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目的:探究在良恶性肺结节鉴别诊断工作中,CT灌注成像结合动态增强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以随机法抽选患者并分组,于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内,在到我院就诊的患者群体内,随机抽选90例确诊肺结节者纳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43例炎性结节者,28例结核瘤者,19例小肺癌者.对90例患者均行CT灌注成像及动态增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对经CT扫描良恶性难以定性诊断的肺结节患者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肺结节患者100例,均经CT检查难以定性,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检查,以术后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分析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检查良恶性病变最大强化值及最大相对强化比,并比较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检查与CT检...  相似文献   

4.
5.
目的采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方式鉴别肺内良恶性结节的性质,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对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0例肺内孤立性结节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恶性结节除3例外其余均呈明显强化,且≤15mm恶性结节呈均匀性强化,〉15mm恶性结节呈不均匀性强化,良性结节基本为轻度强化(球形肺炎除外)。结论动态增强螺旋CT检查对肺内良恶性结节的鉴别极具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以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最大径8mm为界分层,建立了一个适用于我国人群的新型SPN良恶性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手术治疗的SPN病例601例的临床资料与CT影像学资料,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501例...  相似文献   

7.
胸部CT是目前最常用的肺结节良恶性鉴别的影像学方法,但其存在辐射负担;而MRI没有辐射风险,可以多参数成像,并已被广泛应用于全身。但MRI在肺结节的应用受到一些限制,原因如肺的低质子信号导致的低信噪比、肺与临近软组织界面的磁化率伪影和心肺运动伪影。随着MRI抗运动伪影技术、超短回波时间序列、功能磁共振和影像组学/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MRI在肺结节良恶性鉴别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本文综述了MRI在肺结节良恶性鉴别定性和定量方面的应用价值,MRI可以作为CT、PET/CT鉴别肺结节良恶性的很好的补充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CT增强扫描强化程度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CT自动注射器造影增强及薄层CT扫描,作对12例恶性孤立性肺结节和11例良性肺结节的CT增强扫描强化程度作了比较。初步结果表明,在静脉注射造影剂后1~2分钟内CT扫描,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的病灶中心CT值升高33.92±9.52(Hu),而良性孤立性肺结节的病灶中心CT值仅升高9.86±7.26(Hu).二之间的差异较为显(P<0.05)。作认为CT增强扫描的强化程度有可能成为鉴别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的CT分析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CT增强检查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惠阳三和医院2018年6月—2021年5月收治的107例甲状腺单发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及CT增强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单独超声检查、单独C T增强检查及联合检查方法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准确度、特异度及灵敏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良恶性孤立肺结节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潍坊市中医院2018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100例孤立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通过介入穿刺检查或者病理诊断确诊;先后对患者展开CT检查以及MRI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就获得结果展开对比。结果:对患者完成介入穿刺或者病理诊断后,良性患者42例,包括6例良性血管瘤患者、18例结核球患者、14例炎性结节患者以及4例肺囊肿患者。恶性患者58例,包括28例腺癌患者、18例鳞癌患者、2例类癌、4例小细胞癌以及6例转移癌患者。CT检查结果显示,良性患者59例,恶性患者41例;MRI检查结果显示,良性患者43例,恶性患者57例;MRI检查良恶性检查率同介入穿刺或者病理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RI检查良恶性检查率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分别为76.19%(32/42)、53.45%(31/58)、63.00%(63/100);MRI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分别为97.62%(41/42)、96.55%(56...