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喉周按摩联合摄食训练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 选取2021年11月—2022年10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及康复科住院的148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喉周按摩组、摄食训练组、联合组, 每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医院常规护理措施, 喉周按摩组、摄食训练组在医院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分别实施喉周按摩、摄食训练, 联合组在医院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实施喉周按摩与摄食训练。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2、4、8周, 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及中文版吞咽障碍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SWAL-QOL)比较4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及生存质量。结果干预2、4、8周后, 4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疗效评价优于干预前(P<0.05);SSA得分均较干预前降低(P<0.05);SWAL-QOL得分均较干预前提高(P<0.05)。联合组的洼田饮水试验疗效和SWAL-QOL得分均高于其他组(P<0.05), SSA得分低于其他组(P<0.05)。结论喉周按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基于虚拟现实的生物反馈疗法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80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磁刺激组、生物反馈组、联合治疗组, 每组20例。每组均接受常规吞咽功能训练, 磁刺激组给予患侧大脑半球rTMS, 生物反馈组接受虚拟设备中的生物反馈训练, 联合治疗组接受生物反馈训练和rTMS, 共4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 采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和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情况, 采用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对患者口腔期、咽期及误吸状况进行量化评价。结果治疗后, 4组患者FOIS、SSA评分及口腔期、咽期、误吸VFSS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进一步比较发现, 联合治疗组治疗后FOIS[(6.10±1.07)分]、SSA[(21.00±5.15)分]评分及口腔期VFSS[(2.70±0.73)分]、咽期VFSS[(2.85±0.49)分]、误吸VFSS[(3.55±0.51)分]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磁刺激组和生物反馈组(P<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项针结合吞咽训练对帕金森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于2017年8月—2019年8月选取洼田饮水试验分级Ⅱ~Ⅳ级的帕金森吞咽障碍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吞咽训练治疗,治疗组采用项针结合吞咽训练治疗,吞咽训练和项针治疗均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6次,共治疗4周。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对2组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分(SSA)、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査评分(VFSS)进行吞咽功能评价,采用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评分(SWAL-QOL)进行生活质量评价。结果:2组治疗前SSA、VFSS和SWAL-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4周后SSA评分较治疗前降低,VFSS、SWAL-QOL评分较治疗前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SSA评分(21.67±3.34)较对照组(25.16±3.82)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VFSS评分(7.68±1.03)和SWAL-QOL评分(137.24±12.97),较对照组VFSS评分(5.94±1.72)和SWAL-QOL评分(121.98±9.32)升高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项针结合吞咽训练可改善帕金森患者的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优于单一吞咽训练。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Vitaistim治疗仪联合冰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将60例脑卒中后伴有吞咽障碍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运用冰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Vitaistim吞咽仪干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进行洼田饮水测验、吞咽功能量表SSA评分和X线(VFSS)检查以评价效果。结果观察组洼田饮水评分、VFS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吞咽量表SS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itaistim治疗仪联合冰刺激疗法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常规吞咽训练联合吞咽电刺激治疗帕金森重度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软件将36例帕金森重度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训练,观察组给予吞咽电刺激及常规吞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5 d后分别采用改良曼恩吞咽功能评估量表(MMASA)、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对2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MMASA评分[(62.0±8.2)分]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P>0.05),SSA评分[ (28.2±4.0)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MMASA评分[ (77.9±12.6)分]、SSA评分[ (32.9±3.6)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拔管率(47.1%)明显优于对照组(15.8%),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吞咽电刺激联合常规吞咽训练对帕金森重度吞咽障碍患者具有显著疗效,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表面肌电图、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复功能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表面肌电图(sEMG)、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洼田饮水试验(WST)评分。结果 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7.50%(P0.05);两组sEMG最大波幅值均大于治疗前,吞咽时程小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最大波幅值大于对照组,吞咽时程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SSA评分、WST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SSA评分、WST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舌部肌肉运动和吞咽功能,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健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结合生物反馈下的空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物反馈组、磁刺激组和联合组,每组患者20例。4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吞咽功能障碍训练,生物反馈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增加生物反馈下的空吞咽训练,磁刺激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健侧高频rTMS刺激,联合组则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健侧高频rTMS刺激联合生物反馈下的空吞咽训练进行干预。治疗频次均为每日1次,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采用渗漏-误吸量表(PAS)、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来评价4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并记录和比较4组患者下颌舌骨肌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潜伏期和波幅。 