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对2010年1月至2019年7月发表的暴发性1型糖尿病(FT1DM)个案共81篇116例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男女发病比例为1∶1.17,女性患者发病更早[(31.20±11.24)岁vs(36.93±15.24)岁],均于1周内出现DKA。部分患者伴有前驱感染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及三多一少症状。女性患者发病时血糖较低[(34.40±9.75)mmol/L vs(38.77±13.54)mmol/L],HbA1c水平4.6%~8.6%,且女性患者空腹C肽水平更低[(0.03±0.06)mmol/L vs(0.06±0.09)ng/mL],胰岛功能几乎完全丧失。少部分患者T1DM自身抗体阳性。多数患者使用胰岛素强化替代治疗。结论FT1DM病情危重,进展迅速,需长期使用外源性胰岛素替代治疗,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经典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患者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需终身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治疗。中国糖尿病患儿中T1DM约占90%,发病率快速增加且低龄化严重。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中国患儿平均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aemoglobin,HbA1c)整体偏高、达标率低。良好的血糖管理是糖尿病治疗的重点,维持血糖在目标范围内可阻止或延缓T1DM患者慢性血管并发症。本研究旨在利用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flash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FGMS)了解湖南省和河南省T1DM患儿的血糖控制情况,分析该群体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于两省16所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T1DM患儿215例,年龄≤14岁,均佩戴FGMS采集血糖数据,分析HbA1c、病程和葡萄糖扫描频率与血糖波动的相关性;根据患儿病程、HbA1c、葡萄糖扫描频率及胰岛素注射方式等因素进行分组比较。结果:HbA1c、病程与平均血糖、血糖标准差、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ean amplitude of glucose excu...  相似文献   

3.
李健  余兰  周宇  殷小华  王艳立  钟智丹  吴嘉俐 《重庆医学》2022,(13):2216-2221+2226
目的 探讨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T2DM)患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水平与微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20年2月该院内分泌科住院的超重或肥胖T2DM患者378例,根据血清FGF21水平分为低FGF21组(<298 ng/mL)、中FGF21组(298~419 ng/mL)和高FGF21组(>419 ng/mL),每组126例。分析3组患者血清FGF21水平与体重指数(BMI)、T2DM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空腹血清C肽(FCP)、尿清蛋白肌酐比值(UACR)、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C反应蛋白(CRP)、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GFR),以及糖尿病肾病(DN)、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预测血清FGF21水平对DN和DR的诊断价值。结果 低、中、高FGF21组患者BMI、T2DM病程、HbA1c、TG、FCP、UACR、HOMA-IR、CRP水平,以及DN和DR患病率依次增加,HDL-C水平和eGFR依次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GF2...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并比较以预混人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良好的高龄糖尿病患者与高龄正常糖调节(NGR)个体的动态血糖图谱特点.方法 选取26例高龄(60~80岁)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7%,均以预混胰岛素治疗;同时入选24例年龄、性别、体质指数与T2DM组相匹配的NGR者.采用动态血糖仪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比较两组的高血糖(≥10 mmol/L)、低血糖(≤3.9 mmol/L)的时间百分比、24 h平均血糖(MBG),三餐前1 h和三餐后3 h的血糖,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及日间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ODD).结果 T2DM组患者除0:00-3:00时段外,其余各时段血糖均显著高于NGR组,并以早餐后血糖升高最显著,其MAGE、MODD亦显著高于NG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例(53.8%)T2DM患者发生30次低血糖,且66.7%(20/30)发生于夜间,尤以0:00-3:00多见(60.0%);NGR组未发生低血糖.HbA1c与MBG、24 h内血糖≥5.6 mmol/L的曲线下面积(AUCPG≥5.6 mmol/L)成正相关[r值分别为0.58(P=0.03)和0.60(P=0.02)],而与MAGE、MODD无相关性.