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正常大鼠膈腹膜间皮,并观察了腹膜腔内注射中国墨汁和兔血液后大鼠膈腹膜间皮的变化以及腹膜腔和间皮下毛细淋巴管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陈良富 《解剖学杂志》1990,13(4):264-265
我们用扫描电镜观察了5只小白鼠的脏、壁层腹膜间皮及肠系膜腹膜间皮,发现腹膜间皮细胞表面有排列形式不一,形态各异的微绒毛、火山口样凹陷、细胞表面的圆形缺损区及颗粒等。在肠系膜腹膜间皮还发现了细胞间孔。我们还观察到间皮细胞具有六种不同的形态。  相似文献   

3.
腹膜透析液对小鼠腹膜间皮超微结构的影响浙江医科大学淋巴学研究室(杭州310031)李继承张凯△陈一芳徐萍李华△△;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eambulatoryperitonealdialysis,CAPD)是治疗老年人终末期肾衰和糖...  相似文献   

4.
间皮瘤是发生于浆膜间皮细胞的肿瘤,比较罕见,误诊率高,尤以腹水为特征的病例。作者就此例恶性腹膜间皮细胞瘤的诊治问题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68岁,因全身胀痛不适1月加重伴双下肢浮肿半月于1998年3月13日以“左肾上极错构瘤恶变”入住泌尿科,以后相继转住消化内科、普外科。查体:一般情况尚可,营  相似文献   

5.
腹膜炎大鼠肥大细胞及间皮的形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腹膜炎大鼠间皮细胞的形态变化和肥大细胞的作用。方法:将粪汁注入大鼠腹腔,制成腹膜炎模型。注射后第1、2、3、4h取肠系膜铺片,硫堇染色,光镜观察肥大细胞的数量和形态。间皮细胞的形态做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在腹膜炎的第1~4h,5mm^2肠系膜内可辨认的肥大细胞总数由平均37.7个减至平均13.7个;正在脱颗粒的肥大细胞,由平均1个增至20.8个;核周有少数颗粒的裸核肥大细胞由无增至平均6.1个。间皮细胞的损伤随腹膜炎的发展而加重。结论:肥大细胞释放活性物质,以速发超敏反应参与腹膜炎的病理过程,早期减少腹膜间皮表面积,减少毒素吸收;晚期加速腹膜间皮破坏,增加毒素吸收。  相似文献   

6.
陈良富  柳杰  王喜梅  李莉 《解剖学研究》2003,25(1):16-17,T003
目的 观察小白鼠脏、壁胸膜间皮细胞在扫描电镜下的结构以及两者在结构上的异同。方法 用扫描电镜对比观察 5只小白鼠的脏胸膜及各部壁胸膜的结构。结果 脏、壁胸膜间皮细胞表面有大量粗、细微绒毛 ,较多的火山口样凹陷及一些细胞间孔 ;脏胸膜间皮表面粗微绒毛密集且分支多 ,分支内有大量串珠样颗粒 ,多见具有芽状或颗粒状微绒毛的幼稚间皮细胞 ;壁胸膜间皮表面粗微绒毛稀疏 ,细微绒毛密集 ,多见微绒毛退化消失且有即将与间皮分离的衰老细胞、火山口样凹陷及细胞间孔。结论 脏胸膜间皮可能具有较强分泌功能 ,而壁胸膜间皮吸收功能较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尿毒症腹膜透析模型中膈肌淋巴管形态改变.方法首先建立5/6肾切除尿毒症腹膜透析模型.实验分组为正常组,尿毒症组,1.5%腹膜透析组及4.25%腹膜透析组.采用FTTC-dextran150腹腔注射观察隔肌淋巴管形态改变.结果在两组透析组中,观察到膈肌淋巴管管径及侧枝数目明显增加,提示存在膈肌淋巴管新生现象.结论尿毒症腹膜透析模型中出现的膈肌淋巴管新生现象,可能与腹膜超滤功能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龙胆苦苷对腹膜透析大鼠腹膜纤维化组织氧化应激反应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龙胆苦苷防治腹膜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4.25%高糖腹膜透析液(100 mL/kg;每天1次)联合脂多糖(0.6 mg/kg;第1、3、5、7天注射)构建大鼠腹膜纤维化模型。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生理盐水组、模型组及低、中、高剂量(30、60和120 mg/kg)龙胆苦苷组,每组6只。透析28 d后行1 h腹膜功能试验:测定超滤量、初始腹透液与透出液葡萄糖比值、透析液与血浆尿素氮比值及葡萄糖转运量。取大鼠壁层腹膜进行腹膜病理形态学观察,计算腹膜厚度。取腹主动脉血检测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腹膜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上皮钙黏素(Ecadherin)和I型胶原(COL I)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腹膜组织中TGF-β1、Smad3和Smad7蛋白的表达。结果:透析28 d后,经腹腔注射4.25%高糖腹膜透析液及脂多糖建立的腹膜纤维...  相似文献   

