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采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4年9月入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各30例,所有患者术前行甲状腺超声诊断技术检查,术后经病理组织标本活检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良性结节。对两组病理诊断结果、超声图像特点和实时超声弹性成像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结节内的钙化多数为微小钙化,结节边缘毛糙,结节纵横比≥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乳头状癌组的结节为Ⅳ级的个数明显多于良性结节组,乳头状癌组的结节为Ⅳ级的个数明显多于良性结节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能够准确的评价甲状腺结节的相对硬度,对鉴别甲状腺良、恶性肿瘤及甲状腺乳头状癌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生中央区与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7例接受淋巴结根治术的PTC患者,按转移区域将患者分为未转移组(NLNM,n=152)、单纯中央区转移组(CLNM组,n=47)、侧颈区转移组(LLNM组,n=48),单因素分析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中央区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灶最大径、纵横比、包膜接触对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有统计学意义(χ2=27.842、32.554、8.716、30.770,P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和病灶最大径是预测CLNM及LLNM的独立预测因素(P < 0.05,OR=0.203、2.657);包膜接触范围仅是LLNM的独立预测因素(P < 0.001,OR=2.090)。年龄与CLNM和LLNM均呈负相关(β=-1.596、-1.285)。结论年龄 < 45岁、病灶最大径 > 10 mm、包膜接触对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预测价值。病灶包膜接触范围对于LLNM有显著的预测价值,包膜接触范围越大,发生转移可能越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灰阶超声、多普勒超声及剪切波杨氏模量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2月~2020年5月由我院诊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136例,分别进行灰阶超声、多普勒超声及剪切波杨氏模量技术及病理学检查,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灰阶超声、多普勒超声及剪切波杨氏模量和三者联合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价值。结果  灰阶超声敏感度43.21%,特异性68.30%,准确度57.30%;多普勒超声敏感度75.32%,特异性90.74%,准确度84.32%;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恶性组进行ME值比较,良性组MEmean、MEmin、MEmax值明显低于恶性组(P < 0.05);MEmean、MEmin和MEmax预测微小乳头状态癌的ROC曲线最佳切值点分别为40.25、16.85、65.92 kPa,其对应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5.5%、68.8%,67.5%、82.4%,58.1%、88.2%;联合检测准确度高于灰阶、多普勒超声、剪切波杨氏准确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灰阶超声、多普勒超声及剪切波杨氏模量三者联合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可提高其诊断准确率,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在评价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分期及溶栓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12例DVT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发病时间长短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急性期组(n=97)、亚急性期组(n=68)、慢性期组(n=47),全部患者均接受溶栓治疗,根据治疗结果将其分为治愈组(n=83)、有效组(n=97)、无效组(n=32),采用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测定不同分期、不同疗效患者杨氏模量值,通过绘制ROC曲线评估治疗后血栓杨氏模量对DVT患者溶栓疗效的诊断效能。结果  治疗前,不同分期DVT患者血栓杨氏模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慢性期组(P<0.001);治疗后,各组血栓杨氏模量低于治疗前(P<0.05),且各组治疗后血栓杨氏模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P<0.001)。治疗后,不同预后DVT患者血栓杨氏模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愈组<有效组<无效组(P<0.001)。ROC分析结果显示,当Youden指数取最大值0.632时,血栓杨氏模量截断值为6.825 kPa,此时诊断DVT患者溶栓治疗无效的敏感度为93.8%,特异性为69.4%,曲线下面积为0.885。结论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测定杨氏模量,可作为评价DVT分期及溶栓疗效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经直肠超声造影(CETRUS)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鉴别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2例前列腺疾病患者,以经直肠超声(TRUS)引导前列腺穿刺活检为金标准,将其分为前列腺癌组(n=37)和前列腺增生组(n=65),对所有患者进行经直肠超声造影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Eration值和Emax值,比较不同方法的诊断准确度。结果  前列腺癌组患者Eration、Emax值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ETRUS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明显高于单一CETRUS检查,单一技术诊断(81.08%、80.00%、80.39% vs 56.76%、64.62%、61.76%,P < 0.05);CETRUS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的曲线下面积为0.748(95%CI:0.534~0.760),大于单一CETRUS曲线下面积0.685(95%CI:0.626~0.851)。