结论 HbA1c控制良好的老年T2DM患者仍有较高的餐后血糖,餐后的急性血糖升高主要发生在早餐后;HbA1c虽能反映平均血糖水平,但并不能反映具体的血糖波动;即使在HbA1c控制良好的情况下,仍可能有较大幅度的血糖波动,且常发生夜间无症状低血糖,故应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及胰岛素剂量等方法更好地实现血糖的平稳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诊断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患儿维生素D缺乏情况及维生素D水平与胰岛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首次诊断的T1DM患儿,分析健康体检患儿与新诊断T1DM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根据25(OH)D水平,将T1DM患儿分为4组(严重缺乏组、缺乏组、不足组及充足组),比较其一般情况;探讨不同性别、年龄、有无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空腹、餐后C肽与血清25(OH)D水平的关系。结果:T1DM患儿25(OH)D水平较健康对照组降低。T1DM患儿中25(OH)D严重缺乏组空腹C肽水平明显低于25(OH)D充足组;年龄≥6岁患儿25(OH)D水平较<6岁降低;秋冬组25(OH)D水平低于春夏组;合并DKA组25(OH)D水平低于无DKA组;HbA1c≥14%组25(OH)D水平低于<14%组;T1DM患儿血清25(OH)D 与血清空腹C肽呈正相关。结论:T1DM患儿普遍存在25(OH)D缺乏,尤其是年龄≥6岁、合并DKA且血糖控制不佳者,更需加强秋冬季25(OH)D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Bu S  Guo XH  Yang WY  Lu GZ  Yang ZJ  Ren TT  Gao Y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4):3115-3118
目的 探讨每日两次预混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转为每日一次基础胰岛素加口服降糖药的血糖控制情况与人群特征的关系及基础胰岛素的使用剂量.方法 为随机、开放、两中心的平行对照研究,治疗期12周,选择每日注射两次预混胰岛素(加或不加口服降糖药治疗),空腹血糖(FBG)在7.8~16.7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7%~10%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分至每日注射一次甘精胰岛素加格列美脲3 mg或每日注射两次预混30 R(诺和灵)胰岛索加格列美脲3 mg治疗组,胰岛素剂量每3天调整1次,至目标FBG≤6.0 mmol/L.结果 治疗12周后,甘精胰岛素组和预混胰岛素组的HbA1c均较基线水平显著下降,两组HbA1c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8.0% vs 8.9%→7.8%,P>0.05).治疗期间,预混胰岛素组低血糖发生频率均显著高于甘精胰岛素组,总低血糖事件分别为123次、57次,经证实的低血糖例次(94 vs 21,χ2=23.692 P=0),其中午餐前低血糖发生尤其显著(64 vs 17,χ2=7.762,P=0.005).甘精胰岛素治疗后HbA1c≤7.5%者达28.2%(11例),剂量为(0.58±0.29)U·kg-1·d-1;HbA1c>8.5%者占23.1%(9例),剂量为(0.66±0.30)U·kg-1·d-1.甘精胰岛素两亚组治疗前HbA1c、糖尿病病程、餐后2 h C肽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8.1±0.8)% vs (9.6%±1.2)%,10年(6.0~14.5年)vs 13年(8~19.5年),餐后C肽:2.5 nmol/L(1.4~3.3 nmol/L)vs 1.4 nmol/L(1.2~2.6 nmol/L),均P<0.05.结论 每日2次预混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转为每日1次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可以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治疗前HbA1c水平、糖尿病病程和餐后2 h C肽水平是影响一次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疗效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王宏  叶丹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0):25-27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64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片500 mg,3次/d,连用l2周;观察组同时给予吡格列酮30 mg,1次/d,早餐前15 min服用,连用12周。比较两组治疗12周后的疗效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内皮素(ET)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的显效率达40.63%、总有效率达93.75%,对照组的显效率达31.25%、总有效率达71.88%,两组患者的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的FBG达(6.43±1.16)mmol/L,PBG达(9.24±1.38)mmol/L,HbA1c达(6.67±1.17)%。对照组治疗12周后FBG达(7.95±1.21)mmol/L,PBG达(10.89±1.52)mmol/L,HbA1c达(7.29±1.02)%,两组上述指标分别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FBG、PBG、HbA1c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ET含量为(83.12±12.64)ng/L,HOMA-IR(为2.29±0.12),对照组患者的ET含量为(89.23±11.35)ng/L,HOMA-IR为(3.28±0.7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ET、HOMA-IR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对T2DM疗效确切,可以明显改善T2DM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抵抗,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艾塞那肽与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 1年1月到2012年12月于我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T2DM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艾塞那肽组37例(男性17例,女性20例),年龄(55.6±8.2)岁;沙格列汀组37例(男性15例,女性22例),年龄(57.6±8.6)岁.