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臭氧关节腔内注射联合中频电药物透入及肌力训练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68例KOA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84例。治疗组患者给予臭氧关节腔内注射、中频电药物透入及股四头肌肌力训练,对照组患者则给予美洛昔康片口服及曲安奈得关节腔内注射。于治疗前、治疗3周及治疗结束6个月后随访时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患者疼痛情况,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对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经治疗3周及治疗结束6个月后随访时发现,治疗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1.34±0.77)分、(2.12±0.92)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分别为(72.31±23.55)分、(68.28±18.29)分]及对照组VAS评分[分别为(2.57±1.45)分、(4.54±1.18)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分别为(60.25±21.38)分、(57.35±22.5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时间点均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联合臭氧关节腔内注射、中频电药物透入及股四头肌肌力训练治疗KOA患者具有协同疗效,可迅速缓解疼痛,改善膝关节活动功能,且治疗过程中副反应较少、疗效较持久,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关节镜清理术联合中频电药物导入及康复训练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KOA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2组患者均给予关节镜清理术治疗,并于术后辅以膝关节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中频电药物导入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12周时及治疗结束6个月后分别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定2组患者膝关节疼痛程度,采用Lequesne膝关节功能量表评定2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治疗4周时发现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3.1±1.1)分]、Lequesne评分[(65.9±10.3)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3.2±1.23)分]、Lequesne评分[(64.0±10.8)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但此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及治疗结束6个月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1.7±0.8)分和(1.9±0.9)分]、Lequesne评分[分别为(81.3±10.9)分和(83.5±11.4)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8±1.4)分和(3.1±1.4)分]、Lequesne评分[分别为(72.9±12.1)分和(70.4±12.6)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联合关节镜清理术、中频电药物导入及康复训练治疗KOA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超短波辅助治疗儿童大叶性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及对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T细胞亚群表达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大叶性支原体肺炎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儿均予以常规护理(对有发热症状患儿给予退热处理,有咳嗽、咳痰患儿给予止咳化痰等治疗)及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超短波干预。于治疗1周后观察2组患儿病情改善情况;于治疗前、治疗1周后检测2组患儿血清中TNF-α、IL-6含量及T细胞亚群变化。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92.5% vs 75.0%)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并且观察组退热时间[(3.24±0.65)d vs (4.38±1.14)d]、止咳时间[(5.13±1.17)d vs (6.51±1.54)d]、肺部啰音消失时间[(6.32±1.61)d vs (7.85±2.01)d]、X线吸收时间[(10.82±2.17)d vs (12.38±2.73)d]、平均住院天数[(12.4±2.53)d vs (14.6±3.2)d]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中TNF-α[(50.46±15.03)pg/ml vs (65.32±16.57)pg/ml]、IL-6[(28.58±6.94)pg/ml vs ( 39.43±7.58) pg/ml]、CD8+T细胞百分比[(21.81±2.04)% vs (25.23±2.17)%]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CD4+T细胞百分比 [(35.02±2.53)% vs (14.6±3.2)%]、CD4+/CD8+细胞比值[(1.49±0.31) vs ( 1.25±0.21)]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 结论 超短波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大叶性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显著,其治疗机制可能与调节TNF-α、IL-6含量及T细胞亚群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Mulligan手法联合人迎穴改良针刺法治疗颈源性头痛(CEH)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CEH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颈椎牵引及人迎穴改良针刺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Mulligan手法治疗,持续治疗10 d。于治疗前、治疗10 d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进行评定,同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组患者椎动脉(VA)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及平均血流速度(Vm)。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1.92±0.67)分和(2.32±0.54)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同时观察组疼痛VAS评分亦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椎动脉PI、RI及Vm值均明显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RI值亦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0.56±0.07) vs (0.63±0.07),P<0.05]。 结论 Mulligan手法联合人迎穴改良针刺治疗CEH患者具有协同作用,其疗效明显优于单一人迎穴改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Mulligan松动术配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退变性下颈椎不稳症的疗效。 