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MS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病变危险度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危险度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CT增强表现,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对GISTs病变危险度的评估价值。资料与方法共57例行腹盆腔MSCT增强扫描的原发性GISTs病例。分析每个GISTs病灶的MSCT平扫及增强表现并与病变危险度之间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所有病变均为单发病灶,包含27例低度危险、12例中度危险和18例高度危险病变。高、中、低度危险性的GISTs在肿瘤大小、脂肪间隙、强化方式、瘤周及瘤内血管影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肿瘤的生长方式、形态、有无钙化及溃疡、CT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CT值、ΔCT(动脉期-平扫)和ΔCT(静脉期-平扫)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危险度的GISTs的CT表现存在差异,边缘不规则的较大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瘤周及瘤内显示血管的病变多提示为高度危险性GISTs。术前评估GISTs的危险度时要综合多方面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内间质瘤的MSCT表现及其与危险程度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各危险度腹腔内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并与肿瘤危险程度分级对照分析。结果:45例腹腔内间质瘤中胃组8例,肠组23例,胃肠外组14例,分析发现不同危险程度肿瘤在大小、密度、边缘影像观察指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指标内组间比较认为肿瘤部位与危险程度有一定相关性,而在肿瘤的形态、生长方式及强化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熟练掌握腹腔内间质瘤的MSCT表现及其与其危险程度分级间的关系,有助于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增强CT特征性表现及其与危险度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经本院病理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47例,将CT图像表现与病理危险度分级间进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另外将三种不同方法测量的间质瘤大小—横断面长径、三维长径和三维体积与危险度分级间分别行差异性检验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用ROC曲线分别评价三个指标区分极低/低危险度间质瘤的最佳阈值及诊断效能并进行对比。结果肿瘤密度、轮廓及静脉期强化程度与肿瘤危险度间有统计学意义。横断面长径、三维长径和三维体积与危险度分级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01,r=0.504、0.516、0.522);均能够区分极低/低危险度组间质瘤,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0、0.797、0.806。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具有一定特征性CT表现,其中肿瘤大小、密度、轮廓及静脉期强化程度可以判断间质瘤危险度,尤其是在大小方面,肿瘤体积值可以更好的区分间质瘤危险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低危险度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CT表现。方法 :收集35例经病理确诊的GIST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低危险度组14例,中高危险度组21例。比较2组肿瘤的部位、最大径、密度、形态、囊变程度、生长方式、强化程度等。结果:2组肿瘤最大径、形态、囊变程度、强化程度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肿瘤部位、生长方式、平扫实质部分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低危险度GISTs的CT表现不同于中高危险度,具有良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多层螺旋CT ( MSCT)特征与其恶性危险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9例GIST的MSCT资料,并与其恶性危险度分级进行对照.采用单变量及有序多分类反应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79例中,肿瘤发生于食管1例,胃部35例,小肠20例,结肠4例,胃肠外19例,12例见远处转移.高危险度44例,中危险度15例,低危险度16例,极低危险度4例.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边界情况、生长方式、液化坏死、强化程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只有肿瘤的大小与肿瘤的恶性危险度间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GIST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肿瘤大小可用于预测肿瘤危险程度,对个体化治疗和预后评估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多层螺旋CT(MSCT)影像特征与其病理危险度、免疫组化分型及乙酚肝素酶(Hpa)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75例GIST患者,均行MSCT扫描.