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大脑中动脉波形,探讨经颅多普勒评价脑动脉硬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健康体检的病例中40岁以上资料完整者232例,取大脑中动脉波形。结果男性50岁以上脑动脉波形圆顿未见与年龄的相关性(P0.05)。40岁以上女性脑动脉波形圆顿与年龄不相关(P0.05)。女性比男性更多更早出现圆顿波形,尤其40~5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均与临床经验不符。结论脑动脉硬化的诊断不适合出现在经颅多普勒的诊断报告中。  相似文献   

2.
脑活动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人脑活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的生物物理基础研究的现状和关键技术的进展,综述了这些技术在人脑功能研究和临床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417-419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脑功能受损危重症患儿脑功能及预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脑功能受损危重症患儿53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正常健康体检的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TCD检查,记录大脑中动脉的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期流速(Vd)、收缩期峰流速(Vs)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观察组RI、PI、Vs均高于对照组,Vd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脑损伤患儿的PI高于轻中度脑损伤患儿,入院GCS评分低于轻中度脑损伤患儿,TCD达正常时间及意识障碍持续时间均长于轻中度脑损伤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功能受损危重症患儿中应用TCD动态监测,可有效反映脑血流变化情况,对早期疾病诊断、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脑电图、脑地形图、经颅多普勒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惠娟 《中国临床康复》2002,6(21):3190-3191
  相似文献   

5.
经颅彩色多普勒与脑动脉解剖学特点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旨在揭示影响经颅彩色多普勒(TCD)检查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我们对346例健康者进行了TCD检查,同时观测了84例脑动脉标本。结果发现TCD对颅内各大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漏检和假阳性,解剖学观察颅内动脉有较大的变异性,而TCD的漏检和假阳性与颅内动脉解剖学变异密切相关。我们认为,在报告TCD结果时,应考虑到颅内动脉解剖学特点,结合临床资料,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背景:血管造影虽为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因其有创性不能广泛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和头部磁共振血管成像均为无创检查,可用于颅内大动脉血管腔及血流动力学的评估。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时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可靠性及与磁共振血管成像的相关性。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病例分析。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对象:以2001—04/2002—02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45例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经CT证实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且对实验知情同意。方法:应用TC-2021经颅多普勒超声仪及VISART1.5T超导MR装置,对45例患者行经颅多普勒超声与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两次检查相隔时间为1~15d。观察所检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末端、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及管腔形态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经颅多普勒超声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患者颅内血管腔和血流动力学结果的相关性。②以磁共振血管成像为标准,比较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的特异性,敏感性,假阳性,假阴性及符合率。