结论  经直肠超声造影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可通过杨氏模量值来反应组织的硬度,进而对前列腺良恶性病变进行诊断,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颈部增强CT对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增强CT检查对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  病理学检查确诊本组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153枚,未转移533枚,中央区淋巴结转60.13%;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增强CT诊断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准确率为83.61%,诊断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准确率为89.26%;增强CT显示本组患者颈部转移淋巴结平均短径高于未转移淋巴结(8.91±2.62 mm vs 8.02±2.51 mm),转移与未转移淋巴结短径>10 mm、明显增强、明显不均匀强化、囊变、病灶内钙化及周围组织侵犯数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增强CT对甲状腺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低于颈侧区淋巴结,建议结合超声或MRI检查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2D-SWE)检测脾、肝脏硬度评估临床显著性门静脉高压的价值。方法  将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门脉高压组(PH组,n=25)和正常组(n=25)。PH组采用CCl4诱导法,正常组仅注射玉米油,于12周采用2D-SWE检测大鼠脾、肝脏硬度,运用门静脉主干直接穿刺法测量门静脉压力(PVP),观察脾、肝脏病理改变。分析脾硬度(SS)、肝脏硬度(LS)与PVP相关性,以PVP为金标准求得ROC曲线下面积。结果  SS、LS与PVP均呈正相关关系,SS与PVP的相关性(r=0.797,P < 0.001)强于LS与PVP(r=0.505,P < 0.001)。以PVP≥10 mmHg作为金标准,2D-SWE检测SS、LS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5和0.673,SS优于LS(P < 0.05)。结论  2D-SWE测量SS评估临床显著性门静脉高压诊断效能优于LS。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诊断乙肝病毒(HBV)感染肝纤维化的价值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既往确诊的HBV感染肝纤维化患者137例作为纤维化组,选取同期HBV感染未出现肝纤维化的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SWE测定的肝脏弹性模量值,并根据不同的病理学纤维化程度分期进行分层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SWE检测鉴别诊断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SWE检测诊断肝纤维化的影响因素。结果纤维化组患者的肝脏弹性模量测定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病理学分期的肝纤维化患者肝脏弹性模量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S1~S4期肝脏弹性模量测定值逐渐增大;SWE测定肝脏纤维化值诊断肝纤维化的灵敏度为86.13%,特异度为85.00%,漏诊率为13.87%,误诊率为15.00%,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89;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肝纤维化病理学分期越高、炎症分级越高与肝脏弹性模量值正确诊断肝纤维化呈正相关(P < 0.05)。结论SWE诊断HBV感染肝纤维化作为一种无创手段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但其诊断效能受到纤维化程度及炎症分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SWE)对早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软骨的影响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分别选取20例健康成年人和20例早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常规及SWE检查,测量内容包括髁间区、内侧髁软骨厚度及杨氏模量,对组内、组间软骨厚度及杨氏模量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髁间区、内侧髁、对照组髁间区、内侧髁软骨厚度分别为0.225±0.025、0.217±0.026、0.235±0.023、0.209±0.019 mm,组内不同部位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相同部位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试验组髁间区、内侧髁、对照组髁间区、内侧髁软骨杨氏模量分别为24.17±3.85、25.94±3.55、19.93±2.69、21.59±2.57 kPa,组内不同部位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相同部位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SWE可以定量评价体内膝关节软骨的力学性能,早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髁间区及内侧髁软骨杨氏模量均大于正常人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非小细胞肺癌中NM23基因表达情况不同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18F-FDG PET/CT影像特征、生存时间的差异。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2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确诊为非小细胞癌的107例患者的术后标本,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M23表达情况,分为NM23低表达组(≤++)(n=64)与NM23高表达组(>++)(n=43),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学特征、18F-FDG FDG PET/CT图像上影像特征、生存期方面的差异。