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调查山东微山和东平湖区不同生境中传病媒介蚊虫群落分布,为蚊虫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在滨湖区的湖泊、稻田、村庄三种蚊虫生境里分剐设立监测点,用幼虫勺采集不同水质蚊蚴,丰定量法记录其密度;采用人帐诱蚊法通宵捕蚊,分类记录所捕的全年成蚊数量。结果湖泊和稻田均是中华按蚊和三带喙库蚊的主要孳生地,淡色库蚊主要辈生于村庄里的积水;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在湖泊监测点构成比为24.47%、63.15%、9.130%,在稻田为15.55%、74.82%、9.64%。在村庄为3.25%、13.48%、82.12%。结论滨湖不同生境主要蚊媒种群分布不同;蚊媒防治应采用与生境相适应的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解山东省部分地区蚊虫种类及其生态习性变化的状况,为蚊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不同水质水中的幼虫、不同场所成蚊进行蚊种鉴别;采用人饵帐诱蚊、人畜房内捕蚊和室外栖息场所蚊帐扣捕等方法进行密度调查。结果经鉴定为5属13种,其中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的密度高居前三位,2007年成蚊密度高峰时间较前三年观察结果提前约3wk。结论制定蚊虫防治措施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及蚊虫生态习性的变化,方可取得最佳防治成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和评价云南民间常用植物驱蚊剂蒿芝、按树枝叶对现场驱蚊虫效果。方法在人房以植物燃烧熏蚊后,采用诱蚊灯观察人房蚊虫种群密度。结果经过36d的现场植物驱避蚊虫驱避测试,蒿芝植物组以诱蚊灯捕获蚊虫6属30种4377只,其中中华按蚊占9、53%、微小按蚊占3.72%,三带喙库蚊46.15%、棕头库蚊15.95%、霜背库蚊9.71%,其中测试组,捕获蚊虫1343只,平均蚊虫密度为37.31只/夜。空白、阴性对照2个组,平均蚊虫密度分别为40.50只/夜、43.78只/夜;按树植物组以捕获蚊虫6属32种2378只,中华按蚊5.43%、微小按蚊2.52%、三带喙库蚊54.92%、棕头库蚊12.32%、霜背库蚊8.58%,其中,测试组捕获蚊虫752只,平均蚊虫密度为20.88只/夜;空白、阴性对照2个组,平均蚊虫密度分别为24.11只/夜、21.06只/夜。结论蒿芝、按树植物通过现场效果测试观察,结果显示两植物对蚊虫有一定的驱避作用,蚊虫密度测试组和对照组有所差别下降,但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正> 1982年8、9月份,我们对本县境内蚊虫种类分布、生态习性、传播疟疾、丝虫病等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本次调查所捕蚊种以库蚊属占优势,中华按蚊次之,而中华按蚊是当地丝虫病、疟疾病的主要传播媒介。1978年江淮地区蚊媒调查协作组在本县小市点  相似文献   

5.
闽东丝虫病传播媒介及其阻断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其详 《医学动物防制》2001,17(11):586-590
目的 查清闽东蚊类分布、班氏和马来丝虫病传播媒介的幼丝虫自然感染率,及其阻断传播的研究。方法 调查不同生境的孳生地,所获蚊幼虫分别制成标本定种;人房内捕获蚊虫定种后逐只剖验,分别统计各期幼丝虫;基本消灭丝虫病后长期坚持蚊媒动态监测。结果 闽东共有蚊虫8属45种,其中天坪库蚊系福建省新记录,未捕及嗜人按蚊;证实在致倦库蚊体内查见感染期班氏幼丝虫;中华按蚊体内查见感染期马来幼丝虫,牛丝虫幼虫。结论 闽东班氏丝虫病的传播媒介为致倦库蚊;马来丝虫病的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首次发现中华按蚊充当牛丝虫的传播媒介。马来丝虫病和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分别于1982年和1990年媒介传播已被阻断。1998年10月全市均已达到部颁“消灭丝虫病标准”。  相似文献   

6.