方法选取64例确诊为退变性下颈椎不稳症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采用Mulligan松动术配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颈椎推拿手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每日治疗1次,每个治疗项目持续15~20min,每周训练6d,连续治疗2周。所有病例均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治疗后)摄颈椎正侧位片及动力性侧位X线片,并测量颈椎X线片相邻椎体水平位移及角位移,评定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颈椎X线片测量水平位移[(1.79±0.85)mm和(2.05±1.15)mm]及角位移[(3.08±2.85)°和(4.74±3.11)°]均较治疗前[(2.34±0.92)mm和(2.29±1.24)mm及(6.43±2.66)°和(6.59±1.87)°]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治疗后的NDI评分[(16.33±6.54)%和(20.05±7.32)%]亦较治疗前[(36.85±8.82)%和(35.85±9.13)%]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Mulligan松动术配合悬吊运动训练可以明显降低退变性下颈椎不稳症的颈椎功能障碍程度并有效提高颈椎的稳定性,是保守治疗退变性下颈椎不稳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八段锦运动联合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KOA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进行健康宣教,对照组在健康宣教的基础上行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每周1次,连续治疗5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八段锦运动,每周3次,连续训练5周。治疗前、治疗5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指数量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表面肌电图评估2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疼痛程度、患侧膝股四头肌的表面肌电积分值(iEMG)。 结果 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WOMAC评分较低、患侧膝股四头肌iEMG值较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VAS评分[(1.05±0.51)分]和WOMAC评分较低[(12.80±1.96)分]、患侧膝股四头肌iEMG值较高[(124.75±0.56)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八段锦运动联合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可协同作用于KOA,减轻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等速肌力训练联合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及关节松动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1例KOA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及对照组。联合治疗组给予等速肌力训练、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及关节松动术治疗,常规治疗组给予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及关节松动术治疗,对照组仅遵医嘱进行家庭自我踝泵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对各组患者膝关节疼痛程度、膝关节活动度、生活质量(采用WOMAC简明健康调查量表评定)及等速肌力指标[包括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值(PT),屈、伸肌峰力矩值对应角度(AOPT)]进行评定。 结果各组患者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对照组膝关节疼痛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WOMAC量表评分(包括疼痛、僵硬、功能评分及总分)、等速肌力指标(包括膝关节屈肌及伸肌PT值、屈肌及伸肌AOPT值)均较治疗前无显著改善(P&rt;0.05);而联合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联合治疗组患者疼痛VAS评分[(3.34±1.76)分]、膝关节活动度[屈膝(117.66±20.60)°、伸膝(5.69±2.12)°]、WOMAC指数评分[疼痛(110.34±49.53)分、僵硬(38.97±35.49)分、功能评分(430.52±270.43)分、总分(581.21±322.90)分]及等速肌力指标[膝关节屈肌PT值(21.83±3.63)N?m、伸肌PT值(28.90±6.76)N?m、屈肌AOPT值(99.86±18.94)°、伸肌AOPT值(49.93±6.78)°]亦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及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联合采用等速肌力训练、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及关节松动术治疗KOA患者具有协同疗效,能进一步提高患者膝关节稳定性、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和比较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疗法和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8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根据患者临床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TENS组和玻璃酸钠组,每组40例,分别进行TENS治疗及关节腔玻璃酸钠注射治疗,共治疗5周。于治疗开始前(治疗前)、治疗5周结束时(治疗后)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采用目测类比法(VAS)评分和Lequesne指数分别对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及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情程度和功能损害程度进行评分。80例患者中,TENS组有3例因对侧关节疼痛退出试验,2例失访;玻璃酸钠组有3例失访。最终有72例患者完成本研究,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治疗前,TENS组和玻璃酸钠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6.19±1.28)和(6.24±1.64)分]和Lequesne指数[(11.89±2.23)和(12.19±2.6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和随访时,2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和Lequesne指数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TENS组的VAS疼痛评分[(4.06±1.99)分]较玻璃酸钠组[(5.16±1.72)分]有明显改善(P<0.05);而随访时,2组患者的VAS 评分[(3.23±2.22)分和(4.12±2.47)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和随访时,TENS组的Lequesne指数[(7.64±2.12)和(7.05±2.77)]较玻璃酸钠组[(9.58±3.47)和(9.31±3.89)]降低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TENS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治疗后止痛效果及治疗后3个月功能恢复情况较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效果更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PRP注射联合有氧运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KOA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5例。