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分析多模态盆底超声参数评估产伤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1~12月海南省中医院200例产后妇女,将其分为尿控正常组(n=144)与SUI组(n=56),均于产后42 d行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即二维、四维、断层超声成像等检查),SUI组则继续于产后3、6月随访行盆底超声检查,比较两组膀胱颈移动度(BND)、尿道旋转角(URA)、膀胱尿道后角(RVA)、盆膈裂孔面积、子宫以及直肠壶腹最大下降位置、尿道漏斗形成情况、肛提肌是否损伤,分析盆底超声参数与SUI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子宫下降距离、直肠壶腹下降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I组BND、URA、RVA、盆膈裂孔面积大于尿控正常组(P<0.05),尿道漏斗形成率、肛提肌损伤率高于尿控正常组(P<0.05);SUI患者不同时间点子宫下降距离、直肠壶腹下降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6月BND、URA、RVA、盆膈裂孔面积、尿道漏斗形成率、肛提肌损伤率呈现降低趋势(P<0.05);BND、URA、RVA、盆膈裂孔面积与SUI呈正相关关系(P...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经会阴部二维、三维超声评价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在静息状态、Valsalva状态下盆底结构功能参数和形态的变化。方法压力性尿失禁患者20例(SUI组),同时选择20例无压力性尿失禁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行经会阴部二维、三维联合超声检查,并在不同状态下测量膀胱颈移动度、膀胱尿道后角、尿道旋转角度等参数及观察盆底结构容积断面成像,比较两组间数据差异及形态学变化。结果膀胱颈移动度、膀胱尿道后角、尿道旋转角度SUI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殖裂孔长度、宽度、容积及肛提肌厚度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二维超声检查可显示SUI患者盆底结构功能参数的改变,而三维超声检查则能直观地观察女性尿道、肛提肌等盆底结构。盆底超声检查是诊断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1):1794-1796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凯格尔训练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1月154例产后SUI患者,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77例。对照组给予凯格尔训练治疗,联合组于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问卷表(ICIQ-SF)评分、1h尿垫试验漏尿量、尿动力学指标[腹压漏尿点压(ALPP)、最大尿道闭合压力(MUCP)、最大尿流率(Qmax)]变化。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21%(71/77),高于对照组74.03%(57/77)(P<0.05);治疗8w后联合组MUCP、ALPP、Qmax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w后联合组ICIQ-SF评分、1h尿垫试验漏尿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凯格尔训练治疗产后SUI患者疗效显著,能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四维盆底超声定量分析中老年经产妇肛提肌裂孔形变,探讨其诊断膀胱膨出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1月~2022年6月患有膀胱膨出的57例中老年女性作为病例组,另选同期59例无膀胱膨出的中老年女性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四维盆底超声检查,观察静息、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形变并记录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分析其与膀胱膨出的关系。  结果  病例组结构松散,内部排列紊乱,肛提肌裂孔明显增大;静息时两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Valsalva状态下病例组各参数均高于对照组(P < 0.05),各参数曲线下面积均 > 0.8,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4.45 cm、5.25 cm和19.05 cm2,其中面积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898),敏感度为0.754,特异性为0.881,优于前后径及横径。  结论  四维超声重建肛提肌裂孔,观察其形变及参数变化,用于评估中老年膀胱膨出,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盆底超声观察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肛提肌裂孔及肛提肌撕裂情况,探讨肛提肌损伤与产后SUI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经临床检查证实的产后SUI患者40例(SUI组)、产后单纯盆腔脏器脱垂患者42例(POP组),以及同期产后盆底健康者40例(健康对照组);采用盆底超声检查测量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下各组肛提肌裂孔的最大前后径、横径和面积;TUI技术观察肛提肌裂孔及其周边肌肉形态,并对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SUI组患者在静息状态下肛提肌裂孔最大横径与POP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大前后径与PO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lsalva动作下最大横径、前后径均较POP组和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UI组患者无论在静息状态和Valsalva动作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均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应用TUI观察发现,SUI组发生肛提肌撕裂的比例(22.5%)均较POP组(4.8%)和健康对照组(0)均明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盆底超声尤其是TUI等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评估SUI患者肛提肌裂孔相关指标及损伤肌肉的撕裂情况;肛提肌损伤可能会导致产后SUI。