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人胰腺癌中TFPI-2基因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RT-PCR及Westernblot技术,检测TFPI-2基因在50例胰腺癌、35例转移灶、8例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同时用Boy-den小室及裸鼠皮下种植瘤模型检测胰腺癌细胞系Panc-1体内、体外侵袭及转移能力.结果 胰腺癌组织及转移灶中TFPI-2 mRNA及相应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胰腺组织(P<0.05).TFPI-2的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组织学分级无关,而与临床分期、尤其是有无远处转移及神经侵犯有关.Ⅲ、Ⅳ期胰腺癌组织中TFPI-2表达水平低于Ⅰ、Ⅱ期(P<0.05);无远处转移、无神经侵犯的胰腺癌组织中TFPI-2表达水平高于有远处转移、有神经侵犯的胰腺癌组织(P<0.05).转染基因胰腺癌细胞系Pane-1-TFPI-2体外侵袭能力下降,无明显肌层浸润及肝、肺转移现象.结论 TFPI-2基因表达的降低与胰腺癌侵袭和转移有关,可能参与胰腺癌的侵袭和转移调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TFPI-2)对胰腺癌细胞系Pane-1细胞裸鼠成瘤及转移的影响。方法将Pane-1-TFPI-2细胞接种到裸鼠皮下作为实验组,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并测量其大小;取皮下新生肿瘤组织进行原位胰腺接种,观察其对周围组织浸润及远处转移能力的影响。同时以Pane-1-V和Pane-1-P细胞作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裸鼠皮下均成瘤,但实验组肿瘤体积小于对照组,分别为(438.0±69.8)、(852.0±102.9)和(831.0±78.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位胰腺接种,对照组移植瘤浸润胰腺组织,有肝、肺、淋巴结及腹膜转移灶形成,免疫染色显示转移灶CEA阳性,证实其为胰腺肿瘤转移而来。实验组移植瘤包膜完整,无明显浸润及转移现象。结论TFPI-2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周围组织浸润及远处转移,为胰腺癌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TFPI-2)对胰腺癌血管生成的影响,探讨其抑制胰腺癌生长及侵袭、转移的机制。方法建立裸鼠角膜微囊移植模型,将3组细胞Pane-1TFPI-2、Pane-1-P和Pane-1-V分别接种裸鼠角膜微囊,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再将上述3组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观察裸鼠皮下肿瘤生长及转移情况,并采用抗CD34抗体进行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皮下肿瘤的微血管密度(MVD)。Pane-1-TFPI-2组为实验组,Panc-1-P和Pane-1-V组作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角膜新生血管积分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裸鼠皮下均成瘤,实验组肿瘤体积(438.0±69.8)mm^3,对照组分别为(852.0±102.9)mm^3和(831.0±78.1)mm^3(P〈0.05);同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未见明显远处转移,其肿瘤微血管密度(9.68±1.12),对照组分别为(18.69±2.51)和(20.32±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能抑制肿瘤血管的形成,抑制胰腺癌生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TFPI-2)对基因转染入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M体外和体内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Boyden小室体外侵袭转移模型,评价转染成功的PC3M-TFPI-2细胞和未转染的PC3M迁徙和侵袭能力的强弱;并且分别进行裸鼠接种实验,观察两组间其形成的局部新生物相对体积、组织浸润程度,以及有无远处转移的差异.结果:转染成功的PC3M-TFPI-2细胞中,证实有TFPI-2mRNA和相应蛋白质的表达,转染成功的PC3M-TFPI-2细胞较未转染的PC3M体外侵袭能力明显下降,接种PC3M-TFPI-2组细胞的裸鼠较接种未转染的PC3M的裸鼠形成的新生物肌层浸润明显减少.结论:人TFPI-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成功转染人PC3M并可以在PC3M中得到表达,TFPI-2的表达可以抑制PC3M的体外和体内的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沉默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2(LOXL2)基因对胰腺癌细胞的影响.