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可通过完整彻底的切除整块病变,实现根治消化道管壁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效果。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能使部分患者免除传统手术的风险及术后对生活质量的严重影响,但存在出血、穿孔、皮  相似文献   

2.
王静  颜君  刘峰 《护士进修杂志》2014,(14):1316-1317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 resection,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主要针对大而平坦的黏膜早期癌变或黏膜下的病变,进行一次性大块剥离,不但能整体切除病变,还可以进行完整的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浅表肿瘤的临床护理。方法选择符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适应证28例消化道浅表肿瘤患者,均采用针形电刀下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结果28例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切除病变28处,完全切除(complete resection,CR)23例,占82.1%,由此总结得到最佳的护理方法。结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是治疗早期胃肠道癌和癌前病变的微创介入治疗方法,对大多数患者能达到完全切除的效果,其效果好、易操作、较安全,而手术前后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正>2011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调查结果[1]显示,我国食管癌发病率为20.85/10万,居恶性肿瘤发病的第6位。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治疗消化道早癌的一种新技术,是在内镜下对消化道黏膜病变包括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逐步剥离,从而完整切除病变组织,免除了传统外科手术对病变部位的大范围切除,其针对范围包括食管、胃及大肠,具有创伤小、疗效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大肠高频电切术所致的组织学损伤。阐明其组织病理学特征。为临床防治并发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方法 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了34例手术切除大肠标本上的47处内镜切除部位和内镜切除标本。结果 内镜切除标本的深度仅限于黏膜下层内,47处内镜切除部位的黏膜下层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28处(59.6%)可见肌层或浆膜层的电热损伤,常表现人肌层肌组织坏死、内外肌层间出血或纤维化及浆膜损伤。病变大多是局灶性的,与黏膜下层的病变不连续,呈现“跳跃”式的分布。内镜切除部位有肌层或浆膜病变者,内镜切除标本的平均最大径大于没有肌层或浆膜病变者(P〈0.05)。内镜切除标本最大径〈10mm时,也可见肌层或浆膜的损伤。结论 内镜切除术引起的无症状肠壁电热损伤并不少见,其出现与内镜切除标本的大小有关,内镜切除最大径〈10mm的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指导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胃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内镜发现的胃SMT行EUS,对其中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治疗:预切开病变表面中央黏膜,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病变,完整切除病变.结果 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SMT共30例,术后病理诊断为胃间质瘤21例,胃平滑肌瘤7例,胃神经纤维瘤1例,胃血管球瘤1例.病变直径0.6~1.9 cm,平均直径1.2 cm.30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其中1例术中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封闭,未转外科手术.结论 超声内镜指导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直径<2.0cm的SMT是安全、有效的,可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达到与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治疗主要针对早期消化道癌和癌前病变。方法是在内镜黏膜下注射基础上利用几种特殊的高频电刀将病变所在黏膜剥离而达到治疗Et的的内镜下操作技术。通过ESD可一次完整地切除病变,切除深度可包含黏膜全层、黏膜肌层及大部黏膜下层,可明显减少肿瘤的残留与降低复发率,经过近几年的发展,ESD技术已被列为一种治疗早期消化道癌的有效手段。它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手术技术要求高的特点,因此充分的术前准备、操作中与术者的默契配合、术后的精心护理是ESD成功的必备条件。我科2011年7月-2013年5月对48例消化道早癌及黏膜下肿瘤病人行ESD,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早期食管癌是指病变局限于黏膜层、病变表面直径小于或等于2.5cm,或在较浅黏膜下层、无淋巴结侵犯且黏膜固有层浸润深度小于25cm。近年来,随着染色内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及窄带成像(NBI)等内镜新技术的不断开展及内镜医师诊断水平的提高,使越来越多的早期食管癌被发现,并得以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下对直肠类癌的诊断与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肠镜发现直肠黏膜下肿块后进行微探头超声检查,对诊断为类癌的患者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灶,使病灶与肌层分离;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灶。结果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25~55min;术中创面出现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和止血夹成功止血,不需再次肠镜下止血。术后全部经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1个月后肠镜复查,创面基本愈合。结论ESD是治疗直肠类癌的一种新方法,以往需要外科手术切除的肿瘤通过ESD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34例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进行总结,包括术前护理评估及心理护理、术中护理监护和配合、术后预防并发症发生及随访。结果:34例患者中31例成功完成内镜黏膜下病灶切除术,2例病变分块切除,1例病变未能全部切除,完整切除率91.18%。所有患者术后给予抗感染、止血治疗,住院5~14 d,平均7 d。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患者,操作过程较复杂、技术难度较大,有效的术中配合和围手术期护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