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目的]总结国家级名老中医徐志瑛教授诊治慢性咳嗽的经验.[方法]随师侍诊多年,从病因病机、辨证用药、典型病例等方面出发,临证分析其辨治慢性咳嗽的经验.[结果]徐志瑛教授分病因和病位论治慢性咳嗽,病因有风、热、寒、燥;病位有鼻窍、咽喉、肺、肝、脾,病邪在各病位之间亦互相传变,病位病因不同,其相应的症状、治则、治法亦不同[结论]徐老从病因病位论治慢性咳嗽,方法行之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放射性损伤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从化”理论源于《黄帝内经》,高度概括了病机变化的特征规律,是中医病机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放射线快速、高能、杀伤力强的特点,符合中医学毒邪的特性。毒邪具有明显的“从化性”,放疗毒邪侵袭人体后,根据人体体质差异和侵犯部位的阴阳属性,分别从化为阳毒或阴毒以致病,这可能是放射性损伤演进的关键环节。放疗毒邪侵犯阴虚、燥热体质或阳腑、表位,易从阳化为“热毒”“燥毒”“风毒”,若侵犯阳虚、寒湿体质或阴脏、里位,易从阴化为“痰毒”“瘀毒”。因此,在治疗放射性损伤时,应分清体质阴阳偏颇、脏腑表里部位、病程缓急阶段,辨明各类毒邪导致的病理状态,谨守病机,辨证施治。本文基于“从化”理论的内涵,结合放疗毒邪的致病特点,探讨放射性损伤的病机演变和病证变化规律,以期为放射性损伤的临证辨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正六气淫胜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亢盛。六气有司天、在泉的不同,司天之气主司上半年的气候变化,在泉之气主司下半年的气候变化,即《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由于每年六气的盛衰不同,所以每年的气候、物候及疾病各具特点,故治亦不同。现将少阳火气、阳明燥气、太阳寒气淫胜的用药规律浅析如下。1少阳火气《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岁少阳在泉,火淫所  相似文献   

4.
无论何种咳嗽,皆可归为外感与内伤,其病因病机如下。外感咳嗽主要是由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犯肺所致。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皆能致咳,但是由于四时气候变化的不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因而在临床上也就会出现风寒、风热及燥热等不同咳嗽。临床所见  相似文献   

5.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主张内伤致病理论,其主要学术观点"六郁"学说为内科杂病的认识与辨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仝小林教授总结临床经验,将丹溪的因郁致病学说充分阐发并应用于胃肠疑难病的辨治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从郁论治胃肠病,抓住辨证要点是关键,火郁以热郁于内而体温不高为辨证要点,用"三升阳方"(升阳散火汤、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寒郁常以呕吐清水唾沫为辨证要点,实寒治用吴茱萸汤,虚寒治用四君子汤;食郁以嗳气打嗝为辨证要点,治以保和丸;表郁以肌表热像、上吐下泻为辨证要点,治以藿香正气散;湿、痰、瘀则是诸郁的继发性因素,亦是论治胃肠疾病的重要切入点,临证时应通过舌象及舌下络脉区分病邪的性质以及病情的发展程度。  相似文献   