9.
一种简单的慢性腹膜透析高通透性大鼠模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腹膜透析是治疗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 ,一些患者的腹膜超滤功能可下降 ,通透性增加[1] 。有关研究表明 ,腹膜高通透性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2 ,3 ] ,然而 ,腹膜通透性增高的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因此 ,建立腹膜高通透性动物模型将为探讨腹膜通透性增高的机制以及为防治腹膜通透性增高提供有效的研究手段。本文报道了一种简单的腹膜高通透性大鼠模型。材 料 和 方 法1 材料  Ⅱ级雄性SD大鼠 ,体重 2 5 0 - 30 0g ,由本校动物中心提供。SN - 682B型号计数器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日…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腹壁淋巴管对物质转运的功能与其与机体免疫功能状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此实验,取成年Wistar大鼠10只,随机分为两组:A组动物以4mg环磷酰胺/100g体重的剂量隔日腹腔注射一次。B组注射生理盐水,动物于第三次注射后,开始以1ml/100g体重的剂量腹腔注射40%印度墨水,每日一次,连续注射两天。动物经环磷酰处理后,腹壁引流淋巴管对腹腔的碳粒清除速度下降,碳粒滞留于腹腔内,但其一旦进入淋巴管  相似文献   

11.
人与小鼠膈腹膜乳斑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ODO冷冻断裂技术,研究了人和小鼠膈腹膜乳斑。用墨汁小鼠腹膜腔内注射,观察乳斑主要由巨噬细胞组成,其形态不一,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90.5 ̄361.2μm。在乳斑和附近间皮上有许多腹膜孔。正常生理状态下,乳斑巨噬细胞处于静止状态;当受到异物(如墨汁)刺激时,巨噬细胞伸出粗大的胞质突起,并呈游走状,同时,在腹膜下淋巴管内的巨噬细胞穿越腹膜孔,进入乳斑。本研究提示:在腹膜腔内  相似文献   