1981、1983和1986年在勐海县捕获成年雌性蚊虫6属22种7075只。霜背库蚊、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是农村畜圈的主要蚊种,白纹伊蚊是野外竹林区的优势蚊种。从三带喙库蚊中分离到2株乙型脑炎病毒,从霜背库蚊中分离到3株乙型脑炎病毒,从伪杂鳞库蚊和中华按蚊中各分离到1株乙型脑炎病毒,从白纹伊蚊中分离到1株登革3型病毒。当地人群中存在有这两种病毒的感染,三带喙库蚊和霜背库蚊是乙型脑炎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是登革热主要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信宜市蚊媒种类密度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调查广东省信宜市怀乡镇和水口镇蚊媒数量及种类分布。方法 怀乡镇检查猪场、猪栏和牛房中蚊媒的分布;水口镇以牛诱和猪栏检查的方法调查蚊媒的分布。于19:00~21:30点观察蚊媒出现的情况,并以捕蚊管捕捉蚊媒。对所捕按蚊进行计数、分类。结果 共捕获蚊媒602只,其中包含5个种:骚扰阿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多斑按蚊和嵌斑按蚊。三带喙库蚊为当地的优势蚊种,其占除阿蚊外总蚊量的90.8%。结论 三带喙库蚊为信宜市的优势蚊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转苏云金杆菌CrylVD基因蓝藻实验室对淡色库蚊、白纹伊蚊和中华按蚊不同龄期幼虫杀灭效果. 方法 利用不同浓度的工程藻,分别作用于淡色库蚊、白纹伊蚊、中华按蚊敏感品系Ⅲ龄幼虫,以及它们不同龄期的幼虫,并设计阴性及空白对照,分别于24H、48H计数死亡率,从而分析基因蓝藻的杀蚊幼毒效.结果 工程藻对三种蚊种Ⅲ龄幼虫均具有杀灭作用,对淡色库蚊、白纹伊蚊幼虫杀灭效果较高,对中华按蚊幼虫效果较差.48H对以上三种蚊虫Ⅲ龄幼虫的杀灭率分别为100%、100%和42%;工程藻对低龄幼虫的杀灭效果高于高龄幼虫,即龄期越低对工程藻的敏感性越高,杀蚊毒效与龄期呈负相关. 结论 转苏云金杆菌CrylVD基因蓝藻具有明显杀蚊幼效果,为今后蚊虫防治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文报告了2005年6月~2006年5月,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对疟疾、登革热传染病媒介生物-蚊虫的监测:采用了电动吸蚊器吸捕室内成蚊和在室外布罐设点容器法采集蚊幼虫,并采取定人、定时、定点、定方法监测蚊密度。结果全年监测共捕获蚊虫11478只,经分类属库蚊亚科,库蚊属,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贪食库蚊、拟态库蚊;伊蚊属,白蚊伊蚊;阿蚊属,骚扰阿蚊;按蚊亚科,按蚊属,中华按蚊,共计捕获二亚科4属7种。其中优势种为白纹伊蚊占94.28%,致倦库蚊数占3.72%,骚扰阿蚊占0.84%,三带喙库蚊占0.19%,中华按蚊占0.07%,贪食库蚊占0.009%,拟态库蚊占0.009%。不同采集方法蚊种差异很大,布罐监测以白纹伊蚊为优势种,和用电动吸蚊器监测室内以致倦库蚊为优势种。蚊虫季节消长,蚊幼虫季节消长全年最高峰是在6月和9月蚊密度为37%,阳性罐平均为7.94只在1、2月蚊幼密度为0进入越冬期;室内成蚊季节消长,成蚊密度最高峰是6月密度为32.29%只/人工小时,其次是在11月密度为31.56%只/人工小时,最低是3月密度为0.89%只/人工小时,到次年4-5月随气温计回升蚊密度逐渐升高,该机场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了科学灭蚊工作,未发现疟疾、登革热蚊媒传染。今后必须坚持科学灭蚊,积极创建国际卫生机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诱蚊灯法和人工小时法在现场捕获蚊虫的效果,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监测方案或蚊虫调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茂名市城区居民、公园、医院、城郊结合部农户及牲畜棚5个点,同时使用2种方法捕蚊,对捕获的蚊虫进行分类鉴定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诱蚊灯法在5种环境共捕获成蚊3属5种14 509只,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和白纹伊蚊分别占捕获蚊总数的97.98%、0.99%和0.88%,中华按蚊占0.12%,其他蚊种占0.02%。人工小时法在4种环境共捕获成蚊4属7种6 583只,致卷库蚊、白纹伊蚊和三带喙库蚊分别占90.11%、6.09%和3.11%,中华按蚊占0.30%,其他占0.38%。不同环境类型蚊种构成比不尽相同,以牲畜棚的蚊密度最高。2种方法监测结果显示成蚊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基本一致,3月份开始升高,5~6月达到高峰,7~8月逐渐下降,9~10月有所回升,11月蚊虫进入越冬状态。结论人工小时法和诱蚊灯法均能用于蚊虫调查和监测,但各有长处及短处,人工小时法对采集靶标蚊虫、嗜吸人血的蚊虫和发现更多蚊种有较大优势;诱蚊灯法则更适合于蚊媒哨点长期监测,既节省劳力,又避免人为的主观性影响及人蚊接触感染相关传染病。  相似文献   

11.
