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目的  探究DenseNet网络深度学习分析CT图像鉴别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疑似肺结节患者80例,患者均进行CT扫描和DenseNet网络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系统诊断其良恶性,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CT图像、DenseNet网络深度学习分析联合CT图像对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价值。  结果  CT图像表现肺密度增高影,有云雾状阴影,可清晰显示支气管内血管情况,评估结节良恶性准确率为88.75%,敏感度为76.92%,特异性为94.44%,与病理诊断的Kappa值为0.736(P < 0.001);DenseNet网络深度学习联合CT评估结节良恶性的敏感度为96.15%,特异性为88.89%,DenseNet网络深度学习联合CT评估准确率高于单纯CT评估准确率(91.25% vs 88.75%),且与病理诊断一致性较好(Kappa= 0.810,P < 0.001)。  结论  DenseNet网络深度学习分析CT图像鉴别肺结节良恶性准确性较高,且与病理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肺腺癌患者CT影像对纯磨玻璃结节(PGGN)浸润程度及对肺结节病理性质的预测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我院2017年1月~2021年1月住院治疗的122例PGG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肺腺癌的种类分组,其中侵袭前组患者82例原位腺癌(AIS)组患者39例,微浸润性腺癌(MIA)组患者43例,侵袭组患者40例; 根据肺腺癌良恶性分组,其中良性组80例,恶性组42例。比较侵袭前组与侵袭组、AIS组与MIA组以及良性组与恶性组患者的病灶直径、CT值、形状、瘤肺界面、毛刺征、空泡征、三维形状、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症情况之间的差异。  结果  侵袭前组以及侵袭组患者的病灶直径、CT值、形状、毛刺征、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情况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IS以及MIA组患者的分叶征、空泡征、CT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良性组以及恶性组患者的瘤肺界面、病灶直径、CT值、形状、毛刺征、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情况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病灶直径、CT值、形状、毛刺征、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联合检测对肺癌的侵袭以及恶性组患者的诊断敏感度高于单独检测; ROC曲线分析示,病灶直径、CT值、形状、毛刺征、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联合检测对浸润性以及恶性肿瘤的曲线下面积高于单独检测。  结论  肺腺癌患者CT影像对于PGGN浸润程度及对肺结节病理性质具有显著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超声通过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估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及其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方法  选择2020年6月~2022年1月收治的122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依照病理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良性结节组(n=78)和恶性结节组(n=44),对患者进行彩色超声扫描检查,术后切除的组织样品行常规病理学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单独应用及联合应用评估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结果  良性结节组患者病灶区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阻力指数(RI)值均明显低于恶性结节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水平高于恶性结节组(P < 0.05);PSV、EDV及RI联合应用预测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预测价值为Log(P)=-0.654×PSV+0.627×EDV-0.608×RI+0.613;PSV、EDV及RI联合应用预测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敏感度、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均明显高于各指标单独应用(P < 0.05)。  结论  通过超声扫描检查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估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CT鉴别肺浸润性腺癌(IAC)与肺微浸润性腺癌(MIA)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肺磨玻璃结节患者共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经活检穿刺或术后病理诊断为IAC的75例患者作为IAC组,45例MIA患者作为MIA组。