12.
Laboratory of Pathological Anatomy, Tashkent Branch, All-Union Research Center for Surgery,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of the USSR. (Presented by Academician of th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of the USSR D. S. Sarkisov.) Translated from Byulleten' Éksperimental'noi Biologii i Meditsiny, Vol. 111, No. 4, pp. 430–432, April, 1991.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不同的甲状腺机能状态下,定量研究了大鼠胃溃疡愈合率的变化。大鼠摄取硫氧嘧啶(0.1%水溶液作饮水,饲养10天),引起实验性甲状腺机能低下(甲低组)。给予大鼠0.1%硫氧嘧啶的同时,给予甲状腺素(3μg/100g体重/日)10天,引起实验性甲状腺机能轻度亢进(甲轻亢组)。大鼠用过量甲状腺素(10μg/100g体重/日)10天,引起实验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组)。对照组为正常大鼠,不作任何处理。然后用少量冰醋酸注射入胃粘膜下层造成胃溃疡。各组动物继续给药10天后,测量胃溃疡面积和容积,并计算愈合率。实验结果表明:甲低组溃疡容积(7.71±0.52mm~3;对照组:5.5±0.78mm~3)和面积(8.29±0.90mm~2;对照组:4.39±0.73mm~2)都增大,溃疡容积愈合率(-30±9.4%)和面积愈合率(-50±2.1%)显著降低;甲轻亢组溃疡容积(4.75±0.88mm~3)和面积(4.05±0.93mm~2)都减小,但无统计学意义,溃疡容积愈合率(37±3.8%)和面积愈合率(49±3.2%)显著升高;甲亢组溃疡容积(4.88±0.90mm~3)和面积(5.16±0.74mm~2)与对照组的接近,溃疡容积愈合率(28±1.1%)和面积愈合率(10±1.9%)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这些发现提示:1.甲状腺素是胃溃疡愈合所必需的激素,甲低时胃溃疡愈合速度减慢;2.小剂量甲状腺素可促进胃溃疡的愈合。  相似文献   

14.
大鼠小肠淋巴管前通路内标记物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云芳  李玉兰  赵玲辉  李益民  郑沿  王晓亚 《解剖学报》2001,32(3):227-229,T006
目的:研究小肠淋巴管前通路的存在情况。方法:给大鼠喂食用Sudan BlackB标记的脂肪,在光镜和电镜下追踪脂肪吸收途径。结果:光镜下见到脂肪呈蓝绿色,分布于皮皮细胞内、上皮细胞基部之间和中央乳糜管内及其附近组织间隙内,电镜下见到染料颗粒分布于上皮细胞内、组织间隙和中央乳糜管内。结论脂肪从肠腔经上皮细胞、组织间隙进入中央乳糜管,脂肪在进入中央乳糜管之前所在的组织间隙可视为淋巴管前通路。  相似文献   

15.
通过检测烫伤部位皮肤组织匀浆中荧光标记的白蛋白的含量,观察了大鼠烫伤6,12和24h后皮肤微血管壁通透性的变化以及-100,-250,-500,-750和-1000V驻极体对这种变化的影响。结果指出:(1)烫伤后12h,大鼠皮肤血管壁通透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50,-500和-750V驻极体治疗组大鼠的血管壁通透性明显低于烫伤组(P〈0.05),-1000V驻极体治疗组皮肤血管壁通  相似文献   

16.
大鼠胸腺不同区域嗜锇性细胞的结构和性质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锇黑法、银浸法和酶组织化学法探讨了大鼠胸腺嗜锇性细胞的分布、形态结构和性质。结果显示:嗜锇性细胞主要密集分布于皮髓质交界区,形成一个致密的细胞带以及散在于皮质和髓质中。嗜银性细胞也密布于皮髓质交界区,与此处的嗜锇性细胞相一致。这些细胞呈AcP和NsE阳性反应,在皮髓质交界区形成一个强阳性反应细胞的致密带。此外,该区的细胞也具有PAS阳性反应和含有被醛复红特异性染色的颗粒。以上结果提示:大鼠胸腺  相似文献   

17.
大鼠胚胎下丘脑神经元体外培养的生长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神经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在光、电镜下进行定量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方法观察17—18天大鼠胚胎下丘脑神经元体外生长发育过程。结果显示:细胞培养3天时,神经元以2个突起为主,占81%;1周时,神经元以3个突起为主,占51%;2周时神经元以3~4个突起为主,分别占37%和31%。定量组化结果显示神经元SDH、AChE含量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多,在第3天分别为64.2和3.8,1周时分别为98.2和12.8,2周时分别为127.6和24.6。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培养神经元在第3天时,神经元特异烯醇酶(NSE)呈阳性反应。上述结果提示,体外培养胚胎大鼠下丘脑神经元在第3天基本发育成熟。本文还对体外培养神经元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