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细胞因子在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中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炳喜  刘元山  陈剑群 《吉林医学》2009,30(19):2227-2229
目的:探讨促炎细胞因子IL-6、TNF-α与抑炎细胞因子IL-10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所致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模型结肠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该模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每组7只。正常对照组不造模,模型组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溶液灌肠复制UC模型。观察两组实验大鼠体质量变化、大体及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因子(IL-6、IL-10、TNF-α)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大体形态评分、组织学评分明显升高(0.00±0.00与5.43±1.27,1.29±0.49与6.71±0.9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IL-6、TNF-α表达明显升高(102.13±7.12与188.27±11.65,87.39±6.74与121.51±8.56,P〈0.01);IL-10表达明显下降(202.97±12.26与71.40±8.28,P〈0.01)。结论:促炎细胞因子IL-6、TNF-α与抑炎细胞因子IL-10的失衡在TNBS诱导的大鼠U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生长抑素(奥曲肽)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肠黏膜组织中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其对UC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奥曲肽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7只。模型组、治疗组大鼠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溶液灌肠复制UC模型。观察各组实验大鼠体质量变化、大体及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奥曲肽可以缓解大鼠体质量的减轻,减少腹泻及便血的发生;并且能够显著改善结肠组织大体和组织学评分,降低IL-6、TNF-α的表达,同时使IL-10的表达增加。结论奥曲肽对TNBS诱导的大鼠UC具有显著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促炎细胞因子及上调抗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和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诃子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免疫机制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单味诃子水煎剂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并研究其抗溃疡性结肠炎的免疫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诃子水煎剂组、SASP对照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均用6%乙酸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诃子水煎剂组和SASP对照组分别给予单味诃子水煎剂和柳氮磺吡啶肠溶片(SASP)灌胃治疗7d,同时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应用免疫组化法对大鼠结肠黏膜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进行测定。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组织中TNF-α、IL-6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诃子水煎剂组大鼠结肠黏膜组织中TNF-α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IL-6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单味诃子水煎剂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有一定治疗作用,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可能是与结肠黏膜促炎因子TNF-α、IL-6的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葛根芩连五炭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炎症因子、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126例U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美沙拉秦;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葛根芩连五炭汤。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前后Baron内镜评分,氧化应激指标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并评价两组用药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有效率为92.1%,对照组有效率为7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aron内镜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Baron内镜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期(P0.01)。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均显著升高、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血清SOD、MDA水平,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IL-10水平均显著上升(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TNF-α、IL-6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IL-10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3.2%,对照组为7.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芩连五炭汤治疗UC疗效显著,能有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结肠黏膜溃疡,调节机体氧化/抗氧化、平衡炎性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免疫调控功能。方法20例正常组,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测定两组机体免疫调节因子。结果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中IL-10水平较正常组显著下降;IL-6、IL-8、TNF-α水平较正常组则明显升高(P<0.001)。结论细胞因子在UC的发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固肠胶囊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及结肠病理组织的影响,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固肠胶囊高、中、低剂量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溶液及葡聚糖硫酸钠(DSS)联合应用复制大鼠慢性UC模型,于造模缓解复发期灌胃给药10 d,观察各组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及病理组织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TNF-α、IL-10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DAI、CMDI评分及血清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1),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固肠胶囊能明显升高血清IL-10水平(P<0.05),降低DAI、CMDI评分(P<0.01)及血清TNF-α水平(P<0.05),促进溃疡修复。[结论]固肠胶囊可通过抑制血清TNF-α表达、促进血清IL-10表达,抑制炎症进展,减轻结肠组织因过度免疫介导作用而导致的肠黏膜损伤而治疗慢性UC。