两组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16周.主要疗效指标为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的变化,次要疗效指标包括受试者达到HbA1c< 7.0%的人数百分比及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的降幅.结果 治疗后艾塞那肽组T2DM患者HbA1c下降(0.75±0.69)%,沙格列汀组患者HbA1c下降(0.59±0.89)%;艾塞那肽组FPG下降幅度高于沙格列汀组[(1.79±1.29) mmol/L vs(1.54±1.75) mmol/L,P<0.05].两组HbA1c的达标率(38.2% vs 37.0%)无显著性差异(P>0.05);艾塞那肽对控制体质量及收缩压的效果优于沙格列汀(P<0.05).两组均无严重低血糖事件发生,报告不良事件的发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艾塞那肽与沙格列汀均能有效控制T2DM患者血糖水平,安全性好;艾塞那肽较沙格列汀有利于降低体质量和血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胰岛素强化降糖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视野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66例眼压控制稳定的伴T2DM的POAG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观察组,33例,46眼)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3例,50眼).观察组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降糖药治疗,均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视野的变化.结果 (1)治疗前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的FBG[分别为(8.0±2.2)mmol/L、(8.1±2.8)mmol/L]、HbA1c[分别为(7.6±1.2)%、(7.7±1.2)%]、视野平均缺损(MD)[分别为(12.0±7.1)dB、(11.8±6.2)dB]、平均光敏感度(MS) [分别为(15.1±7.5)dB、(15.2±8.1)d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观察组FBG[(6.1±1.8)mmol/L]、HbA1c[(6.3±0.6)%]、MD[(10.5±6.2)dB]均较对照组[分别为(7.4±1.6)mmol/L、(7.1±1.3)%、(12.0±7.2)dB]显著降低,MS[(17.1±6.1)dB]较对照组[(14.8±7.9)dB]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岛素强化降糖可改善POAG合并T2DM患者的视野损害,保护视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甲状腺结节患者脂代谢、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结节性质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T2DM合并甲状腺结节患者137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单纯T2DM患者1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脂代谢、IGF-1、HbA1c等差异,同时分析观察组良性和恶性结节患者脂代谢、IGF-1、HbA1c等差异。结果:观察组T2DM病程、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甘油三酯(TG)、TG/HDL-C和IGF-1分别为(10.50±2.43)年、(11.40±2.11)mmoL/L、(24.49±3.32)mIU/L、(9.60±1.83)%、(12.45±2.11)、(4.14±1.02)mmoL/L、(3.05±0.92)和(220.10±70.20)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餐后2h血糖(2hP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相似文献   

11.
魏艳  程昕然  鄢力  王晓鸥  何卫兰  向蓉  曾欢欢 《四川医学》2012,33(10):1710-1712
目的分析31例儿童1型糖尿病的血脂特点以及与血糖控制的关系。方法将我院31例1型糖尿病患儿分成DKA组(n=12)和非DKA组(n=19),比较两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有无差异;根据血脂分为异常组(n=18)和正常组(n=13),比较两组DKA发生、病程、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差异;分析糖化血红蛋白与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的关系。结果 DKA组和非DKA组的空腹血糖、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异常组和血脂正常组发生DKA的百分比分别是55.56%和15.3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间病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TG不随HbA1c的升高而升高(P>0.05),HDL随HbA1c升高而降低(P<0.05)。结论 1型糖尿病患儿合并DKA者三酰甘油明显升高,血脂异常组更易发生DKA。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患者血糖控制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 baPWV)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对北京市某社区40岁及以上的T2DM患者及非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糖化血红蛋白( glycated hemoglobin, HbA1c)及血脂等实验室指标检测、baPWV测量。根据HbA1c结果将患者分为血糖控制良好组和血糖控制不良组,分析血糖控制情况与baPWV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341名研究对象,包括733名T2DM患者及608名非患者。与非患者相比,T2DM患者中baPWV异常(baPWV≥1700 cm/s)率较高(40.8% vs.26.8%, P<0.001)。