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产妇产后初期膀胱膨出超声参数变化。方法:选取2022年1月—9月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收治的43例产后膀胱膨出患者为观察组,选取我院同期43例产后膀胱未膨出患者为对照组。所有产妇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两组产妇在静息、缩肛及Valsalva状态下不同状态盆底超声参数,指标包括肛提肌裂孔横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面积、膀胱尿道后角。结果:观察组在静息、缩肛、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横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面积、膀胱尿道后角不同盆底超声参数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盆底超声对产妇产后早期膀胱膨出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它可以综合地反映出膀胱膨出的具体状况,为产妇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参考,该检测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利用会阴三维盆底超声观察产后早期盆底结构及功能受到不同分娩形式所产生的影响,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病症的治疗及预防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6月在我院产科门诊产后6~8周复查的初产妇67例,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将患者分为剖宫产组(n=23)和经阴道顺产组(n=44)。利用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对两组患者分别在静息状态下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膀胱颈位置、尿道倾斜角、膀胱尿道后角及宫颈外口位置进行观察,计算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下的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宫颈移动度,比较尿道漏斗形成率、膀胱膨出形成率以及类型、子宫脱垂形成率,对比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缩肛及静息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及左右侧肛提肌的厚度,在缩肛情况下,对肛门内外括约肌及肛提肌是否存在撕裂进行观察。  结果  静息状态下的膀胱颈位置水平远低于剖宫产分娩组(t=-3.43,P < 0.05),Valsalva状态膀胱颈移动度及尿道旋转角大于剖宫产分娩组(t=3.53、3.82,P < 0.05),膀胱膨出发生率高于剖宫产分娩组(t=11.075,P < 0.05),静息、缩肛以及Valsalva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大于剖宫产分娩组(t=4.17、2.95、2.80,P < 0.05)。两组间在膀胱膨出类型上,Ⅱ型膀胱膨出发生率均高于其他两个类型,且经阴道顺产组膀胱膨出三种类型发生率均高于剖宫产组(χ2=13.39,P < 0.05)。而静息状态下的宫颈外口位置、膀胱尿道后角,Valsalva状态下宫颈移动度、尿道漏斗形成、子宫脱垂、直肠膨出以及会阴体过度运动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状态下左右侧肛提肌厚度无明显差异,两组产妇均未发现肛门内外括约肌损伤及肛提肌撕裂。  结论  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能很好的动态观察到前、中、后盆腔脏器的各项指标,无论哪种分娩方式均可对盆底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相对于经阴道分娩,早期剖宫产分娩组在前盆腔以及肛提肌裂孔面积方面较经阴道顺产组程度轻。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盆底超声对产妇产后初期膀胱膨出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10月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收治的产后初期膀胱膨出产妇107例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产后无膀胱膨出的产妇107例为对照组。两组产妇均采用盆底超声进行检查,对两组产妇不同状态下盆底超声参数予以统计比较。结果:在静息、缩肛、Valsalva状态下,研究组肛提肌裂孔横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面积、膀胱尿道后角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 <0.01)。结论:盆底超声诊断产妇产后初期膀胱膨出的临床价值非常高,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经会阴四维盆底超声技术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相关因素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9月随机抽取33例来我院就诊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患者作为观察组与19例健康妇女作为对照组进行四维盆底超声检查。检查时探头放置会阴部,运用四维超声显像观察与膀胱脱垂有关的各个指标在静息状态和最大Valsalva状态时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变化,对两组妇女的膀胱颈初始位置、两种状态时膀胱颈移动距离、膀胱后角、尿道倾斜角、尿道旋转角及肛提肌裂孔面积准确测值相比较,评估各指标与压力性尿失禁的相关度。结果:观察组妇女的膀胱颈初始位置、两种状态时膀胱颈移动距离、膀胱后角、尿道倾斜角、尿道旋转角、肛提肌裂孔面积在静息和最大Valsalva两种状态下的变化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有压力性尿失禁症状的女性患者与其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和膀胱尿道后角等指标的变化密切相关,盆底超声评估这些指标为诊断压力性尿失禁提供有力的依据,肛提肌裂孔面积与SUI诊断的相关性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盆底超声参数对剖宫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诊断效能及生物反馈疗效评估效能。