对比两组CT影像学资料,采用ROC曲线评估CT鉴别IAC与MIA价值。  结果  IAC组与MIA组结节部位、边缘清晰/模糊、胸膜凹陷征及病灶CT密度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AC组结节最大直径及最大密度区域CT值高于MIA组(P < 0.05),且IAC组结节形态不规则、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占比高于MIA组(P < 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结节最大直径、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最大密度区域CT值是导致病理结果性质出现差异的相关危险因素(P < 0.05)。ROC曲线显示,结节最大直径约登指数(0.636)最大时对应截断值为1.31 cm,曲线下面积(AUC)为0.846,鉴别IAC与MIA的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75.56%、88.00%;分叶征鉴别IAC与MIA的AUC为0.713,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66.67%、76.00%;毛刺征鉴别IAC与MIA的AUC为0.731,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68.89%、77.33%;血管集束征鉴别IAC与MIA的AUC为0.744,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75.56%、73.33%;最大密度区域CT值约登指数(0.542)最大时对应截断值为-531.75 Hu,鉴别IAC与MIA的AUC为0.801,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68.89%、85.33%。  结论  CT技术在鉴别IAC与MIA中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结节直径、最大密度区域CT值、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对于IAC与MIA的临床鉴别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基于增强双期CT成像的肺亚厘米结节良恶性预测模型。  方法  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1年3月收治的98例肺亚厘米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病理诊断结果分为良性病变组(n=64)和恶性病变组(n=34)。所有受试者行基于增强双期CT成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增强双期CT成像预测结节良恶性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分析增强双期CT成像的肺亚厘米结节良恶性预测模型的应用价值。  结果  良性病变组患者毛刺、结节边界清楚、上叶、分叶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磨玻璃密度发生率与恶性病变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增强双期CT成像预测肺亚厘米结节良恶性预测模型为Log(P)=1.211×毛刺+2.843×分叶+1.981×磨玻璃+0.793×边界不清+1.326;增强双期CT成像预测肺亚厘米结节良恶性预测模型预测患者肺亚厘米结节良恶性的曲线下面积为0.930(P < 0.05)。  结论  基于增强双期CT成像预测肺亚厘米结节良恶性模型临床价值较高,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甲状腺癌超声和多层螺旋CT(MSCT)扫描的影像学特征并分析其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月1日~2021年10月8日收治的349例拟诊为甲状腺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超声恶性组203例和超声良性组146例; 根据MSCT检查结果,分为MSCT恶性组198例和MSCT良性组151例。分析其超声和MSCT影像学特征,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超声和MSCT对甲状腺癌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度。  结果  超声恶性组与良性组患者在实性结节、低回声、钙化、形态不规则以及边界不清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MSCT恶性组与良性组患者在单发病灶、边界不清晰、形态不规则、钙化、囊变、不均匀强化以及淋巴结肿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MSCT扫描诊断甲状腺癌的曲线下面积为0.789,敏感度为75.18%,特异性为82.69%,超声扫描诊断甲状腺癌的曲线下面积为0.862,敏感度为82.98%,特异性为89.42%。  结论  超声诊断甲状腺癌的影像学特征表现为实性结节、低回声、钙化、形态不规则以及边界不清晰等,MSCT诊断甲状腺癌的影像学特征表现为单发病灶、边界不清晰、形态不规则、钙化、囊变、不均匀强化以及淋巴结肿大等; 超声诊断甲状腺癌的特异性和敏感度高于MSCT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对乳腺小结节良、恶性质的诊断价值。  方法  收集本院收治的123例乳腺小结节患者资料,其中良性肿瘤46例,纳入良性组;恶性肿瘤77例,纳入恶性组。分析其MRI扫描特征;比较乳腺小结节形态、MRI参数,分析DWI、DCE-MRI诊断价值。  结果  良性组边缘多光滑,形状规则,内部强化以均匀为主,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型Ⅰ型多见,早期增强率 < 60%;而恶性组则相反(P < 0.05)。