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构建适合于我国的科研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方法 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行为事件访谈法及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构建指标体系,构建科研护士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结果 2轮专家函询问卷回收有效率分别为100%和95%,专家权威程度分别为0.926、0.945;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64、0.188(均P<0.001),最终确定了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35个三级指标。结论 本研究对科研护士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临床应用价值,为科研护士的培养、管理及考核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构建基于双螺旋模型的医养结合岗位护士胜任力评价的量化指标体系。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及半结构式访谈,立足胜任力模型理论,基于双螺旋模型初步构建医养结合岗位护士胜任力评价的量化指标体系框架,经过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确定指标条目,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编制《医养结合岗位护士胜任力评价表》,应用评价表对60名医养结合岗位护士进行岗位胜任力评价。结果 基于双螺旋模型的医养结合岗位护士胜任力评价的量化指标包括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20项,三级指标64项;一级指标权重系数分别为职业态度(W=0.2710),职业品质(W=0.3878),知识(W=0.1152),技能(W=0.1649),个性特征(W=0.0611)。构建的量化指标区分度为0.833,组内相关系数为0.957,克朗巴赫系数为0.966,各条目克朗巴赫系数为0.723~0.968。折线图显示3位测评人员对60名医养结合岗位护士的岗位胜任力评分结果线形走势一致,表明构建的医养结合岗位护士胜任力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基于双螺旋模型的医养结合岗位护士胜任力评价的量化指标设置科学、合理,可为医养结合岗位护士的培养、培训、考核、选拔、评价提供依据,同时可为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任黎  赵秀芳 《护理学报》2021,28(7):21-25
目的 结合妇幼专科医院新护士岗位的实际需要,构建适合妇幼专科医院新护士的岗位胜任力模型及一、二、三级指标体系,为新护士岗位培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20年2—5月,在国内外文献回顾基础上,基于洋葱模型初步建立妇幼专科医院的新护士岗位胜任力模型指标体系,选取33名妇幼护理领域的专家应用德尔菲法对该模型各级指标条目进行2轮专家咨询,提出意见和建议。结果 2轮专家咨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积极系数高;专家权威系数(Cr)为0.825,专家的权威程度较高;专家的协调程度较高(P<0.05);最终构建的新护士岗位胜任力模型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结论 构建的妇幼专科医院新护士岗位胜任力模型及指标体系较为完善,专家积极性及权威程度高,意见协调程度好,可为新护士岗位培训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程鹤  李东梅  刘晔  蒋岩  贺茜  尹雪燕 《中华护理杂志》2019,54(10):1463-1468
目的 构建科学、规范、完整、实用的质量控制护士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为质量控制护士的岗位准入、资质认证、能力培养以及考核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文献回顾、行为事件访谈、半结构化访谈及德尔菲专家函询等方法提取质量控制护士岗位胜任力要素,应用层次分析法和平均分配法,量化分析胜任力的维度、条目及各级评价指标,确定各级指标权重。结果 纳入30名函询专家,2轮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3.3%和100%,第2轮函询专家的熟悉程度系数为0.878,判断依据系数为0.943,权威系数为0.911。最终构建的质量控制护士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6项(临床实践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质量评价改善能力、组织与沟通协调能力、培训指导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二级指标20项,三级指标62项。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质量控制护士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科学、可靠、完整,能为质量控制护士的准入、认证、培养、考评、绩效考核提供量化依据,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构建艾滋病专病护理胜任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从事艾滋病护理工作的临床护士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专家小组讨论、半结构访谈和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确立艾滋病专病护理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果 2轮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3.8%和100%,第2轮函询中,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38,一、二、三级指标重要性的专家意见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451、0.323、0.255(P< 0.001),指标可操作性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436、0.304、0.248(P< 0.001)。最终形成的指标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核心知识体系、疾病全程管理技能、安全与风险防范能力、社会干预能力)、13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结论 该研究所构建的艾滋病专病护理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贴近临床、有专科特色,对从事艾滋病护理工作的临床护士的管理和培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构建教学医院护理本科生导师准入标准和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为教学医院护理本科生导师的遴选及考核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胜任力冰山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课题组讨论拟订评价指标体系初稿,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对全国15个省市9所三级甲等医院和7所高校的20名专家进行2轮专家函询,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系数。