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64排CT支气管动脉双期扫描技术对肺结节的良、恶性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20年9月我院行64排螺旋CT常规扫描发现肺结节(直径在3 cm以下)患者120例,均行支气管动脉双期增强扫描及病变靶扫描,经病理证实为肺恶性结节65例(记为恶性组)、浸润前病变结节(原位癌)30例(记为浸润前病变组)、肺良性结节25例(记为良性组),比较3组CT征象检出率,对比3组支气管动脉形态、图像质量、平扫与增强扫描CT值、双时相增强扫描后强化程度,分析支气管动脉双期增强扫描对肺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结果恶性组深分叶征、毛刺征、棘状突起、血管纠集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占比较高,肺磨玻璃影中血管与支气管分型以Ⅱ、Ⅲ型为主,浸润前病变组钙化、卫星灶占比较高,肺磨玻璃影中血管与支气管分型以Ⅳ型为主,良性组方形征占比较高,肺磨玻璃影中血管与支气管分型以Ⅰ、Ⅱ型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恶性组支气管动脉形态为血管湖比例高于浸润前病变组、良性组(P < 0.05),3组成团、迂曲、中断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平扫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良性组增强扫描30~45 s、90~ 120 s的CT值均高于浸润前病变组(P < 0.05),恶性组增强扫描90~120 s的CT值低于良性组(P < 0.05);3组双期增强扫描后强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恶性组以中度、明显强化为主,且呈快升快降模式;64排CT支气管动脉双期增强扫描诊断肺结节恶性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84.61%、76.36%、80.83%。结论64排CT支气管动脉双期扫描对肺结节良恶性有一定诊断价值,依据其CT征象、肺磨玻璃影中血管与支气管分型及支气管形态、强化程度等可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DenseNet网络深度学习分析CT图像鉴别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疑似肺结节患者80例,患者均进行CT扫描和DenseNet网络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系统诊断其良恶性,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CT图像、DenseNet网络深度学习分析联合CT图像对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价值。结果  CT图像表现肺密度增高影,有云雾状阴影,可清晰显示支气管内血管情况,评估结节良恶性准确率为88.75%,敏感度为76.92%,特异性为94.44%,与病理诊断的Kappa值为0.736(P < 0.001);DenseNet网络深度学习联合CT评估结节良恶性的敏感度为96.15%,特异性为88.89%,DenseNet网络深度学习联合CT评估准确率高于单纯CT评估准确率(91.25% vs 88.75%),且与病理诊断一致性较好(Kappa= 0.810,P < 0.001)。结论  DenseNet网络深度学习分析CT图像鉴别肺结节良恶性准确性较高,且与病理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胸部增强CT联合双时相18F-FDG PET/CT显像对肺炎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7例肺炎型肺癌患者,以患者的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对比胸部增强CT、单时相PET/CT、胸部增强CT联合单时相PET/CT、双时相18F-FDG PET/CT、胸部增强CT联合双时相18F-FDG PET/CT诊断肺炎型肺癌的正确率。结果 胸部增强CT、单时相PET/CT、胸部增强CT联合单时相PET/CT、双时相18F-FDG PET/CT、胸部增强CT联合双时相18F-FDG PET/CT诊断肺炎型肺癌的正确率分别为26. 87%(18/67)、62. 69%(42/67)、77. 61%(52/67)、71. 64%(48/67)、91. 04%(61/67);经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胸部增强CT、胸部增强CT联合双时相18F-FDG PET/CT诊断肺炎型肺癌的正确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胸部增强CT联合双时相18F-FDG PET/CT显像对肺炎型肺癌的诊断正确率高于胸部增强CT、单时相PET/CT、胸部增强CT联合单时相PET/CT、双时相18F-FDG PET/CT,表现出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孤立性肺结节CT灌注成像技术的应用。方法利用美国GE公司的Hispeed CT 16排螺旋CT灌注扫描技术对51例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患者病变良恶性的鉴别。结果良恶性结节灌注后具有不同的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和表面通透性(Per-meablity surface,PS)。良恶性结节的各项灌注参数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恶性结节的BV、MTT、PS均高于炎性结节,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BF无差异性(P>0.05),而炎性结节的BF、BV、MTT、PS均高于良性结节,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孤立性肺结节CT灌注成像技术在临床正确诊断结节性质及做出恰当治疗措施方面显示出了重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对乳腺小结节良、恶性质的诊断价值。 