与恶性组比较,良性组表观弥散系数值更高,Slope及SlopeR值更低(P < 0.05);两组最大信号强度值、强化峰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DWI鉴别诊断良、恶性乳腺小结节的敏感度、特异性及准确度分别为62.34%、65.22%、63.41%,DCE-MRI分别为71.43%、80.43%、74.80%,两者单独检查均明显低于DWI+DCE-MRI的87.01%、91.30%、88.62%(P < 0.05)。  结论  DCE-MRI联合DWI可提高良、恶性乳腺小结节的诊断敏感度、特异性及准确度,更有助于病变性质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低剂量胸部CT扫描与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在早期肺癌检查中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肺部亚实性结节患者108例,均给予低剂量CT扫描,经病理确诊为早期肺癌患者76例(其中原位癌34例,微浸润性癌22例,浸润性癌20例),非肺癌患者32例,比较肺癌和非肺癌患者血清CEA、Cyfra21-1水平差异,分析CT联合血清CEA、Cyfra21-1诊断早期肺癌的价值。  结果  肺癌患者血清CEA、Cyfra21-1明显高于非肺癌患者(P < 0.05);CT联合血清CEA、Cyfra21-1诊断早期肺癌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CT检查(P < 0.05);浸润性癌病灶直径、CT值明显高于原位癌和微浸润性癌(P < 0.05);原位癌、微浸润性癌和浸润性癌患者CEA、Cyfra21-1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直径、CT值诊断浸润性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1和0.816(P < 0.05),截断值分别为15.86 mm和-422.52 Hu,敏感度分别为90.00%和65.00%,特异性分别为91.10%和89.30%。  结论  低剂量胸部CT与CEA、Cyfra21-1水平在早期肺癌诊断中有较好的价值,同时病灶直径及CT值在鉴别浸润性癌中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比美国放射学会(ACR)-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IRADS),探讨中国版TIRADS(C-TIRADS)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8月~2022年7月在本院接受甲状腺超声检查并得到明确病理诊断的甲状腺结节患者166例(195枚结节);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评估C-TIRADS和TIRADS不同分类的恶性占比,绘制两种系统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ROC曲线,并对比二者诊断效能。  结果  两种TIRADS的风险分层级别下的实际恶性占比与指南推荐的恶性率相符。C-TIRADS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ROC曲线的AUC为0.796(95% CI:0.741~0.852),相比ACR-TIRADS的0.658(95% CI:0.587~0.724)增大(P < 0.05)。C-TIRADS、ACR-TIRADS的最佳临界点分别为4C类、5类,两种分类系统的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12% vs 95.10%,P > 0.05),但C-TIRADS的特异性高于ACR-TIRADS(56.99% vs 35.48%,P < 0.05)。  结论  对于甲状腺结节的鉴别,C-TIRADS相比ACR-TIRADS诊断效能更高,提高了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64排CT支气管动脉双期扫描技术对肺结节的良、恶性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20年9月我院行64排螺旋CT常规扫描发现肺结节(直径在3 cm以下)患者120例,均行支气管动脉双期增强扫描及病变靶扫描,经病理证实为肺恶性结节65例(记为恶性组)、浸润前病变结节(原位癌)30例(记为浸润前病变组)、肺良性结节25例(记为良性组),比较3组CT征象检出率,对比3组支气管动脉形态、图像质量、平扫与增强扫描CT值、双时相增强扫描后强化程度,分析支气管动脉双期增强扫描对肺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结果恶性组深分叶征、毛刺征、棘状突起、血管纠集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占比较高,肺磨玻璃影中血管与支气管分型以Ⅱ、Ⅲ型为主,浸润前病变组钙化、卫星灶占比较高,肺磨玻璃影中血管与支气管分型以Ⅳ型为主,良性组方形征占比较高,肺磨玻璃影中血管与支气管分型以Ⅰ、Ⅱ型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恶性组支气管动脉形态为血管湖比例高于浸润前病变组、良性组(P < 0.05),3组成团、迂曲、中断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平扫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良性组增强扫描30~45 s、90~ 120 s的CT值均高于浸润前病变组(P < 0.05),恶性组增强扫描90~120 s的CT值低于良性组(P < 0.05);3组双期增强扫描后强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恶性组以中度、明显强化为主,且呈快升快降模式;64排CT支气管动脉双期增强扫描诊断肺结节恶性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84.61%、76.36%、80.83%。