结果 本研究共进行2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88%、95%,权威系数分别为0.910和0.918,变异系数为0~0.232,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296和0.313。最终形成包含4项准入标准、4项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和44项三级指标的教学医院护理本科生导师准入及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结论 教学医院护理本科生导师准入及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具有科学性、内容具有实用性和可靠性,对教学医院护理本科生导师的遴选及考核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助产本科师资核心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培养本科助产教师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德尔菲法确立粤港澳大湾区助产本科师资核心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经层次分析法设置核心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结果 德尔菲法专家权威系数0.85~1.0,2轮德尔菲总协调系数分别为0.394,0.410,P<0.05,2轮专家协调性较好,层次分析法中一致性检验CI<0.1,所得权重具有一致性。最终构建由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30个三级指标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助产本科师资核心胜任力指标体系。结论 通过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最终确立的粤港澳大湾区助产本科师资核心胜任力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实用性,对粤港澳地区培养助产本科教师具有参考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风险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为医疗机构进行互联网+护理服务风险管理提供参考意见。方法 以4 R危机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文献分析、质性访谈拟定评价指标体系初稿,通过德尔菲法对21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 2轮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为88%、91%;专家权威系数为0.813、0.848;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172(χ2=225.352,P<0.001)、0.135(χ2=164.312,P<0.001);变异系数为0~0.220、0.044~0.198。最终形成互联网+护理服务风险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46个三级指标组成。结论 研究构建的互联网+护理服务风险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较为可靠,且具有科学性,对互联网+护理服务行业进行风险管理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构建中医推拿科护理人员岗位胜任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为规范化推拿科护理人员管理和提高管理效能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半结构式访谈法及德尔菲(Delphi)法构建推拿科护理人员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一、二级指标权重,专家赋值评价分配法确定三级指标权重。结果: 两轮专家函询问卷均发放15份,应答率均为100%;两轮函询的专家权威程度均为0.87;各级指标协调系数差异性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级指标重要性赋值的均数为4.27~5.00;推拿科护理人员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一级指标4项(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二级指标12项、三级指标62项。结论: 推拿科护理人员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专家意见集中、协调程度好,结果可信度高,可用于指导推拿科等相关科室的临床护理人员岗位评定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构建综合医院精神科开放式病房新护士岗位胜任力考核评价指标,为制订综合医院精神科开放式病房新护士岗位准入提供借鉴。方法 研究小组初拟精神科开放式病房新护士准入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采用德尔菲法对17名综合医院的精神科专家进行2轮函询。结果 2轮函询专家的积极系数分别为100%、94%,2轮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31、0.947,一、二、三级指标的协调系数为0.287、0.255、0.206(均P<0.05),最后形成了6项一级指标,20项二级指标,35项三级指标的考核评价指标。结论 综合医院精神科开放式病房新护士岗位胜任力考核评价构建方法具科学性、可操作性,专家积极性和权威性高,各级指标专家咨询意见趋于一致,可用于综合医院精神科开放式病房新护士岗位准入、培训效果、修订考核及培训计划的参考工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服务质量差距模型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旨在推进和完善我国“互联网+护理服务”。 方法 通过系统文献研究、半结构式访谈、德尔菲法及优序图法确立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质量评价指标。 结果 2020年9月—11月进行了2轮专家函询,2轮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2,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78和0.262。最终确立的“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包括一级指标6项(有形性、可靠性、保证性、响应性、移情性、易用性)、二级指标l8项和三级指标66项。 结论 该研究构建的“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内容全面,可为我国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质量评价及服务指南的制订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在“金课”理念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科研护士培养的探索和实践效果。方法 选取长沙市某三级综合医院36名有意向申请2021年科研护士岗位的临床护士为研究对象,在“金课”理念下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形式,围绕科研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更加侧重学员的“分析、评价、创造”3个高级认知阶段,分别展开护理科研培训与实践。