结果 治疗后,4组患者的PAS评分、FOIS评分、SSA评分、下颌舌骨肌MEP潜伏期和波幅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的PAS评分[(1.85±0.75)分]、FOIS评分[(5.45±1.05)分]和SSA评分[(22.45±4.45)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生物反馈组和磁刺激组治疗后(P<0.05),联合组治疗后的下颌舌骨肌MEP潜伏期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和生物反馈组治疗后(P<0.05),联合组治疗后下颌舌骨肌MEP波幅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 结论 健侧高频rTMS结合生物反馈下的空吞咽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及其下颌舌骨肌MEP的潜伏期和波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信息-动机-行为(IMB)护理模式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吞咽功能训练,实验组采取IMB护理模式联合吞咽功能训练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摄食吞咽评分、洼田饮水实验情况、肺部感染情况及数字化吞咽造影检查(VFSS)结果。结果:实验组治愈和显效人数均多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实验组摄食吞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1、2、3周后,实验组洼田饮水试验情况达到治愈效果的人数多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肺部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数字化VFSS结果显示,实验组治愈人数多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取IMB护理模式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方式对促进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更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从而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9.
神经肌肉电刺激和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与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n=20)、吞咽训练组(n=20)和联合治疗组(n=20)。3组均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神经肌肉电刺激、吞咽功能训练或者两者的联合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进行洼田饮水试验和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VFSS)。结果 治疗后2周3组洼田饮水试验和VFS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联合治疗组疗效更明显(P<0.01)。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和吞咽功能训练均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联合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40例随机分为tDCS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在吞咽训练的基础上,t DCS组患者给予健侧吞咽运动皮质1.5 mA阳极电流刺激,而对照组给予假性电流刺激。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MMASA量表评分和FOIS吞咽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MMASA量表和FOIS吞咽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t DCS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t DCS联合吞咽训练比单独吞咽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联合摄食训练模式在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60例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神经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联合摄食训练;比较两组健康行为评分、吞咽功能情况[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评分(SSA)]。结果:观察组健康责任、运动锻炼、心理状态、营养状态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P0.01),干预后观察组SS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基于早期康复护理联合摄食训练模式在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治疗中可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情况,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升其健康行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期吞咽功能训练联合电针对食管癌术后并发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6年4月到2017年4月期间在我院肿瘤内科治疗的60例食管癌术后并发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术后护理及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辅以电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采用标准吞咽功能量表(SSA)评定2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检测2组患者进食不同性状食物时其刻下肌群吞咽时程及平均振幅,采用生命质量核心量表(QLQ-C30)对2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定;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SSA评分、进食不同性状食物时刻下肌吞咽时程、平均振幅及生活质量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SSA评分、进食不同性状食物时吞咽时程、平均振幅及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吞咽训练联合电针治疗可明显改善食管癌术后并发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综合吞咽干预能否改善脑卒中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合并吞咽障碍患者的功能。方法:共有40例脑卒中后OSA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32例,女性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n=20)及对照组(n=20)。两组患者均接受吞咽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进行综合吞咽干预(包括吞咽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和发声训练)。分别在干预前、干预4周时对这些患者进行评定。使用多导睡眠监测仪(PSG)诊断脑卒中患者是否患有OSA并评价其严重程度;使用洼田饮水试验、Gugging吞咽功能评估(GUSS)、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价患者是否有吞咽障碍及其严重程度。结果:干预4周后试验组GUSS、VFSS评分较前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但对照组GUSS、VFSS评分无明显提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干预4周后试验组AHI、ODI、平均Sa O2较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P0.01),但对照组各项指标均无明显改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综合吞咽干预不仅能够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还能改善脑卒中后OSA。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吞咽障碍诊断系统早期评估和个体化吞咽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8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所有患者给予脑卒中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吞咽康复治疗,观察组根据吞咽障碍诊断系统评估结果采用个体化综合吞咽治疗,连续治疗8周,在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以及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SWAL-QOL)评分比较2组患者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记录误吸和吸入性肺炎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结果分级显示吞咽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患者洼田氏饮水试验结果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SS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1),SWAL-QO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患者SSA和SWAL-QOL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 (均P<0.01)。