方法 采用简单抽样方式选取行剖宫产的孕妇21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后是否发生SUI,分为SUI组(n=88)和非SUI组(n=127)。SUI组实施生物反馈治疗。比较2组盆底超声参数。比较SUI组治疗前后的盆底超声参数。结果 SUI组的膀胱颈移动度(BND)、尿道旋转角(URA)及Valsalva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LHA)、膀胱尿道后角(PUVA)大于非SU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8例剖宫产后SUI患者经生物反馈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4.32%。SUI组治疗后的BND、URA及Valsalva状态下的LHA、PUVA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ND、URA、LHA、PUVA预测生物反馈治疗剖宫产后SUI疗效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3、0.897、0.865、0.887。结论 盆底超声参数在诊断剖宫产后SUI和评估生物反馈治疗效果方面具有较高效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盆底肌肉生物反馈康复锻炼方案在不同类型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SUI患者146例,按照不同类型分为围绝经期SUI(围绝经期组)和产后SUI(产后组),每组73例,均采用盆底肌肉生物反馈康复锻炼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力、1 h尿垫实验结果、总体疗效、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分、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7(PFIQ-7)评分及依从性.[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盆底肌力、1 h尿垫实验结果、总体疗效、ICI-Q-SF评分、PFIQ-7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且产后组患者改善的幅度较大;两组患者在合理用药、定期复查、合理饮食等五项医生要求的项目上依从性情况较好,但产后组患者的依从性情况更好(P<0.05).[结论] 盆底肌肉生物反馈康复锻炼法有助于SUI盆底肌力的恢复,依从性较好,相对围绝经期SUI,产后SUI效果更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盆底肌锻炼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对产后不同时期女性盆底肌功能恢复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20年9月~2021年11月我院康复科门诊收治的39例轻度盆腔器官脱垂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开始时间将产妇分为早期组(产后45天内)24例和晚期组(产后3个月及以上)15例。所有产妇均接受同样的盆底康复治疗,即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呼吸训练和凯格尔运动。通过分析治疗前后盆底表面肌电、三维盆底超声检查结果,比较康复治疗对2组产妇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通过8周的盆底康复治疗,2组产妇盆底肌慢肌平均值、耐力平均值升高(均P<0.05),2组产妇盆底肌慢肌得分、耐力得分、总得分均升高(均P<0.05),早期组快肌得分、耐力得分、总得分改善幅度大于晚期组(均P<0.05)。2组产妇的肛提肌裂口面积均缩小(均P<0.05)。早期组产妇的膀胱颈位置升高,膀胱颈移动度缩小,膀胱后角减小(均P<0.05),早期组的膀胱颈移动度改善幅度明显大于晚期组(P<0.05)。结论:产后早期进行生物刺激反馈仪联合盆底肌锻炼可更加有效地增强其产后盆底肌的肌力与耐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评估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及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随机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盆底肌训练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干预,干预前后行三维超声检查,评估产后盆底功能恢复情况,并比较2组产妇性生活质量。结果:治疗8周后,2组产妇张力状态下(Valsalva动作下)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裂孔的面积、尿道旋转度均较干预前减小(P<0.05),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盆底肌异常率及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发生率均较干预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FSFI)中性欲、性高潮、阴道润滑度、性交疼痛、性满意度、性唤起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盆底三维超声检查发现,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在产后盆底功能患者的治疗中提供了客观的疗效评定指标,两种方法联合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盆底功能恢复,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感应电疗法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压力性尿失禁(sUI)的疗效.方法 对轻度、中度SUI患者各40例进行感应电治疗联合盆底肌训练,共16周.于治疗前后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问卷简表(ICIQ-SF)以及1h尿垫试验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CIQ-SF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轻度组与中度组有效率分别为100%和72.5%.结论 感应电联合盆底肌训练可有效治疗女性SUI.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8例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9例。对照组患者在饮水计划的基础上实施清洁间歇导尿,并给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估患者膀胱功能。