2组患者均给予止痛药依托考昔口服及PRP注射治疗,PRP注射治疗每周1次,连续治疗3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有氧运动(包括准备活动、慢跑及拉伸训练等),每周训练5次,连续训练8周。于干预前、干预后8周、12周及24周时分别采用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指数量表及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对2组患者膝关节疼痛和功能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干预后8周、12周及24周时观察组WOMAC评分[分别为(84.06±14.48)分、70.82±15.91)分和(67.03±16.13)分]和AKS评分[分别为(166.00±10.17)分、(169.24±10.65)分及(171.82±11.22)分]、对照组WOMAC评分[分别为(90.30±11.47)分、(94.45±11.32)分和(98.18±13.82)分]和AKS评分[分别为(128.82±17.91)分、(121.64±24.32)分及 (102.73±30.77)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时间点观察组WOMAC及AKS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RP注射联合有氧运动治疗KOA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减轻KOA患者膝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手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CSE)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5例。2组患者均给予手法治疗,观察组在手法治疗同时进行CSE训练。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及1年后随访时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问卷对患者腰椎功能进行评估;于1年后随访时统计2组患者复发率情况。 结果 治疗6周后,观察组疼痛VAS评分[(2.78±1.11)分]、ODI评分[(8.80±3.95)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4.10±1.38)分]、ODI评分[(11.93±4.77)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且观察组疼痛VAS评分、ODI评分亦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1年后随访时观察组疼痛VAS评分[(1.66±0.76)分]、ODI评分[(5.12±2.68)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2.95±1.63)分]、ODI评分[(8.30±3.4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疼痛VAS评分、ODI评分亦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另外1年后随访时观察组复发率(4.44%)明显低于对照组复发率(17.78%),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手法干预联合CSE训练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患者具有协同作用,可进一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疼痛病情及腰椎功能,降低复发率,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轻中度膝骨关节炎(KOA)患者肌力、本体感觉及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轻中度KOA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等速肌力训练,每次训练30 min,每周训练3次;观察组同时辅以ESWT治疗,每周治疗1次。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采用等速训练仪检测患者膝关节屈、伸肌群峰力矩(PT);采用PK254动静态平衡仪评估患者本体感觉功能情况,具体检测指标包括平均轨迹误差和平均负重力量差;采用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WOMAC)指数、Lequesne指数评估患者膝关节功能情况。 结果 治疗6周后观察组患者膝关节伸肌PT值[(80.58±16.63)N·m]、屈肌PT值[(58.27±11.25)N·m]、平均轨迹误差[(20.33±6.72)%]、平均负重力量差[(0.72±0.26)kg]、WOMAC指数[(23.85±7.93)分]及Lequesne指数[(6.25±2.31)分]均较治疗前、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 结论 ESWT联合等速肌力训练治疗轻中度KOA患者疗效显著,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膝关节肌力及本体感觉功能,加速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负重游泳运动对膝骨性关节炎大鼠关节软骨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影响,探讨负重游泳运动防治膝骨性关节炎的机制。 方法将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20只)和模型组(30只),模型组大鼠采用木瓜酶注射法制作膝骨性关节炎模型,造模成功后,在空白组和模型组中各抽取10只大鼠进行以下测定:①肉眼及光镜下观察大鼠膝关节软骨形态及病理学改变并评分;②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膝关节软骨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阳性细胞数量;③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SOD和MDA的含量。将剩余的20只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负重游泳组(10只)和对照组(10只)。空白组剩余的10只大鼠和对照组的10只大鼠不予任何干预,负重游泳组的10只大鼠则接受6周的负重游泳运动,然后对这3组大鼠亦进行上述3项指标的测定。 结果(1)负重游泳训练前(干预前),负重游泳组和对照组大鼠关节软骨面大体观分值[3.00(2.00,3.25)和3.00(2.00,3.25)]、关节软骨Mankin′s评分的分值[9.00(7.00,11.25)和9.00(7.00,11.25)]以及关节软骨中MMP-13细胞百分数[(36.40±3.22)%和(36.40±3.22)%]分别较空白组相应的分值[0.00(0.00,0.00)、0.00(0.00,0.25)和(1.90±0.53)%]明显增加,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重游泳训练后(干预后),负重游泳组大鼠关节软骨面大体观分值[2.00(2.00,2.25)]、镜下观Mankin′s评分的分值[8.00(6.00,9.25)]及软骨中MMP-13阳性细胞数[(35.20±3.64)%]均较对照组[3.00(3.00,4.00)、11.00(8.50,13.25)、(47.70±4.06)%]明显减少(P<0.05)。(2)干预前,负重游泳组和对照组大鼠血清SOD含量均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而2组血清MDA含量均高于空白组(P<0.05)。