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子宫切口连续单层缝合与传统双层缝合的优缺点.方法 将620例行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的孕妇 ,根据子宫下段切口缝合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连续单层缝合法)及B组(传统双层缝合法) ,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切口假腔发生情况,以及部分患者再次妊娠剖宫产术时的子宫下段厚度、盆腹腔粘连和子宫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而A组手术时间(50.24 ± 8.16)min显著低于B组(54.36 ± 9.12)min( P <0.05);术后2年内随访 ,A组子宫切口憩室发生率(3.16%)低于B组(4.57%).两组患者再次行剖宫产术中比较子宫下段厚度、腹腔粘连及子宫切口愈合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单层缝合法缝合子宫切口在一些方面优于传统双层缝合法 ,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腹膜外剖宫产及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盆腹腔粘连情况. 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剖宫产术后二次开腹手术患者腹膜及膀胱反折腹膜粘连情况进行观察.其中腹膜外剖宫产20例,子宫下段剖宫产32例.比较两组剖宫产术后腹直肌、腹膜、大网膜、膀胱反折腹膜粘连发生情况.结果 腹膜外剖宫产组在腹直肌与腹膜、膀胱粘连,子宫下段与膀胱粘连发生率上明显高于子宫下段组,在腹膜与大网膜、子宫粘连上低于子宫下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腹膜外剖宫产在腹膜、膀胱反折腹膜粘连方面明显高于子宫下段剖宫产,为二次开腹带来困难,不应作为剖宫产首选术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是比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3.
李萍凤 《华夏医学》2013,(6):1117-1119
目的:探讨首次不同剖官产手术方式对术后腹壁、盆腹腔粘连情况,以期改良术式,减少或减轻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72例二次剖宫产术资料,比较采用新式剖宫产改良术式的患者92例(观察组)和采用新式剖官产常规术式患者80例(对照组)的盆腹腔粘连情况.结果:改良新式剖官产术所致的盆腹腔粘连较新式剖官产术明显减轻.结论: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必须缝合膀胱子宫反折腹膜及关闭脏壁层腹膜.  相似文献   

4.
不同术式再次剖宫产腹壁愈合腹腔粘连情况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3种剖宫产术式术后腹壁愈合及腹腔粘连的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剖宫产术后再次剖宫产时患者腹壁愈合腹腔粘连的情况进行观察。按第1次剖宫产术式不同分为3组:改良腹部横切口式剖宫产者为A组92例,Stark式腹部横切口剖宫产者为B组88例,下腹纵切口式剖宫产者为C组112例。比较3组患者腹壁愈合以及腹直肌、腹膜、膀胱腹膜反折粘连的情况。结果:A、B组腹壁愈合情况好,愈合佳的比率分别为76.09%(70/92)和77.27%(68/88),明显高于C组的25.89%(29/112),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各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腹直肌粘连严重的比率A组为40.22%(37/92),C组为11.61%(13/112),明显低于B组的71.59%(63/88),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腹膜粘连率A组为42.39%(39/92),C组为33.04%(37/112),与B组的61.36%(54/8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膀胱腹膜反折的粘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愈合、腹腔粘连情况与手术术式有关,改良腹部横切口式剖宫产者再次剖宫产时腹壁愈合佳,腹直肌、腹膜粘连少。为预防再次手术粘连的问题应慎重选择手术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适合二次剖宫产切口的缝合方法。方法:将120例第2次行剖宫产的孕妇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马彦彦新式剖宫产术,不缝合脏壁层腹膜。观察组80例采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连续缝合子宫膀胱反折腹膜及腹膜,其中40例不缝合皮下脂肪层,10例缝合皮下脂肪层3-5针,30例间断一起缝合皮下脂肪层。结果:两组术后腹腔粘连以及愈合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结论:改良新式剖宫产缝合腹膜恢复解剖层次,可以相应地减少腹腔粘连防止脏器损伤;而在缝合皮下脂肪层的方法中,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的方法可以更好地减少皮下脂肪层缝合后的局部组织缺血坏死及残留缝线的异物反应,皮下不易出现硬结,且产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切口不容易出血,有利于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Stark剖宫产术后腹膜及膀胱腹膜反折粘连发生情况,论证Stark剖宫产术中不缝合腹膜的可行性,提高对Stark剖宫产手术的认识。方法:本文对138例在我院再次行开腹手术既往有剖宫产史患者进行研究,对其盆腹腔粘连及粘连程度、粘连部位进行观察并分析比较。结果:两组病例盆腹腔均有不同程度粘连,但粘连发生的部位及粘连程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5),其中大网膜与腹膜粘连无显著性差异(P〉O.05),膀胱腹膜反折粘连有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Stark剖宫产术中不缝合脏层腹膜的改良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经腹腔腹膜外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再造膀胱腹膜反折,减少腹腔污染及术后腹腔脏器黏连的临床价值。方法常规进腹,于膀胱上2cm处打开腹膜进入腹腔,探查子宫及双附件,横弧形打开子宫膀胱腹膜反折下推膀胱,暴露子宫下段,用0~2可吸收缝合线将膀胱腹膜反折上缘与腹壁腹膜上缘连续缝合,隔离腹腔与手术野。切开子宫下段,按分娩机制娩出胎儿及附属物,缝合子宫,清洗切口,将腹壁腹膜下缘与膀胱腹膜反折下缘缝合3~4针于腹膜上缘。结果手术时间平均36 .5min,术中出血平均240mL,术后排气时间平均19 .6h。结论改良经腹腔腹膜外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手术损伤小、排气早、术后病发率低、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8.