方法 利用脂质体法将构建好的LOXL2-短发卡RNA(shRNA)质粒转染到胰腺癌Panc-1细胞中,应用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胰腺癌Panc-1细胞中LOXL2蛋白表达量的变化,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胰腺癌细胞的体外侵袭力,MTT法检测胰腺癌细胞的黏附能力.结果 LOXL2-shRNA转染组Panc-1细胞中LOXL2蛋白表达水平(0.32±0.01)、体外侵袭力[(32.2±3.8)个]、黏附率[(75.4±3.2)%]较转染前[1.05±0.05、68.6±3.5、(90.3±2.1)%,P<0.05]明显降低.结论 沉默LOXL2基因能抑制胰腺癌Panc-1细胞的侵袭能力和黏附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胰腺癌细胞在缺氧微环境中通过发生上皮向间叶转化(EMT)从而获得侵袭性表型的可能机制.方法 在缺氧微环境下培养胰腺癌细胞Pane-1、Transwell侵袭小室对比检测细胞在缺氧微环境下侵袭能力的变化情况.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检测缺氧对Panc-1细胞上皮细胞标记分子E-cadherin、间叶细胞标记分子vimentin表达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缺氧对EMT诱导因子Snail表达的影响.将编码HIF-1α cDNA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 3.1-HIF-1α瞬时转染Panc-1细胞,Western blot检测HIF-1α对E-cadherin、vimentin表达的影响.结果 常氧组细胞每高倍镜视野穿透数为(84±3)个,缺氧组为(121±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anc-1细胞在常氧、缺氧12 h、缺氧24 h、缺氧48 h条件下E-cadherin蛋白的相对值分别为(0.59±0.04、54.00±0.05、0.45±0.10、0.36±0.03);vimentin蛋白的相对值分别为:(0.36±0.05、0.41±0.04、0.48±0.06、0.58±0.05),缺氧同常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氧微环境下Panc-1细胞Snail mRNA的表达量升高,在缺氧第3天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anc-1细胞转染HIF-1α前后,E-cadherin蛋白的相对值分别为0.63±0.05、0.47±0.07;Vvi-mentin蛋白的相对值分别为0.47±0.07、0.32±0.04,转染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氧微环境可能通过活化HIF-lα、Snail等转录因子,促进胰腺癌细胞发生上皮向间叶转化,产生侵袭性表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β-NGF)对体外人胰腺痛细胞系MIA PaCa-2的黏附、运动及侵袭能力的影响,为研究胰腺癌体内侵袭转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一定量β-NGF加入细胞培养液中至不同浓度,以过河实验和趋化运动实验检测癌细胞的运动侵袭能力,以基质浸润实验检测浸润能力,以Western印迹检测E-钙粘连蛋白(E-cadherin)、金属基质蛋白酶-2(MMP-2)蛋白表达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细胞培养液中随着加入β-NGF浓度的增加,MIA PaCa-2细胞的趋化能力明显增加(P<0.05).过河实验中β-NGF组过河时间为(42.50±4.12)h,而对照组为(68.45±3.53)h(P<0.01).基质浸润实验中50 ng/ml、100 ng/ml、150 ng/ml的β-NGF组分别为(32.61±3.85)/视野、(39.35±5.24)/视野、(47.90±6.82)/视野,对照组为(23.90±4.56)/视野(均P<0.01).β-NGF组中E-cadherin表达降低、MMP-2蛋白表达增加(P<0.05).结论 β-NGF可降低E-cadherin蛋白表达、增加MMP-2蛋白表达,降低胰腺癌细胞间的黏附性,增加胰腺痛细胞系MIAPaCa-2的侵袭能力.提示β-NGF可能介导了胰腺癌的浸润转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小RNA-691(miR-691)在胰腺癌细胞系中表达状况及抑制miR-691对人胰腺癌BXPC-3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miR-691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人工化学合成抑制miR-691并转染BXPC-3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通过Transwel~x室细胞侵袭转移实验检测BXPC-3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结果人胰腺癌细胞系中BXPC-3对miR-691呈高表达;转染抑制miR-691后,BXPC-3细胞miR-691表达下降,其细胞凋亡无显著改变(P0.05);而转染抑制miR-691组中通过Transwel小室的细胞数明显高于空白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 miR-691可有望成为人胰腺癌基因治疗的候选靶点。  相似文献   

9.