干预后,负重游泳组大鼠血清SOD含量[(3.43±0.52)μg/ml]分别较组内干预前[(2.66±0.68)μg/ml]和对照组干预后[(2.44±0.76)μg/ml]有明显增加(P<0.05);负重游泳组和对照组大鼠干预后的血清MDA含量[(1.95±0.65)和(1.97±0.64)μg/ml]均较组内干预前[(1.73±0.50)和(1.73±0.50)μg/ml]有所增加,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而2组大鼠干预后的血清MDA含量分别与空白组[(1.25±0.43)μg/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负重游泳训练能够延缓膝骨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膝关节软骨细胞的进一步破坏,并能增加膝骨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血清SOD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中药熏蒸联合超短波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5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对照组、超短波组、熏蒸组及观察组,对照组有患者22例,余各组均有患者2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推拿及运动干预(包括肌力训练、关节活动训练等),超短波组患者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辅以超短波治疗,中药熏蒸组患者则辅以中药熏蒸治疗,观察组患者则辅以中药熏蒸及超短波联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用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指数量表评估患者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同时对比各组患者临床疗效。 结果 经2周治疗后发现各组患者WOMAC量表疼痛、僵硬、功能障碍维度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疼痛维度评分[(3.9±2.5)分]、功能障碍维度评分[(12.5±12.4)分]、总分[(18.6±15.2)分]及总有效率(95.2%)均显著优于其他各组水平(均P<0.05)。 结论 中药熏蒸联合超短波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减轻患者疼痛,提高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训练结合透明质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老年患者的影响。 方法选取KOA老年患者4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2例)和治疗组(23例),2组患者均给予透明质酸钠膝关节腔注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本体感觉训练。治疗前、治疗5周后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对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5周后及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增高(P<0.05)。与组内治疗5周后比较,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的膝关节功能评分[(84.39±9.51)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的膝关节功能评分[(84.39±9.5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3.5±9.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透明质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基础上增加本体感觉训练,可提高KOA老年患者的膝关节运动功能,是一种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微创单髁置换术后超早期介入康复干预对膝内侧间室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行微创单髁置换术的膝内侧间室关节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冰敷,术后第1天介入物理因子治疗,于术后第3天开始指导患者进行主动直腿抬高、卧位膝关节屈伸运动、步行器辅助下步行训练等。观察组患者术后即开始冰敷,术后第1天介入物理因子治疗,并超早期进行分阶段系统康复干预,包括膝关节周围淋巴回流手法治疗、屈膝等长抗阻训练、肌筋膜手法治疗、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直腿抬高、本体感觉训练等。于术后当天、术后2周、4周时分别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评分)、疼痛VAS评分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检测2组患者膝关节主、被动活动范围。 结果 术后2周、4周时2组患者AKS评分、膝关节主动及被动活动范围、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后当天明显改善(P<0.05);并且术后4周时2组患者上述疗效指标均显著优于术后2周时水平(P<0.05)。通过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术后2周、4周时观察组患者AKS评分[分别为(101.24±9.04)分、(137.79±14.58)分]、膝关节主、被动活动范围及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45±0.83)分、(1.69±0.76)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超早期介入规范康复干预,能进一步减轻患膝关节疼痛,促进患膝肌力及关节活动度恢复,该疗法值得在膝骨关节炎术后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负重位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探讨增强腘绳肌腱力量对膝关节稳定性的作用。 方法 纳入符合条件并经临床和MRI诊断证实的前交叉韧带(ACL)撕裂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所有患者均在损伤水肿期过后进行标准六阶段的前交叉韧带损伤康复训练,包括等速运动练习、等张收缩练习、单足或双足跳、本体感受器练习、心血管功能练习等;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腘绳肌强化训练,包括负重屈曲膝关节6~8次为1组,训练3组,每周至少5次,训练3个月。所有患者均于康复训练前及训练结束后1个月之内进行膝关节被动松弛度检查、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和负重位MRI检查;负重位磁共振测量患者在负重状态下的胫骨前移度(TAS)。 结果 训练前,训练组和对照组患者膝关节的被动松弛度[(4.9±1.6)和(4.7±1.3)mm]及Lysholm评分[(78.9±5.3)和(79.1±4.6)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2组患者膝关节的被动松弛度[(4.8±1.6)和(4.9±1.2)mm]与组内训练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组和对照组患者训练后的Lysholm评分分别为(82.3±7.5)和(85.9±6.9)分,明显高于组内训练前评分(P<0.05);而2组训练后的Lysholm评分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训练组和对照组的TAS分别为(1.5±1.0)和(3.5±1.2)mm,明显小于组内训练前[(2.5±1.2)和(3.4±0.9)mm],且训练组训练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训练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训练后,训练组的TAS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增强腘绳肌肌力可以减少负重直立位的胫骨前移度,从而改善膝关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膝关节骨折后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膝关节骨折后功能障碍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采用综合康复治疗(关节松动术、超声波理疗、软组织牵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等速肌力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股四头肌训练椅训练。