方法  收集本院收治的123例乳腺小结节患者资料,其中良性肿瘤46例,纳入良性组;恶性肿瘤77例,纳入恶性组。分析其MRI扫描特征;比较乳腺小结节形态、MRI参数,分析DWI、DCE-MRI诊断价值。 结果  良性组边缘多光滑,形状规则,内部强化以均匀为主,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型Ⅰ型多见,早期增强率 < 60%;而恶性组则相反(P < 0.05)。与恶性组比较,良性组表观弥散系数值更高,Slope及SlopeR值更低(P < 0.05);两组最大信号强度值、强化峰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DWI鉴别诊断良、恶性乳腺小结节的敏感度、特异性及准确度分别为62.34%、65.22%、63.41%,DCE-MRI分别为71.43%、80.43%、74.80%,两者单独检查均明显低于DWI+DCE-MRI的87.01%、91.30%、88.62%(P < 0.05)。 结论  DCE-MRI联合DWI可提高良、恶性乳腺小结节的诊断敏感度、特异性及准确度,更有助于病变性质的判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超微血管显像与增强CT对小肾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的134例疑似SRMs患者均在2019年3月至2020年8月期间收治,采用增强CT、超微血管显像筛查,用ROC曲线预测,增强CT、超微血管显像及联合筛查的AUC,并经Pearson法,分析SMI检查的影像特点与良恶性病变情况相关性。结果:134例疑似SRMs,经病理活检确诊的118例,CECT诊断正确率71.64%,SMI诊断正确率79.10%,SMI联合CECT诊断正确率97.01%。经Kendall"s tau-b法分析,SMI检查的血流分级、分布模式与良恶性病变呈正相关性,血流形态、周边环形血流与良恶性病变呈负相关性。而经ROC曲线分析显示,SMI筛查预测的AUC为0.746,灵敏度80.51%,特异度68.75%;CECT预测的AUC为0.677,灵敏度72.88%,特异度62.50%;SMI联合CECT筛查预测AUC为0.956,灵敏度97.46%,特异度93.75%。结论:超微血管显像相比于增强CT能够清晰显示小肾肿瘤低速血流、细小血管,分辨良恶性肿瘤,但两者联合运用更能够提高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半定量鉴别诊断良恶性肺部占位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102例肺部占位性病变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手术切除后的病理结果,将肺癌患者作为恶性组(n=47),将良性肺部占位病变患者作为良性组(n=55)。所有患者均行DCE、MRI扫描,获得半定量参数,包括达峰时间、最大浓度、对比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最大线性斜率。比较良恶性肺部占位性病变组半定量参数的差异,并用ROC曲线评价上述各参数鉴别价值。结果  恶性组病例中病灶以囊实性、不均匀强化、不规则形态、边界不清晰为主,良性组病例病变以囊性、均匀强化、规则形态、边界清晰或欠清晰为主。两组常规MRI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恶性组达峰时间参数水平低于良性组(P < 0.05),恶性组最大浓度、曲线下面积、最大线性斜率参数水平高于良性组(P < 0.05);以病理结果为标准,绘制半定量参数ROC曲线,最大线性斜率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37,诊断效能较其余参数高,最大线性斜率准确度最高84.4%,最大浓度特异度最高为92.7%,达峰时间敏感度最高为97.9%。结论  DCE-MRI半定量参数可鉴别诊断良恶性肺部占位性病变。  相似文献   

18.
肺部感染是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感染性疾病,早期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精准治疗是改善肺部感染预后、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有些病原体引起的肺部感染病灶,可在胸部CT表现出一定的特征。因此,根据病灶形态、大小、数量、变化速度,临床可评估和甄别引起肺部感染可能的病原体。本文就肺部感染相关胸部CT常见和重要的影像学特征进行述评,旨在提升临床医生对评估肺部感染病原体、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改善肺部感染预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最佳320排CT肺三期增强扫描时相,评价其诊断孤立性肺病变(SPL)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00例SPL患者 及40名健康成年人(D组)行320排CT容积灌注扫描,采用体部灌注软件处理得到时间-密度曲线(T-DC),记录并比较各组肺动脉峰值时间(PA-TTP)、左心房峰值时间(LA-TTP)、胸主动脉峰值时间(AO-TTP)和SPL强化峰值时间(SPL-TTP)。在平扫,肺动脉、左心房、胸主动脉和SPL达强化峰值时以及延迟3 min共6个时相测量病灶CT值,计算CT净增值(NE)。应用ROC曲线分析比较各时相NE对SPL的诊断效能。结果 A、B、C、D组PA-TTP、LA-TTP及AO-TT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B、C组SPL-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163,P<0.001),C组SPL-TTP为(17.36±2.52)s,明显早于A、B组。A组中,应用SPL达强化峰值时(28 s)NE诊断周围型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872,敏感度92.7%,特异度80.0%。C组中,应用SPL达强化峰值时(18 s)NE诊断炎症的AUC最大,为0.985,敏感度100%,特异度88.5%。结论 以18 s、28 s、3 min为扫描时相,320排CT肺三期增强扫描对鉴别诊断SPL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