结果  NM23低表达组与高表达组在性别、临床分期、组织类型、分化程度、吸烟、PET/CT图像上生长部位、生存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原发灶分期、PET/CT图像上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M23基因在非小细胞癌患者T分期、淋巴结转移方面支持其为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术前超声可疑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LNM)的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21年1月于我院行门诊甲状腺常规超声检查高度怀疑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80例,通过术前超声检查并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经病理证实为PTC。通过术后病理分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组(LLNM组,n=46)、未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组(NLLNM组,n=34),收集其临床特征与超声声像图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术前超声可疑LLNM相关的独立因素,ROC曲线计算分析患者肿瘤直径预测LLNM的最佳临界值。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性别、被膜侵犯、淋巴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微钙化及结节纵横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发生被膜侵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结节微钙化均是与LLNM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表明患者肿瘤直径曲线截断点为1.404 cm,对LLNM诊断的敏感度为52.2%、特异性为88.2%,曲线下面积为0.709。  结论  男性、发生被膜侵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1.404 cm、结节微钙化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预测价值,关注上述危险因素,可增加颈侧区淋巴结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对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甲状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后病理组织结果是否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n=62)和非转移组(n=38)。比较两组术前的超声特征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立与甲状腺癌CLNM的危险因素;绘制超声特征对甲状腺癌CLNM诊断的ROC曲线;以术后病理为对照,计算超声诊断CLNM的敏感度、特异性等诊断效能参数。 结果  转移组结节大小≥1.5 cm,边界不清晰,质地低回声,微小钙化,纵横比≥1,血流信号丰富的发生率高于非转移组(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节大小≥1.5 cm、边界不清晰、质地低回声、有微小钙化、纵横比≥1及血流丰富是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风险因素(P <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结节大小≥1.5 cm、边界不清、质地低回声、有微小钙化、纵横比及血流信号丰富对甲状腺癌CLNM有诊断价值(AUC分别为0.620、0.649、0.636、0.649、0.602及0.808)。超声诊断甲状腺癌CLNM的阳性预测值为84.38%,阴性预测值为77.78%,敏感度为87.10%,特异性为73.64%,诊断的准确性为82.00%。 结论  高频超声有助于预测甲状腺癌CLNM的风险,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二维超声特征及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定量参数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接受甲状腺手术且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PTMC患者,术前均接受二维超声及SWE检查,依有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将其分为转移组(46例)与未转移组(70例),分析PTMC二维超声特征及SWE定量参数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PTMC患者Emax、Emean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OC曲线分析,Emax、Emean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1、0.752,分别以Emax43.35kPa和Emean30.15kPa作为诊断界值,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为87%、72.9%和78.3%、61.4%。单因素析显示,多发、边缘不光整、形态不规则、微钙化、侵犯被膜、Emax是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显示,多发、侵犯被膜、Emax值是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SWE可预测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同时具有多灶、侵犯被膜及Emax>43.43kPa时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明显增高,建议临床预防性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CT影像组学对T1期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状态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6年6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肺腺癌患者140例,以术中送检的病理组织标本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为金标准阳性组67例与金标准阴性组73例。分别采用术前增强CT、术前CT影像组学评估两组淋巴结转移发生情况。