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应用等速系统测试患者伸膝、屈膝的最大峰力矩(PT)、膝关节屈伸肌力比值(H/Q),采用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和角度尺对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及活动范围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膝关节伸直度、屈曲度、屈伸弧度、伸膝PT、屈膝PT、H/Q、HSS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膝关节屈曲度[(126.33±9.23)°]、伸膝PT[(108.70±16.83)N?m]、屈膝PT[(63.13±9.64)N?m]、HSS评分[(87.13±9.56)分]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等速肌力训练可促进膝关节骨折患者功能障碍恢复,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全身振动训练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膝本体感觉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符合入组标准的30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包括解除脑水肿、抗凝药物、脑保护以及扩容等改善脑血液循环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良姿位摆放、关节被动活动、桥式运动、坐站训练、下肢重心转移训练、膝关节屈伸肌力训练、下蹲与站立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空气压力波治疗、神经促通技术等),每日45 min,每周5 d,治疗3周;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辅以德国SVG公司的Wellengang 谐振系统进行全身振动训练,分别取0~15°、30~45°膝屈曲位,振动频率12 Hz,每日治疗时间均为10 min,分2次完成,每次5 min,其间休息1 min,每周5 d,共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采用简化Fug1-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和Humac Norm型等速测试仪评估系统对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估及膝关节重现角度差值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下肢FMA评分[(17.60±2.23)分、( 19.53±2.42)分]及膝关节重现角度差值[(8.07±2.19)°、(6.33±1.18)°]均较组内治疗前[对照组(15.40±2.16)分、(10.06±2.76)°;观察组(14.67±1.49)分、(8.93±2.25)°]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下肢FMA及膝关节重现角度差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全身振动训练可有效改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膝本体感觉及运动功能,且疗效较常规康复治疗更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联合股四头肌训练治疗创伤性膝关节炎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创伤性膝关节炎患者56例,入选患者均给予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及股四头肌强化训练,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每周治疗1次,治疗5次为1个疗程,股四头肌训练每次持续20min,每天训练1次,每周训练5d,长期坚持锻炼。于治疗前、治疗5周时、随访1个月及随访6个月时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关节活动度(ROM)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对入选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5周时、随访1个月及随访6个月时发现入选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29±1.45)分、(2.18±1.39)分、(2.03±1.26)分]、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分别为(78.95±15.29)分、(82.64±13.44)分、(84.13±13.09)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整个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副反应。 结论 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联合股四头肌训练能显著缓解创伤性膝关节炎患者疼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改善关节功能,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虚拟现实平衡训练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痉挛型脑瘫患儿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21例)和对照组(19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运动治疗、作业治疗、家庭康复训练等),训练时间1次/日,每次30 min,每周5 d,持续干预3个月。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平衡功能训练,包括坐位、站立平衡训练、重心前后左右转移能力训练等;干预组结合虚拟现实技术(采用Biomaster虚拟现实训练系统)进行平衡功能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图片匹配、足球、滑雪等虚拟情景模式,训练患儿重心前后左右转移能力;2组患儿的平衡功能训练时间均为1次/日,每次20 min,每周5 d,持续干预3个月。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和3个月后,采用平衡功能仪(评定内容包括轨迹长、外周面积、单位面积轨迹长)、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分对2组患儿的平衡功能及ADL能力进行评估。 结果 ①与组内干预前比较,对照组和干预组患儿干预3个月后的坐位平衡轨迹长[(70.78±15.99)mm和(60.89±11.04)mm]、外周面积[(5.18±1.78)mm2和(3.54±1.34)mm2]、单位面积轨迹长[(15.04±5.09)mm和(19.17±7.10)mm] 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和干预组患儿干预3个月后的站立平衡轨迹长[(63.62±13.94)mm和(55.56±10.61)mm]、外周面积[(5.67±1.54)mm2和(4.04±0.98)mm2]、单位面积轨迹长[(11.92±3.63)mm和(14.34±3.57)mm]亦均明显改善(P<0.05),且干预组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②干预3个月后,对照组和干预组患儿的BBS评分[(26.21±5.02)分和(31.95±5.00)分]和MBI评分[(41.79±0.94)分和(45.33±5.23)分]亦均较组内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且干预组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虚拟现实平衡训练可显著改善脑瘫患儿的平衡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