根据病理危险度分为低、中、高危组,根据免疫组化分型分为Ⅰ型、Ⅱ型、Ⅲ型、Ⅳ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pa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各组间影像特征、H...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CT表现,探讨CT增强扫描对GISTs病变危险性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原发性GISTs的术前CT图像,对病灶的CT平扫及增强影像表现与病变不同危险度之间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本组胃肠道间质瘤中28例为低度危险性,14例为中度危险性,12例为高度危险性的病变。高、中、低度危险性的GISTs在肿瘤生长方式、最大径、边界、平扫密度、瘤周及瘤内血管影、与胃肠道相通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肿瘤的生长部位、强化程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对于评估肿瘤的危险性有重要价值:边界不清的较大肿块、CT平扫密度不均匀、瘤内或瘤周血管丰富、与胃肠道相通提示为高度危险性GISTs。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免疫组化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MSCT资料,4例术后随访7~36月。结果本组肿瘤源于胃10例,小肠5例,肠系膜1例。肿瘤平均最大径9.94cm±7.75cm,其中良性5例,直径不超过5cm,形态规则,强化轻而均匀。交界性5例,其MSCT不具特征。恶性6例,多呈分叶及多囊实性改变,不均匀显著强化,动脉期见结节或条带状显著强化,侵犯周边及远处转移。MSCT定位、定性准确性分别为87.5%(14/16)、68.8%(11/16),对恶性的阳性预测值为85.7%(6/7)。6例动态增强5min延时期肿瘤均见中度强化,5例分化不同的胃间质瘤三期动态强化曲线有差别。4例随访发现3例有术后转移。结论MSCT多平面重建及动态增强更能显示胃肠道间质瘤的特征表现,对其定位、定性诊断及术后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gastrountr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及MSCT增强及多体位扫描影像表现。结果 34例GIST中发生胃26例、小肠7例、肠系膜1例。位于消化道腔外24例,腔内、外混合生长10例。良性10例,恶性24例,远处转移6例。免疫组织化学34例均有CD117阳性,术后病理风险评估低恶性风险18例,中度恶性风险13例,高度恶性风险3例。结论 MSCT能准确提供GIST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强化程度,判定肿瘤的良恶性及周围组织结构关系,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7例经手术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直径4.8~21.3 cm,平均直径约9.5 cm。发生于胃4例,小肠3例;CT平扫肿瘤呈软组织密度,密度均匀3例,瘤内低密度坏死4例,瘤内钙化1例,边缘清楚7例,病变腔内侧面溃疡,气体进入瘤内1例;增强扫描时肿瘤实质区明显强化,CT增值在27~58 Hu,且静脉期高于动脉期。术后病理低恶性风险1例,中度恶性风险2例,高度恶性风险4例。免疫组织化学7例均显示CD117阳性。结论 MSCT能显示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学特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其定位和诊断有较高的价值,但对肿瘤的危险程度的预测有一定限度;肿瘤的大小和核分裂计数的多少是胃肠间质瘤危险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42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26例,小肠12例,乙状结肠及直肠各1例,肠系膜2例。肿块横径1.2~22.0cm,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多向消化道腔外生长。平扫密度均匀8例,均匀强化,平扫密度不均匀34例,呈不均匀强化,其中1例见点状钙化。CT检出肝脏转移1例,椎体及肾脏累及1例,前列腺受累1例,输尿管受累1例。本组病例术前诊断准确率为93.9%(39/42)。误诊为腹腔占位1例,后腹膜肿瘤1例,胃癌1例。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能较清晰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部特征,以及与胃肠道的关系,并了解周围组织浸润情况,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征,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15例手术切除、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分析术前MS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图像,5例进行了多平面重组(MPR)。结果:15例中,胃间质瘤9例,肠道间质瘤5例,胃及十二指肠同时发病者1例。肿块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腔外生长为主。良性4例,3例直径小于5cm,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均匀强化。恶性9例,密度不均,内可见低密度液化坏死区,增强扫描时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内部坏死囊变区无强化,1例出现肝转移,1例出现脾转移。交界性2例,直径分别为3.6cm和4.3cm。结论:MSCT及其多平面重组技术能够显示病变的特征及其与周围的关系,对GIST的定位、定性及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顾艳  周胜利  苗重昌   《放射学实践》2012,27(10):1100-1104