6.
<正>中医病因学把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导致人体发病称为六淫,是外感病的主要病因,也称为病邪。而风邪,又是外感病邪的先导,寒、湿、燥、火等病邪往往都依附于风而侵袭人体导致各种疾病,因而称之为百病之长。《黄帝内经·风论篇第四十二》详细论述了各种风邪致病的病理变化特征,阐明了"风为百病之长"的重要意义。两千多年来,为后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六淫”之概念、属性及致病特点,提出了几点新见解:1.认为六淫概念之风、暑、湿、燥、寒、火六种外感病邪中的火邪以改热邪为宜。2.六淫致病除暑有明显季节性外,余皆在主气季节较常见,但不限于主气季节。3.教材未言明燥邪属性,本文认为燥属阳邪更具临床指导意义。4.认为五版教材将风性主动列入“内风”特点而删去不妥。从临床表现看,外风可有“动”的特点,风性主动可作为外风致病特点以保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刘完素从"阳气怫郁"角度论治火热病的方法。[方法]通过研读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等论著,分析其对火热病证治规律的认识,着重阐述其从"阳气怫郁"角度论治火热病的机理。[结果]刘完素医理精深,临证经验丰富,善于创新。在《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理论的启示下,对火热病证加以扩充,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学说。认为风、寒、湿、燥诸气太过,玄府闭塞,阳气怫郁,均会产生火热病。"阳气怫郁"是六气化火的一个关键环节,当以寒凉与宣散相合的治法,或辛凉解表,或清泄郁热,或表里双解,或燥湿解郁,或寒温并用,以宣发"阳气怫郁"诸证。[结论]刘完素从"阳气怫郁"论治火热病,为后世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对今日临床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火邪致病特点来探索火邪致咳的治疗规律。[方法]从清代和近代咳嗽医案入手,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及历代论述来分析火邪犯肺咳嗽的特殊性。[结果]肺位居上,火性上炎,火逆犯肺咳嗽具有易发性;其致病以阴虚之火为多见,如肾阴虚、心阴虚、肝阴虚,此外,也有食积所化之实火;其治疗宜清火、宜降气、宜养阴、宜消积。[结论]其他病邪所致之咳嗽,也可仿照火邪致咳的分析方法来探索其发病机理及其证治规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奇经理论治疗结缔组织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方法]通过临床学习,结合奇经理论,解析结缔组织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相关奇经医理,从病象特征、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方面分析运用奇经理论治疗结缔组织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并列举古今验案佐证。[结果]查结缔组织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病位,可为奇经诸脉所部,循疾病传变,累及奇经是其最终转归;析临床症状,可谓奇经诸脉交病之象。寒遏督阳、奇经虚损、奇络瘀滞是其重要病因病机。临证施治时可从督脑内外之寒论治,予温督祛寒;从奇经虚损论治,予补益奇经、通阳摄阴;从奇经血络论治,予通调阴阳之络诸法。所举验案分别为悲伤耗气及年老正虚,外邪侵袭,郁遏督阳,凝滞气血,更伤气阳,虚、邪、瘀胶结不去,深入骨节、脏腑发为痹证,治疗分别以清燥汤祛奇邪、补奇虚,以玉屏风散合二陈汤加减补肺化浊、通和奇脉,临床疗效显著。[结论]从奇经论治结缔组织相关间质性肺疾病是从脏腑论治的有效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益气养阴祛瘀药对干燥综合征患者性激素水平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祛瘀药对干燥综合征患者体内性激素水平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57例中老年女性患干燥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30例)和西药组(27例)。分别采用益气养阴祛瘀药和羟氯喹治疗,同时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分别采集静脉血,检测体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情况,并观察性激素水平变化与临床症状改善的关系。[结果]治疗后两组的性激素指标比较,其中雌二醇(E2)、睾酮(T)、促黄体生成素(LH)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临床症状也随性激素水平的变化而改善。[结论]益气养阴祛瘀药能够改善干燥综合征患者体内紊乱的性激素水平,其疗效优于西药羟氯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宗原营卫四气的关系。方法:追踪宗原之气的来龙去脉。结果:宗气来源于心肺中的血液而运行于血脉之内;原气来源于双肾中的水液而运行于血脉之外,结论:宗气与原气和营气与卫气构成相反相成的制约关系;宗气与营气和原气与卫气构成相辅相成的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13.
14.
15.
针灸调气,作为针灸治疗的基本原理已成共识.所谓针灸调气,实际上是在调动体内气的"运动性",改变气的"病理状态",而恢复正常的脏腑功能活动.本文旨在通过对人体气的运动状态进行分析,而确立针灸调气的有效性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黄帝内经》的文本分析,结合现代生命科学知识,指出真气为人体依据自身DNA而合成的内源性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为人体的先天之气.经气是经脉中运行之气,包括后天水谷转化而成的营卫之气和先天真气;正气包括经气和自然界随季节出现的正常物理因素;邪气是自然界的非正常物理因素和人体中的病理物质及异常微环境;宗气是人体中...  相似文献   

17.
胃气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气”属中医学中的一个常用名词,可出现在诸多不同的内容之中,如脾胃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方面。为了准确的理解和运用胃气,文章着重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8.
浅谈脏腑气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腑气机是对脏腑生理功能活动形式的概括,由于其生理功能各不一样,故各脏腑气机也有升降出入之不同.掌握脏腑气机,不仅对于我们更好的认识脏腑的生理功能,而且对于疾病的治疗,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