利用Delong检验评估CT影像组学与增强CT在两组中预测对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  CT影像组学法对阳性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比率为86.57%(58/67),高于增强CT法的64.18%(43/67)(P < 0.05);CT影像组学法对阴性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比率为100.00%(73/73),高于增强CT法的93.15%(68/73)(P < 0.05);CT影像组学法预测到的金标准阳性组中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风险评分值明显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P < 0.05);金标准阳性组中CT影像组学对患者淋巴结转移预测的曲线下面积高于增强CT(P < 0.05),金标准阴性组中CT影像组学对患者淋巴结转移预测的曲线下面积高于增强CT(P < 0.05)。结论  与增强CT相比,CT影像组学在术前预测肺腺癌淋巴结转移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更高,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淋巴示踪剂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清扫和病理检查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共103例,分为示踪剂组和对照组,示踪组又随机分为两个亚组,其中A组采用纳米炭为示踪剂,B组采用亚甲蓝为示踪剂,对照组不采用淋巴结示踪剂。观察各组淋巴结示踪的结果。结果 A组的起始示踪时间显著早于B组,而持续示踪时间显著长于B组。A组检获的淋巴结枚数显著高于B组和对照组,A组检获的微小淋巴结(2 mm)比率也显著高于B组。3组淋巴结转移率无统计学差异,A组染色淋巴结出现肿瘤转移比率显著高于B组。结论纳米炭的淋巴趋向性和示踪效果均优于亚甲蓝,可增加甲状腺癌淋巴结清扫彻底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淋巴管超声造影(LCEUS)及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对甲状腺癌(TC)中央区转移淋巴结的评价。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3年2月在本院确诊的70例TC患者,根据有无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n=30)和无转移组(n=40)。转移组和无转移组均接受LCEUS和SWE检查,比较LCEUS参数(灌注顺序、灌注模式、到达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SWE参数[杨氏模量最大值(Emax)、最小值(Emin)、平均值(Emean)]。采用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分析 LCEUS和SWE对TC中央区转移淋巴结诊断效能的ROC曲线特征。结果? 转移组和无转移组关于灌注顺序、灌注模式、到达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等LCEUS参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的SWE参数Emax、Emin和Emean高于无转移组(P<0.05)。ROC分析可见,到达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Emax、Emin、Emean及联合检测诊断TC中央区转移淋巴结的AUC分别为0.582、0.698、0.771、0.861、0.660、0.757、0.764,敏感度分别为70.00%、66.70%、76.70%、86.70%、76.70%、78.00%、90.00%,特异度分别为40.00%、62.50%、67.50%、85.00%、60.00%、62.50%、57.50%。结论? LCEUS联合SWE诊断TC中央区转移淋巴结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扫描(DCE-MRI)定量参数与原发性肝癌患者病理特征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9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期收治的40例肝脏良性结节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进行DCE-MRI检查,评估两组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至血管外细胞间隙的转运系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转运至血管内的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体积百分比(Ve)及HIF-1α。分析肝癌患者中不同肿瘤分期、不同分化程度、是否有转移、不同HIF-1α水平者DCE-MRI定量参数的差异。结果  肝癌患者MVD、Ktrans、Kep、Ve及HIF-1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 0.05);肝癌患者Ⅲ/Ⅳ期者MVD、Ktrans、Kep、Ve水平均高于Ⅰ/Ⅱ期者(P < 0.05);肝癌低分化患者MVD、Ktrans、Kep、Ve水平均高于中高分化者(P < 0.05);有淋巴结转移的肝癌患者MVD、Ktrans、Kep、Ve水平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 < 0.05);HIF-1α≥162.96 ng/L的肝癌患者MVD、Ktrans、Kep、Ve水平均高于HIF-1α < 162.96 ng/L者(P < 0.05);肝癌临床分期与MVD、Ve呈正相关关系(P < 0.05),肝癌淋巴结转移与Ktrans、Ve呈正相关关系(P < 0.05)。HIF-1α与MVD、Ktrans、Kep、Ve呈正相关关系(P < 0.05)。结论  DCE-MRI定量参数与原发性肝癌患者病理特征及HIF-1α均密切相关,可利用DCE-MRI定量参数评估肝癌患者病情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原发灶超声征象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对135例PTC患者的术前超声征象进行分析,其中41例伴颈部淋巴结转移者为转移组,94例无颈部淋巴结转移者为对照组.对超声征象与病理的吻合度进行k系数检验.以病理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为因变量,以原发灶和颈部转移淋巴结声像图特征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对PTC原发灶的超声征象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征象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内微钙化、颈部淋巴结内钙化、淋巴结内囊变坏死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x2 =45.21、48.78、57.81,OR=32.49、50.73、246.60,P均<0.05),且与病理结果有较好的吻合度(k=0.57、0.56、0.64,P均<0.01).结论 PTC原发灶内微钙化和颈部淋巴结囊变坏死、钙化对术前预测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