我们通过脂质体法将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TFPI-2)基因转染人胰腺癌细胞株Pane-1,观察其对胰腺癌细胞体外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微小RNA(miR)-125b可否通过调节乳腺癌易感基因相关蛋白1(BAP1)调节胰腺癌细胞的发生与发展进程, 探讨其在胰腺癌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印迹检测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21例在我科接受手术患者的胰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胰腺癌细胞系中miR-125b和其靶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细胞克隆实验、流式细胞凋亡检测技术、划痕实验以及细胞侵袭实验检测转染前后胰腺癌细胞增殖、凋亡、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miR-125b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上调(2.48±0.46比0.68±0.15, t=13.991, P<0.01)。过表达miR-125b组的BAP1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465.57±11.28比933.80±15.46, t=5.894, P<0.01)。过表达miR-125b组Panc-1和BxPC-3A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214.56±8.45比78.43±5.15, t=3.482, P<0.01)。过表达BAP1组Panc-1和BxPC-3A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人原发性直肠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移植模型,探讨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人直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切除术中的新鲜瘤组织块植入裸鼠的直肠黏膜层内,观察原位移植的成瘤率、移植瘤的侵袭和转移率。进行形态学(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体核型、流式细胞分析。结果 依据WHO新的分类标准,建成1株人直肠原发性(非霍奇金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模型HRBL-0305。移植瘤组织病理学为(非霍奇金B细胞性)高度恶性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示CD19、CD20、CD22、CD45阳性,CD3、CD7阴性,染色体56~69条,流式细胞DI值为1.57~1.61,均为异倍体。HRBL-0305已传至31代,共移植裸鼠187只。其肿瘤移植生长率和液氮冻存复苏成活率均为100%。肝转移率为45.4%,淋巴结和腹腔种植转移率均为38.0%,移植瘤在裸鼠的直肠内自主侵袭性生长,发生血液转移、淋巴转移和腹腔内种植性转移。移植瘤组织病理学、超微结构的观察、流式细胞DNA含量测定及染色体核型的分析,表明与人源直肠恶性淋巴瘤细胞相一致。结论 HRBL-0305是首次建立成功的人直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模型。该模型完整地重现了人直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自然临床病理过程,且转移模式与临床患者相似。为研究直肠恶性淋巴瘤的生物学特性和实验治疗提供了理想动物模型平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介绍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肽在肿瘤诊治领域的研究现状、价值及发展前景。方法 对RGD肽在肿瘤诊治领域的实验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结果 RGD肽存在于多种生物细胞外基质中,能特异性识别细胞表面整和素并与之结合,从而介导多种重要的生命活动。外源性RGD肽与肿瘤细胞表面整和素结合后,可作为体内RGD肽类物质的竞争性抑制剂,从而能抑制肿瘤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与迁移、抑制肿瘤血管形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且具有靶向性标记肿瘤显像以及与其他方法联合治疗肿瘤的潜在价值。结论 RGD肽能从多个环节对肿瘤起到抑制作用,且展示出与其他疗法联合治疗肿瘤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人原发性直肠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移植模型,探讨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人直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切除术中的新鲜瘤组织块植入裸鼠的直肠黏膜层内,观察原位移植的成瘤率、移植瘤的侵袭和转移率。进行形态学(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体核型、流式细胞分析。结果依据WHO新的分类标准,建成1株人直肠原发性(非霍奇金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模型HRBL-0305。移植瘤组织病理学为(非霍奇金B细胞性)高度恶性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示CD19、CD20、CD22、CD45阳性,CD3、CD7阴性,染色体56~69条,流式细胞DI值为1.57~1.61,均为异倍体。HRBL-0305已传至31代,共移植裸鼠187只。其肿瘤移植生长率和液氮冻存复苏成活率均为100%。肝转移率为45.4%,淋巴结和腹腔种植转移率均为38.0%,移植瘤在裸鼠的直肠内自主侵袭性生长,发生血液转移、淋巴转移和腹腔内种植性转移。移植瘤组织病理学、超微结构的观察、流式细胞DNA含量测定及染色体核型的分析,表明与人源直肠恶性淋巴瘤细胞相一致。结论HRBL-0305是首次建立成功的人直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模型。该模型完整地重现了人直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自然临床病理过程,且转移模式与临床患者相似。为研究直肠恶性淋巴瘤的生物学特性和实验治疗提供了理想动物模型平台。  相似文献   

14.