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吞咽障碍诊断系统早期评估下个体化的综合吞咽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减少误吸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92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均训练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第7天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价量表(FOIS)、洼田饮水实验、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定比较2组患者吞咽功能、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结果:2组治疗后SSA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FOI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联合组改变幅度更显著(P0.05)。联合组治疗后吞咽功能评级显著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和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可促进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方法: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1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78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另行专项吞咽功能训练。治疗4周后比较2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结果、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吞咽障碍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X线透视吞咽试验(VFSS)评分及生活质量改善程度。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Ⅰ级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432,P=0.009);Ⅳ级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χ~2=6.675,P=0.005)。2组治疗后SSA评分、SWAL-QOL评分与VFSS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试验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试验组的生存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出现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制吞咽功能训练操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吞咽功能康复护理,观察组实施自制吞咽功能训练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Rosenbek误吸程度、吞咽功能评估量表(GUSS)以及吞咽功能训练依从性。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Rosenbek误吸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 0. 05),GUSS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吞咽功能训练依从性中主动学习、训练参与、效果监测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自制吞咽功能训练操具有节奏性与趣味性,能提高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训练依从性,进而降低误吸程度,提升吞咽功能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电刺激及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伴咽期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咽期吞咽困难患者分为针刺组、电刺激组及综合治疗组,针刺组患者给予吞咽功能训练及针刺治疗;电刺激组患者给予吞咽功能训练及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综合治疗组患者则给予吞咽功能训练、针刺及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及标准化床边吞咽功能检查表(SSA)对各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及SSA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3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及SS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综合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1.9±0.6)分]及SSA评分[(25.9±2.2)分]均显著优于针刺组及电刺激组(P<0.05),针刺组与电刺激组上述指标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联合采用吞咽功能训练、针刺及电刺激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伴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具有协同疗效,能进一步改善患者咽期吞咽功能,减少误吸及感染发生,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9.
杜念念  万裕萍 《中国康复》2023,38(5):304-306
目的:探讨“利咽通络”针法联合间歇性管饲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名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及吞咽康复训练基础上应用间歇性管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利咽通络”针刺法治疗,均持续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标准吞咽功能评分(SSA)、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评分(SWAL-QOL)、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治疗后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周后,2组SS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SS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SWAL-QOL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咽通络”针法联合间歇性管饲能有效改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穴推拿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0年6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治疗的老年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6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33例和32例。对照组在脑卒中常规治疗和早期康复锻炼基础上给予常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主要包括吞咽器官训练、冰刺激、咳嗽与呼吸训练及摄食管理,1次/d,6 d/周,共持续训练4周,出院后随访12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采用经穴推拿治疗。患者取端坐位,全身放松,操作者依次以点法、揉法和推法相结合的手法进行经穴推拿治疗。先按揉双侧风池穴、翳风穴2 min;接着以手指推揉患者面颊部的地仓穴至颊车穴3 min,再推揉任脉上的承浆穴至廉泉穴2 min;最后将食指、中指放置于舌骨处,向上向后持续按压数秒。治疗过程中要求操作者手法轻柔,逐渐用力,由轻至重,反复推拿使患者感到局部"酸痛"为宜,以不引起患侧肌肉痉挛、健侧肌肉过度收缩为度。1次/d,6 d/周,共持续治疗4周。出院后由家属或陪护者进行经穴推拿,定期安排复诊,并进行12周的随访。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随访12周时采用GUSS吞咽功能评价量表对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2组误吸发生率、吸入性肺炎发生率、胃管成功拔除率与胃管留置时间的区别。结果:治疗前,2组GUSS吞咽功能评分和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4周后、随访12周后GUSS评分、Barthel评分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4周后胃管成功拔除率明显更高,胃管留置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误吸发生率、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穴推拿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胃管拔除成功率,缩短胃管留置时间,改善老年脑卒中后合并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