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整体式新型肩关节悬吊衣在肩关节半脱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脑卒中偏瘫伴肩关节半脱位(GHS)住院患者7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穿戴整体式新型肩关节悬吊衣(此创新已申报国家专利且已通过),对照组患者佩戴普通肩吊带。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Barthel指数(BI)和目测类比量表(VAS)对患者进行评定,并测量患者坐位患肩肩峰至肱骨头中点的垂直距离间距(AHI),评估半脱位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MA、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均更高于对照组(均P<0.01);2组患者的AHI值、VAS评分均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且观察组均更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整体式新型关节悬吊衣能有效的预防、治疗和纠正肩关节半脱位,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晁敏  王尊  王磊 《中国康复》2012,27(4):298-300
肩关节半脱位(glenohumeral subluxation,GHS)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见并发症,发生率高达60%~80%[1],影响患者上肢功能康复,常导致肩手综合征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2-4]。本文对偏瘫患者GHS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综述如下。1 GHS的发病机制[5]1.1肩关节周围肌肉的机能低下以三角肌,尤其是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石秀娥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3):2443-2443
脑卒中偏瘫患者合并肩关节半脱位,造成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进而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应用综合康复方法治疗80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治愈12%(10/80),好转60%(48/80),无效27%(22/80)。说明综合康复治疗肩关节半脱位有效,且疗效与病程长短有关,提示康复治疗及预防应早期进行。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患者常伴随患侧上肢的完全性瘫痪,从而可能出现肩关节疼痛和半脱位现象.研究表明,脑卒中后存活的患者约有40%在3个月后患侧肩部明显疼痛,40%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半脱位,只有20%的患者的功能完全正常.以上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本文目的旨在研究肩部辅具在预防和减少脑卒中患者肩部疼痛和半脱位方面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减重措施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后肩痛的影响。方法:将伴肩关节半脱位的脑卒中患者24例随机分为2组各12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肩关节半脱位的减重措施干预。治疗前后采用第二肩关节间隙X线测量法测量肩峰与肱骨头间距(AHI值),并评价肩关节 VAS疼痛指数。结果:治疗8周后,2组AHI值、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降低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减重措施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后肩痛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6.
预防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早期康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玉华 《现代康复》1999,3(11):1328-1328
肩关节脱位是脑卒中偏瘫患常易发生的合并症之一,其发生率约为20%。肩关节半脱位严重妨碍了上肢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提高.为降低其发生率.我们对脑卒中患扶急性期保持良好肢体位置开始,采取早期康复介入.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致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不同Brunnstrom分期康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军  屠丽君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4):2270-2271
肩关节半脱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上肢功能,进而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我们根据脑卒中致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肢体不同Brunnstrom分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康复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患者肩关节半脱位明显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8.
刘经星  杨宗云  杨翊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7):1631-1632
肩关节半脱位(glenohumeral subluxation,GHS)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统计,其发生率在60%~70%。临床表现主要是肩关节活动受限,特别是上举时可有疼痛。好发于BrunnstromⅡ~Ⅲ期肌张力弛缓阶段,因此多数出现在卒中发病后3个月之内。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病人肩关节半脱位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肩关节半脱位是脑卒中(中风)的常见并发症,对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影响极大.现将肩关节半脱位的原因及处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74例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研究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护理及其效果。方法 74例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患通过肢位摆放、矫正肩胛骨位置、按摩肩关节周围稳定肌、维持肩关节的活动等措施进行康复护理。结果 74例患肩关节半脱位明显减轻,上肢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恰当的康复护理措施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上肢功能的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结合肩部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患者肩痛的影响。方法:70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肩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加肩部强化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治疗。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侧肩痛,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中上肢部分(FMA)评定上肢运动功能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FMA和MBI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肌内效贴结合肩部强化训练能有效减轻脑卒中偏瘫痉挛期患者的肩痛,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进行肩关节超声检查,观察卒中后偏瘫患者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超声影像特点,为偏瘫肩痛患者个体化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2016年10月—2017年4月,随机纳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科住院的31例偏瘫患者进行研究,根据NAS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肩痛组和非肩痛组,所有患者双侧肩关节均进行超声检查。体格检查包括肩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定、内收内旋肌群肌张力等。结果: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率:肩痛组高于非肩痛组(81.3%vs 40.0%,P=0.018)。肩痛组患者肩胛下肌-喙突滑囊粘连(81.3%)、肩峰下撞击征(75.0%)和肩峰-三角肌下滑囊病变(56.3%)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肩痛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中,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肩关节半脱位、肩胛下肌-喙突滑囊粘连、肩峰下撞击征及肩峰-三角肌下滑囊炎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肩痛患者。超声影像可明确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肩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有助于明确导致卒中后肩痛的可能原因,为卒中后肩痛患者的个体化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肩关节半脱位后肩痛的疗效。