桉叶挥发油对几种寄生虫驱杀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观察了不同浓度的桉叶油对体外培养环境下蠕形螨和阴道毛滴虫的杀虫作用。并用实验小鼠为对象,观察了桉叶油对三种常见传病蚊种的驱避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桉叶油对蠕形螨和滴虫均有较强的杀虫作用。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和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虫体死亡率明显升高,2%和5%桉叶油分别是杀滴虫和蠕形螨的有效而经济的浓度,5%桉叶油对中华按蚊、致倦闸蚊、白纹伊蚊均有明显驱避作用,对白纹伊蚊的驱避效果强于中华按蚊和致倦库蚊,绝对保护时间分别为:白纹伊蚊170min,中华按蚊和致倦库蚊均为130min,桉叶油的抗寄生虫作用研究将有助于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单县蚊虫种类及生态习性等情况,为蚊媒的有效防制提供依据。方法在单县选择城区及周边五个乡镇(单县政府、李新庄镇、郭村镇、黄冈镇、张集镇),每个乡镇分别选4个点进行调查。成蚊采用人饵帐诱捕蚊法、人房和畜房的蚊虫采用人工小时法、室外栖息场所采用帐扣法进行调查;幼虫采用幼虫勺或采集网从各类孳生地捞取带回室内进行种类鉴定。结果共捕获成蚊7 556只,经鉴定为5属11种,其中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的密度高居前三位。从不同区域捕获的成蚊来看,在黄冈镇捕获的成蚊种类和数量最多,尤其是中华按蚊,占捕获该蚊总数的56.42%。从不同栖息场所的成蚊种群构成来看,野外栖息的成蚊种类及数量最多,畜房内栖息的三带喙库蚊比例最高,占33.69%。结论单县蚊虫种类繁多,不同区域的蚊媒种群分布不同,制定蚊媒防治措施应做到因地制宜,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海南省传播病毒的吸血蚊虫种类及蚊媒病毒流行情况.方法 检索1980-2016年海南省蚊虫及蚊媒病毒的相关文献,整理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 海南省传播病毒的吸血蚊虫有白纹伊蚊、埃及伊蚊、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致倦库蚊、骚扰阿蚊、大劣按蚊、中华按蚊、嵌斑按蚊、微小按蚊、须荫按蚊、须喙按蚊、迷糊按蚊及嗜人按蚊等十余种.在海南省内发现的蚊媒病毒有乙脑病毒、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盖塔病毒、罗斯河病毒、版纳病毒、布尼安病毒科病毒及一些未确定名称的甲病毒属、黄病毒属病毒.结论 海南省的气候有助于蚊虫孳生、繁殖.带毒蚊虫的活动及多种蚊媒病毒的存在会造成蚊媒病毒传染病广泛传播,成为蚊媒传染病潜在的流行因素.各市县卫生部门应加强对蚊虫种类、密度、分布、病原体携带情况的监控,有效控制蚊媒传染病的传播及暴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白纹伊蚊、淡色库蚊和中华按蚊等3种江苏省主要传病媒介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各虫期发育与繁殖情况,了解蚊虫完成全代发育的有效温度,为制定或实时调整蚊虫防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7年用光照培养箱饲养法,设置10、15、20、25、30、35和40 ℃等7组不同温度,分别观察实验室饲养的白纹伊蚊、淡色库蚊和中华按蚊生殖营养周期、卵期、幼虫和蛹期的发育繁殖和全发育时期情况。结果 在7组温度中,白纹伊蚊和中华按蚊在10、15和40 ℃时不能完成蚊虫全代发育,其余4组温度均能完成全代发育,其中在20、25、30和35 ℃时白纹伊蚊的平均发育时间分别为37.73、18.50、16.92和13.66 d,中华按蚊的平均发育时间分别为29.13、15.46、12.19和10.90 d;淡色库蚊除40 ℃不能完成全代发育外,其余6组温度均能完成全代发育,按照温度递增顺序平均时间分别为80.88、46.32、31.07、24.97、17.14和14.48 d。结论 一定温度范围内,蚊虫的发育周期随着温度升高而缩短,温度过高和过低均对蚊虫发育繁殖起到损害作用;温度对3种蚊虫的发育与繁殖影响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原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的广西环江县在消除当地疟疾后的传疟按蚊种类及密度监测结果。