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5 毫秒
1.
目的研究肝移植受者术后血脂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受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动态监测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高脂血症分为两组,比较术后存活情况。结果肝移植受者术后1个月血脂水平趋于正常,3个月呈增高趋势,6个月又开始下降。高脂血症组术后1年存活率与未并发高脂血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移植术后血脂的变化规律与肝功能的恢复和临床用药治疗密切相关,术后高脂血症不影响受者的1年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移植受者围手术期性激素的水平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采集25例原位肝移植受者和1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标本,采用放射免疫法分析测定血清雌二醇(E2)、睾酮(T)及垂体泌乳素(PRL)水平,严密监测肝移植受者术后肝脏功能、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受者存活情况,分析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对肝功能和移植受者死亡率的影响。结果:肝移植受者术前E2和PRL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且受者E2和PRL水平随肝功能水平的降低而明显上升;肝移植受者术前T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者,且受者的T水平随肝功能水平的降低而显著下降。术后3周内有20例受者性激素水平恢复正常,其中1例死亡,死亡率为5%;有5例性激素水平未恢复正常,其中3例死亡,死亡率为60%,两组死亡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移植受者术前血清E2和PRL水平的升高和血清T水平的下降与肝功能水平相关;性激素水平可作为判断肝移植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研究肝移植术后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探讨其与肝移植预后的关系。方法:选用Lewis大鼠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对移植前后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进行序贯检测研究。本实验共进行大鼠原位肝移植91次,定向手术成功率92.7%,分别于手术后1,3,7,14,28d经眶静脉丛采血测量甲状腺相关激素T3,T4,rT3,TSH的血清浓度,比较肝移植手术前后甲状腺激素谱的变化。结果:同系移植肝脏可获得长期存活(>28d),在肝移植后甲状腺激素水平发生变化,T3水平在术后第三天升高,随后下降,早期死亡组动物的甲状腺激素水平与长期存活组相比明显不同,T3,T4水平下降,而rT3水平则上升。结论:建立稳定肝移植模型是关键,大鼠肝移植术后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较术前有明显变化。提示肝移植手术影响甲状腺激素代谢,早期死亡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与长期存活组比较有明显不同,肝移植术后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的监测,可能是一项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2年5月在我院消化内科住院的肝癌患者4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4例,两组均行TACE治疗,同时均在术后1周予常规保肝治疗,其中试验组在术前1周予恩替卡韦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LT、AST、TBil、HBV—DNA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出现不同程度肝功能损伤,术后1周,两组实验室检查表现为ALT、AST、TBil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ALT、AST、TBil升高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试验组AST、TBil、HBV—DNA均较术前明最降低,且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LT术后2周与术前比较未见明显差异,对照组HBV—DNA水平治疗前后也变化不明显。结论恩替卡韦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确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肝移植和肝切除患者术后早期精神状态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肝移植患者手术前后常见精神症状,探讨相关因素、近期治疗及预后。方法对30例肝移植和30例肝切除术患者进行手术前后精神状态评定,并进行2周的短期随访,分析肝移植术后早期精神症状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其中对出现谵妄者予以再普乐(奥氮平)治疗。结果肝移植术前出现轻至中度抑郁和焦虑的比例分别为23.3%和30%,移植术后早期常见精神症状包括谵妄、抑郁和焦虑,发生率分别为36.7%、33.3%和50%,对症处理后大多患者在2周内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肝移植和肝切除术患者在术前肝功能状态、既往肝脏切除史、手术持续时间、术中无肝期时间,以及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肝移植患者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术后早期精神症状可能与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的使用、手术持续时间及无肝期时间、术前肝功能状态及肝切除手术史、术后严重并发症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开腹和腹腔镜肝切除术对边缘性肝段恶性肿瘤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纳入信阳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3月收治边缘性肝段恶性肿瘤患者共96例,其中52例采用开腹肝切除术治疗设为对照组,44例采用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临床指标、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及随访生存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地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低于术前及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腹和腹腔镜肝切除术对边缘性肝段恶性肿瘤疗效及安全性获益接近;同时腹腔镜肝切除术应用在减轻医源性损伤、加快术后康复进程、减轻经济负担及保护肝功能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活体右半肝移植肝中静脉取舍选择与供受者的安全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根据术前CT评估供体残余肝脏比例(RLV%)和评估移植物重量与受者体重比(GRWR),参考肝中静脉解剖情况等因素制定术前肝中静脉(MHV)切取分配方案,研究这种分配方案对活体肝移植供、受体安全的影响,并为今后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同一外科小组连续73例活体右半肝肝移植病例按术前肝中静脉分配方案,切取肝中静脉28例,不切取肝中静脉45例.对供受者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及失血量等基本资料,移植物重量、无肝期、供肝冷保存时间、围术期供受者存活率、小肝综合征发生率以及供受者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等移植物相关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供者术中均未输注血制品,术后均无死亡及小肝综合征发生病例.1例受体术后6 d出现移植肝急性肝坏死转尸体肝移植后痊愈,1例发生小肝综合征保守治疗后痊愈,受者围手术期死亡1例(术后30 d),死亡原因为全身播散性感染并发呼吸功能衰竭旭肝功能已恢复正常.切取MHV组与不切取MHV组之间受者年龄、供体体重小于受体病例所占比例、实际GRWR、移植物重量、移植物冷保存时间、受体术后ALT最高值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这种以术前CT评估供者残肝比例和评估GRWR为分类标准,重点参考MHV解剖因素的MHV取舍方案对供、受者均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甲状腺激素在食道癌手术前后的变化,并研究甲状腺激素与食道癌病理分期的关系。