方法:56例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后肩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8例),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康复治疗及宣教,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肌内效贴干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通过X线测量法测量肩峰与肱骨头间距(AHI)、肩关节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肩痛侧腋神经及肌皮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测定,对两组治疗结果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AHI值、VAS评分、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且检测所有患者肩痛侧腋神经(刺激部位:Erb点;记录部位:三角肌)及肌皮神经(刺激部位:Erb点;记录部位:肱二头肌)后发现两组中某些患者肌皮神经(30例,53.57%)、腋神经(31例,55.36%)波幅明显低于正常值,而潜伏期轻度延长或正常(提示轴索损伤)。两组治疗6周后,治疗组各项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且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肌内效贴在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肩关节半脱位后肩痛早期防治中,具有良好的疗效,其相应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音乐疗法联合针刺与耳穴按压在初产妇分娩中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6—12月于浙江大学舟山医院产科分娩的初产妇9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音乐疗法,收听患者自己喜欢的音乐,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与耳穴按压。比较两组产妇的疼痛数字评分(NRS)、宫口开3~10 cm的时间、新生儿阿普加评分及产后2 h出血量。结果在宫口开≥3 cm时,两组初产妇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后30 min和宫口开全时,干预组的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宫口开3~10 cm的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新生儿阿普加评分、产后2 h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音乐疗法的基础上联合针刺与耳穴按压能减轻分娩疼痛,缩短宫口开全时间,且对母婴安全,效果优于单纯音乐疗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通过超声检查以及临床查体,明确脑卒中患者偏瘫肩痛(HSP)的原因,并分析超声表现与肩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取56例首次发生脑卒中偏瘫的患者进行研究,根据VAS评分分为肩痛组及非肩痛组,所有患者均行双侧肩关节超声检查。临床检查包括Brunnstrom分期、Ashworth分级、肩关节半脱位及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 结果:肩痛组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率较非肩痛组高(51.4% vs 23.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超声显示,肩痛组患者冈上肌病变(54.3%)和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SA-SD)积液(45.7%)与非肩痛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可见冈上肌病变及肩峰下滑囊积液与偏瘫肩痛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结论:肩袖损伤是脑卒中患者偏瘫后肩痛的原因之一,冈上肌损伤及肩峰下滑囊病变同肩痛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数量日益剧增的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训练上面临的严峻挑战,探讨基于虚拟现实的训练策略和方法对其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通过分析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的特点与联系,并结合脑卒中患者的病理性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现实的任务导向式的多模式康复训练策略。结果:在该训练策略的基础上,开发了一套针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康复训练的可视化平台。结论:初步形成了一套针对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的策略和理论,对基于虚拟现实的康复训练系统开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许佳  胡世红  凌晴  陈丽丹 《中国康复》2012,27(4):260-262
目的:观察肌电诱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在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C组各20例。3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B组加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C组加用肌电诱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双侧肩关节X线片及肩关节指诊评价复位情况;采用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中上肢部分评定上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6周后,C组复位率明显高于A、B组(45%、15%、25%,P<0.05);3组FMA的分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C组更高于A、B组(P<0.05)。结论:肌电诱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优于单纯常规治疗方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虚拟现实平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49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增加虚拟现实平衡训练,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用Berg平衡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评估患者平衡能力,三维平衡测试仪静动态平衡评估来评价患者的姿势控制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BB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更高(P<0.05);2组患者TUG评估时间较治疗前均显著减少(均P<0.01);观察组患者睁、闭眼站立,睁眼前后站立,稳定反应时间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1,0.05);对照组患者睁、闭眼站立较治疗前均降低(均P<0.05),睁眼前后站立及稳定反应时间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虚拟现实平衡训练和常规训练均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和姿势控制能力,但虚拟现实平衡训练联合常规训练更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脑卒中患者偏瘫肩痛症状的真实体验、影响因素及症状结局。方法选取2016年3—6月于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住院的16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以Colaizzi七步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研究提炼出四大主题:患者对于偏瘫肩痛的认识不足、偏瘫肩痛症状体验呈多样性、偏瘫肩痛影响因素复杂、偏瘫肩痛后果严重。结论脑卒中患者对偏瘫肩痛症状认识片面、对症状的关注普遍缺乏,医务人员进行症状管理时应避免偏瘫肩痛诱因和加重因素,及时为患者提供信息支持并积极处理疼痛,提高其对症状的自我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20.
Purpose: Use of virtual reality environments in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offers cost benefits and other advantages. In order to test the effectiveness of a virtual reality application for neuro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a cognitive training program using virtual reality was applied to stroke patients. Methods: A virtual reality-based serious games application for cognitive training was developed, with attention and memory tasks consisting of daily life activities. Twenty strok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wo conditions: exposure to the intervention, and waiting list control.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attention and memory function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but not in the controls. Conclusions: Overall findings provide further support for the use of VR cognitive training applications in neuro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 Implications for Rehabilitation
  • Improvements in memory and attention functions following a virtual reality-based serious games intervention.

  • Training of daily-life activities using a virtual reality application.

  • Accessibility to training cont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