方法 收集整理该县历年人房和牛房传疟按蚊资料及近2年按蚊监测数据,采用Excel 2003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图表制作。结果 该县历史上存在按蚊种类20种,传疟按蚊种群密度依次为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微小按蚊、日月潭按蚊。嗜人按蚊的人房密度高于其它传疟按蚊,季节消长与当地疟疾发病高峰密切相关,嗜人按蚊的唾液腺子孢子自然感染率为0.3%(5/1 585)。1982—1983年采用通宵人工捕蚊的方法观察结果显示,人房嗜人按蚊密度占55.68%,中华按蚊占21.77%,日月潭按蚊占19.81%,微小按蚊占0.05%。牛房嗜人按蚊密度占6.21%,中华按蚊占67.55%,日月潭按蚊占13.89%,微小按蚊占0.07%。2015—2016年在该县大安乡采用通宵灯诱方法捕蚊观察,2015年结果显示,牛房、室外和人房共捕获按蚊604只,经鉴定全部为中华按蚊,其中牛房占35.43%,室外占34.27%,人房占30.30%。2016年结果显示,牛房、室外和人房共捕获按蚊811只,经鉴定99.63%为中华按蚊,其中牛房占54.25%,室外占36.37%,人房占9.00%,在5月份的牛房和室外分别捕获嵌斑按蚊1只和日月潭按蚊2只。结论 该县目前的传疟媒介是以单一的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  相似文献   

16.
羽化1~2天的中华按蚊.致倦库蚊和白纹伊蚊分别胸内接种马来丝虫微丝蚴,在接种后的第3、4、5和9天,分头、胸、腹3部解剖计算各种蚊虫体内黑化微丝蚴及发育各期幼虫。结果表明:中华按蚊、致倦库蚊和白纹伊蚊的微丝蚴黑化率分别为51·6%、86·1%和69·5%,差异显著;3种蚊虫体内的感染期幼虫率及感染期幼虫阳性率分别为35.3%、1·6%、0%和83·9%、23·5%、0%。黑化微丝蚴较多地集中在蚊虫腹部,占黑化微丝蚴总数61·6%~78·4%。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海口市当前的按蚊的种类、分布及季节消长情况,为评估疟疾再传播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灯光诱捕法(诱蚊灯法)、动物诱捕法(动物帐诱法)、人诱捕法(人诱停落法),从海口市4个区中随机抽取13个乡镇所辖自然村进行按蚊种类及分布调查;并选取1个自然村为固定监测点,研究媒介按蚊季节消长规律。结果 在13个调查点共捕获按蚊9种1 684只。棋斑按蚊占61.82%,中华按蚊占34.80%,迷走按蚊占2.61%,乌头按蚊均占0.24%,须喙按蚊占0.18%,美彩按蚊占0.12%,带足按蚊占0.12%,嗜人按蚊占0.06%,多斑按蚊占0.06%;在固定监测点1~12月共捕获按蚊7种1 421只。其中中华按蚊、棋斑按蚊、迷走按蚊所占比例分别为44.76%、39.55%、15.20%。按蚊数量从4月份开始增多,9月达到高峰,4—11月捕获数占全年93.31%;中华按蚊全年都有活动。结论 海口市当前主要按蚊种类为棋斑按蚊、中华按蚊。中华按蚊分布广、密度高,全年均有活动;嗜人按蚊仅在局部地区发现,且密度较低,未发现历史上主要的传疟媒介微小按蚊。海口市属于高再传播风险地区。  相似文献   

18.
淡色库蚊和中华按蚊是我国的优势蚊种,并且分别是传播班氏丝虫病和疟疾的主要媒介。为控制丝虫病、疟疾及乙型脑炎等虫媒传染病的流行,人们研制并使用了大量的杀虫剂。与此同时,蚊虫也对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目前,蚊虫的抗药性问题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各国学者都对此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本文仅对我国学者对这两属蚊虫的抗药性研究的历史及现状做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9.
A morphological study was made on the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bancroftian and mala- yian filaria larvae of experimentally infected mosquitoes (Culex pipens pallens and Anopheles sinensis) in an endemic area of southeastern China. Sorue useful characteristics for identifying these larvae are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