结论64排CT支气管动脉双期扫描对肺结节良恶性有一定诊断价值,依据其CT征象、肺磨玻璃影中血管与支气管分型及支气管形态、强化程度等可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个性化和常规两种扫描方案对≤1 cm肺小结节的CT成像效果,探索最佳扫描方案。方法 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2020年1月~2022年6月在我院行肺小结节CT成像的患者,按随机对照表以平衡对照法随机分为个性化组(n=67)和常规组(n=70),个性化组进行严格的过度吸气训练、个性化体位、个性化扫描方向制定,获得的图像与常规扫描组进行图像质量比较。结果 个性化组的CT平扫、肺动脉期、肺静脉期图像质量均优于常规扫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04,P=0.017;χ2=6.625,P=0.036;χ2=7.139,P=0.028);两组组内CT平扫、肺动脉期、肺静脉期图像质量比较,常规组组内CT平扫和肺静脉期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88,P=0.010),常规组其余各期、个性化组组内比较图像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扫描方案成像质量稳定,能提高≤1cm肺小结节CT成像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左心房及肺静脉同步食管CT血管造影检查应用于指导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解剖位置的价值。  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7月~2020年10月收治的61例心房颤动患者作为实验组,另选取31例非心房颤动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左心房及肺静脉同步食管CT血管造影检查。对比两组患者各支肺静脉开口和食管径线、左心房大小和体积、食管走行分型。  结果  实验组肺静脉上下径右下开口显著高于对照组,肺静脉前后径右上开口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食管跨左心房后壁距离、食管前壁到左心房的最短距离、左心房后壁厚度以及食道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比对照组左心房前后径和左心房体积更高(P < 0.05)。根据食管走行分型后发现,实验组Ia型39例,Ib型12例,Ic型11例,IIa型5例,IIb型3例,IIc型2例;对照组Ia型13例,Ib型6例,Ic型6例,IIa型3例,IIb型2例,IIc型1例。  结论  左心房及肺静脉同步食管CT血管造影检查应用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价值较高,能够有效指导解剖位置,同时了解患者肺静脉和心房的变化情况,使手术安全性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肺灌注的灌注缺陷对肺栓塞诊断及危险分层。  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157例临床疑诊为肺栓塞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最终120例患者确诊肺栓塞,所有患者均行双能量CT肺灌注成像(DEPI)及肺动脉CT血管造影成像(CTPA),根据临床生物学标志及影像学改变,将患者分为肺栓塞低危组(n=30)、中危组(n=35)、高危组(n=55)。比较患者肺栓塞数量,肺动脉灌注缺失面积分数、右/左心室短轴最大径比值及心脏生物学标志物。所有患者随访3月并记录结局。  结果  DEPI与CTPA对肺栓塞的诊断相符,诊断符合率为86.1%; CTPA和DEPI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95,特异性为89.20%,敏感度为95.80%,Youden指数为0.85,较CTPA和DEPI单独诊断肺栓塞更好。肺栓塞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的灌注缺损面积、心脏生物学标志物及右/左心室短轴最大径比值经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DEPI可作为CTPA的诊断肺栓塞的补充,并通过肺动脉灌注缺失面积分数危险分层,是一种新的临床诊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CT鉴别亚实性肺腺癌亚型的价值。方法 纳入127例亚实性肺腺癌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浸润前病变(PL)组(n=33)、微小浸润性腺癌(MIA)组(n=67)及浸润性腺癌(IA)组(n=27),其中分别有23、47及14例存在胸膜下结节;比较3组临床资料及CT表现,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CT诊断IA的效能。结果 3组患者年龄、结节平均CT值、平均直径、类型、形状、边界特点、血管集束征及空泡征占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胸膜下结节胸膜凹陷征占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节平均CT值和平均直径是为亚实性肺腺癌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9,95%CI(1.004,1.013),P<0.001;OR=1.330,95%CI(1.117,1.583),P=0.001],以结节平均CT值-645.50 HU及平均直径10.00 mm为截断值诊断IA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3及0.817,敏感度分别为77.78%及74.07%,特异度分别为63.00%及75.00%。结论 CT可用于鉴别亚实性肺腺癌亚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