恶性实体肿瘤远处转移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恶性肿瘤的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及肿瘤标志物等。随着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技术应运而生,已成为肿瘤学界的研究热点,使人类对恶性肿瘤的检测达到单细胞水平,从而被视为恶性肿瘤的"液体活检"样本,并具有无创、多次、实时获取及整体性等优点,在实体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及病情监测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通过综述相关文献,分析了常见CTC检测技术的特点及其临床应用现状,旨在为进一步完善CTC检测技术,指导其在科研及临床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归纳丛生蛋白(CLU)与上皮间质转化(EMT),NF-κB 和其他调控因子的关系,说明CLU 与肿瘤形成和转移的关系,并总结CLU 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肿瘤复发和治疗的影响, 笔者就此等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术后复发转移是胃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复发转移的发生主要同肿瘤细胞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有关。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生物治疗以其靶向性和特异性在许多肿瘤的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治疗胃癌转移复发的临床试验中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因胃癌复发转移在临床表现、患者状态及肿瘤特性等方面存在的高度异质性.目前尚无理想的生物治疗策略用于对胃癌复发转移的防治。要使生物治疗成为复发性胃癌的有效防治手段。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试验,均有许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17.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是肿瘤微环境中主要的基质细胞。CAF可在血小板源性生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白介素6及肝细胞生长因子等多种分泌因子作用下由正常成纤维细胞转化形成,也可由间充质干细胞、脂肪细胞等多种细胞可通过上皮间质转化(EMT)过程形成,还有部分由癌症干细胞转化而来。近来有研究显示,乳腺癌中的CAF可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及外泌体、参与EMT及细胞外基质重塑,进而促进乳腺癌细胞侵袭转移,也可在肿瘤缺氧微环境下通过激活相关信号通路促进乳腺癌细胞生长和侵袭。此外,CAF通过增加了乳腺癌细胞的凋亡阈值、作为抗肿瘤药物的物理屏障、分泌的谷氨酰胺增加乳腺癌细胞的存活率、激活生长因子相关的信号通路或增加线粒体功能产生抗凋亡作用等多种途径介导乳腺癌化疗耐药、内分泌治疗耐药及多药耐药。笔者总结CAF的重要来源及其在乳腺癌侵袭转移与治疗耐药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肝外转移与外周血肝癌细胞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5年10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3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术前及手术结束时的外周血标本.并收集10名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磁珠的方法,富集、分离肝癌患者术前、术后外周血中的癌细胞;随访观察术后患者肝外转移与外周血肝癌细胞的关系.结果 免疫磁珠技术可以富集分离到肝癌患者外周血中游离癌细胞,经甲胎蛋白免疫组化证实为肝细胞癌细胞.30例肝癌患者术前和术后外周血肝癌细胞阳性率分别是53.3%和83.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外周血肝癌细胞阳性与肝外转移发生密切相关;外周血癌肝细胞浓度低于1×10~3个/L者未发现肝外转移.结论 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肝外转移与术前外周血肝癌细胞阳性率及肝癌细胞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对肺癌预后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的诊断方法并评价其预后意义。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 (RT PCR) ,对 5 8例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后病理检查阴性 (pN0 )的 2 4 2组纵隔淋巴结进行淋巴结中MUC1基因mRNA表达的再检测 ,诊断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对病人进行随访 ,应用Ka plan Meier法计算生存率 ,Log Rank检验比较生存差别。 结果  16例病人的 2 3组纵隔淋巴结中检测到MUC1基因mRNA表达 ,诊断为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 ,常规病理检查的漏诊率为 2 7 6 % (16 /5 8例 )。病人的TNM分期由IA~IIB 期上调为IIIA 期。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组 3年生存率为 4 3 7% ,无转移组的 3年生存率为 73 8%。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应用RT PCR法检测纵隔淋巴结中MUC1基因mRNA的表达 ,可以诊断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 ,提高肺癌TNM分期的准确性 ;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与部分pN0 病人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20.
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在膀胱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1、2 (MMP 1,MMP 2 )在肿瘤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原位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检测膀胱肿瘤手术标本中MMP 1、MMP 2mRNA的表达水平 ,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MMP 1和MMP 2mRNA在正常膀胱壁有少量表达。膀胱肿瘤中MMP 1和MMP 2mRNA的表达位于胞质内。MMP 1mRNA阳性率 4 3.5 % ,与细胞分级和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MMP 2mRNA阳性率 5 9.6 % ,其表达随细胞级别的升高而增强 (P <0 .0 5和P <0 .0 1) ,侵袭性癌与表浅性癌之间的表达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结论 MMP 2可作为判断肿瘤侵袭转移习性的指标 ,对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