结果 培训后临床护士科研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分均高于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金课”理念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能有效提高临床护士科研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构建以专科服务小组为主导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开展居家护理服务,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方法 组建专科服务小组,包括管道、静疗、伤口造口、母婴、康复及中医6个小组,通过多种形式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考核通过后对居家患者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服务结束后使用满意度评价表调查患者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结果 2019年7月15日—9月15日共开展了61例居家护理服务,其中母婴小组26例,伤口造口小组8例,管道小组14例,静疗小组3例,康复小组6例,中医小组4例;98%的患者对居家护理服务满意,患者认同以居家护理服务小组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 结论 以专科服务小组为主导开展的“互联网+护理服务”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居家护理服务,患者满意度高,护士自我价值提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三主”视角下《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及效果。方法 围绕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3方面,采取强化教师思政育人意识与能力,完善课程思政系统、构建“LOVE”和“HEART”2大思政模块、丰富课堂教学方法等措施,在2019级护理本科生中进行《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结果 学生和督导评价中,教师德育能力均分超过上一年度,且获得了一些奖项;学生课堂互动参与度好、线上学习积极、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平均分超过80分,思政素养得分超过90分者占比超过80%。结论 “三主”视角下“课程思政”教学可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激发学生课程学习投入、提升学习效果和思政素养。  相似文献   

15.
黄迪  王雨  代永娅  王颖  江智霞 《护理学报》2019,26(19):11-15
目的 通过构建护理学创客教育2.0双螺旋教育模型,并在护理本科生教学中运用该模型,验证其教学效果,为提升护理本科生创新能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文献分析结果,采用探索性研究法构建护理学创客教育2.0双螺旋教育模型,并以“3D打印+护理”课程为案例,运用该模型,对护理本科生课程前后进行创新能力测试。结果 (1)冒险性、挑战性、想象性中不同年级对应的维度均分值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年级学生好奇性维度均分值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护理本科生总体创新能力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挑战性中不同年级的均分值两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均分值由高到低排列顺序为大二、大一、大三;(5)大一、大三学生想象性维度均分值与大二学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构建护理学创客教育2.0双螺旋教育模型,并能够一定程度提升护理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为护理学创新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互联网+”延续护理在肾移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院初次行肾移植术成功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健康教育方式,观察组采取基于“互联网+”的延续护理健康教育方式。观察比较2组肾移植患者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末、3个月末、6个月末免疫抑制剂服药依从性。结果 观察组肾移植患者出院后1个月末、3个月末、6个月末免疫抑制剂服药依从性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互联网+”延续护理可提高肾移植患者免疫抑制剂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7.
朱红  刘争  王垭  张蒙  宋锦平 《护理学报》2022,29(1):7-12
目的 构建住院患者非计划拔管风险管理质量评价体系,为非计划拔管风险管理的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通过文献回顾、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构建非计划拔管风险管理质量评价体系。结果 2轮专家咨询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100%和88%,权威系数Cr值分别为0.821、0.807,协调系数分别为0.278、0.3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构建的住院患者非计划拔管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包含3项一级指标、10项二级指标及31项三级指标。结论 本研究所构建的医院内非计划拔管风险管理质量评价体系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较强,可为非计划拔管的临床护理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构建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老年人安全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方法 在安全文化、行为安全2-4模型基础上结合WRS(物理-事理-人理)管理方法论,采用文献调查法、专家小组讨论、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确立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 26名专家完成专家咨询,两轮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85%和100%,权威系数为0.875,协调系数分别为0.220,最终确定包含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36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赋值权重最高的是人理(0.376),最低的为物理(0.290)。结论 构建了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老年人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为养老机构安全管理及民政部门进行安全考核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