吕汕群 《黑龙江医学》2007,31(6):434-435
目的 探讨不同剖宫产术式的利弊。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74例再次剖宫产病例进行分析,包括:①手术总时间及术中出血量;②腹腔粘连状况;③子宫切口愈合情况。对74例进行再分组,进行组间比较上述几项指标,具体分组依据如下:缝合或不缝合壁层腹膜,子宫下段横切口、宫体纵切口,腹壁横切口、纵切口。结果 ①腹壁纵切口手术时间比腹壁横切口短,术中出血及腹腔粘连无差异;②子宫下段横切口比子宫体纵切口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腹腔粘连情况较轻;③缝合壁层腹膜及不缝合壁层腹膜腹腔粘连情况无差异。结论 ①下腹横切口手术时间比纵切口长,因此对有可能再次开腹病人,行下腹纵切口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②子宫下段横切口比纵切口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子宫愈合良好,粘连轻,由此术中一定要尽量少用子宫体纵切口;③缝合及不缝合壁层腹膜无差异,但本文认为在剖宫产中用微桥线间断缝合子宫膀胱反射腹膜、壁层腹膜1-2针,会使效果更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传统剖宫产术与新式剖宫产术后再次手术腹腔黏连情况的比较,论证了新式剖宫产技术的优越性,尤其是不缝合腹膜的可行性。方法对照组75例采用传统的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观察组75例采用新式剖宫产术,撕拉式进腹,不下推膀胱,不缝合膀胱反折腹膜及腹膜。结果对照组发生黏连61例,发生率81.33%。观察组发生黏连38例,发生率50.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再次手术时间长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出血量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式剖宫产术中不缝合腹膜及脏层腹膜可以减少腹腔黏连的发生。真正达到了损伤小,恢复快,手术时间短,住院天数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新式剖宫产术具有手术时间短、瘢痕隐蔽、美观等优点,在21世纪初曾风靡一时.该手术方式开腹时裁开筋膜层、全层撕开皮下脂肪及腹直肌,切口缝合步骤仅3层,子宫肌层、筋膜层、皮下脂肪皮肤层;不缝合膀胱子宫反折腹膜和壁层腹膜,为此术后粘连问题一直成为争论的焦点.自2004年以来,我院对该手术方式进行了改良,即开腹时逐层切开、撕开腹壁各层组织,切口缝合时除膀胱反折腹膜不缝外,其余层次均同传统剖宫产一样逐层缝合.不同手术方式,术后粘连发生的程度如何,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新式剖宫产是改良的下腹部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由以色列的stark医生于1988年开始推广,并被19个国家所采用,该术式采用Joel-cohen切口进腹,撕拉法分离皮下脂肪、腹膜、膀胱腹膜反折,子宫肌层一层缝合,不缝合腹膜及膀胱反折腹膜。优点:手术时间短(平均15~20 min),手术损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所用器械少,拆线时间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式剖宫产对二次剖宫产术中粘连、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的影响。方法:将2002~2011年我院二次剖宫产术158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新式剖宫产)82例(第一次剖宫产时采用腹壁横切口且不缝合壁层腹膜及膀胱腹膜反折而腹直肌行2~3个"8"字缝合),B组(传统剖宫产)76例(第一次剖宫产时采用腹壁纵行切口且连续缝合腹膜及间断缝合腹直肌)。对两种剖宫产的二次剖宫产术中所见粘连程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新式剖宫产组术中粘连程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均高于传统剖宫产组(P<0.05,或P<0.01)。结论:新式剖宫产术对二次剖宫产术有一定的不良影响,选择手术方式时需要权衡利弊。  相似文献   

13.
