具有肯定的临床疗效,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及行为能力,且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法。  相似文献   

16.
李杲"阴火说"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阴火”理论历来有不同解释,经反复分析原文,认为“阴火”是指下焦离位之邪火,乃为病理之火,与元气不两立,又称“心火”。对“阴火”诊治之法,认为病因是脾胃元气,病机是气火失调,治疗特点是甘温益气、升阳泻火。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疫病理论可见于《伤寒论·伤寒例》《伤寒论·辨脉法》及《温热经纬·仲景疫病篇》。宋代以前诸多医家从时行寒疫的角度归纳了张仲景疫病六经传变的思想。明清时期温病学家王孟英从"疫邪夹杂,清浊不分,三焦相溷"角度提出张仲景疫病理论的三焦传变。挖掘张仲景疫病理论,从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角度浅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因病机、方证治法的认识,为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2019年末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其极强的致病性在全国范围内流行,然而目前尚缺乏特效药物和疫苗。为了挖掘优秀的中医抗疫理论,对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中的三焦传变理论进行研究,发现他提出“杂气”自口鼻而入,首先注入中焦,然后分布上、下焦。他提出治疗原则重在逐秽,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对我院确诊病例进行分析,发现以“杂气”弥漫中、上焦为主,使用麻杏石甘汤加味辛凉透表,解毒逐秽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宋健  郑旭锐 《河南中医》2010,30(11):1061-1062
《温病条辨》创立了温病三焦辨治纲领,并将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融为一炉,完善了温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吴鞠通紧扣湿邪病机,遵循《内经》药物性味配伍理论,按照三焦辨证及卫气营血辨证规律,强调治湿应注意清、化、利,并按照上、中、下三焦分为宣气化湿、燥湿泄热、分利湿邪、条达肝木四法。  相似文献   

20.
成人风疹病毒性脑炎是风疹病毒感染的少见并发症,是一种累及神经系统的罕见病,目前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尚无特异治疗,西医以抗病毒、抗炎、增强免疫力等治疗为主。林培政教授以温病理论为指导,结合患者发病特点,辨病为暑湿病,辨证先后属暑湿弥漫三焦、困阻中下焦、暑湿伤气,分别以清暑化湿、宣通三焦,清暑化湿、健脾化湿消积,清暑化湿、培元和中为法,完全治愈1例成人风疹病毒性脑炎患者,无任何后遗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