分别以HbA1c<6.5%和HbA1c<7.0%为血糖控制目标时,非患者、血糖控制良好的T2DM患者组、血糖控制不良的T2DM患者组之间的baPWV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on-diabetes vs. HbA1c<6.5% T2DM vs. HbA1c≥6.5% T2DM:26.8% vs.32.8% vs.42.6%,P<0.001;non-diabetes vs. HbA1c<7.0% T2DM vs. HbA1c≥7.0% T2DM:26.8% vs.36.0% vs.43.4%,P<0.001)。控制性别、年龄、吸烟、糖尿病家族史、2型糖尿病病程、心血管疾病史、腰臀比、收缩压、舒张压、总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因素后进行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HbA1c<6.5%的糖尿病患者baPWV异常的OR值为0.927(95%CI 0.560~1.537),HbA1c≥6.5%的糖尿病患者baPWV异常的OR值为1.826(95%CI 1.287~2.591);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HbA1c<7.0%的糖尿病患者OR值为1.210(95%CI 0.808~1.811),HbA1c≥7.0%的糖尿病患者baPWV异常的OR值为1.898(95%CI 1.313~2.745)。结论: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与baPWV间存在显著的关联关系,血糖控制不良是baPWV异常的危险因素,良好控制血糖可能能够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对2型糖尿病(T2DM)病人代谢水平的影响。方法共纳入175例T2DM病人,按HP感染情况分为HP感染组和HP未感染组。收集或检测每位病人的年龄、性别、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空腹血糖(Glu)、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通过比较2组间的检测结果分析HP感染对T2DM病人代谢水平的影响。结果175例T2DM病人中,HP感染91例(52%),HP未感染84例(48%),T2DM合并HP感染组血清LP-a和HbA1c(%)水平均高于HP未感染组(P < 0.01);T2DM病人HbA1c(%)>8的比例,HP感染者高于HP未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组间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影响T2DM病人的血糖血脂代谢,可能参与代谢异常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在2型糖尿病(DM)合并小细胞性贫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4例合并小细胞性贫血的2型DM病人(小细胞贫血组)、34例正细胞性贫血的2型DM病人(正细胞贫血组)、48例非贫血2型DM病人(单纯2型DM组)及68名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HbA1c、空腹血糖(FPG)、血红蛋白(Hb)和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水平,分析HbA1c与FPG的相关性。结果4组HbA1c、FPG、Hb、MCV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正细胞贫血组和单纯2型DM组HbA1c与FPG存在正相关(r=0.708、0.773,P < 0.05),小细胞贫血组HbA1c与FPG无相关性(r=0.302,P>0.05)。结论2型DM合并小细胞性贫血病人HbA1c水平不能准确反映病人体内血糖真实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病人空腹C肽(FC-P)、空腹胰岛素(FINS)、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表达情况及各指标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选取T2DM并NAFLD病人126例为研究组,随机选取同期126例单纯T2DM病人为对照A组,126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B组。比较3组血清FC-P、FINS、FPG、HbA1c水平,并比较研究组不同NAFLD肝纤维化评分(NAFLDFS)病人上述指标水平,探讨血清FC-P、FINS、FPG、HbA1c对T2DM并NAFLD的预测价值,探究各指标与T2DM并NAFLD病人NAFLDFS分值的关系,并分析T2DM并NAFLD病人NAFLDFS>0.676的影响因素。结果血清FC-P、FINS、FPG、HbA1c水平研究组>对照A组>对照B组(P < 0.01);血清FC-P、FINS、FPG、HbA1c联合预测T2DM并NAFLD的受试者基本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39,大于各指标单一预测的AUC(0.764、0.801、0.757、0.729),联合预测的最佳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5.40%、84.13%;随研究组病人NAFLDFS分值增高,其体质量指数(BMI)、病程、腰臀比、血清FC-P、FINS、FPG、HbA1c水平均逐渐增高(P < 0.01);研究组病人血清FC-P、FINS、FPG、HbA1c表达水平与NAFLDFS分值间均呈正相关关系(P < 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随着T2DM并NAFLD病人病程增加,血清FC-P、FINS、FPG、HbA1c水平升高,NAFLDFS>0.676的发生风险逐渐升高(P < 0.01)。结论T2DM并NAFLD病人FC-P、FINS、血糖指标高表达与肝纤维化评分呈正相关关系,联合检测可为预测T2DM病人并发NAFLD的风险、评估肝纤维化程度、抑制病情进展提供指导性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病人血清维生素D与甲状腺功能及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T2DM病人151例,根据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含量分为≥ 30 ng/mL正常组,20~ < 30 ng/mL不足组,10~ < 20 ng/mL缺乏组, < 10 ng/mL严重缺乏组,比较血清25(OH)D含量与各临床指标以及甲状腺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在T2DM人群中血清维生素D不足比例为89.40%,4组病人血清25(OH)D含量与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2DM病人血清25(OH)D含量与TSH呈负相关关系(P < 0.05)。