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及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周红燕  翁梅芳 《河北医学》2000,6(7):632-633
原发性高血压(EH)者靶器官损害(TOD),是指在EH持续过程中出现的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性和结构性改变,为研究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TOD的关系,我院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测定昼夜血压节律改变,并探讨其与TOD的关系及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高血压患者64例,均符合1993年WHO诊断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其中男40例,女24例,年龄44~79岁,平均64±6.2岁,受试期间保持原有生活规律并存服降压药。1.2 方法。ABPM采用美国产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ABPM90207型),预设测压间隔时间为白天(6∶00~22∶00),每30min…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病伴左心室肥厚患者40例(Ⅰ组),不伴左心室肥厚患者25例(Ⅱ组),血压正常者42例(Ⅲ组),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除Ⅰ组与Ⅱ组24h平均血压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睡眠血压下降率及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百分率)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可作为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的预测指标,高血压治疗中应注意恢复血压昼夜节律,以预防左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心室肥厚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何晓薇 《重庆医学》2006,35(7):643-645
目的通过24h动态血压监测,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各参数、昼夜节律与左室肥厚间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24h平均血压、白昼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计算昼夜血压下降百分率;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心脏室间隔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并计算左心室重量、左心室重量指数。结果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非勺型)较之血压昼夜节律存在组(勺型)24h平均收缩压和24h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和夜间平均舒张压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昼夜血压下降百分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非勺型血压组较之勺型血压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重量、左心室重量指数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与24h动态血压均值水平增高,高血压波动及昼夜节律消失有关。  相似文献   

5.
张瑞  延红 《实用医技》2008,15(2):185-18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时血液流变学改变的特点。方法:对98例原发性高血压和60例健康人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组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主要表现为全血粘度增高,其中血细胞比客增高,是血液粘度增高的重要因素;影响红细胞流变特性的多项指标亦明显异常,是血液粘度增高的又一因素。结论: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8.
本文观察了52例高血压病患者不同分期的血液流变学,并按不同分期及高血压伴高血脂者分别与血压正常及单纯高血压者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从而指出积极降低血脂,改善血液粘度在降低血压、减少高血压病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检测了100例(男67例、女33例)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并研究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其结果表明,高血压病人的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及红细胞压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其增高的程度与高血压病的病情进展有关;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与血压高低呈平行关系;伴高脂血症的高血压病惠者上述的三种指标平均值多高于单纯性高血压病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 (EH)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晨蛋白尿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38例EH缓进型Ⅱ期患者进行测定 2 4h血压昼夜节律 ,同时测定晨尿蛋白。结果 :所有EH患者蛋白尿组血压昼夜节律明显低于非蛋白尿组 (P <0 0 1)。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应作为EH所致良性肾小动脉硬化肾小球病变的评价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浆中脑利钠肽(BNP)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EH患者24小时血压昼夜变化及左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对EH患者93例,对照组20例行24h动态血压监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BNP含量;同时测定其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1)EH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与杓型组相比.非杓型组BNP水平升高更为明显(P〈0.05);(3)两组EH中伴左室肥厚的患者血浆BNP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4)杓型EH患者血浆BNP水平与24小时平均脉压(24hPP)成正相关(r=0.56,P〈0.01),非杓型EH患者则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血浆BNP水平与EH患者血压昼夜变化异常和左室肥厚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靶器官损害程度。方法 :采用动态血压测定 ,通过杓型组 (白昼与夜间血压变化下降百分率 >10 % ,视为血压昼夜节律正常 )与非杓型组 (昼夜血压下降百分率 <10 % ,为血压节律消失 )的血压节律变异比较对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结果 :①非杓型组 2 4小时收缩压 ,2 4小时舒张压 ,夜间平均收缩压 ,夜间平均舒张压 ,血压负荷值均高于杓型组 (P <0 .0 5 )。②血压节律消失的非杓型组病人左室重量和左室重量指数比杓型组显著增大 (P<0 .0 1)。③非杓型组的腔隙性脑梗塞次数和患病率均高于杓型组 (P <0 .0 1)。尿蛋白亦明显高于杓型组 (P <0 .0 1)。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高血压病人有较高的血压负荷明显损害心脑肾等靶器官  相似文献   

13.
三棱、莪术对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液流变性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破血药三棱、莪术对血液流变性影响的异同.方法:随机将动物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三棱组(S组)、莪术组(R组).前两组灌胃白开水,S组、R组分别灌胃100 g/ml三棱、莪术水煎剂,连续10 d.模型组、S组、R组于第10天复制模型.于第11天处死取血测定.结果:与模型组比较,S组不同切变率下全血黏度ηa1、ηa5、ηa30、ηa200均降低,R组只有ηa5、ηa30、ηa200降低,ηa1无变化.S组、R组红细胞变形指数均明显提高,S组平均血小板容积(MPV)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S组与R组比较,ηα1、ηa5、ηa30明显降低,MPV显著改变(P<0.05).结论:三棱、莪术均可影响血液流变学指标,三棱作用优于莪术.  相似文献   