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抗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单抗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治疗效果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30只雄性BALB/c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UC模型组、抗MIF单抗组各10只,以5%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建立小鼠UC模型,建模后抗MIF单抗组采用抗MIF单抗腹腔注射给药.给药期间观察各组小鼠一般情况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大肠大体损伤评分及组织学评分.建模后第8天检测血清MI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UC模型组及抗MIF单抗组小鼠DAI评分、大肠大体损伤评分及组织学评分均明显增高(P<0.05);与UC模型组比较,抗MIF单抗组DAI评分、大肠大体损伤评分及组织学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UC模型组及抗MIF单抗组MIF、TNF-α和IL-6浓度显著升高(P<0.05);与UC模型组相比,抗MIF单抗组MIF、TNF-α和IL-6浓度降低(P<0.05).结论 抗MIF单抗能有效地抑制UC小鼠血清炎症因子的水平,对UC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奥沙拉嗪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影响。方法将70例UC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予柳氮磺吡啶治疗,治疗组患者予奥沙拉嗪治疗,疗程均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结肠镜下黏膜改变以及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但治疗组下降更明显。结论奥沙拉嗪治疗UC疗效显著,并可降低患者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抑制炎症反应,可能是其治疗UC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呼吸道病毒与炎症因子在热性惊厥(FS)发病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30例热性惊厥患儿为FS组,同期51例有发热无惊厥的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两组患儿鼻咽部脱落细胞病毒抗原。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结果FS组患儿中流感病毒A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L-6、IL-10及TNF-α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FS组中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血清IL-6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单纯性热性惊厥患儿(P<0.05)。流感病毒A感染患儿IL-6、IL-10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病毒感染患儿。结论在呼吸道病毒介导的FS患儿中,血清炎症因子的升高是病毒感染诱发FS发作的因素之一。IL-6升高可能促FS发作,IL-10升高与机体的保护性免疫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及其与血清TNF-α和IL-6浓度的相关性,初步探讨TLR4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TLR4 mRNA的水平,并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T...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9):40-43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2月内科就诊治疗的活动期UC患者7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单用组各35例。两组患者予美沙拉嗪肠溶片1.0 g/次,4次/d,口服。联合组患者加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630 mg/次,3次/d,口服。两组患者均连用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血清炎症因子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降钙素原(PCT)]及免疫功能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CD_3~+、CD_4~+和CD_4~+/CD_8~+)]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血清hs-CRP、TNF-α和PCT指标较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且联合组下降幅度较单用组更显著(P0.05);两组CD_3~+、CD_4~+和CD_4~+/CD_8~+数值较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联合组上升幅度较单用组更显著(P0.05)。结论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UC患者不仅能下调血清hs-CRP、TNF-α及PCT水平,减轻肠黏膜炎症反应;而且能纠正T淋巴细胞亚群失调,增加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2.
崔路佳  王裕宣 《海南医学》2014,(20):3014-3016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改变与炎性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自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我院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94例,并按照入组时疾病状态分为活动期组62例和缓解期组32例,与同期健康查体对照组50例进行大便菌群结构和细菌数量比较,同时检查三组人群中的内毒素、TNF-α、IL-6、IL-10、IL-4水平并分析这些炎性指标与菌群变化的相关性。结果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比较,发作期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真杆菌、消化球菌数量明显较少,肠杆菌、肠球菌和小梭菌菌群数量明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中酵母菌菌群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活动期组的内毒素、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缓解期组,而IL-4和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缓解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毒素及TNF-α与双歧杆菌数量呈负相关,与肠杆菌呈正相关;IL-6与乳酸杆菌、真杆菌呈负相关,与肠球菌呈正相关;IL-4与小梭菌呈负相关,与双歧杆菌呈正相关;IL-10与消化球菌呈正相关。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正常菌群结构被破坏,体内促炎因子分泌增加,抑炎因子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中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D-二聚体的水平及分析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抗凝血离心后分离血浆存放-30℃冰箱待测。UC的疾病活动度、内镜分级分别用Truelove-Witts、Truelove标准评分。结果活动性UC患者血中D-二聚体水平63. 3% (19 /30)升高。活动性全结肠炎的D-二聚体水平更高(0. 79 ±0. 13mg/l, p<0. 01)。不同疾病活动度、内镜分级无差异,P>0. 05。结论UC的D-二聚体水平升高提示治疗时应考虑预防微血栓形成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对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93例,按照用药不同,分成美沙拉嗪组(n=47)和柳氮磺吡啶组(n=46),于用药前和用药1疗程、2疗程后,比较两组免疫功能、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变化及肠黏膜恢复情况。结果用药前,两组Ig A、Ig G、Ig M、Fas/Fas L及CD4+、CD8+和CD4+/CD8+差异均不显著(P0.05),用药1疗程、2疗程后,两组各项指标均显著变化,且用药1疗程后的各项指标与2疗程后均有显著差异(P0.05),美沙拉嗪组用药1疗程、2疗程后Ig A、Ig G、Ig M、CD4+、CD4+/CD8+显著高于柳氮磺吡啶组,Fas/Fas L、CD8+显著低于柳氮磺吡啶组(P0.05);用药前,两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用药1疗程、2疗程后,两组各项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且用药1疗程与用药2疗程各项指标间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用药1疗程、2疗程后DAO、LAC、PCT、LPS、D-LA均显著低于柳氮磺吡啶组(P0.05);用药前,两组肠黏膜临床症状总积分无显著差异(P0.05),用药1疗程、2疗程后,两组临床症状总积分均显著下降,美沙拉嗪组显著低于柳氮磺吡啶组(P0.05)。