结论T2DM病人体内血清维生素D缺乏和TSH之间呈负相关,对于T2DM病人应考虑及时补充维生素D,并注意监测其甲状腺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不同人群血清抵抗素表达及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观察不同人群中血糖、血压、血脂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指标与血清抵抗素的关系,探讨抵抗素与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55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34例健康人,根据血糖水平和体重指数(BMI)分为正常体重组(A组)、单纯肥胖组(B组)、非肥胖糖尿病组(C组)和肥胖合并糖尿病组(D组)。检测血清抵抗素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PG)、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根据HOMA模型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通过分析各组抵抗素水平的不同及与临床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D组的血清抵抗素显著高于A、B和C组(P值均<0001)。B组和C组的血清抵抗素显著高于A组(P<005,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清抵抗素浓度与HbA1c、LDL、IRI、SBP和BMI成正相关(r=0222- r=0233, r=0286, r=0407, r=0480),与HDL和FINS成负相关(r=-0198, r=-0138)。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清抵抗素浓度受BMI、HbA1c和收缩压影响较大。结论抵抗素是联系肥胖与2型糖尿病的信号分子,参与胰岛素抵抗和肥胖的发生。抵抗素不仅参与影响血糖和血脂的代谢,而且与高血压也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病人目标范围内时间(TIR)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T2DM)病人142例,根据HbA1c分为A组(HbA1c<7.0%)、B组(7%≤HbA1c<9%)、C组(HbA1c≥9%)。对病人进行72 h持续血糖监测,观察各组TIR、血糖监测平均值(MBG)、预估糖化血红蛋白(eHbA1c)、标准差(SD)、变异系数(CV)、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空腹血糖(PG)的差异性,探究TIR对HbA1c的影响。结果:A、B、C组间性别、年龄、病程、BMI、SBP、DBP、C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A1c、eHbA1c、MBG、SD、MAGE、TIR、P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bA1c与TIR呈负相关关系(P<0.01),与PG、MBG、CV、eHbA1c呈正相关关系(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PG、TIR均是HbA1c影响因素。结论:TIR与HbA1c呈负相关,PG、TIR是HbA1c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使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评估T2DM患者伴发焦虑抑郁状态的患病率,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  方法  对2019年11月—2020年1月蚌埠市社区医院及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87例T2DM患者进行医学病历资料回顾和结构化问卷调查,收集患者社会人口学和健康数据。采用HADS量表评估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共有效完成HADS量表201例,其中焦虑抑郁组93例,非焦虑抑郁组108例,分析焦虑抑郁发生的影响因素[如性别、年龄、病程、受教育程度、婚姻、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发症等]。  结果  201例T2DM患者中,焦虑抑郁发生率为46.3%,病程、HbA1c、并发症和合并症的个数与焦虑抑郁的发生相关(均P < 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病程、HbA1c和糖尿病肾病等是焦虑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发生率高,心理状态较差,受病程、糖尿病并发症个数、合并症个数及HbA1c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姚振 《基层医学论坛》2016,(28):3975-3976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尿液白蛋白水平与糖代谢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5月我院诊治的老年T2DM患者350例,测定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空腹血浆葡萄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餐后2 h葡萄糖(2 hPG)。结果大量白蛋白尿组(UACR≥300 mg/g)患者FPG、HbA1c和2hPG均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30≤UACR<300 mg/g)患者水平,微量白蛋白尿组患者FPG、HbA1c和2hPG均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UACR<30 mg/g)患者水平(P<0.05)。196例FPG<7.0 mmol/L的患者微量白蛋白尿和大量白蛋白尿发病率均显著低于154例FPG≥7.0 mmol/L患者(P<0.05)。203例HbA1c<6.5%患者微量白蛋白尿和大量白蛋白尿发病率均显著低于147例HbA1c≥6.5%患者(P<0.05)。结论老年T2DM患者尿液白蛋白水平与FPG、HbA1c和2hPG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