方法76例食道癌患者均行食道癌根治术,76例胃息肉患者为对照组,行息肉摘除术,放射免疫法检测食道癌和胃息肉组术前、术后血清T3、T4变化。结果食道癌根治手术前血清T3、T4水平显著低于手术后(P〈0.05),血清T3、T4改变程度与食道癌分期呈负相关(P〈0.05),胃息肉组术前、术后血清T3、T4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T3、T4浓度变化可作为判断食道癌病情及病理分期、监视病情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手术方式对肝移植围术期肝功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手术方式对肝移植围术期肝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良恶性病变及手术方式的不同,从我院2004-2007年103例肝移植患者中随机抽取恶性肿瘤组行经典式手术者16例和良性病变组行背驮式手术者18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动态变化规律,以及手术方式对肝功能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ALT和TBIL变化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手术方式对术后肝功能有明显影响,背驮式手术较经典式手术对肝功能的影响大,但是在术后恢复上要比经典式手术快。结论手术操作对肝功能是有影响的,应该注意手术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吴凯  杨晓辉  王建平 《重庆医学》2014,(25):3365-3367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患者肝癌术后肝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于2008年4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接受手术切除的80例肝癌患者,将所有患者按年龄分为中青年组(29例)与老年组(51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肝功能,并根据术中是否进行肝门阻断、术中出血、术中输血、肿瘤大小、乙肝抗原、甲胎蛋白(AFP)水平、糖尿病、术前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将所有老年患者进行分组并比较术后的 ALT水平。结果中青年组与老年组手术前与术后1、3、7、10 d肝功能水平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门阻断、术中出血、术中输血、肿瘤大小对老年患者术后肝功能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门阻断(β=1.628,OR=5.094)是老年患者肝癌术后肝功能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肝门阻断是老年患者肝癌术后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过程中应尽可能缩短阻断的时间及阻断的范围以减少肝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健脾消瘤合剂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门诊与住院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采用相同的中西医保肝抑瘤对症支持疗法,治疗组加用健脾消瘤合剂,疗程16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肿瘤瘤体变化,临床症状、体征,生活质量,肝功能ALT、AST、TBil。[结果]健脾消瘤合剂治疗后患者瘤体缩小,临床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评分(KPS)治疗组治疗后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ALT、AST、TBil含量均有明显下降,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脾消瘤合剂配合常规中西医保肝抑瘤对症支持疗法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2.
刘荆 《黑龙江医学》2014,38(4):387-388
目的 探讨精准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为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肝切除术,观察组采用精准肝切除术.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中输血量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他肝功能指标(包括总胆红素、白蛋白及胆碱酯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00%,显著高于观察组(8.00%)(P<0.01).结论 精准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13.
史海鸿  刘德鑫 《河北医学》2009,15(12):1445-1447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肝癌介入治疗后肝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9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肝治疗,治疗组加用乌司他丁治疗1周,20万u/日,监测两组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后均出现肝功能损害,术后d3治疗组ALT、AST、GGT、TB il上升幅度较对照组低,术后1周治疗组ALT、AST、TB il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结论:乌司他丁在肝癌介入治疗中有显著的护肝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肝康(GK)颗粒对刀豆蛋白A(ConA)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和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将50只小鼠随机分空白组、模型组和GK低、中、高剂量组,采用ConA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观察肝康颗粒对小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及TNF-α水平的影响。结果:模型组ALT、TBil水平高于空白组(P<0.05或P<0.01),GK各剂量组ALT值均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GK高剂量组TBil值低于模型组(P<0.05);GK中、高剂量组TNF-α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肝康颗粒能降低ConA小鼠肝损伤血清ALT、TBil的水平,抑制TNF-α,对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主要肝功能指标对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有关研究TBil、PTA、ALB、CHO、CHE、AFP、ALT及AST/ALT对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影响的文献进行系统评价。以加权平均数(WMD)作为评价指标,共纳入Meta分析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文献32篇,累计病例21949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对预后影响的敏感程度。结果死亡组TBil水平高于生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PTA、ALB、CHO、CHE、AFP水平低于生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ALT及AST/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0.09)。AFP的ROC值最高为0.943(P<0.01)。结论TBil可能是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TA、ALB、CHO、CHE和AFP可能是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ALT和AST/ALT对重型肝炎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AFP对预后的判断最为敏感,其次为PTA和CHO。  相似文献   

16.