14.
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血压昼夜波动程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与血压昼夜波动程度的关系。方法6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52名血压正常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的hs—CRP水平,观察两组24h血压和血压变异性及hs—CRP与血压昼夜波动程度之间关系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24h、白天、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及其变异性、hs—CRP均明显增高(P〈0.05);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下降率均明显较低(P〈0.05).观察组患者白天、24h和夜间舒张压变异性均与hs—CRP呈明显正相关且对其具有预测作用(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舒张压的波动程与度hs—CRP有明显的相关性,患者的舒张压变异性大也可能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尿酸(UA)与血压和高血压患病的关系.方法从2010年5月至7月来健康体检的随机选择506名,检测其SOD、MDA和UA,使用SAS 9.13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库管理和统计分析.结果与血压正常者相比,高血压患者的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而MDA、UA水平则明显升高(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SOD活性与血压、UA呈负相关(P<0.01),而MDA与血压、UA呈正相关(P<0.05).按照SOD、MDA的三分位数进行分组,在调整协变量后,SOD低组、中组和高组之间收缩压(Ptrend=0.02)和舒张压(Ptrend=0.04)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组的血压低于低组;MDA低组、中组和高组之间收缩压(Ptrend=0.01)和舒张压(Ptrend=0.003)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组的血压显著高于低组.结论高血压患者存在氧化和抗氧化能力失衡,氧化应激可能在高血压的发病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褪黑素与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和正常者的白昼和黑夜的尿中褪黑素的代谢产物6.羟基硫酸褪黑素(6-SMT)的变化,以研究褪黑素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对入选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测定昼夜血压。用ELISA法测定患者白昼和黑夜尿6-SMT含量,并计算黑夜/白昼尿6-SMT比值。结果各组患者的黑夜尿6-SMT量高于白昼(P〈0.01)。非杓型高血压组的黑夜尿6-SMT量和黑夜/白昼尿6-SMT比值低于杓型高血压组和对照组(P〈0.01)。在各组内,各黑夜/白昼尿6-SMT比值与其组夜间血压下降率均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褪黑素在人体存在昼低夜高的生理节律,血压节律呈现杓型分布的杓型高血压组和对照组,其褪黑素在黑夜分泌较多。而在非杓型高血压组褪黑素黑夜分泌明显减少,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存在密切关系。褪黑素的黑夜分泌量与夜间血压下降程度相关,其节律性分泌与血压昼夜节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蛋白尿的关系以及降低夜间血压对蛋白尿的影响,为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患者蛋白尿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8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蛋白尿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每日分别于晨起或睡前口服氯沙坦50~100mg治疗12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检测空腹血糖、清蛋白、血脂、肌酐、钾、钠,24h尿白蛋白定量,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不同服药时间对血压节律的影响,以及血压节律的变化对蛋白尿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夜间收缩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非杓型患者比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间治疗前24h尿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24h尿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尿蛋白水平与夜间平均收缩压水平呈正相关(r=0.233,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异常会加重肾脏损害,睡前服用氯沙坦可有效控制夜间血压水平.显著降低尿蛋白水平,减轻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与心率变异的关系,对6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了24h动态血压监测,用时域分析法对心率变异性(HRV)各项指标进行了检测,并与38例正常对照比较。结果:代表心率总变异程度的SDNN(24h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ANNI(24h5min平均RR间期标准差)明显下降(P<0.05)。按照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将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分为节律消失组、节律正常组,并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发现节律消失组HRV各项指标下降更为显著,SDNN、SDANNI、SDNNI(24h5min正常RR间期标准差均值)不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也显著低于节律正常组(P<0.05)。说明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节律消失者的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损害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 5 4例轻中度高血压 (EH)患者进行了 2 4h动态血压监测及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的观察 ,旨在探讨动态血压和心功关系。结果 :轻中度EH患者左室肥厚 (LVH)检出率为 48.1 % ,其中向心性肥厚 (CH)占 75 % ,扩张性肥厚 (DH)占 1 4.3% ,非对称性肥厚占 1 0 .7%。夜间SBP下降 <1 0 %者占 6 6 .7% ,DBP下降 <1 0 %者占 6 1 .1 %。动态血压水平 ,尤其是收缩压水平与心脏舒张功能的相关性较收缩功能密切。结论 :( 1 )轻中度EH患者治疗应注意早期逆转LVH及恢复血压的正常昼夜节律。 ( 2 )动态血压水平 (尤其收缩压水平 )可作为判断轻中度EH患者心脏舒张功能的损害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节律及颈动脉狭窄对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依据24 h动态血压、颈动脉超声检查联合影像学检查,将190例受试者按24 h动态血压节律类型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分组,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MMSE)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认知功能调查,MMSE得分范围为0~30分。结果颈动脉狭窄患者非杓型高血压组24 h平均收缩压、平均动脉压等高于杓型组;颈动脉狭窄越重,24 h平均收缩压、平均动脉压等越高;颈动脉不同狭窄度间MMSE得分显著不同,颈动脉狭窄越重,MMSE得分越低,且非杓型组MMSE得分低于杓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非杓型高血压与颈动脉狭窄对认知功能损害有交互作用。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及颈动脉狭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