结果:治疗后排尿日记指标比较,2组每次排尿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多(P0.05)、膀胱残余尿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24h尿失禁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治疗后,观察组24h尿失禁次数、膀胱残余尿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每次排尿量较对照组改善增加(P0.05)。治疗后尿流动力学指标比较,2组最大膀胱容积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充盈期逼尿肌压力及逼尿肌漏尿点压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结论:电针配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具有协同疗效,能提高膀胱排尿功能、降低膀胱输尿管返流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6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51例。2组均给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于治疗前1周、治疗4周和8周后采用尿流动力学检查和排尿日记对2组患者膀胱安全容量、残余尿量、日均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和导尿次数进行比较,通过泌尿症状困扰评分(USDS)和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LUTS)评估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4及8周后,2组患者日均漏尿次数、残余尿量及导尿次数均较治疗前呈持续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及膀胱安全容量均较治疗前呈持续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及8周后,2组患者USDS及LUTS评分均较治疗前呈持续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闭孔尿道中段无张力吊带悬吊术(TVT-O)围术期全程康复路径护理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行TVT-O患者84例。回顾性分析SUI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43例)及对照组(41例)。对照组行常规入院宣教及术前评估,观察组采取围术期全程康复路径护理方案。在围术期及术后护理指导3个月后,分别采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价患者尿失禁的严重程度。比较两组患者漏尿情况,包括漏尿次数、漏尿量、膀胱残余尿量及ICI-Q-SF量表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治疗后ICI-Q-SF总分,漏尿次数和漏尿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控尿效果较对照组更为理想;观察组患者SDS、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全程康复路径护理使患者术后ICI-Q-SF总分、漏尿次数和漏尿量显著减低,改善了盆底肌肉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阴道骶骨固定术(LSC)对盆腔脏器脱垂(POP)合并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POP合并轻、中度SUI患者,比较患者LSC手术前后POP评价体系(POP-Q)各指示点、盆底功能问卷排尿不适量表(UDI-6)和尿失禁影响问卷简表(IIQ-7)问卷评分、盆底超声指标和尿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31例患者均成功施行LSC,中位随访时间为22个月,术后随访均无失败或复发病例。手术前后POP-Q各指示点Aa、Ba、C、Ap、Bp点的位置得到显著改善(P0.05)。POP客观治愈率100.00%。手术前后的UDI-6和IIQ-7问卷评分术后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提示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盆底超声提示术后膀胱颈移动度(BND)和膀胱后角(RVA)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表明术后尿道高活动性降低。其中12例患者术后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功能性尿道长度、最大尿道压及最大尿道闭合压较术前上升(P0.05)。LSC术后SUI治愈率为82.76%。结论在LSC术后,SUI主观及客观指标均得到改善。因此,不建议在LSC同时对轻、中度SUI患者行预防性抗SUI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盆底肌生物反馈刺激治疗脊髓损伤(SCI)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将64例SCI伴排尿功能障碍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2)和治疗组(n=32)。两组均接受盆底肌功能锻炼,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生物反馈刺激治疗,共8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Glazer盆底表面肌电(sEMG)曲线[选取5次快速收缩的最大值(Flick-Max)、持续60 s收缩的平均值(Edu-Mean)]的检测、膀胱残余尿量的检测、以及国际脊髓损伤下尿路功能数据集问卷的调查,以评估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Flick-Max及治疗组Edu-Mean较治疗前提高(P均<0.05);治疗组Flick-Max和Edu-Mean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后,两组膀胱残余尿量较治疗前减少(P均<0.01),且治疗组少于对照组(P<0.01)。问卷调查结果提示,治疗后,治疗组尿意、泌尿系症状、膀胱排空情况较治疗前改善(P<0.05,P<0.01),对照组仅尿意情况改善(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尿意、泌尿系症状、膀胱排空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P<0.01),尿失禁情况两组相当(P>0.05)。结论盆底肌生物反馈刺激联合盆底肌功能锻炼治疗对SCI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盆底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