结论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采取美沙拉嗪进行治疗,能够有效促进肠黏膜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和改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与调节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联合嗜热链球菌及谷氨酰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对炎性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均分为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联合治疗组给予美沙拉嗪、嗜热链球菌及谷氨酰胺治疗;对照组单用美沙拉嗪治疗。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血清炎性因子(IL-23、IL-17)及免疫功能(CD4~﹢/CD8~﹢)水平、血清中前列腺素E(PGE2)及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含量变化。结果:联合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内镜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88.2%)高于对照组(70.6%)(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IL-23、IL-17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CD4~+/CD8~+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有出现轻微不良反应,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沙拉嗪联合嗜热链球菌及复方谷氨酰胺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有效调节炎性因子和免疫功能水平,具有更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12):918-922
目的:观察白头翁汤加味联合美沙拉嗪缓释片治疗热毒炽盛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收集84例U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缓释片口服,治疗组给予白头翁汤加味配合美沙拉嗪缓释片口服治疗。治疗周期为30 d,随访患者3个月。治疗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改善、免疫功能改善、血清炎症因子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BDQ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观察组提高更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CD4~+/CD8~+比值与NK~+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两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3(IL-23)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治疗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白头翁汤加味联合美沙拉嗪治疗热毒炽盛型UC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效调控UC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促进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药物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奥沙拉嗪治疗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和Fas/FasL表达的影响.方法:本组9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8).对照组口服奥沙拉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2个疗程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对血清炎症因子、免疫功能、C-反应蛋白及Fas/FasL表达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治疗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均明显低于各组间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D4+、CD4+/CD8+表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而CD8+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as、FasL表达均低于各组间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各组间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奥沙拉嗪治疗临床疗效明显,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可使CD4+/CD8+比值恢复正常范围,经逆转Fas/FasL表达异常,而诱导淋巴细胞凋亡,故而具有重要临床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文意在探寻溃疡性结肠炎(UC)不同分期、病情程度中肺功能损伤的特点,联系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诊治。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1年3月,北京、上海、河南、江苏等地三甲医院门诊及住院符合UC诊断且无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进行UC一般资料、症状、舌脉及相关危险因素调查,同时对病人进行肺部症状采集(咳嗽、气短、胸闷、咯痰、咯血)、肺功能检查。结果本研究症状调查共纳入261人,58.6%的UC病人会出现胸部症状,其中气短者占39.9%、咳嗽者28.4%;肺功能调查共纳入199人,199人中63.3%肺功能均有改变,其中活动期占53.3%,轻、中度者占53.8%;受损类型以气流受限(54.8%)、弥散量下降(51.6%)等异常较明显。结论绝大部分UC病人均会出现胸部症状、肺功能异常,气短、咳嗽症状明显,肺功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气流受限、弥散量下降、残总比升高等异常,且常与UC的活动性及病变程度相关,以活动期和轻、中度病患肺功能改变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及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疾病活动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安徽省立医院消化内科的190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Mayo评分将UC患者分为轻度活动期组、中度活动期组及重度活动期组。选取同期79例健康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收集所有UC患者住院期间相关检验指标和健康志愿者血常规结果,比较4组研究对象SIRI、SII、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LR)。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UC患者SIRI、SII、NLR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活动期UC患者SIRI、SII、NLR水平大于中度活动期及轻度活动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活动期组UC患者SIRI、SII、NLR水平大于轻度活动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UC患者中SII、SIRI、NLR均与ESR、CRP表达水平呈正相关性(P<0.05),与清蛋白表达水平呈负相关性(P<0.05),其中SII与血红蛋白表达水平呈负相关性(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中重度活动期UC患者相对于轻度活动期,SII诊断效能大于SIRI、NLR(P<0.05),且与联合指标诊断效能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SII、SIRI与UC患者疾病活动相关,同时对于不同疾病活动度的患者具有良好鉴别能力,且SII的预测价值优于SIRI。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