不同术式剖宫产再次剖宫产术中所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早秀 《当代医学》2010,16(4):74-75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剖宫产再次剖宫产的情况。方法随机抽取三种术式剖宫产再次剖宫产各200例,其中新式剖宫产200例作为研究1组;改良式新式剖宫产200例为研究2组;下腹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改良)200例为对照组。对比三组腹壁切口情况,腹腔粘连情况,有无切口疝,开腹时间,手术开始至胎儿取出时间,手术时间。结果两组研究组切口愈合为1类明显高于对照组;腹腔粘连研究1组高于研究2组及对照组,而研究2组与对照组无差异;开腹时间对照组明显少于两组研究组,胎儿取出及手术时间两组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后面三种情况有显著差异。结论新式剖宫产不缝合脏,壁层腹膜可增加盆腹腔粘连,导致再次剖宫产难度,笔者认为新式剖宫产要缝合脏壁层腹膜可减少粘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Stark剖宫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取Joel-Cohen切口,撕拉法分离皮下脂肪层、腹直肌及腹膜,子宫肌层-层缝合,不缝合膀胱腹膜反折与腹膜,间断缝合皮下脂层及皮肤3针.与同期Pfannenstial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对照,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病率低、排气早及切口愈合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Stark剖宫产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切口疼痛轻、胃肠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4):67-70
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子宫切口缝合方式与子宫下段肌层愈合情况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9月间我院收治的240例首次分娩方式为剖宫产的产妇,根据首次手术子宫切口肌层的缝合方式分为观察组(单层连续缝合)和对照组(单层连续缝合+平行褥式包埋)各120例,通过超声方式测量患者再次妊娠临产前的子宫下段瘢痕厚度,再次剖宫产术中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及盆腹腔粘连情况,对结果进行比较,并比较再次分娩选择阴道试产者的试产成功率。结果单层缝合组测得瘢痕处肌层厚度低于双层缝合组[(1.33±0.68)mm vs(1.89±0.71)mm],但对比瘢痕愈合情况、盆腔粘连率及再次妊娠阴道试产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两种缝合方法的临床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6.
以色列Stark医生从1988年开始研究新式剖宫产的手术方式,该术式采用了Joel-Cohen切口进腹,撕拉法分离皮下脂肪、腹膜、膀胱腹膜反折以及子宫肌层,不缝合腹膜及膀胱腹膜反折,其关腹方法的特点为连续缝合筋膜、皮肤及皮下脂肪全层缝合。经过近10年的实践探索,1994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世界妇产科会议上,被认为是全球剖宫产的标准手术,并以发明者Stark所工作的医院命名,称为“Themisgar-laelach-method”剖宫产术。1998年6月~1999年6月我科行新式子宫下段剖宫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新式剖宫产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JoeL-cohen切口进腹,撕拉法分离皮下脂肪、腹膜。膀胱反折腹膜及子宫肌层,不缝合腹膜及膀胱腹膜反应,肠线连续缝合筋膜及间断全层缝合皮肤及皮下组织。结果 新式剖宫产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排气时间缩短,疼痛轻、病率低,住院时间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新式剖宫产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新式剖宫产采用Joel-Cohen氏开腹方法,子宫肌层一层缝合及不缝合腹膜、膀胱腹膜反折,关腹为连续缝合筋膜,皮肤及皮下脂肪全层缝合。我院自1998年10月起开展此术式,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及方法11 资料来源 新式剖宫产术(新式组)100例,年龄21~37岁,初产妇96例,经产妇4例;Pfannenstiel切口剖腹产术(对照组)50例,年龄23~38岁,初产妇45例,经产妇5例。两组孕产妇年龄无明显差异。两组均符合头盆不称、胎儿窘迫、臀足位、骨盆狭窄畸形、妊高征等剖腹产指征,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12 手术方法 pfa…  相似文献   

19.
子宫下段剖宫产术问世已近百年,共优点之一为子宫膀胱反折腹膜(简称反折腹膜)缝合后,覆盖了子宫切日,减少了粘连的机会。传统的反折腹膜缝合方法是用1号或4号丝线连续缝合。胎儿娩出后子宫收缩,致使子宫侧的反折腹膜缩短,膀胱侧者较长,连续缝合时,如不拉紧缝线,较长的膀胱缘松弛外翻,粗糙面外露。如拉紧缝线,则膀胱缘形成许多皱褶。如缝合技术不佳,将反折腹膜缝得过高或将皱褶集中打在一侧,则可造成膀胱移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析与横切术相比,腹壁中线纵切的应用对初次剖宫产产妇术后瘢痕及腹腔粘连的影响。方法选择民权县人民医院2013年3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09例符合条件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5)与对照组(n=54)。观察组采取腹壁中线纵切,对照组采取腹壁横切,比较两组术后瘢痕(瘢痕纤细患者所占百分率)与术后粘连情况(腹膜粘连、大网膜粘连、膀胱腹膜反折粘连)。结果观察组疤痕纤细患者所占百分率为52.7%(29/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18/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8,P=0.041<0.05)。观察组术后粘连发生率为20.0%(11/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27/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99,P=0.001<0.05)。结论首次剖宫产选择纵切口术式可减轻局部疤痕程度,并大幅降低盆腹腔粘连并发症发生率,也可减轻再次剖宫产的损伤,优势较大,值得推广借鉴,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