结果:45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经颅多普勒超声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测结果相关性:理论值:Tmin=9.91;X^2=107.92,P〈0.005,可认为两者检出率结果有关;经颅多普勒超声检出率为19.06%,磁共振血管成像检出率为15.25%,两者检出阳性率有差别(X^2=-3.93,P〈0.05)。②以磁共振血管成像为标准,比较经颅多普勒超声发现相应血管病变数,得出诊断异常血管的特异性为94.22%、敏感性为78.10%、假阳性为7.46%,假阴性为23.31%及符合率为89.36%。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异与磁共振血管成像相符性较高,它能准确判定所探及血管功能状态,能较早而敏感反映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而磁共振血管成像则可直接显示血管形态的改变,两者结合可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脑功能成像技术与针灸研究疗效机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脑功能成像技术是医学数据可视化技术的重要一类,他可以将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变化信息,进行直观的功能可视化显示。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针灸的作用路径,极有可能是首先针刺穴位,通过神经系统激活人脑相关功能区某些核团,进而控制相关神经递质的释放来调节靶器官的功能紊乱。因此,脑功能成像研究方法对于针灸原理的研究具有独特优势。脑功能成像实验结果的客观与否,取决于多个环节,其中对医学图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是比较重要的。目前所流行的SPM等处理软件存在待发展的空间,需要图像处理技术来完善。多种模式医学数据的配准多学科联合研究是这一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脑性瘫痪MRI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RI技术是目前明确脑部结构损伤的重要诊断技术,对确定脑瘫的病理类型、病因及损伤时间有重要意义,其改变与脑瘫类型、出生胎龄、病因及损伤时间密切相关。作者就不同类型脑瘫的MRI影像学改变及其与出生胎龄、损伤时间、病因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颈椎病患者脑底动脉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一种骨骼的退行性病理改变,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50岁左右的人群中有25%的人患过或正在患此病。本文对100例临床诊断颈椎病,X线:颈椎骨质增生(椎体有不同程度唇样变及锥间隙变窄)患者的经颅多普勒(TCD)检测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以探讨TCD对颈椎病患者脑底动脉检测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挫伤脑血流量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本研究检测颅脑外伤后脑血流的分布及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法国GK公司生产的四通道八分度经颅多普勒(TCD),于伤后2、8、12、24、72h连续检测其大脑前动脉(ACA)、中动脉(MCA)血管在不同时间的血流峰值(PACA、PMCA)、平均值(VmMCA、VmACA)及脉动指数(PI).结果伤后4 h内脑血流加速,表现为脑血管痉挛;8~24h血流速度持续升高;伤后72 h脑血流速度较伤后24h减慢;伤后对侧脑血流速度变化与伤侧相同,但变化相对较小;伤后PI逐渐升高,12、24、72 h均高于对照组.结论伤后72h内脑挫伤区供血血管血流量明显下降,伤后24 h下降最显著.  相似文献   

11.
头针疗法是针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有关其作用原理研究的文献却不足以完全阐明头针机理,并指导其发展方向.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因其独特优势,成为穴位针刺脑部中枢效应机制研究的首选方法.通过阅读分析相关文献及该领域整体研究趋势,发现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头针疗法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异性脑区激活、针刺作用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健康人及脑梗死后左侧偏瘫患者执行左侧上肢运动及针刺左侧阳陵泉穴后的激活区分布特点,初步探讨脑梗死后痉挛期脑功能重塑的特点及针刺阳陵泉对其影响的机制。方法:观察8例健康人及5例脑梗死后左侧偏瘫患者。试验1:分别对正常组及偏瘫组进行左侧上肢运动。试验2:分别对正常组及偏瘫组针刺左侧阳陵泉穴。两个试验均采用组块设计模式,运用BOLD-f MRI技术及Brain Voyager软件分析方法显示激活情况。结果:正常组执行运动任务出现右侧初级感觉运动皮质及双侧小脑的明显激活;正常组针刺左侧阳陵泉穴出现左侧小脑、两侧中央后回和顶下小叶的激活;偏瘫组执行运动任务,双侧大脑皮质均有明显激活,包括双侧初级感觉运动皮质(SM1)、运动前区(PMC)和次级运动区(PPC)、双侧丘脑、小脑蚓部、双侧小脑、右侧岛叶、壳核,以及健侧苍白球;偏瘫组针刺左侧阳陵泉穴出现中脑、左侧大脑皮质的运动前区和次级运动区的激活。结论:脑梗死后痉挛期脑功能重塑的机制在于通过功能区的转移和次级功能区的功能代偿,而针刺阳陵泉穴主要作用于锥体外系,通过调节中枢神经递质的释放,缓解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13.