目的:探讨MSCT对小肠间质瘤(SIST)诊断和侵袭危险度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32例SIST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依据病理组织学将其分为极低和低危、中危、高危3组。MSCT图像分析包括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边界、动态增强表现,并对各侵袭危险组的上述征象进行χ2检验。结果:32例SIST中,极低危及低危14例、中危8例、高危10例。发生于空肠23例、回肠6例、十二指肠3例。SIST的形态、密度、边界及血管样强化在不同危险性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多为明显不均匀强化,且强化方式均为静脉期高于动脉期,但肿瘤强化峰值、肿瘤的部位在不同危险性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ST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点,不同侵袭危险性肿瘤的某些MSCT征象有差异性,中高危险性多表现为直径〉5cm、密度不均匀、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及血管样强化,有助于术前诊断和对SIST侵袭危险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勤明  李锡林  张华   《放射学实践》2009,24(5):502-50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GIST患者病例资料,均行术前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发生于胃16例,小肠8例,结肠3例,直肠1例。良性5例,交界性6例,恶性15例。CT定位诊断符合率92.9%(26/28)。17例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10例呈不规则形,1例呈哑铃状。大多数病灶密度不均匀,肿瘤内部可发生出血、囊变、坏死,钙化及气体影,增强扫描病灶大多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部分恶性间质瘤可侵犯临近脏器。结论:GIST的CT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定位较准确,对肿块诊断及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仿真内镜技术(CTVE)在胃间质瘤与胃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和方法临床疑似胃占位性病变71例,行MSCT扫描并进行CTVE重建。CTVE诊断结果与胃镜或手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经病理证实胃间质瘤18例,胃癌26例,CTVE敏感度为93.2%,特异度为96.3%。CTVE显示腔内型间质瘤呈类球形腔内肿块伴顶端溃疡形成;腔外型间质瘤表现为丘状隆起、桥形皱襞;BorrmannⅠ、Ⅱ型胃癌呈息肉样向胃腔内突出,或伴不规则溃疡;BorrmannⅢ、Ⅳ型胃腔不同程度变窄,伴不规则溃疡形成、胃壁皱襞消失。结论 CTVE在胃间质瘤与胃癌鉴别诊断方面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但需要注意结合轴位图像及临床资料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口服甘露醇CT小肠造影(MSCTE)对常见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口服等渗甘露醇溶液、肌注654-2后行CT小肠造影检查的受检者中经手术及小肠镜病理证实的71例小肠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常见小肠肿瘤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71例小肠肿瘤中,间质瘤(34例)、淋巴瘤(15例)、腺癌(10例)位于前三位,定位及定性准确率分别为98.6%和90.1%。结论口服甘露醇CT小肠造影对小肠原发性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小肠原发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刘媛  周纯武   《放射学实践》2010,25(4):410-4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表现对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其三维重组图像,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本组19例间质瘤中,良性4例,交界性3例,恶性12例;5例侵犯周围器官。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表现为类圆形、分叶状或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肿物,以向肠腔外生长为主(n=14),肿块内密度均匀或呈混杂密度影。增强扫描显示,肿块呈明显均匀强化(n=2)或呈中央不规则无强化区而周边强化较明显(n=16)。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多层螺旋CT表现有助于定位和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MS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46例GIST的MSCT资料。结果:46例中,GIST位于食管1例,胃部15例,十二指肠12例,空回肠11例,结肠3例,直肠1例,肠系膜内3例;恶性肿瘤28例,交界性3例,良性15例。46例中35例肿块CT表现为外生性肿块,多较大,其中恶性肿块最大径3.5~30.1cm,最大径<5cm者10例,>6cm者18例;肿物密度不均匀,呈囊实性,实性部分中度强化至明显强化,肿块内伴有溃疡形成4例,最大径>4.5cm。瘤内点状钙化灶4例。结论:GIST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MSCT检查有助于GIST的定位以及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情况,对肿瘤诊断及良恶性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