背景 Graves'病(GD)患者发生肝损害常见,少数甚至出现肝衰竭。GD导致肝损伤的机制尚不明确。现有研究发现甲状腺激素可诱导大鼠肝脏的氧化应激。α-硫辛酸(ALA)具有抗氧化应激作用。目的 探讨ALA在GD合并肝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2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门诊初诊为GD合并肝损伤或GD合并肝损伤治愈1年后复发者共9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激素组、ALA组,各30例。常规组给予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水飞蓟宾胶囊联合甲巯咪唑治疗,激素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给予甲泼尼龙治疗,ALA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给予ALA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第14天、第28天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28天检测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结果 3组第14天、第28天的ALT、AST均低于治疗前(P<0.01);激素组、ALA组第14、28天的ALT、AST均低于常规组,激素组第28天的ALT、AST均低于ALA组(P<0.01)。3组第28天的TSH水平均高于治疗前,FT3、FT4、TgAb、TPOAb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1);其中,激素组、ALA组第28天的TSH水平高于常规组,ALA组第28天的TSH水平低于激素组,激素组第28天FT3、TgAb、TPOAb水平低于常规组、ALA组(P<0.01)。3组第28天的SOD、T-AOC水平均高于治疗前,MD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1);激素组、ALA组第28天的SOD、T-AOC水平均高于常规组,MDA水平均低于常规组(P<0.01);激素组第28天的SOD、T-AOC水平均高于ALA组,MDA水平低于ALA组(P<0.01)。结论 ALA可通过减弱GD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减少肝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引起的慢性和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9年4月~2011年8月收治的50例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引起的慢性和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所有生存患者中治疗期间不同时间点肝功能与MELD评分。根据所有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将其分为部分病毒应答组与完全病毒应答组,并比较两组在治疗期间不同时间点的肝功能与MELD评分。结果治疗8周后,共8例患者死亡,生存率84.0%,所有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6.0+0.9)周;治疗24周后,共11例患者死亡,生存率78.0%,所有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2.8+2.9)周。治疗8周及24周之后,所有生存患者PTA、ALT、AST、TBil、Alb、HBVDNA拷贝量及MELD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O.05);治疗8周时,部分应答组与完全应答组PTA、ALT、AST、TBil、Alb及MELD评分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24周后,完全应答组上述指标明显优于部分应答组(P〈0.05)。结论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良好。而病毒学应答较好的患者肝功能的改善情况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肝癌患者乙肝病毒标志与肝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肝癌患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情况及肝癌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调查227例肝癌住院患的HBV标志物及肝功能变化。结果 在HBsAg阳性肝癌患中,抗—MBe阳性占63.8%;肝癌患经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后均可引起肝功能损害加重,且外科手术治疗后谷丙转氨酶(ALT)升高比介入治疗更显,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种方法治疗后总胆红素(TBIL)升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BV感染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而且以HBsAg、抗—HBe、抗—HBc阳性模式为主,在肝癌阶段仍有部分患HBV处于复制活跃状态;介入与外科手术治疗肝癌均可引起肝功能损害的加重,以外科手术治疗引起ALT升高更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酸甘养阴、 软坚散结方结合常规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肝的保护作用.方法 对108例确诊患有甲亢合并肝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他巴唑治疗的对照组与他巴唑加中药汤剂治疗的治疗组,每组各54例.治疗观察两个疗程,每个疗程30 d,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记录甲状腺激素水平、体质量及肝功能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4.4%、85.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甲状腺激素指标水平优于治疗前,体质量增加(P<0.05),肝功能实验室指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FT3、FT4、TSH)及肝功能(ALT、AST、ALP、TbiL)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酸甘化阴,软坚散结方能有效调节甲状腺功能,改善甲亢症状,保护肝功能,与西药他巴唑联合治疗甲亢疗效显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移植肝的功能状况。方法选择接受原位肝移植术的患者20例(连续病例)。分别于9个时间点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供肝于冷缺血末期常规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根据肝移植术后72 h内ALT和(或)AST水平(1 500 IU/L为界),将20例患者分为初期移植物功能不良(IPGF)组和非IPGF组,比较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ALT、AST、LDH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0例患者中IPGF组7例,非IPGF组13例。供肝冷缺血末期病理检查显示,IPGF组中4例有轻度大泡型脂肪变性,而非IPGF组中未见脂肪变性(P=0.007)。IPGF组血清ALT水平于再灌注后3、6 h显著高于非IPGF组,其血清AST水平在再灌注后1、3、6、12 h时间点显著高于非IPGF组,而LDH在再灌注后1、3、6 h时间点显著高于非IPGF组(P均<0.05);LDH与ALT(r=0.948,P<0.001)及AST(r=0.646,P<0.01)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供肝脂肪变性对原位肝移植后移植肝功能不良有直接影响;血清AST和ALT水平仍是反映早期移植肝功能状况的可靠指标;LDH与ALT和AST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术后早期移植肝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