随着功能磁共振成像分子影像技术的逐步成熟,针刺的脑效应机制研究也步入可视化阶段,且在中风病领域应用较多。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范式主要分为任务态和静息态,分析方法主要包括脑区激活、功能连接、脑网络等。本文根据现有针刺-功能磁共振成像相关文献,归纳出针刺治疗中风偏瘫脑机制的研究进展,针对其试验设计、分析方法等方面分析目前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应用前景。结果显示针刺可不同程度地激活大脑皮质运动区、感觉区以及小脑、基底节等部位,亦可提高脑区的功能连接,对运动、感觉、语言等脑功能网络发挥一定的调制作用。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去改进,未来倡导以中医传统理论为纲,充分融合现代技术,多学科并举,构建针刺治疗中风的特异性脑效应网络。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广泛应用于针刺太溪穴脑中枢效应机制的研究。依据相关文献报道可知,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与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成像技术对针刺太溪穴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激活脑区分布、针刺作用机理分析、单穴与组穴等方面。太溪穴作为临床常用腧穴,单用与配伍应用均有显著疗效。大量研究表明针刺太溪穴及其相关配穴改善临床疗效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多个脑区的整合与协调实现的。通过阅读文献,分析该领域整体研究趋势,综述相关课题的成果与不足,为后续科研工作提供方向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前功能磁共振技术在针刺(电针与手针)中枢机制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不同针刺参数及形式的刺激在大脑的响应不同。本文收集了“功能磁共振与针刺”相关的国内外文献,以针刺“刺激-响应”模式为切入点,对电针刺激量及电针与手针的的中枢响应差异作一初步的论述。结果表明,在功能磁共振技术观测中,不同电针参数存在不同的中枢响应机制,并应将多个参数联合研究;其次,电针与手针在传入途径、作用机制、靶点、临床疗效等方面存在差异,也有着各自的优势病种。   相似文献   

16.
通过剖析近年来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研究针刺原络穴的中枢效应机制,分析该研究领域的整体趋向,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通过综述文献可知,脑fMRI研究针刺原络穴主要包括激活脑区的分布、分析其针刺作用机理、任务态及静息态研究等方面。原络穴作为具有特殊作用的腧穴,其配伍应用具有特殊疗效;大量试验证实针刺原络配穴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多个脑区形成复杂协调的功能网络达到治疗效果,而不是针刺两个单穴脑激活区的简单叠加;针刺原络穴在治疗神志、精神、运动等多种病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We have systematically researched and reviewed the literature looking at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brain activation as measured by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These studies show that specific and largely predictable areas of brain activation and deactivation occur when consider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unctions attributable to certain specific acupuncture points. For example, points associated with hearing and vision stimulates the visual and auditory cerebral areas respectively. Pain, however, is a complex matrix that is intimately intertwined with expectation. Acupuncture clearly affects this matrix in both specific and non-specific manner that is consistent with its specific clinical effects, as well as the effects of expectation on pain relief.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urrent imaging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18.
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imaging,DTI)技术的延伸,该技术的主要优势是可以量化组织内水分子非高斯扩散的特性,对人体组织微观结构的复杂状态比其他技术更敏感,进而能够提供更多的结构变化信息并反映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有利于在疾病早期进行定性诊断并尽早指导临床决策。目前,DKI技术在临床多种疾病和科研中都有较多的应用,作者对DKI在脑肿瘤中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高危人群,并且在MCI阶段进行干预治疗,有利于延缓病情进展甚至逆转认知功能破坏,故对于MCI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MRI技术包含多个序列成像,可从不同角度发现MCI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有利于早期诊断、预测病情进展情况和揭示病理机制,促进MCI和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本文主要对于近些年来结构磁共振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扩散张量成像、动脉自旋标记和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在MCI的诊断、分类、预测病情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论述,希望为今后的临床诊疗及科研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Annals of medicine》2013,45(9):592-599
Caffeine and nicotine are the most common psychostimulant drugs used worldwide. Structural neuroimaging findings associated with caffeine and nicotine consumption are limited and primarily reflect the pu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moking and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 (WMH), a finding that warrants further appraisal of its clinical implications. The application of newer brain imaging modalities that measure subtle haemodynamic changes or tissue-based chemistry in order to better elucidate brain functional processes, including mechanisms underlying addiction to nicotine and caffeine and the brain functional consequences, provide intriguing findings. Potential influences of caffeine and nicotine on the functional contrast, or metabolic response, to neural activation also necessitates the careful appraisal of the effects that these commonly used drugs may have on the results of functional imag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